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选课手册(2009-2010-1)教务处2009年9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录目录 0说明 (3)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3)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分类 (3)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分 (4)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选课 (5)课程介绍 (8)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 (9)文学与人生 (10)数学与文化 (11)科学技术史 (12)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13)逻辑与思维训练 (14)交响音乐鉴赏 (15)中西乐理及其应用 (16)美国的文化与历史 (17)天文学史 (18)中外文化 (19)大学语文 (20)民主的智慧 (21)财富与美德 (22)法律与社会 (23)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24)文化的魅力 (25)跨文化交流 (26)英语写作 (27)历史视野下的美国文化 (28)建筑赏析 (29)Core Curriculum for General Education工程经济与管理 (30)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 (31)脑与机器人 (32)形象思维与工程语言 (33)自然界中的混沌与分岔 (34)人与环境 (35)在实验中探究化学 (36)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I (37)工程技术探究 (38)生命科学发展史 (39)大学化学 (40)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 (41)生命科学导论 (42)药物发展——延续生命的奥秘 (4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44)上海交通大学关于设置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意见 (45)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课安排表(2009-2010-1) ......... Ⅰ-Ⅷ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说明一.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
我校将本科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多年来,为摆脱狭窄的专业教育,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的通识教育探索,并从2009级开始,推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如何打造“金课”:面向“两性一度”的高校通识课
程建设
朱慧劼;朱志平;朱媛媛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教育》
【年(卷),期】2024(25)1
【摘要】在高等院校积极开展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优秀成果,也出现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基于高校的调研发现,现有通识课程专业性强,考核难度较低,学生上课不积极,这一现象背后是师生对通识课程的认识误区。
要发挥通识教育的教学实效,就要打破对通识课程的认识误区,积极对标一流本科课程“两性一度”要求,打造通识教育“金课”。
要加强全过程课程管理,提升通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强化全方位育人理念,培育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的新时代人才;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维立体的通识课程体系。
【总页数】7页(P85-91)
【作者】朱慧劼;朱志平;朱媛媛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论艺术类实践通识课与艺术专业互助模式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r——以某高校艺术类通识课教学改革为例
2.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以
岭南师范学院音乐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为例3.生态文明视角下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史为例4.哈佛大学通识课教育改革对我国高校通识课建设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岭南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能适应和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同时又熟悉信息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一)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采用中英文分班授课,使学生在掌握现代主流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二)通识教育:学生一、二年级统一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基础课,使学生具备在各专业领域进一步培养所需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经济、管理素养,符合经经济管理类通用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分类培养:1、开办“数学分析班”、“经济学人才培养实验班”为走学术发展道路的学生提供系统的、扎实的数学和现代经济学知识训练;2、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导向,为将来面向实际部门、从事非学术类工作的学生开设工商管理类、应用类、实践类的课程,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实战型人才。
(四)实验与实践教学:开设实验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岭南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授予学位:经济学类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类(物流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各专业及培养类别毕业总学分要求均为155学分,因课程要求不同或教学计划调整等原因导致的必修课程学分不足部分由专业选修课程补足。
总学分未补足155学分将影响毕业。
(见各专业教学计划)五、专业特色课程全英文教学课程:全部专业基础课采用中、英文分班授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采用英文授课,金融学专业必修课采用英文授课或中英文同步授课;精品课程:国际金融、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博弈论、国际商务管理。
六、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附表一)七、岭南学院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附表二)备注:高等数学(三):为学校统一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课设置要求(约190人)。
XXXX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方案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学生为本,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知识结构优化和能力提高的,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社会中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为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本科教育中建立“平台+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以下简称通识课),促进“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转变,并与专业教育相互交融,和谐共振,共同发展,让学生广泛的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前瞻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能够融通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创新思辨和沟通表达,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能够和谐发展”的人才和公民,特制定以下建设方案。
一、通识课的平台根据通识课的设置目的、面向对象、课程内容等,将通识课划分为三大平台:基础通识课、学科通识课、国设通识课。
(一)基础通识课课程的设置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和科学素质等。
面向对象为全体学生。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模块:人文社会科学模块—主要涵盖文学、历史、哲学、中外文化、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引领学生探知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融通能力和人文知识素养,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自然科学模块—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上的理解,认识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艺术体育模块—主要涵盖音乐、绘画、影视、体育等学科,通过鉴赏和分析各种艺术作品、了解各种体育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品位以及体育文化修养。
综合实践模块—主要涉及实践类课程、创业创新类课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的素养。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加强课程建设工作,对于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条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第三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校的课程建设进行全面指导。
其主要职责:1.审定全校课程建设规划;2.对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大改革提出咨询意见;3.评审校级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等与课程建设相关的项目;4.课程建设其他方面的指导工作。
第四条教务处是课程建设管理的职能机构。
其主要职责: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教学实际,对学校课程建设做出全面的、科学可行的规划;2.组织评价课程建设情况,充分调动各教学单位、教辅单位以及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对课程建设给予指导与检查;4.组织课程建设立项及项目管理;5.组织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等与课程建设相关的项目。
第五条各学院(系)是课程建设的实施机构。
其主要职责:1.制订和实施本学院(系)的课程建设规划;2.组织本学院(系)的课程建设水平评估;3.组织申报各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4.完成学校赋予的其他课程建设工作。
第六条教研室(二级学院设置的系)是落实课程建设的教学基层组织。
其主要职责:1.根据学校和学院(系)课程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教研室的课程建设规划;2.通过制度建设等措施,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建设水平;4.对新开课程进行审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开设任务。
陕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方案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
为加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第一条通识教育选修课由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教授讲堂”—核心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组成。
其中,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美育与健康、教师教育等4个系列。
第二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理念为“学科贯通、研读经典、名师授课、夯实基础、提高素养”。
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欣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鼓励开设经典著作导读和学科交叉课程。
第三条本科生应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主动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取得8学分,方可毕业。
