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
- 格式:pptx
- 大小:247.71 KB
- 文档页数:36
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化经营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然而,国际化经营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和风险。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并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企业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
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竞争状况、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等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消费者偏好和市场特点。
例如,某些国家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而另一些国家则更注重价格和性价比。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差异,企业才能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和服务,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经销商、合作伙伴交流,参加国际展会,委托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等方式来获取。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了解消费者的反馈和意见。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市场的机会和潜在的威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其次,企业要明确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是选择出口、许可经营、合资合作还是直接投资建厂?每种战略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出口相对来说风险较小,但利润也可能较低;直接投资建厂可以更好地控制生产和销售,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并且面临更高的风险。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目标市场的情况以及长期发展规划来选择合适的战略。
例如,如果企业在技术和品牌方面具有优势,但资金有限,可以先通过出口和许可经营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再考虑进一步的投资。
如果企业实力雄厚,对目标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并且有长期扎根的打算,可以直接投资建厂,建立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再者,品牌建设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国际市场上,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它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信誉和价值。
一个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往往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为了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
企业国际化的形式与策略选择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必由之路。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在跨国界的经济、商业和投资活动中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企业国际化的形式和策略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将从企业国际化的形式和策略选择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企业国际化的形式选择企业国际化的形式选择,是指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方式和渠道。
企业国际化的形式选择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
直接投资是指企业直接投资或控制在海外的运营实体,形成海外独资、合资、联营等经营方式。
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更直接的掌握市场信息,更好地把握地方政策和规定,降低成本和风险,提高收益和效益。
但是,直接投资的门槛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间接投资则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并购、合作、加盟等方式,获取国外企业或项目的股权或利益,以达到进军海外市场的目的。
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风险较低,成本也较低,同时也更容易获取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但是,间接投资形式下,企业往往无法对海外投资实体直接进行管理,不能完全掌握情况,缺乏灵活性和控制权。
企业国际化的策略选择企业国际化的策略选择是指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经营方式和策略,影响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企业国际化的策略选择主要有资源驱动型、市场驱动型和特定机会型三种方式。
资源驱动型策略是指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产品或技术优势为基础,进军海外市场。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和风险。
但是,该策略在进军潜力较小的市场时,效果可能会不佳。
市场驱动型策略则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机会,开发新的市场和客户。
该策略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快速调整和升级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但是,该策略的风险较高,需要企业具备更加灵活和敏捷的市场营销能力。
企业进入国际化的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如何进入国际化市场。
对于企业来说,进入国际化市场带来的机遇与风险都不可忽视。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将探讨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的方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市场风险。
模式一:出口贸易出口贸易是企业最常见的一种国际化经营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中小型企业,通过将商品出口到国外市场,实现产品销售。
这种方式相对其他模式风险较小,但受限于企业规模和产品特性等因素。
为了成功的进行出口贸易,企业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海外市场的需求,对产品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市场定位,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企业还需要买家信用保障,以降低贸易风险。
模式二:合资企业合资企业是指企业与海外伙伴合作,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这种方式适用于企业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经验,又不想独立承担风险。
合资企业需要考虑合作方的信誉、管理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
合资协议的签订应当对各方权益和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模式三:独立投资独立投资是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的一种主动方式,企业与独立承担风险,自行独立开拓市场。
这种方式适用于企业具备较强的资本和资源优势,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和取得优势地位。
在进行独立投资时,企业需要对海外市场有足够的了解,研究市场规律和竞争情况,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市场调研、产品推广等手段,实现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化市场并获得成功。
模式四:对外并购对外并购是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的另一种方式,通过收购海外企业或资源,获取先进的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等,并快速扩大企业规模和增强竞争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全面评估海外企业的实力、风险和市场情况。
在进行对外并购时,企业需要注重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融合,并实施合理的资源整合,确保海外企业能够完全融入企业体系。
风险与挑战随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将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1.政策风险:不同国家政府针对企业的税收、进出口政策等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经营;2.金融风险:国际市场资金流动灵活,汇率波动等因素会给企业带来金融风险;3.市场风险:不同国家市场的文化和消费者需求存在差异,企业需要在市场适应性上做好调整;4.经济周期风险: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周期差异,企业需要对不同市场的经济周期进行调整。
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从国内市场进入国外市场,在国外设立多种形式的组织,对国内外的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在一个或若干个经济领域进行经营的活动的战略。
那么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化经营?
