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同盟
- 格式:pptx
- 大小:464.62 KB
- 文档页数:15
德意志工作同盟形成: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都兴起了形形色色的设计改革运动,但是无论是英国的艺术和手工艺术运动,还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都没有在实际上摆脱拉斯金等人否定机器生产的思想,更谈不上将设计与工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工业设计真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突破,来自于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工作同盟。
1907年10月6日,德意志工作同盟在慕尼黑宣告成立,它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奠基石。
它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个半官方机构,开始探索设计与工业有机的结合,旨在促进工业产品设计。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促进产品艺术设计的中心,在德国现代艺术设计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创始人由德国著名外交家,艺术教育改革家和设计理论家穆特修斯,现代设计先驱贝伦斯,著名设计师维尔德等。
其基地设在德累斯顿的郊区赫拉劳。
最初,德意志工作同盟的成员为13名独立艺术家和10家手工艺企业,包括:彼得·贝伦斯,特奥多尔·费希尔,约瑟夫·霍夫曼,布鲁诺·保罗以及理查德·里默施密德等。
在它成立的第一年后,成员就以达五百多人。
在高峰时期,成员竟然达到了三千余人。
目的:该组织由艺术家,建筑师,商人及社会公众人士共同组成。
其目的为:连接工业化和设计之间的断裂,寻找出一种更严谨的形式,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的设计语言来取代“青年风格”的自然主义形式。
同时,解调和团结设计师,制造商以及经销商之间的关系,而后逐步转变为一个非官方的设计行会。
表明了他们不反对机器生产的态度,并把提高机械化生产的水平作为同盟的目标。
主张:德意志工作同盟把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所改变的社会当做不可避免的现实客观接受,并从一开始就把设计作为德国发展经济和中间德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利用机械技术开发满足需要的设计品。
他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现代设计实践活动,还以“提升德国产品设计和品质”为主题进行演讲,展览和其他活动,并努力宣传如下主张:(一)结合艺术,工业与手工业;(二)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德国设计水平,提升艺术家,工业设计师和手工艺匠师的合作水平;(三)走非官方路线,成为设计界的行业组织;(四)在德国设计界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接受现代工业;(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六)主张标准化设计和批量化生产,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基础要求。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及演变德日意轴心国联盟是二战期间由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组成的军事与政治联盟。
该联盟的建立对于二战的全球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过程以及其在演变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变化。
一、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1. 背景和动因德日意轴心国联盟于1936年开始形成,源于德国和意大利的友好关系。
两国政府都对西班牙内战的前景产生了关注,并通过向法西斯国内派遣援军来增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这种合作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军事、经济和政治等。
2. 联盟的建立在1936年至1939年的期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个国家逐渐展开了联盟的合作。
1936年,德意签署了一项《反共产国际条约》,奠定了两国合作的基础。
此后,意大利和日本也开始与德国建立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后来的几年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合作关系。
3. 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宣告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正式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宣告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成立。
此时,欧洲和亚洲的两大强国正式联合起来,成为二战期间最具战略意义的联盟之一。
二、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演变1. 战争胜利与扩展德日意轴心国联盟的建立标志着二战的两大阵营的形成,但其后续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开始时他们先后获得战争的胜利,然而德国和日本的侵略行为却遭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2. 关系紧张与内部矛盾随着战争的持续,德日意轴心国联盟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摩擦。
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开始出现裂痕,两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分歧逐渐显现。
同时,意大利的战局逆转也使得整个联盟的实力受到了削弱。
3. 战局逆转与解体1943年至1944年,盟军在欧洲和亚洲的反攻逐渐取得了优势,德日意轴心国联盟开始面临战局的逆转。
意大利于1943年宣布投降盟国,而德国和日本则陷入了持续的劣势。
4. 联盟的结束与后果1945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德日意轴心国联盟正式解体。
德国和日本被迫接受战败并签署投降协议。
三皇同盟的结果有哪些三皇同盟的结果三皇同盟的结果是什么呢?其实,在三皇同盟形成的时候,就是因为三个国家都需要保障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意味着,三皇同盟只是利益的产物,一旦,三方中有一方的利益受损就会导致三皇同盟的解体。
在面对拿破仑的强势崛起,奥匈、徳皇以及俄国沙皇都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因此,只有团结在一起才可能避免自己的国家被法国占领。
德国统一之后,首相俾斯麦为了鼓励和打击法国,策划徳皇和奥皇两国皇帝结成同盟。
在此之后,俄国沙皇也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加入了这个同盟,促使了三皇同盟的形成。
