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密闭容器内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一、选择题1.现有8gA 和足量B 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22gC 和18gD,则参加反应的A 和B 的质量比是A.4:11B.1 :2C.1 :4D.11 :9 2.在反应2A+B2=2C中,21gA和足量B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33g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26B.28C.30D.323.化学反应:A+2B=C+D,5.6克A跟7.3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克C。
现要制得0.4D,则所需A的质量为A.5.6克B.11.2克C.14.6克D.无法计算4.乙醇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CO2和H2O。
依据下表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物质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反应前质量/g 6.68.8000反应后质量/g20 6.6 5.4aA.表中的a值为2.4B.生成的CO和CO2分子个数比为1:3 C.参加反应的乙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4D.在化学反应前后碳元素质量不一定相等5.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物质a b c d反应前的质量/g 6.014.0 3.2 1.0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10.07.2X 1.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x=3.2C.d一定是催化剂D.a和b是反应物6.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A.上表中m的值为3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C.b物质可能是单质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3B.未测值为3C.乙全部发生了反应D.丙一定是催化剂8.W、X、Y、Z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A.X在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B.该反应中生成Y的质量为40克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该反应中Z全部参加反应9.现取6.9g某可燃物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3.2gCO2和8.1gH2O,对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有C、H元素①一定不含有O元素①可能含有O元素①一定含有O 元素①可燃物的分子中C 、H 的原子个数比为2:5 ①可燃物中C 、H 元素的质量比为4:1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10.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 的值为22B .CO 2是该反应的反应物C .W 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 .W 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二、计算题11.某补钙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欲测定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图的操作(已知: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且不溶于水)。
一、选择题1.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 和B 发生如下反应:A(g)+2B(g)⇌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 的转化率为: A .40%B .50%C .60%D .70%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A(g)+2B(g)⇌2C(g)可知,本题考查化学平衡时转化率,运用转化率等于变化量除以投入量分析。
【详解】设起始时A 和B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mol ,反应达到平衡时A 转化了n 1mol :111111起始(mol )n n 0转化(mo A(g)+l )n 2n 2n 平衡(mol )n-n 2B(g)2C n-2n (g)2n ,n -n 1+n -2n 1=2n 1,n 1=2n 5,X 的转化率为2n 5×100%=40%n ,A 项正确,故选A 。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Zn(s)+CuSO 4(aq)=ZnSO 4(aq)+Cu(s)△H =-216kJ•mol -1,则反应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B .常温下反应2Na 2SO 3(s)+O 2(g)=2Na 2SO 4(s)能自发进行,则△H <0C .CaCO 3(s)=CaO(s)+CO 2(g)△H >0,△S >0,则不论在何种条件下都不可能自发D .已知C(s)+O 2(g)=CO 2(g)△H 1;C(s)+12O 2(g)=CO(g)△H 2;则△H 1<△H 2 答案:C 【详解】A .反应Zn(s)+CuSO 4(aq)=ZnSO 4(aq)+Cu(s)△H =-216kJ•mol -1、是放热反应,则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A 正确;B .反应2Na 2SO 3(s)+O 2(g)=2Na 2SO 4(s)的熵变△S <0,常温下反应2Na 2SO 3(s)+O 2(g)=2Na 2SO 4(s)能自发进行,则△H -T △S <0,即△H <T △S <0,故B 正确;C .CaCO 3(s)=CaO(s)+CO 2(g) △H >0,△S >0,则该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故C 错误;D .C(s)+O 2(g)=CO 2(g)△H 1,C(s)+12O 2(g)=CO(g)△H 2,则|△H 1|>|△H 1|,但燃烧反应的焓变为负,所以△H 1<△H 2,故D 正确;3.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iHCl 3(g )SiH 2Cl 2(g )+SiCl 4(g )。
大学物理热学试题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1、在一密闭容器中,储有A、B、C三种理想气体,处于平衡状态.A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n1,它产生的压强为p1,B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2n1,C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3n1,则混合气体的压强p为(A) 3 p1.(B) 4 p1.(C) 5 p1.(D) 6 p1.[]2、若理想气体的体积为V,压强为p,温度为T,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k为玻尔兹曼常量,R为普适气体常量,则该理想气体的分子数为:(A) pV / m.(B) pV / (kT).(C) pV / (RT).(D) pV / (mT).[]3、有一截面均匀的封闭圆筒,中间被一光滑的活塞分隔成两边,如果其中的一边装有0.1 kg 某一温度的氢气,为了使活塞停留在圆筒的正中央,则另一边应装入同一温度的氧气的质量为:(A) (1/16) kg.(B) 0.8 kg.(C) 1.6 kg.(D) 3.2 kg.[]4、在标准状态下,任何理想气体在1 m3中含有的分子数都等于(A) 6.02×1023.(B)6.02×1021.(C) 2.69×1025(D)2.69×1023.(玻尔兹曼常量k=1.38×10-23 J·K-1 ) []5、一定量某理想气体按pV2=恒量的规律膨胀,则膨胀后理想气体的温度(A) 将升高.(B) 将降低.(C) 不变.(D)升高还是降低,不能确定.[]6、一个容器内贮有1摩尔氢气和1摩尔氦气,若两种气体各自对器壁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则两者的大小关系是:(A) p1> p2.(B) p1< p2.(C) p1=p2.(D)不确定的.[]7、已知氢气与氧气的温度相同,请判断下列说法哪个正确?(A)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压强一定大于氢气的压强.