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方式
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即国际贸易;特许,包括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及具有财产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使用;劳务输出,包括市场广告、法律服务、财务信息咨询、保险、货物运输、会计以及管理技术咨询等服务的输出; 国际间接投资,包括证券及不动产投资等; 国际直接投资。
环境要素
1.政治和法律环境
2.经济和技术环境
3.文化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
国际化经营竞争战略
1. 全球一体化的压力
当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品味和喜好相近时,就存在着普遍的需求,满足普遍需求的产品几乎不需要按照不同的市场来改变。
2.当地化反应的压力
由于国际企业的产品需要在多个国家进行销售,在某些情况下,公司必须考虑在不同国家中的不同需求。
当不同国家的客户的品味和喜好存在差异时,当地化反应带来的强大压力随之产生。
当不同国家的习惯不同的时候,当地化反应带来的压力也会应运而生。
不同国家之间分销渠道和销售方式的差异也会带来本地化反应的压力。
东道国政府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要求也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当地化反应压力。
3. 全球战略的选择
有四种可供选择的全球竞争战略,采用不同模式的企业的组织特征有着不同的特点。
(1)国际模式
(2)多国模式
(3)全球模式
(4) 跨国模式。
第二节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供选择的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贸易出口进入、合同进入、投资进入三大类。
一、贸易出口进入方式间接出口间接出口:企业通过设在本国的各种外贸机构或国外企业设在本国的分支机构出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特点:经营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相分离。
(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一种客观现象和发展过程。
)销售渠道:1、外驻机构2、大型贸易公司3、出口管理公司4、借助具有外贸自主经营权的企业间接出口的优势:投资少,使企业在不增加固定投资的前提下开展国际业务;风险小,利用其他企业的专有知识、经验资源少犯错误。
缺点:存在中间商,降低了企业的出口效益;中间商对企业生产情况、产品工艺、技术特征等了解不深刻,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困难;不能迅速准确掌握国际市场信息,不能获取国际经营经验,很难再国际市场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和信誉。
直接出口直接出口:企业不经过中间机构,把产品直接卖给国外的客户或者最终客户。
1、国内出口处2、公司驻外办事处3、国外销售子公司4、直接卖给最终客户5、外国的经销商或代理商优势:可以直接掌握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发展动态,方便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直接销售产品可以加强品牌的市场渗透,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风险小,潜在收益也大.缺点:如果在海外有更低成本的制造地点,则从本国制造出口的模式并不理想;运输成本可能使出口缺乏经济性,特别是大宗产品;关税壁垒也会使出口丧失经济性。
补偿贸易进入方式补偿贸易进入方式:一种与信贷相结合的贸易形式.买方以信贷的方式,从卖方进口设备和技术,然后用产品和劳务予以偿还。
这种贸易方式,买方可以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卖方可以突破进口国外汇支付能力的限制,夸大了商品和技术出口.二、合同进入方式三.投资进入方式式四、国际化进程国际化进程的四个阶段:(1)没有规律的出口活动(2)通过独立的代理商出口(3)建立一个或若干个分销公司(4)在国外投资建厂五、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考虑因素(一)外部因素1、目标国家市场因素(1)目标国家市场规模的大小.较小的规模可选择出口进入或合同进入的方式。
国际化经营的方式
国际化经营的经营方式首先是跟经营的国际化阶段联在一起的,即进入国际化经营的时候,应该考虑与企业本身的国际化阶段相适应,这里提出六种比较典型的方式,一个是出口,一个交钥匙工程,第三个是许可,第四个是特许经营,第五个是合资企业,第六个是独资的子公司,这六种形式各有优缺点。
1.出口
出口是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出口能够实现区位经济和经验曲线经济。
比如,我们常说首都经济、珠江三角洲经济、长江三角洲经济,它们都体现了区位经济的特点。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成本会下降,经验曲线经济也就显示出来了。
出口这种跨国经营形式的缺点主要是运输成本较高,贸易壁垒及当地销售待遇摩擦比较厉害,特别是贸易壁垒。
2.交钥匙工程
交钥匙工程的优点和缺点非常明显。
它的优点是在外国直接投资,使被投资国可以从工业基础上收到实际效益。
所以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基本上都采取了交钥匙工程的方式引进成套设备和生产线。
缺点是培养了高效率的竞争对手,无法参与长期战略市场。
为什么中国的彩电能够占领国内市场80%的份额,这是交钥匙工程这样的跨国经营所决定的。
开始,法国为出口到中国很多生产线和设备而感到高兴,但是当中国自己的产业发展起来以后,他们又感到无法参与中国的长期战略市场。
现在中国的企业到国外经营,如果出口生产线成套设备,恐怕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此外,还有许可、特许、合资企业、独资子公司,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来考察。
所以,在对各种进入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这一点非常重要。
【自检】。
新国际化一直以来是中国企业实现技术追赶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宏大战略的提出,更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和经营提供了有力的宏观环境。
然而,后发经济体在国际化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面临市场和技术双重劣势的窘境:一方面,由于地缘因素,远离高端用户和主流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技术知识落后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差距。
这两种后发劣势长期积累的情况下,打破“后来者诅咒”(Curse to the Late-comer)很难实现。
早期采取OEM形式来引进技术、“用市场换技术”,都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效,不仅导致一部分企业“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追赶怪圈,甚至还出现了“肉包子打狗”的困境,使得部分企业圄于内忧外患的竞争环境中。
后发企业如何实现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引领,真正参与到全潘秋玥: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杨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卅立: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创主要采用的是“走出去”模式。
“走出去”的目标,是通过铺点式海外经营实现技术引进。
“走出去”就是中国企业利用成本和劳动力的综合优势,以低承诺、低附加值的“出口”方式为主导,实现其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跨越,在基础生产制造业务领域融入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实现对海外先进企业的技术诀窍和制造经验的学习和积累。
早期的“走进去”主要是通过出口和OEM解决外围、辅助技术问题和生产电、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行业。
通过OEM代工和基础零部件配套的过程,中国企业以“干中学”的方式,不断向OEM的合作方和生产配套的国际型企业学习和积累技术诀窍和制造经验,为其实现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和后期的技术追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企业实践来看,典型的案例是格兰仕。
