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的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43
第一章概论1.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生活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2。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3。
大气污染分类按影响范围:局城性污染、广域性污染、全球性污染、地区性污染按污染特征分类:煤炭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特殊型污染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分类:还原型、氧化型按存在状态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霾、雾),气体状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S化合物、以NO为主的含N化合物、碳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4.大气污染源的分类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方式:高架源和地面源。
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源、面源和线源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5.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入大气的各种气体、颗粒物质等。
二次污染物:某些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物结合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6.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之统称。
降尘:粒径 > 10微米的固体颗粒物。
飘尘: 粒径 < 10微米的固体颗粒物。
第二章燃料与大气污染1.煤的分类:褐煤、烟煤、无烟煤2.燃料按物理状态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类.P293.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以及估测硫含量和热值。
4.灰分:是煤中不可燃矿物物质的总称。
5.元素分析:是用化学方法测定去掉外部水分的煤中主要组分碳、氢、氮、硫和氧等的含量.P316.煤中含有硫的形态(四种):黄铁矿硫(FeS2)、硫酸盐硫(MeSO4)、有机硫(CxHySz)和元素硫。
7.煤的成分表示方法中常用的基准有: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和干燥无灰基。
8.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为: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和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
-环境元素: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环境质量指标:COD、BOD、PH、悬浮物浓度等。
2.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水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等。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等。
3.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的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排放等。
-大气污染的类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层结、稳定层等。
-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燃烧优化、脱硫、脱氮等。
4.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土壤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土壤抽样、土壤测试分析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
5.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的特性:频率、声压级、声功率等。
-噪声的控制措施:隔声、减振、降噪等。
-振动的特性与控制:振幅、频率、衰减等。
6.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垃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回收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环境影响:渗滤液、气体排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管理与政策: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等。
7.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风险等。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环境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标准等。
-环境监测的运行与管理:监测站点布局、数据管理等。
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40124学时:56学时学分:3.0学分授课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郭静阮宜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主要参考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赫吉明马广大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second edition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本课程以成熟的常用技术为主,适当地介绍国内外新技术,并结合实验和课程设计,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学习的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环境监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
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成因,大气污染物产生及其特性,以及中国大气污染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包括大气扩散作用,颗粒物分离技术、设备计算和设计选型,气态污染物控制工艺与设备,管道系统等。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包括除尘、颗粒粒径检测,吸收,吸附等实验。
此外,在课堂教学和实验的基础上完成课程设计教学环节。
四、学时分配学时第一章大气污染基本知识6学时§1 大气污染定义,分类,历史与现状§2 大气污染物与污染源§3燃料利用与大气污染第二章气象与大气污染6学时§1 大气结构与气象要素§2 大气稳定度§3 大气扩散模式§4 烟囱高度设计与厂址选择第三章粉尘性质及除尘器性能4学时§1 粉尘的粒径和分布、粉尘的物理性质§2 尘粒在流体中的动力特性、除尘器性能第四章机械式除尘2学时第五章湿式除尘2学时第六章过滤式除尘2学时第七章静电除尘2学时第八章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3学时第九章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5学时第十章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5学时第十一章净化系统中管道设计4学时§1 流动气体的能量方程,压力损失,管道检测§2 局部排气罩的设计,气体管道的设计计算与风机选型第十二章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净化工艺8学时§1 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工艺技术§2 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的净化第十三章专题训练6学时§1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与控制技术§2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技术第十四章实验8学时1、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2、活性炭吸附气体中的二氧化硫3、旋风除尘器的性能4、粉尘分级合计:48学时(教学)、8学时实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英文名称: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学分:4总学时:64(理论学时:64)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由讲课、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组成。
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先修完《高等数学》、《环境工程原理》、《物理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途径和机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和实践以及前沿研究领域,同时,还要求掌握与此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及其发展前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三个目标:(1)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2)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实际操作、设计等实践实验能力;(3)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领域前沿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概论要求了解大气污染的分类、组成、分布及大气污染问题,理解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定义。
(1)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2)大气污染及其控制情况(3)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4)大气环境标准2、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3、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燃烧与大气污染1、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了解燃料的种类、组成,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掌握燃烧的计算。
(1)燃料的性质(2)燃料燃烧过程(3)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4)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5)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6)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7)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重点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形成机理,重点掌握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计算。
3、教学难点燃烧过程污染物排放计算。
(三)大气污染气象学1、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求了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的概念。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行动,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维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环境保护包括对大气、水域、土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对垃圾处理和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管理。
二、为什么需要环境保护?1.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稳定至关重要。
环境保护可以防止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2.维护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和破坏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空气和水污染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水源污染和食物污染会引发胃肠道问题等。
环境保护可以减少这些污染源,降低人类健康风险。
3.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由于人类的活动,许多物种正处于灭绝的边缘。
环境保护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链的完整性。
4.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保护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利用,保证未来世代的生存和繁荣。
三、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1.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含有有害物质的情况,例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烟尘等。