(B)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密度一定大于氢气的密度.(C)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速率大.(D)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大.[]8、已知氢气与氧气的温度相同,请判断下列说法哪个正确?(A)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压强一定大于氢气的压强.(B)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氧气的密度一定大于氢气的密度.(C)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速率大.(D) 氧分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所以氢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一定比氧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大. [ ]9、温度、压强相同的氦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ε和平均平动动能w 有如下关系:(A) ε和w 都相等. (B) ε相等,而w 不相等.(C) w 相等,而ε不相等. (D) ε和w 都不相等. [ ]10、1 mol 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当温度为T 时,其内能为(A) RT 23. (B)kT 23. (C)RT 25. (D)kT 25. [ ] (式中R 为普适气体常量,k 为玻尔兹曼常量)11、两瓶不同种类的理想气体,它们的温度和压强都相同,但体积不同,则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数n ,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的总平动动能(E K /V ),单位体积内的气体质量ρ,分别有如下关系:(A) n 不同,(E K /V )不同,ρ 不同.(B) n 不同,(E K /V )不同,ρ 相同.(C) n 相同,(E K /V )相同,ρ 不同.(D) n 相同,(E K /V )相同,ρ 相同. [ ]12、有容积不同的A 、B 两个容器,A 中装有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B 中装有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若两种气体的压强相同,那么,这两种气体的单位体积的内能(E / V )A 和(E / V )B 的关系(A) 为(E / V )A <(E / V )B .(B) 为(E / V )A >(E / V )B .(C) 为(E / V )A =(E / V )B .(D) 不能确定. [ ]13、两个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氢气,一个盛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等,现将6 J 热量传给氦气,使之升高到一定温度.若使氢气也升高同样温度,则应向氢气传递热量(A) 12 J . (B) 10 J(C) 6 J . (D) 5 J . [ ]14、压强为p 、体积为V 的氢气(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的内能为: (A)25pV . (B) 23pV . (C) pV . (D) 21pV . [ ]15、下列各式中哪一式表示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式中M 为气体的质量,m 为气体分子质量,N 为气体分子总数目,n 为气体分子数密度,N A 为阿伏加得罗常量)(A) pV Mm 23. (B) pV M M mol 23. (C)npV 23. (D)pV N M M A 23mol . [ ]16、两容器内分别盛有氢气和氦气,若它们的温度和质量分别相等,则:(A) 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相等.(B) 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C) 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相等.(D) 两种气体的内能相等. [ ]17、一容器内装有N 1个单原子理想气体分子和N 2个刚性双原子理想气体分子,当该系统处在温度为T 的平衡态时,其内能为(A) (N 1+N 2) (23kT +25kT ). (B) 21(N 1+N 2) (23kT +25kT ). (C) N 123kT +N 225kT . (D) N 125kT + N 223kT . [ ]18、设声波通过理想气体的速率正比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平均速率,则声波通过具有相同温度的氧气和氢气的速率之比22H O /v v 为(A) 1 . (B) 1/2 .(C) 1/3 . (D) 1/4 . [ ]19、设v 代表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p v 代表气体分子运动的最概然速率,2/12)(v 代表气体分子运动的方均根速率.处于平衡状态下理想气体,三种速率关系为(A) p v v v ==2/12)( (B) 2/12)(v v v <=p (C) 2/12)(v v v <<p (D)2/12)(v v v >>p [ ]20、已知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温度为T 1与T 2时的分子最概然速率分别为v p 1和v p 2,分子速率分布函数的最大值分别为f (v p 1)和f (v p 2).若T 1>T 2,则(A) v p 1 > v p 2, f (v p 1)> f (v p 2).(B) v p 1 > v p 2, f (v p 1)< f (v p 2).(C) v p 1 < v p 2, f (v p 1)> f (v p 2).(D) v p 1 < v p 2, f (v p 1)< f (v p 2). [ ]21、 两种不同的理想气体,若它们的最概然速率相等,则它们的(A) 平均速率相等,方均根速率相等.(B) 平均速率相等,方均根速率不相等.(C) 平均速率不相等,方均根速率相等.(D) 平均速率不相等,方均根速率不相等. [ ]22、假定氧气的热力学温度提高一倍,氧分子全部离解为氧原子,则这些氧原子的平均速率是原来氧分子平均速率的(A) 4倍. (B) 2倍.(C) 2倍. (D) 21倍. [ ]2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曲线如图所示,图中A 、B 两部分面积相等,则该图表示(A) 0v 为最概然速率. (B) 0v 为平均速率. (C) 0v 为方均根速率. (D) 速率大于和小于0v 的分子数各占一半. [ ]24、速率分布函数f (v )的物理意义为:(A) 具有速率v 的分子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B) 速率分布在v 附近的单位速率间隔中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C) 具有速率v 的分子数.(D) 速率分布在v 附近的单位速率间隔中的分子数. [ ]25、若N 表示分子总数,T 表示气体温度,m 表示气体分子的质量,那么当分子速率v 确定后,决定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f (v )的数值的因素是(A) m ,T . (B) N .(C) N ,m . (D) N ,T .(E) N ,m ,T . [ ]26、气缸内盛有一定量的氢气(可视作理想气体),当温度不变而压强增大一倍时,氢气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Z 和平均自由程λ的变化情况是:(A) Z 和λ都增大一倍.(B) Z 和λ都减为原来的一半.(C) Z 增大一倍而λ减为原来的一半.(D) Z 减为原来的一半而λ增大一倍. [ ]27、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当体积增大时,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Z和平均自由程λ的变化情况是:(A) Z 减小而λ不变. (B)Z 减小而λ增大.f (v )0(C) Z 增大而λ减小. (D)Z 不变而λ增大. [ ]28、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当压强降低时,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Z 和平均自由程λ的变化情况是:(A) Z 和λ都增大. (B) Z 和λ都减小.(C) Z 增大而λ减小. (D) Z 减小而λ增大. [ ]29、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当温度降低时,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Z 和平均自由程λ的变化情况是:(A) Z 减小,但λ不变. (B) Z 不变,但λ减小.(C) Z 和λ都减小. (D) Z 和λ都不变. [ ]30、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Z 和平均自由程λ的变化情况是:(A) Z 增大,λ不变. (B) Z 不变,λ增大.