但是因为俄国和保加利亚的关系恶化,俄国谴责保加利亚,提出禁止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
但这取决于奥匈的态度,虽然奥匈和俄国在争夺巴尔干问题上有深刻的矛盾,而三皇同盟中的主导者德国处于维护三国的利益,也是支持的。
但英国方面却明确表明反对俄国的建议,英国还积极鼓励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和解,这就意味着俄国彻底失去在保加利亚的控制权,但面对俄国的压力,保加利亚在英奥两国的支持下坚决抵制。
令俾斯麦想不到的就是,俄国和奥匈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的问题不可调和,而德国强烈要求俄奥合作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样一来,保加利亚的危机就直接导致了三皇同盟的最终解体。
三皇同盟的原因三皇同盟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普法战争后欧洲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是什么进一步促使了三皇同盟,三皇同盟怎么形成的呢?德国虽然打败了法国,但并没有办法彻底消灭,而且异常战争需要动辄很多资源,德国并没有这样的实力,因此,德国决定处理好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关系,孤立法国。
奥匈帝国担心德国入侵自己国内,又担心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引起国内斯拉夫人的反抗,因此,奥匈决定和德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奥匈担心德国和俄国一起联合对付自己,于是有想要向俄国示好。
至于俄国方面,其实俄国和德国存在传统的有意,俄国在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而德国帮助了俄国重新获得了黑海的势力范围,而且俄国也需要和德国保持友好关系,以保证自己国内西部边疆的安全。
德意志工业同盟名词解释德意志工业同盟(Deutsche Industrie- und Handelskammer)是德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工商团体之一。
它代表了德国工商界的利益,并致力于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德意志工业同盟成立于1952年,总部位于德国柏林,下设79个地方工商会,会员超过380万家企业,覆盖了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
作为工商团体,德意志工业同盟扮演着多重角色。
它是一个代表企业利益的组织,致力于维护和促进德国企业的发展。
德意志工业同盟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为会员提供了与政府、学术界和其他商业伙伴对话的机会。
德意志工业同盟还为会员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和资源,包括咨询、培训、市场调研等,帮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成功。
德意志工业同盟的成员包括各种规模的企业,从小型企业到跨国公司都有涉及。
这种广泛的会员组织使得德意志工业同盟能够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综合、全面的代表。
这也使得德意志工业同盟能够更好地反映和推动整体德国经济的利益。
作为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工商团体之一,德意志工业同盟在塑造德国经济政策和发展方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参与了制定德国的经济政策、贸易政策和创新政策,并与政府机构密切合作。
德意志工业同盟也致力于推动德国企业的国际化,促进德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德意志工业同盟在德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通过代表企业利益、提供服务和资源、促进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德意志工业同盟也为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了一个了解工商界需求和意见的渠道,有助于形成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总结回顾一下,德意志工业同盟是德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工商团体之一。
它代表了德国企业的利益,并致力于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德意志工业同盟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代表企业利益、提供服务和资源、促进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首先,它在很大范围内取消了德国境内的关税壁垒,为商业注入了活力。
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除奥地利之外3/4的土地上,2300万人口中实现了进出口税和过境税的统一。
1834年1月1日凌晨,长串长串载满货物的四轮马车等待通过边境线,这一壮观的景象预示德国内部市场商业流通扩大的开始。
其二,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的逐渐统一。
关税同盟成立后,由于涉及到征税和同盟内收入再分配等实际问题,需要对各邦不同的货币关系进行协商。
1838年的德雷斯顿货币条约就货币兑换率的问题达成了协议,宣布在银本位基础上确定两种货币流通区域,即北德的塔勒区和南德的古尔登区,塔勒与古尔登的比价为4∶7。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纸币问题。
普鲁士除控制各邦纸币的使用外,还加强了普鲁士银行纸币的流通量。
到60年代,普鲁士银行发行的纸币控制了德国很大一部分货币流通,货币统一由此在大范围内形成。
关于度量制度,1833年关税同盟国制定了关税重量单位——关税公担。
1关税公担等于50千克,并逐渐取代了各邦的重量体制。
其三,交通运输状况的改进。
由于担心贸易转向以及由此带来的财政损失,同盟各邦都把改善交通视为克服这一危险的好办法。
首先是铁路,30年代开始受到各邦政府的重视,四、五十年代对铁路的投资以令人吃惊的速度递增,50—80年代,铁路资本占全部投资的比例从2.8 %增长到7.4%。
铁路长度1850年5856公里,到1870年则达到18,876 公里。
铁路路线的选择也明显受到关税同盟的影响,铁路枢纽往往是扼贸易咽喉的城市,如柏林、莱比锡和科隆等,因商业流通的需要将城市和地区连接起来。
关税同盟和铁路建设的同步发展使李斯特在30年代就将它们视为德国现代化的“连体双胎”。
其次是河道运输。
1800年一宗货物从易北河上的汉堡运往马格德堡,通行税需付14次;美因河上从班贝格运货到美因兹付通行税33次。
1831年莱茵河沿岸的各邦接受了“美因河—莱茵河船运条例”,宣布了收税和堆货权的无效。
日德意同盟轴心国的形成在二战期间,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这三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称为“轴心国”的同盟。
这个同盟的形成与各国的共同目标、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国家的动机和背景,探讨日德意同盟轴心国的形成。