1992年进入微波炉制造业的格兰仕,投资400万美元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微波炉生产线以及相关技术。
借助跨国公司将产能向中国转移的契机,格兰仕积极承接美国和日本的微波炉配套生产订单。
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化经营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选择。
国际化经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国际化经营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国际化经营呢?首先,企业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了解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政治环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风险。
例如,某些国家可能存在政治动荡、政策频繁变动等问题,这会给企业的投资和运营带来不确定性。
经济状况则包括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消费水平、产业结构等。
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判断市场潜力和竞争态势。
文化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消费习惯。
如果企业不能适应和尊重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产品或服务不受欢迎。
法律环境方面,企业需要清楚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包括贸易政策、投资规定、知识产权保护等,以确保自身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
其次,制定明确的国际化战略是关键。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进入模式。
常见的模式包括出口、许可经营、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等。
出口是较为简单和低风险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将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来逐步积累经验。
许可经营则是将技术或品牌授权给当地企业使用,收取许可费用。
合资企业可以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分担风险和资源,但也可能面临合作中的管理和利益分配问题。
独资企业能够让企业完全掌控经营决策,但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投入。
企业在选择进入模式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
同时,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产品和服务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和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比如,食品企业要考虑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调整产品的配方;电子产品企业要根据当地的电压标准和网络环境,对产品进行适配。
此外,售后服务也是本地化的重要方面。
试述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具体措施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利用海外市场的机会,开拓境外的市场,获取更多的商机和资本流动,增加公司的收益和市场份额。
以下是几个具体措施:
1. 研究市场:研究目标市场,分析市场的规模和变化趋势,了解当地领导、文化、习惯和行业特点。
这有助于企业尽快适应当地市场,并创造价值。
2.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找到当地的交易商,分销商,分公司等具有当地市场经验的伙伴进行合作,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提供更加适合当地的产品和服务。
3. 创造品牌:通过品牌推广、广告、赞助等方式增加品牌曝光度,建立品牌的认可度和口碑,提高国际市场的知名度,提高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4. 把握国际贸易机会:了解国际贸易,参与贸易机会。
通过参加国际市场展览,了解受益国的最新,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市场渠道。
5. 建立国际物流网络:建立物流系统,确保产品、服务或资金能快速、准确和便捷地传递给客户和合作伙伴,这也可以降低企业日常的运营成本和快速响应远距离市场的机会。
以上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一些具体措施,通过优化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实现高速稳定的增长,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从而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四类模式2006-12-26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马骏肖庆文袁东明国际化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手段。
不同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模式不尽相同。
可以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归纳为4大类22种基本模式。
一家企业在不同阶段会采取不同模式,亦可能同时采取多种模式。
一、市场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市场)的基本模式1.国内名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国门;2.收购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3.国内优势企业先建销售网络、再建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4.自建研发基地,开发适合当地市场产品;5.国内领先企业并购重组跨国公司业务,全球资源整合,成为跨国公司;6.全球专业化的OEM制造商;7.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8.跨境服务:全球化视角下的业务拓展;9.外贸新做法:全球采购与销售;10.应对贸易壁垒的新举措:境外设厂。
二、技术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技术)的基本模式过去中国企业多通过在国内合资、合作,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获得技术。
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逐步深入,一些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类企业,开始通过主动走出去的国际化方式获得技术。
1.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进入新领域;2.传统企业通过跨国购并获得技术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3.技术型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4.高新技术优势企业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实行研发业务的全球化运作。
三、资源国际化战略(主要为获得资源)的基本模式这类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是获得或控制境外自然资源,战略目的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在国内的资源供给能力;引进海外资源,利用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生产能力,开拓海外市场。
此类国际化主要有五种基本模式:1.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油气资源满足国内需求;2.国家能源公司收购海外石油公司获取系统性资源;3.能源外贸企业收购海外炼油资产实现业务转型;4.国内优势资源型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开拓资源所在国市场;5.国内优势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和国内生产能力满足国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