(C) Z 和λ都增大. (D) Z 和λ都不变. [ ]31、 在一个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储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为T 0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为0v ,分子平均碰撞次数为0Z ,平均自由程为0λ.当气体温度升高为4T 0时,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v ,平均碰撞频率Z 和平均自由程λ分别为:(A) v =40v ,Z =40Z ,λ=40λ.(B) v =20v ,Z =20Z ,λ=0λ.(C) v =20v ,Z =20Z ,λ=40λ.(D) v =40v ,Z =20Z ,λ=0λ. [ ]32、在一封闭容器中盛有1 mol 氦气(视作理想气体),这时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自由程仅决定于(A) 压强p . (B) 体积V .(C) 温度T . (D) 平均碰撞频率Z . [ ]33、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若体积保持不变,则其平均自由程λ和平均碰撞频率Z 与温度的关系是:(A) 温度升高,λ减少而Z 增大.(B) 温度升高,λ增大而Z 减少.(C) 温度升高,λ和Z 均增大.(D) 温度升高,λ保持不变而Z 增大. [ ]34、一容器贮有某种理想气体,其分子平均自由程为0λ,若气体的热力学温度降到原来的一半,但体积不变,分子作用球半径不变,则此时平均自由程为 (A)02λ. (B) 0λ. (C)2/0λ. (D) 0λ/ 2. [ ]35、图(a)、(b)、(c)各表示联接在一起的两个循环过程,其中(c)图是两个半径相等的圆构成的两个循环过程,图(a)和(b)则为半径不等的两个圆.那么:(A) 图(a)总净功为负.图(b)总净功为正.图(c)总净功为零.(B) 图(a)总净功为负.图(b)总净功为负.图(c)总净功为正.(C) 图(a)总净功为负.图(b)总净功为负.图(c)总净功为零.(D) 图(a)总净功为正.图(b)总净功为正.图(c)总净功为负.36、 关于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的判断:(1) 可逆热力学过程一定是准静态过程.(2) 准静态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3) 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4) 凡有摩擦的过程,一定是不可逆过程.以上四种判断,其中正确的是(A) (1)、(2)、(3).(B) (1)、(2)、(4).(C) (2)、(4).(D) (1)、(4). [ ]37、如图所示,当气缸中的活塞迅速向外移动从而使气体膨胀时,气体所经历的过程(A) 是平衡过程,它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B) 不是平衡过程,但它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C) 不是平衡过程,它不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D) 是平衡过程,但它不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 ]38、在下列各种说法 V 图(a) V 图(b) V 图(c)(1) 平衡过程就是无摩擦力作用的过程.(2) 平衡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3) 平衡过程是无限多个连续变化的平衡态的连接.(4) 平衡过程在p-V图上可用一连续曲线表示.中,哪些是正确的?(A) (1)、(2).(B) (3)、(4).(C) (2)、(3)、(4).(D) (1)、(2)、(3)、(4).[]39、设有下列过程:(1) 用活塞缓慢地压缩绝热容器中的理想气体.(设活塞与器壁无摩擦)(2) 用缓慢地旋转的叶片使绝热容器中的水温上升.(3) 一滴墨水在水杯中缓慢弥散开.(4) 一个不受空气阻力及其它摩擦力作用的单摆的摆动.其中是可逆过程的为(A) (1)、(2)、(4).(B) (1)、(2)、(3).(C) (1)、(3)、(4).(D) (1)、(4).[]40、在下列说法(1) 可逆过程一定是平衡过程.(2) 平衡过程一定是可逆的.(3) 不可逆过程一定是非平衡过程.(4) 非平衡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中,哪些是正确的?(A) (1)、(4).(B) (2)、(3).(C) (1)、(2)、(3)、(4).(D) (1)、(3).[]41、置于容器内的气体,如果气体内各处压强相等,或气体内各处温度相同,则这两种情况下气体的状态(A) 一定都是平衡态.(B) 不一定都是平衡态.(C) 前者一定是平衡态,后者一定不是平衡态.(D) 后者一定是平衡态,前者一定不是平衡态.[]42、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可以保持体积不变或保持压强不变,这两种过程(A) 一定都是平衡过程.(B) 不一定是平衡过程.(C) 前者是平衡过程,后者不是平衡过程.(D) 后者是平衡过程,前者不是平衡过程.[]43、如图所示,一定量理想气体从体积V 1,膨胀到体积V 2分别经历的过程是:A →B 等压过程,A →C 等温过程;A→D 绝热过程,其中吸热量最多的过程(A) 是A →B.(B)是A →C. (C)是A →D.(D)既是A →B 也是A →C , 两过程吸热一样多。
练习题1. 如右图所示,在一密闭容器中,上部装有密度ρ1=0.8×103kg/m 3的油,下部为密度ρ2=103 kg/m 3的水,已知h 1=0.4m ,h 2=0.2m 。
测压管中水银柱的读数h =0.5m ,水银的密度为ρ1=13.6×103 kg/m 3。
求密闭容器中油液面上的压强p 0。
2. 图示为一水暖系统,为了防止水温升高时体积膨胀将水管胀裂,在系统顶部设一膨胀水箱,使水有膨胀的余地。
若系统内水的总体积为8m3,加温前后温差为50℃,在其温度范围内水的膨胀系数为βT =9×10-4 1/℃,求膨胀水箱的最小容积。
3. 当温度不变,压强从0.20 MPa 增加到10 MPa 时,某种液体的体积减小0.49%,求该液体的体积模量。
4. 两个充满空气的封闭容器互相隔开,左边压力表M 的读数为100kPa ,右边真空计V 的读数为 3.5mH2O ,试求连接两容器的水银压差计中h 的读值。
5. 已知流体运动的速度场为:3231yv xy v y x ==,,试求t=2时过点()()x y z ,,,,=312处的流线方程。
hp ap 0h 1h 2ρ1ρ2ρ36. 如图所示,水在压强作用下从密封的下水箱沿竖直管道流入上水箱中,已知h =50cm ,H =3m ,管道直径D =25mm ,λ=0.02,各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ζ1=0.5,ζ2=5.0,ζ3=1.0,求:为维持稳定的管中流速V =1m/s ,下水箱的液面压强应保持在多少Pa?7. 右图为毕托管示意图。
液体自左向右流动,直管和直角弯管直接插入管道内的液体中,弯管开口迎着流动方向。
测得A 点的液柱高度为hA =170 mm ,B 点的液柱高度为hB = 230 mm ,已知液体的密度为 =990 kg/m3,忽略阻力损失,试计算管内液体的流速uA 。
8. 如右图所示为一壁厚可以忽略的大容器,在其下部开一直径为d =12mm 的小孔口,水自孔口流出后进入另一液面比大容器液面低H =1.2m 的容器中,两容器内的水位始终保持不变。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和一种未知物质ws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W反应前的质量/g501123反应后的质量/g24528x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的值应为2B.物质W只含有碳、氢元素C.该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比为44: 27D.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 1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化学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C.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是化合物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1 3.下列选项中,化学基本观念所对应的客观事实不相符的是A.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B.微粒观: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C.转化观:二氧化碳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辩证观:塑料可用于蔬菜大棚,但也会造成“白色污染”4.用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单质A2和B2的分子,A2和B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X,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反应过程中,A2和B2分子保持不变B.