一、背景历史1. 德国背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国一直处于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之中。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刻薄条件以及大萧条的影响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和对政府的失望。
1933年,纳粹党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开始了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时代。
2. 意大利背景意大利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陷入了政治和经济困境。
1919年,意大利进入了经济衰退,全国出现了失业潮和社会动荡。
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党于1922年上台,建立起法西斯政权。
3. 日本背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盟军作战,但在《凡尔赛条约》中未能取得预期的利益。
此外,日本还面临着世界大萧条和国内经济衰退的困境。
这些因素导致了日本对扩张及回归其亚洲地位的渴望。
二、形成动机1. 共同敌人这三个国家在形成同盟的初期,都有共同的敌人。
德国和意大利都认为自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而日本则认为自己在《凡尔赛条约》中被盟国抛弃。
共同的敌人使得这三个国家有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2. 领土扩张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军部都渴望通过领土扩张来恢复国家的辉煌。
德国试图通过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来实现“大德意志”;意大利则试图通过吞并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巴尼亚来重现罗马帝国的辉煌;日本则试图通过侵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来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
3. 意识形态的共通性纳粹的德国、法西斯的意大利和军国主义的日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这三个国家相信自己民族的优越性,并试图通过建立出色的国家来证明这一点。
他们对于军事力量的崇拜以及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三、同盟形成过程1. 德意同盟1936年,意大利加入了德国和日本组成的反共产国际同盟。
德意志关税同盟名词解释
德意志关税同盟是指 1834 年由 38 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的关税联盟。
该联盟旨在消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建立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区域,同时也是德国统一前各邦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 19 世纪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该同盟的管理范围主要涉及关税和经济政策,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得以消除,贸易自由化程度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德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此外,德意志关税同盟还促进了德国各邦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推动了德国统一的进程。
德意志制造同盟 19组.熊成,李伟。
朱磊,张淼。
王友超1、德意志制造同盟(又称“德国工业同盟”)1907年,德意志制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成立于慕尼黑。
这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舆论集团,由一群热心于设计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在它的成立宣言中,提出了这个组织明确的目标:是“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
”充分表明了它对工业的肯定和支持态度,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设计教育的新课题。
作为具有官方政府机构的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的成立表明了德国政府对设计的重视,但是对于制造同盟本身来说,却主张力求走一条非官方路线而成为设计界的行业组织,从而更好地协调设计界、企业界和商业界的关系。
德意志制造同盟在1908年召开的年会上,建筑设计师菲什(Jheoder Fischen)于开幕词中明确了对机械的承认,并指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许多造型艺术家自认的社会的主宰,这些观点,都使得制造同盟以现代设计奠基者和发起人的姿态树立起在设计史中的地位。
在以后陆续出版的制造同盟年鉴中,开始连续刊载传播推广现代工业设计思想的文章,同时,陆续介绍有关标准化,流水作业线,工厂的新型设计以及丰富的具有现代工业设计初步型态的设计作品,这不仅对德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之战之中,制造同盟两次停办,战后又两次重新建立。
德意志制造同盟中有两位重要人物,均为其最早的组织者和发起人,他们的活动对制造同盟乃至于世界工业设计史都有着重要的贡献,现简要介绍如下。
赫而曼·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1861-1927),曾是教师和建筑师,1896年被任命为德国驻伦敦大使馆的外交官员,在英国的六年间,他详细研究了英国工业美术运动的状况及英国的建筑情况,并发现了一些问题,回国后,他写成了两卷本的《英国住宅》(Das Englische Haus),介绍英国颇具实用主义的住宅设计,同时,抱着改革德国设计与设计教育的决心,利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政府官员的优势,开拓积极宣传并推广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
德意志制造同盟在当时的影响观后感同盟出版的年鉴向人们展示国际工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创的装配流水线。
年鉴还发表不同观点的理论文章,让人们在争论中求得真理。
1914年,同盟内部发生了设计界理论权威穆特休斯和著名设计师威尔德关于标准化问题的论战,穆特休斯以有力的论证说明:”现代工业设计必须建立在大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而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必然要采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此前提下才能谈及风格和趣味问题。
“这次论战是现代工业设计史上第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论战,是德国工业同盟所有活动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其活动中断。