学生在修读期间必须从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中选修非本专业6学分的课程,从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中选修非本专业2学分的课程(“非本专业课程”指本专业教学计划以外的课程)。
其中对于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要求学生从每一系列中至少选修1学分的课程,文科学生须选修2学分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系列课程,理科学生须选修2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师范生须选修2学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
第四条每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周学时为2,教学周数一般为9周或18周,课时一般为18课时或36课时。
每18课时计1学分。
第五条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不得免修。
但学生跨校、跨学院选修的课程及辅修课程(修读之前,须经学院主管领导和教务处认定批准)可计为相应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奖励、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得的专利,记为相应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第六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各教学单位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一。
每位校聘关键岗的教师,在3年聘期内至少应开设2门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校鼓励身体状况良好的离退休教师申请开设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并为其颁发聘书。
高校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探讨——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为例
张艳荣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22()17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高校提出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明确提出各个高校需要在 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为响应国家号召,各个高校陆续将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提上日程。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使全面具有创新创业素养是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力求达到的效果。
于是,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笔者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为例,结合多年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任教经验和本次对本院学生的调研,试图对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进行探析,以期为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贡献微薄之力。
【总页数】3页(P0130-0132)
【作者】张艳荣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
【相关文献】
1.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为例
2.创新创业训练特色教材丛书的构建与实现——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浅议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复旦大学通识课程设置及对高职院校的启示——以广东XX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5.高职音乐通识教育中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分析——以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音乐鉴赏》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师范学院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课程是为实现学校专业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之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也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使课程建设及其质量评估验收工作更加扎实规范,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章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第一条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条件,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条课程建设不仅要注重规范化层面的建设,更应注重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与改革,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条课程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全面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
第四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参加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和各教学系应对课程建设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和表彰。
第五条学校依据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课程建设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力求科学、准确。
第二章课程建设的规划目标第六条学校培养方案中所有必修课程都要纳入到课程建设计划中,按照合格课程、重点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四个层次进行建设。
1.合格课程学校培养方案中所有必修课程都应进行合格课程建设,合格课程首先应以规范化建设为主,健全教材、大纲、题库等教学资料,规范各个教学环节。
为了少走弯路,加快建设进程,合格课程应以优质课程的建设标准作为中远期目标,既要注重规范化的建设,又要注重教学改革,一旦条件成熟,即可申报“重点课程”进行建设。
2.重点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课程建设需要分期分批进行。
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一般应为:(1)经各系教学分委员会认定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中的最主要的课程及与其关系密切并直接影响其质量的实验、实习课程;(2)经校教学委员会认定的直接影响院、系教学质量,覆盖面大的某些公共必修课程或体现学校优势与师范特色的课程。
3.优质课程优质课程应该是重点建设课程中,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后取得明显建设成效,教学条件及教学水平达到相应要求的课程。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改革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调动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开出更多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实施细则》的精神,学校决定有步骤地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一、核心课程建设要求
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5个领域:社会科学与人类发展;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运用与工具拓展。
要求2012级及以后的学生,在所选修的10个通识教育学分中,至少有6个以上学分必须来自选修上述5个不同领域的核心课程或通识教育讲座方可毕业。
今后将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情况,逐步提高核心课程学分比重,直到全部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取代一般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理念: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要秉承“学科贯通、研读经典、协同培养、拓展视野、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在依托专业的基础上,强调通识教育的共通性、普适性、博雅性、融合性、启迪性和价值性。
3、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讲座课程组成。
核心选修课程的设置由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予以引导。
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指围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要求、由同一系列通识教育学分讲座所组成的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学分讲座内容应尽量贴近理论前沿、政策前沿和实践前沿,每学期举办若干期。
4、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采取招标建设制度。
对尚未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校教师可按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自愿申报,相关教学单位推荐,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评审,学校认定。
对我校教师尚未具备条件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由通识教育中心聘请具备条件的校外教师开设,并报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准。
对获准新开设的核心课程,学校给予课程建设启动经费资助(32课时的,每门6000元、16课时的,每门5000元),以帮助课程负责人尽快开出该
课程。
新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负责人,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所任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
5、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目录中原已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新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经过2年建设验收后,鼓励其申报通识教育重点建设课程项目,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优先立项。
学校对立项的通识教育重点建设课程每门予以3000元资助,力争打造成精品通识课程。
6、各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数量,逐步减少非核心课程数量,以提高总体课程质量,争取在2年内建成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二、核心课程管理
1、凡获新开核心课程启动经费资助和通识教育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经费资助的课程建设负责人,在课程建设期间(3年内),每个学期至少要承担1次以上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建设期后(2年内)每学年至少要承担1次以上该课程的教学任务。
2、核心课程教学要求。
课程负责人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理论教学、讨论组织、实践安排以及网络课程建设等全面负责,在课程教学上体现:
(1)教学内容重在深刻性。
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重视课程内容的基本性和深刻性。
只有基础的知识,才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条件;只有深刻的知识才对学生有启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形式重在多样性。
教学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基本要求是课堂讲授、研习讨论、实践操作相结合。
(3)教学方法重在启发性。
教学重视启发性,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坚决反对照本宣科、简单灌输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反思性教学。
(4)教学手段重在现代性。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通识教育网络课程,为师生提供通识教育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
三、本办法由通识教育中心负责解释,未尽事宜由通识教育中心制订有关实施细则予以贯彻执行。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中心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