该反应为氧化反应C.参加反应的A2与B2分子数之比为3:1 D.物质X含4种元素5.如图是乙烯和水反应生成酒精的微观模拟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个乙烯分子由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B.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C.参加反应的乙烯和水质量比28:2D.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6.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A.因为MnO2能加快 H2O2的分解速率,所以MnO2也能加快H2O 的分解速率B.因为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氧化反应,所以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并发光D.因为蜡烛燃烧生成 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7.某化合物在4.8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4.4g二氧化碳和2.7g水。
《大学物理》第8章气体动理论练习题及答案练习1一、选择题1. 在一密闭容器中,储有A、B、C三种理想气体,处于平衡状态。
A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n1,它产生的压强为p1,B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2n1,C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3n1,则混合气体的压强p为( )A. 3p1;B. 4p1;C. 5p1;D. 6p1.2. 若理想气体的体积为V,压强为p,温度为T,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k为玻尔兹曼常量,R为普适气体常量,则该理想气体的分子数为( )A. pVm⁄; B. pVkT⁄; C. pV RT⁄; D. pV mT⁄。
3. 一定量某理想气体按pV2=恒量的规律膨胀,则膨胀后理想气体的温度( )A. 将升高;B. 将降低;C. 不变;D. 升高还是降低,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1. 解释下列分子动理论与热力学名词:(1) 状态参量:;(2) 微观量:;(3) 宏观量:。
2. 在推导理想气体压强公式中,体现统计意义的两条假设是:(1) ;(2) 。
练习2一、选择题1. 一个容器内贮有1摩尔氢气和1摩尔氦气,若两种气体各自对器壁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 1和p 2,则两者的大小关系是 ( )A. p 1>p 2;B. p 1<p 2;C. p 1=p 2;D. 不能确定。
2. 两瓶不同种类的理想气体,它们的温度和压强都相同,但体积不同,则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数为n ,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的总平动动能为E k V ⁄,单位体积内的气体质量为ρ,分别有如下关系 ( )A. n 不同,E k V ⁄不同,ρ不同;B. n 不同,E k V ⁄不同,ρ相同;C. n 相同,E k V ⁄相同,ρ不同;D. n 相同,E k V ⁄相同,ρ相同。
3. 有容积不同的A 、B 两个容器,A 中装有刚体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B 中装有刚体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若两种气体的压强相同,那么,这两种气体的单位体积的内能E A 和E B 的关系( )A. E A <E B ;B. E A >E B ;C. E A =E B ;D.不能确定。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522022反应后质量/g待测11285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甲可能该反应的催化剂C.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8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02.《本草纲目拾遗》“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三七素(C5H7N2O5)是传统中药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下列有关三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七素属于氧化物B.三七素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5:2C.三七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每个三七素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5个氧原子3.“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工业上生产尿素[CO(NH2)2]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根据图示信息分析不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 + CO2一定条件CO(NH2)2 + H2OB.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C.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改变D.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4.硝酸制备中会发生反应3224NH+5O=4X+6H 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H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25%B.X的化学式为NO2C.该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D.反应消耗氧气与生成的水中氧的质量比为5:35.1时刻,在密闭容器内投入SO2、O2、SO3、V2O5(五氧化二钒)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O225V OΔ2SO3,在不同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乙丙丁t180g5g100g5gt2a55g60g bt3c d40g5gA.丙是O2,丁是V2O5B.t3时,共生成80g SO3C.a=70g,c=65gD.参加反应的SO2、O2的质量比为2:16.6.4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恰好生成2.8g一氧化碳、4.4g二氧化碳和7.2g水,关于该物质有下列判断:①一定含碳元素和氧元素;②一定不含氧元素;③可能含氧元素;④一定含氧元素;⑤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8;⑥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1:4:1.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⑤B.①②⑥C.①③⑥D.①④⑥7.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发生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B.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v正≠v逆,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C.平衡移动时,反应物的浓度一定减小D.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答案:C解析: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时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时可使反应物的浓度增大。
2.已知反应A2(g)+2B2(g)2AB2(g)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的增大,从而缩短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减小容器的容积)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增大容器的容积)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答案:B解析:A2(g)+2B2(g)2AB2(g)的正反应是放热的、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减少,但吸热方向的速率增大得更多,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项、C项错误,B项正确;减小压强(增大容器的容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项错误。