但它所确立的设计理论和原则,为德国和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奠定了基础。
早在20世纪初,当其他国家还沉浸在对手工艺的怀旧情绪中时,德国就明智的接受了工业化生产的这一现实,创造出适合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现代设计的形式,使现代设计朝着符合时代需要的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德国还是最早开展现代设计教育的国家,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教学体系一直是今天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
德国重质量、重功能、重技术的设计思想成为现代设计思想的核心。
德国的设计更多的表现了德意志严谨理性的民族特点,意大利设计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及意大利民族重视的创造性和趣味性;德国的设计以品质精良而著名,意大利设计则被称为杰出设计。
1907年,德国成立了“德意志工业联盟”,主张把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结合起来,把机械式样作为20世纪设计运动的目标,在欧洲大陆率先接受了从手工业生产到机械化大生产的社会转型这一现实。
他们举办展览,召开年会,探讨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新形式,提出了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现代生产方式,并开展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活动。
彼得贝伦斯的设计为我们确立了现代设计重功能、重理性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形式。
“德意志工业联盟”的活动摆脱了工业革命后“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对手工艺生产方式和装饰美的怀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活动。
德意志联盟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德意志联盟吗?这可真是个超有意思的事儿!德意志联
盟啊,就像是一群小伙伴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比如说吧,就好像一个班级里的同学们,大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为了班级的荣誉,团结在一起。
德意志联盟就是德意志的各个
邦国组成的一个大集体。
在那个时候啊,这些邦国就像是一群有着不同性格的人。
有的强大,有的弱小,但他们都在这个联盟里有着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就像在一
场游戏中,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
你想想看,普鲁士,那可是个厉害的角色!它就像是游戏里的主角,有着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
其他邦国呢,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贡献。
德意志联盟的形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那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发展呢!在这个过程中,有过冲突,有过合作,就像我们生活中也会
有争吵和和解一样。
它对德意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呀!它让德意志逐渐走向
统一,变得更加强大。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壮的大人。
德意志联盟就是德意志历史上一段独特而重要的时期,它见证了德
意志的变迁和成长。
它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充满了故事和传奇。
所以啊,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德意志联盟,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呢!
我的观点就是:德意志联盟是德意志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对其深入研究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和那个时代。
双方的同盟盟军与中央同盟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个国家迅速组建军队参战。
其中,同盟国和中央同盟国成为两个重要的军事联盟。
他们之间的同盟关系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双方的同盟盟军与中央同盟国的背景、组成、合作与挑战以及影响进行分析。
一、同盟军的背景和组成同盟军是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和奥斯曼帝国组成的军事联盟。
同盟军的建立源于对俄国的共同威胁,各国通过签订互相支援的协定来加强防御。
此外,同盟军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
二、中央同盟国的背景和组成中央同盟国是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斯曼帝国组成的军事联盟。
中央同盟国的成立也是为了对抗他们认为是侵略性的俄国压力。
此外,奥斯曼帝国也与几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协议,进一步扩大了中央同盟国的势力范围。
三、同盟关系下的合作与挑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军和中央同盟国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和协调,以共同应对敌方的攻势。
这种合作体现在战略计划的制定、军事资源的共享以及战术协同行动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东线战场上,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共同抵御了俄国的进攻,保证了东部战线的稳定。
而在西线战场上,德意志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协同作战,试图压制英法联军的进攻。
然而,同盟关系下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各国之间在军事战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
尤其是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对战争目标和资源分配的看法存在分歧,导致了冲突与摩擦。
其次,由于军队之间的协同和指挥系统不够完善,同盟军和中央同盟国在战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
最后,同盟军和中央同盟国在战线的延伸和军队的补给等方面也遭遇到了困难。
四、对战争进程和结果的影响同盟军和中央同盟国的合作与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合作使得同盟军和中央同盟国能够共同抵御敌方的攻势,取得一定的战争成功。
然而,挑战和问题也削弱了军事联盟的力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