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包括加强工业和汽车尾气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和能源节约技术,减少烟尘排放,改善大气质量。
2.水污染防治:水污染是指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存在,例如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
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包括加强水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推广农业节水和农药合理使用,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3.土地污染防治:土地污染是指土壤中含有有害物质的情况,例如工业废弃物和农药残留。
防治土地污染的措施包括加强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促进土壤修复和重建,并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
4.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材料环境保护是指为了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为了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本次培训将介绍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主要的污染源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和城市生活等。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和防治环境污染。
2.水资源保护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资源保护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个人可以节约用水,减少洗浴和冲水的次数,使用节水设备,避免在自来水中浪费水资源。
政府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建设水资源保护设施,确保水资源的供应和质量。
3.大气污染防治4.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遗传资源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个人可以爱护动植物,不非法猎捕和销售野生动植物;政府可以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监管。
5.固体废弃物管理固体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不当处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个人应分类投放垃圾,减少废物的产生,重复使用和回收可再利用的物品。
政府应加强废物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倡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谢谢大家!。
环保基础必学知识点1. 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减少污染和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2. 环境问题的主要形式: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
3. 环境保护的原则:包括预防原则、综合利用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4. 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主要原因包括工业活动、能源消耗、交通运输、农业、人口增长等。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加、水污染导致水源变质、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等。
5. 环境治理的措施:包括环境监测和评估、环境规划、污染物减排、治理与修复、环境法律法规等。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普及环保知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6.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在环境保护中,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以保证人类社会的长期生存和繁荣。
7. 低碳生活的推广:低碳生活是指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减少个人或家庭的碳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包括节约用电、降低耗碳出行、加强垃圾分类等。
8. 环保意识的培养:从儿童开始培养环保意识,如开展环保教育、推广环保习惯、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使更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
9.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推广和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10.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国际间通过签署环境保护协议和合作项目,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联合国环境署、《巴黎协定》等。
以上是环保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共同营造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大气科学概论知识梳理(大气的基本知识)一、地球大气成分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干洁大气(即干空气)Clean Air[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②水汽(滴)Moisture③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Impurity二、低层大气的各种主要成分①氮气(N2):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
②氧气(O2):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臭氧(O3):时空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水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
垂直: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12~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从10km向上,逐渐增加;近地面,含量很少;臭氧的作用:a.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
b.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温作用。
④二氧化碳(CO2)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垂直:0~20km,含量最高;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
作用:a.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b.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三、水汽①来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与植物表面的蒸腾。
②时空变化:时间:夏季多于冬季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③作用:a.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四、大气中的杂质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的作用:①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③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④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与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考试重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要点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和各种杂质。
2、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P3(名词解释/选择)3、按照大气污染范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4、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P3(填空)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P3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1、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体状态污染物。
P42、气体状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3、对于气体污染物,有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P54、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
P75、人为污染源有各种分类方法。
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面源、线源。
P76、人为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7、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统计: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氮氧化物。
8、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SO2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1、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主要三条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2、大气污染物的影响: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②对植物的伤害③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④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
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随着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
而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探讨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性,并分享一些实际应用经验。
一、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的理论基础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即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这一指标的设定基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源。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排放源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燃煤等。
通过对这些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
其次,我们需要根据区域环境状况、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源特性等因素,科学地设定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
指标的设定既要考虑当前的环境状况,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环境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的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明确的环保目标,有利于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
其次,它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了约束条件,有利于企业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环保水平。
1. 政府部门的应用政府部门在应用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时,通常会将其纳入环保规划、环保政策、环保考核等体系中。
通过制定科学的环保规划,政府部门可以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环保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制定合理的环保政策,政府部门可以引导企业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环保水平;通过开展环保考核,政府部门可以监督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
2. 企业部门的应用对于企业而言,环评大气总量控制指标不仅是一种约束条件,更是一种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