3.已知化学反应2A(?)+B(g)2C(?)达到平衡,当增大压强(减小容积)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
A.A是气体,C是固体B.A、C均为气体C.A、C均为固体D.A是固体,C是气体答案:D解析: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说明逆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故C为气体,A为非气态(如固体)。
4.恒温下,反应:aX(g)bY(g)+cZ(g)达到平衡后,把容器容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平衡时,ol·L-1增大到0.19 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cB.a<b+cC.a=b+cD.a=b=c答案:A解析:由于容积减小一半,而X的浓度增大不到原来的2倍,说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气体体积缩小,所以a>b+c。
第2章第2节第3课时A组·基础达标1.已知:C(s)+CO2(g)2CO(g) ΔH>0。
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的改变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A.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B.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答案】A【解析】该反应正向为气体系数增大的吸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2HBr(g)H2(g)+Br2(g) ΔH>0。
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 )A.保持容积不变,加入HBr(g)B.降低温度C.将容器容积扩大1倍D.保持容积不变,加入H2(g)【答案】A3.(海南卷)反应C2H6(g)C2H4(g)+H2(g) ΔH>0在一定条件下于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各项措施中,不能提高乙烷的平衡转化率的是( )A.增大容器容积 B.升高反应温度C.分离出部分氢气 D.等容下通入惰性气体【答案】D【解析】等容下通入惰性气体,原平衡体系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乙烷的平衡转化率不变,D错误。
4.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2B(g)C(s)+3D(g) ΔH <0,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v正增大、D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的是( )A.移走少量CB.扩大容积,减小压强C.缩小容积,增大压强D.体积不变,充入惰性气体【答案】C5.(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检测)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A.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B.H2(g)+I2(g)2HI(g)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C.FeCl3+3KSCN Fe(SCN)3(红色)+3KCl,在平衡后,加少量FeCl3固体,因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D.对于N2+3H22NH3,平衡后,压强不变,充入O2,平衡左移【答案】D【解析】缩小体积,平衡右移,但c(NO2)浓度仍增大,颜色变深,A 错误;扩大容积,平衡不移动,但由于c(I2)减小,故体系颜色变浅,B 错误;加FeCl3固体,使平衡右移,体系颜色变深,C错误;压强不变,充入O2(注:O2不参与反应),体积扩大,平衡左移,D正确。
第二篇 热 学 第一章 温度一、选择题1.在一密闭容器中,储有A 、B 、C 三种理想气体,处于平衡状态,A 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n 1,它产生的压强为p 1,B 种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2n 1,C 种气体分子数密度为3n 1,则混合气体的压强p 为 (A )3p 1 (B )4p 1 (C )5p 1 (D )6p 12.若理想气体的体积为V ,压强为p ,温度为T ,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 ,k 为玻尔兹曼常数,R 为摩尔气体常数,则该理想气体的分子数为:(A )m pV (B )kT pV (C )RT pV (D )mT pV二、填空题1.定体气体温度计的测温气泡放入水的三相点管的槽内时,气体的压强为Pa 31065.6⨯ 。
用此温度计测量的温度时,气体的压强是 ,当气体压强是Pa 3102.2⨯时,待测温度是 k, 0C 。
三、计算题1.一氢气球在200C 充气后,压强为,半径为。
到夜晚时,温度降为100C ,气球半径缩为,其中氢气压强减为 atm 。
求已经漏掉了多少氢气第二章 气体分子动理论一、选择题1. 两个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氢气,一个盛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等。
现将6 J 热量传给氦气,使之升高到一定温度。
若使氦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氦气传递热量:(A) 6 J (B) 10 J (C) 12 (D) 5 J 2. 在标准状态下, 若氧气(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和氦气的体积比2121=V V ,则其内能之比21/E E 为:(A) 1/2 (B) 5/3 (C) 5/6 (D) 3/10 3. 在容积V = 4×103-m 3的容器中,装有压强p = 5×102P a 的理想气体,则容器中气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总和为:(A) 2 J (B) 3 J (C) 5 J (D) 9 J4. 若在某个过程中,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E 随压强 p 的变化关系为一直线(其延长线过E ~ p 图的原点),则该过程为(A) 等温过程 (B) 等压过程(C) 等容过程 (D) 绝热过程5. 若)(v f 为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函数,N 为分子总数,m 为分子质量,则)(21221v Nf mv v v ⎰d v 的物理意义是:(A) 速率为v 2的各分子的总平均动能与速率为v 1的各分子的总平均动能之差。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练习一、单选题1.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 2(g) 2SO 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 2、O 2、SO 3的浓度分别为0.4mol/L 、0.2mol/L 、0.4mol/L ,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A .SO 2为 0.8mol/L ,O 2为0.4mol/LB .SO 2为0.5mol/LC .SO 3为0.8mol/LD .SO 2、SO 3一定均为0.3mol/L2.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1.0mol/L ,经过20s 后,它的浓度变成了0.2mol/L ,在这20s 内它的反应速率为 ( )A .0.04 mol/LB .0.04 mol/(L ·s )C .0.08 mol/(L ·s )D .0.043.对可逆反应2A(s)+3B(g)C(g)+2D(g) ΔH <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增加A 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 (正)减小;③压强增大一倍,平衡不移动,v (正)、v (逆)不变; ④增大B 的浓度,v (正)>v (逆);⑤加入催化剂,B 的转化率提高A .①②B .④C .③D .④⑤4.一定条件下,对于反应X(g)3Y(g)+ƒ2Z(g),若起始时X 、Y 、Z 的浓度分别为11c mol L -⋅、12c mol L -⋅、13c mol L -⋅(均不为零)。
