高考诗歌鉴赏:古诗词35种艺术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诗歌鉴赏一、鉴赏艺术手法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
2、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3、描写方法:(按不同分类标准)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虚写、实写。
3)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4)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暗示、流露、表现)人物心情、为抒情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美景衬哀情5)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4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拟人5诗歌分类(不同分类标准)按表现手法分类:浪漫主义: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批判,不满、揭露)。
二按内容诗歌分类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
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3、边塞征战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语言豪迈壮阔。
4、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6、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7、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艺术手法1.用典: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形式。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除了回顾作者南下的经历外,全是用事。
2.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
3.想象: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象是经验向未知出发,是经验重新组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如李白的诗雄奇壮丽,奔放飘逸,往往是充满丰富的想象。
运用想象时,常常把瑰丽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精妙的比喻结合起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雄奇壮美的景象。
4.联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了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5.以乐写哀:乐者,快乐之景也;哀者,悲伤之情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写闺怨,却先从“不知愁”写起,春日高高兴兴登楼观景,不料见到阡陌之上的依依杨柳,不由勾起了当初与夫君的惜别之情,见他人对对双双,赏玩春景,于是兴尽悲来,悔恨叫丈夫万里觅封侯了。
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使兴与悲突然逆转,更强烈地表现出闺怨主题。
6.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间接表现所要表达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情态和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高考诗歌鉴赏常考的艺术手法(上)高考诗歌鉴赏题在表达技巧层面的常考点是对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四个方面的判断以及运用特色的解析。
(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人格自由的不屈和傲气。
2.间接抒情,指作者对某种景物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此事之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此事来抒发感情。
可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作者对某种景物或某一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其中,通过,写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
如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渺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却无人举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
(2)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思念,含蓄地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托物抒怀。
托物言志常常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实现。
如王冕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此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决心和气魄。
(二)修辞手法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贷、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
记叙【概念】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概念】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概念】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表现手法起兴【概念】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虚实结合【概念】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概念】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一.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4、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三.表达方式: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古诗词鉴赏的35种艺术手法举例中国古典诗词,可谓是中国文化艺术瑰宝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古诗词鉴赏也是历年高考语文的必考点,这块儿也是童靴们比较难驾驭的版块。
今天,老师就把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子规》余靖)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春雨》周邦彦)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晚次鄂州》卢纶)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赵师秀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韩愈)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王维)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
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
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3、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考的几种艺术手法诗人为了更好地“言志”,必须调动一些艺术手法。
就目前高考来看,鉴赏古典诗词艺术手法,主要是要求考生指出诗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些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下面就高考常考的几种艺术手法谈些个人的看法。
1.实写和虚写实写就是对现实的描写,虚写就是写想象中意象,非现实的描写。
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都是为表达感情服务的。
鉴赏时,要弄清楚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这样写在本诗中有何具体作用。
下面两首诗都写了“望”,但写法和作用不同。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末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李诗之“望”,实写登楼,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是虚写,想象自己化为千万个人登上山头望故乡。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正衬和反衬衬托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乐情;反衬:以悲景衬乐情,以乐景衬悲情。
衬托的作用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时,要弄清楚哪些意象是欢快的,哪些意象是凄凉的,这些描写对作者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本诗第二句,写秋天的巴山下大雨了,池塘涨满了水,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
用“巴山夜雨”从正面衬托自己不能与亲人相见的满腔愁情。
三、四句写的是欢快的景象,也是一种想象中的景象,想象与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窗花、深夜长谈的欢乐场面,以想象中的乐景反衬现实的悲情。
正衬和反衬,都是为了加强悲情的表达效果。
3.写动与写静写静就是描写意象的静止状态,写动就是描写意象的活动状态。
它们的作用一般有三个:一是以静衬动,主要表现意象的动态;二是以动衬静,主要表现意象的静态;三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代诗词的35种艺术手法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艺术手法,今天,跟大家分享古诗词中的35种艺术手法,了解了这些,无论是对于古诗词学习还是写作,都大有裨益。
艺术手法,意为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直抒胸臆】
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融情于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托物言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
【托物起兴】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余靖《子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巧用衬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周邦彦《春雨》
【联想巧妙】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细节逼真】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欲扬先抑】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以动写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以静写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
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以虚写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以实写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这两首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如江水、烟草、飞絮等。
【乐景写哀】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王恽《越调•平湖乐》
【巧用问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
【巧用比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巧用讽喻】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巧用借代】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丝竹”指代音乐。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度大庾岭》
“长沙”指西汉贾谊被贬长沙故事。
【巧用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谐“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丝”谐“思”
【巧用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巧用拟人】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春日》
【巧用对比】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二首》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雁歌行》
【巧用白描】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巧用典故】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文天祥《金陵驿》
“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o
【巧用象征】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踏莎行》
【巧用反复】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巧用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互文的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巧用曲笔】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两首诗中本是写作者思家,却在诗中写家中人思念离家的自己,此为曲笔写思乡。
【言有尽而义无穷】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行》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
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个雨后的早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门见山】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卒章显志】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读到此不了解。
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了。
【首尾呼应】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观猎》
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的心境相称。
【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此诗写寻梅,全诗56字,竟不见一个“梅”字。
正所谓“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平中见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顾况《过山农家》
诗句似不经意,叙述小事,而农家气息、山农形象却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