达平衡时,X 、Y 、Z 的浓度分别为10.1mol L -⋅、10.3mol L -⋅和1mo 008l .L -⋅,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12: c =c 1: 3B .平衡时,Y 和Z 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C .平衡时X 和Y 的转化率相等D .1c 的取值范围为10<<c 0.145.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 (?) B (g)+C(s),且达到平衡,当升高温度时,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变大,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A 为非气态B .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A 为气态C .若在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C ,则该平衡不移动D .压强对该平衡的移动无影响6.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的生成速率加快的是( ) A .加入KHSO 4固体B .不用铁片,改用铁粉C .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D .加入KNO 3固体7.为了探究3FeCl 溶液和KI 溶液的反应是否存在一定的限度,取15mL 0.1mol L KI-⋅溶液中滴加130.1mol L FeCl -⋅溶液5~6滴,充分反应。
1.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HI(g)===H2(g)+I2(g),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内消耗1 mol H2,同时生成2 mol HIB.每断裂2 mol H—I键,同时有1 mol H—H键断裂C.容器中压强不再变化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解析:A中均为正反应方向,错;B中断开H—I键为正反应方向,H—H键断裂为逆反应方向,且和方程式计量系数成正比,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因方程式两边气体计量系数和相等,故C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因容器中混合气体的质量、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答案:B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2(g)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2 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 mol·L-1,O2为0.2 mol·L-1B.SO2为0.25 mol·L-1C.SO2、SO3均为0.15 mol·L-1D.SO3为0.4 mol·L-1解析:A项数据表明,题中0.2 mol·L-1的SO3完全转化成了SO2和O2,即平衡时,c(SO3)=0,这是不可能的;B项可能;C项数据表明SO2、SO3的浓度都在原浓度基础上减少了0.05 mol·L-1,这也是不可能的;D项数据表明SO2完全转化成了SO3,即平衡时,c(SO2)=0,c(O2)=0,这也是不可能的。
答案:B3.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C.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D.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解析: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时,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项说明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D.将水通电分解一段时间2.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 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A.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B.反应的微观模型图中共有4种元素C.反应的微观模型图中有两种单质分子D.生成物中共有3种分子3.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B.该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C.该反应中甲、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是2:2:3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4.在一密闭容器内,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为12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甲可能是化合物,丁一定是化合物D.反应中生成甲和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3 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522022反应后质量/g待测11285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甲可能该反应的催化剂C.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8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0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甲、乙是反应物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C.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前后甲、乙、丁变化的质量比为9:8:17.某密闭容器中有R和氧气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物质R O2CO2H2O反应前质量/g325800反应后质量/g0x4436A.X的数值为10B.R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R中碳、氢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3D.该反应中O2和C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28.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 1∶5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 2∶5D.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9.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基础练习题解析版1.14CO2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14CO2+C2CO,达到平衡后,平衡混合物中含14C的粒子有( )A.14CO2B.14CO2、14COC.14CO2、14CO、14CD. 14CO2.在一定条件下,使SO2和O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不变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D.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3.一定条件下,将A、B、C三种物质各1mol通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B2C,达到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 1.5 molB. 1 molC. 0.5 molD.04.判断A(g)+B(g) C(g)+D(g)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是(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C.c(A)不随时间改变D.单位时间内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5.在地壳内SiO2和HF存在以下平衡:SiO2(s)+4HF(g) SiF4(g)+2H2O(g) △H=+148.9kJ/mol。
如果上述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 )A.2v(正、HF)=v(逆、H2O)B.(H2O)=v(SiF4)C.SiO2的质量保持不变D.反应物不再转化为生成物6.反应N2(g)+3H2(g) 2NH3(g)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进行,下列情况中,反应正向进行的是(填字母,下同);反应逆向进行的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是;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的是。
A.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N2,同时生成4 mol NH3B.单位时间内消耗3molH2,同时生成2 mol NH3C.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N2,同时生成6 mol N-H键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E.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再随时间而改变F.单位时间内生成2 mol NH3,同时又生成2molH-H键7.(双选)一定条件下反应2AB(g) A2(g)+B2(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内生成mol A2,同时消耗2n mol ABB.容器内,3种气体AB、A2、B2共存C.AB的消耗速率等于A2的消耗速率的2倍D.容器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不随时间变化8.可逆反应:2NO22NO+O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9.对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状态时,4v正(O2)=5v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 NO的同时,消耗xmol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恒容容器中气体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2v正(NH3)=3v正(H2O)10.模型法是化学中把微观问题宏观化的最常见方法,对于2HBr(g) H2(g)+Br2(g)反应,下列四个图中可以表示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为可逆反应的是( )1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Yg) 2Z(g) 达到应限度的标志是()A.Z的生成速率和X的分解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Xl,同时生成了3 n molYC.X、Y、Z的浓度不再变化D.X、Y、Z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3:212.在一定温度下,将2 mol NO2气体通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NO2(g) N2O4(g)。
2025年深圳市中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对该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待测26212 A.甲待测值是5
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1:5
D.物质丙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乙炔(化学式为C2H2)可用作燃料,当氧气不足时,乙炔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若一定质量的乙炔燃烧生成了6.6g二氧化碳、1.4g一氧化碳,则生成水的质量为()
A.0.6g B.0.9g C.1.8g D.3.6g
3.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3.2g氧气,生成4.4g二氧化碳和1.8g水。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化合物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4:1
B.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参加反应的该化合物的质量为3.0g
D.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4.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1.2g碳与3.2g氧气反应能生成4.4g二氧化碳
B.2g氢气在2g氧气中充分燃烧能生成4g水
C.用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
D.点石(碳酸钙)成金(金子)遵循质量守恒
5.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5g先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后,再缓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15g(假设每步反应都进行完全),则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
第1页(共32页)。
密闭空间内气压与体积的关系要说气压,大家都知道,气体不喜欢被限制,像小孩子一样,越是不让他们动,越是闹腾。
比如说,你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如果往里面塞东西,气体就会像是在挤公交一样,空间越小,气体之间的碰撞就越频繁,气压自然就水涨船高。
就好比你在热锅上的蚂蚁,越挤越慌,压根没办法安静下来。
这里面有个好玩的物理定律,叫做“玻意耳定律”。
这可不是某个老头的名字,而是科学家为了说明气体压力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发明的一个理论。
它告诉我们,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力和体积是成反比的。
就像你和朋友去吃自助餐,空间越小,大家争抢的欲望就越强,盘子里剩的菜也会越少。
换句话说,压迫感越强,气体就越不甘心,体积自然就缩小。
要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生活中,那可真是神奇!比如说,开车的时候,如果车窗关得紧紧的,你的耳朵可能会听到“咕咕”的声音,那就是气压变化的信号,空气在叫你“放我出去”。
记得有次我坐飞机,飞机升高的时候,耳朵就像是被弹簧给撑开了一样,气压在瞬间变化,真是让人感到惊心动魄,仿佛在经历一场小小的冒险。
再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把饮料放进冰箱。
你会发现,冷藏室里空气的密度变化,甚至会影响到饮料的气泡,像是让那些气体找到了新家,开始欢快地跳舞。
而当你把饮料拿出来的时候,温度升高,气压又会增加,那些气泡就像脱缰的野马,一瞬间涌出来,溅得你满身都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那个经典的“打开瓶盖”的瞬间,简直就是气压游戏的高光时刻。
你轻轻一扭,瓶盖就被弹开,瞬间空气涌入,气体们欢快地释放出压力,仿佛在说:“终于可以呼吸了!”这就是气体的本性,它们渴望自由,绝对不想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
在厨房里,煮东西的时候,压力锅的神奇之处也在于此。
锅里气体被加热,压力猛增,促使水的沸点升高,让食物快速熟透。
这就像在给食物加个“飞速通道”,让它们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巅峰状态。
可千万别忘了,打开的时候小心点,别让气压冲得你一个踉跄,安全第一嘛!气压和体积的关系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想要找到平衡,就必须理解压力的变化。
一、选择题
A、甲物质全部反应完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为20g
D、x为79
2、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列变化中,都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自来水厂净化水
B、活性炭吸附;加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降温结晶;冶炼金属
D、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会使人中毒;煮沸软化水
3、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过程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肥皂液洗衣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沐浴露洗澡
D、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4、某工厂排放的无色废水经测定pH=2,为治理废水,需将此废水的pH调至7~8,为达此目的,并采用经济可行的方法,需在此废水中假如
A、生石灰
B、氢氧化钠
C、铁粉
D、盐酸
5、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
现取2.3g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CO2和2.7gH2O。
对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有C、H元素②一定不含有O元素③可能含有O元素④一定含O元素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2:5⑥分子中C、H、O的元素质量比为12:3:8。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盐酸)
B、盐酸中混有少量的硫酸(硝酸钡溶液)
C、熟石灰中混有生石灰(水)
D、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的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
7、实验室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括号中所选择的试剂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B、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无色酚酞)
C、氯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水)
D、硬水和软水(稀硫酸)
8、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NaCl中的KNO3
B、用NaOH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C、用浓硫酸除去CO中水蒸气
D、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9、欲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正确的方法是
A、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除去CO2中的CO
B、用Ca(OH)2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C、用加水过滤的方法除去CaO固体中混有的CaCO3
D、用稀盐酸出去Na2SO4中混有的Na2CO3
1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A、NaOH溶液(Na2CO3)————Ca(OH)2
B、N2(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C、CuO(Cu)————稀硫酸溶液,过滤
D、KNO3(NaCl)————热水、降温结晶、过滤
11、某同学在探究金属铝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将铝片放入10%的稀硫酸中开始时没有气泡产生,对这个现象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铝片与稀硫酸不反应
B、所用稀硫酸浓度太小
C、铝片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D、铝片与稀硫酸反应需要加热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不显电性
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其元素的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C、钠原子与钠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和离子都不可分
14、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只用C、CO、CuO、CaCO3、稀HCl五种物质进行单一或两两间反应,可写出能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用稀硫酸除去NaCl(Na2CO3)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CO)
C、用稀硫酸除去Fe2O3(CaCO3)
D、用稀盐酸除去铜粉(铁粉)
二、填空题
15、A、B、C、D四瓶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是盐酸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
将四种溶液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A分别滴入B、C、D中,均没有明显现象
②将B分别滴入A、C、D中,C中产生白色沉淀,其余没有明显现象
③将C分别滴入A、B、D中,B中产生白色沉淀,D中有气泡冒出,其余没有明显现象。
⑴A是,B是,C是;
⑵B加入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⑶C加入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6、从Ca、C、S、H、O、N 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或由其组成的物质,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⑴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符号:
①二个氢分子()②常用的干燥剂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③化石燃料“天然气”主要成分是()④璀璨夺目的钻石()
⑤石灰石的主要成分()⑥常用来清除铁锈的酸()
⑵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①用石灰石制生石灰的分解反应
②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③稀硫酸与熟石灰发生的中和反应
17、根据物质(或分子)的组成或结构不同,分析下列各组中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
⑴金刚石和石墨
⑵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⑶生铁和钢 18、用化学用语填空:
⑴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属于最简单的有机物的气体 。
⑵少量存在于人的胃液中,可以帮助消化的是 ;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又可用作建筑材料的一种重要的碱是 。
⑶酸雨中存在的阳离子是 ;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
19、请用化学用语填空:蓝宝石的化学成分为氧化铝 ,因含微量元素亚铁离子 而呈蓝色;红宝石的主要成分也是氧化铝,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铬、钛、硅 、钠等,其中钠主要以硅酸钠NaSiO 3的形式存在,则硅酸钠中硅的化合价为 。
三、计算题
20、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镁铜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取出3g 合金样品,将60g 稀硫酸分6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
(1) 测定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从以上数据可知,最后剩余的0.6g 固体的成分是 ;这六次实验中,第 次加入稀硫酸时样品中
的镁已经完全反应;m=
(3) 计算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
21、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
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g 碎纸屑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
⑴10g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最多生成 g ⑵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⑶烧杯4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
22、山西老陈醋不仅是佐餐佳品,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其主要成分是醋酸(CH 3COOH )。
测定老陈醋中醋酸含量的原理是:CH 3COOH+NaOH====CH 3COONa+H 2O 。
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用质量分数为5%的NaOH 溶液中和100g 老陈醋,pH 变化如图所示,请你计算:
⑴100g 老陈醋中含醋酸的质量;⑵该老陈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