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_代志鹏

浅析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_代志鹏

浅析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_代志鹏
浅析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_代志鹏

- 63 -

一、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年,日本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内容包括灾前防御、灾时救助和灾后重建三部分,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全民在内的防灾体系,构建了日本政府开展防灾救灾工作的法律基础。还规定了,在灾难发生后,救助老人和孩子的具体做法,并倡导各地学校大力开展防灾教育。日本把每年的月日定为“全国防灾日”。91每到这天,各地学校、社区、企业和政府都要举行防灾演习。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部省规定各中小学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演习的日期和方式可由学校自主决定,但在学校确定方案后须获得教委的批准方可实施。每年月初的一周是3日本的全国消防周,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每一所中小学,都会对学生们进行一次与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宣传活动。

日本各中小学一般都会指定一名教师专门负责学校的防灾教育,其职责是:编制学校应急管理手册,协调组织学校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疏散演练,制定本校防灾教育年度计划并组织本校教师的培训。此外,学校还积极参加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有关应急演练,如应急食品供应、紧急救护等。[1]

纵观日本的中小学防灾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注重分段进行

日本的防灾教育,充分考虑了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结合防灾的学科特点和认知心理学有关思维发展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学段将

整个基础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小学低年级(年级,岁)11-36-9 、小学高年级(年级,岁)24-610-12 、初中(岁)313-15 、高中(岁)

416-18 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各等级的教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如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就通过图文并茂的故事,教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不可预测性以及做好防灾准备和灾害救助的重要性;而到了高中就涉及灾害的原理,如从科学的角度对学生阐释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

(二)强调内容细化

日本中小学的防灾教育包括经常发生的地震、台风、火灾等灾害,具体内容有灾前预警、灾时、灾后自救、互救指导。重视内容细节,强调实际成效,特别注重对生活中真实案例的运用。例如,在日本中小学各个学校的防灾教育中,年、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日本新19952004泻地震,其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及所带来的警示作用被大量提及,发生在地震期间的成功自救、互救的案例故事被广泛引用,用以教育学生注重日常防灾意识的培养、防灾知识的积累和防灾技能的学习,这大大增强了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凸显真实体验

在太平日子生活久了,人们常常对防灾的重

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不少人会认为灾难

浅析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

代志鹏

摘要:本文简要勾勒了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其实施内容与方法、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说明了日本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

作者简介:代志鹏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遥不可及。为了让学生们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日本中小学常常举行各种防震、防火演练。在演练中,所有学生都戴好免费发放的防灾帽,它不仅作为演习的道具,而且在灾难来临时能够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头部。通过这些体验式的防灾教育“拉近”了学生与灾难之间的距离,一方面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会了应对灾害的技能;另一方面练就了学生们面对灾害的心里素质,当灾难真正降临时,便能临危不惧、从容应对。

二、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实施内容与方法

(一)防灾教育多样,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1

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系统非常完善,从幼儿园到高中有不间断的防灾课外读物,每所学校都有防灾课程;每个学校的心理辅导员都定期接受防灾和灾后心理疏导;防灾地图册总位于畅销书榜单前几名。书面的防灾救灾宣传普及材料一项,就开发出了各种载体,包括从最简单的海报、展板、招贴画到学校里使用的补充阅读材料、教材、发放到家庭的指导手册,再加上各式日历、故事书、图文集、小插页,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各类平面载体,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再加上其它的广播、电视、各类实际演习等各种形式,使得日本国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轻松地获取有关的灾害救助知识和信息。[2]

、防灾游戏、寓教于乐

2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日本小学的防灾教师常常跟据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防灾教育中运用游戏法进行教学,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让小学生在社区中探访,寻找各种避难场所和避难标记,画出属于自己的防灾地图。这就像寻找宝藏的侦探一样,游戏深得日本孩子喜爱,同时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日本孩子的防灾意识得以养成,他们外出到任何一家旅馆,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房间门背后的逃生指示

图。 

(二)通过防灾演习,增强学生防灾能力

日本中小学的应急演练一般分为以下四种:

课间休息的演练、有不事先通知学生的演练、不

事先通知教师的演练和在紧急情况下把学生交给

家长的演练,后者要求有学生家长参加。制度

化、常规化的应急演练使学生们的防灾技能得到

了应有的锻炼和提高。央视名记白岩松曾经于

年对东京目黑区立东山小学进行的一次防灾2007

演习活动进行实地采访。一场毫无准备的防灾演

习在短短分钟里就完成了全过程,在这次防灾演5

习过程中,让人们惊讶的不仅仅是全校多名

1000

师生在分钟内就全部集合完毕的速度和效率,还5

有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安静、沉着以及

良好的秩序。[3]演习结束后,白岩松对该校学生

进行了随机采访。①就这样,日本中小学通过制

度化、常规化的应急演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防

灾应急技能,同时也提升了学生面对灾害的心里

素质。

(三)创建防灾高中,培养防灾后备人才

日本兵库县立舞子高中,从年起每年招

1995

收名学生,除了教授日常课程外,他们的学生40

每天都要学习和防灾有关的知识。这不仅在全日

本是第一所,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属首创。如何从

一些动物、自然环境的异常现象识别灾害征兆?

发生地震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自保?野外防灾应

该做好什么准备?给学生们上课的除了专门的防

灾老师,还有消防系统、防灾指导员、心理医

生、经历过各种灾害的当事人等。苏门答腊海啸

之后,当地专业护理人员被邀请到该高中给学生

讲课,许多来此学校就读的高中学生,由于学到

了较为系统的防灾知识,他们中的许多同学都定

下自己的大学志向———地震心理学。这为日本

的防灾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三、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的效果及评价

①白岩松当地震发生之后,你应该做什么?目黑区立东山小学学生甲首先我要保护自己的脑袋,然后注意周围有没

::

有火,如果有火,先要熄灭。目黑区立东山小学学生乙我觉得如果发生火灾的话,通常都是吸进去烟才昏倒的,所以不

:

要站着。而是要爬着出去。白岩松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灾难,会不会害怕?目黑区立东山小学学生丙因为我们平时经

::

常做这样的训练,所以发生情况时我只要按照平时训练的要求来做就可以了,所以我不怕。详见《岩松看日本:日本防灾面面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专题节目,年月日。

2007330

- 64 -

- 65 -

 两次地震灾情对比:日本仙台地震震级较 大,无一人死亡,仅有人受伤,而伊朗巴姆地145震较小,较之日本仙台地震小了级,却造成万0.73人死亡,万多人受伤的重大损失。相比而言,两5国的伤亡人数可谓天壤之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先进的防震设施和技术令伊朗无法望其项背;再者,这也与日本政府重视加强中小学生和普通民众的防震知识的普及教育和防震演练的技能训练密不可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于日本重视防灾教 育,通过对学生从小忧患意识的培养、安全知识 的普及、应对技能的训练,使得日本学生们、市民们具备了防灾综合素质(忧患意识安全知识++应对技能综合素质)。=[7]

这充分说明日本中小学

的防灾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显著的成效。

四、对中国的启示 年月日,一个无比沉痛的日子,发生2008512在汶川的级大地震,无情地夺去了那么多鲜活生8命,他们中很多是中小学生,举国悲痛、举世震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不能一方面高唱“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另一方面却是“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冲突起来不要”的现实。我国应该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防灾教育软件和硬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面对血淋淋的事实,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在豆腐渣工程的教室里上课;把防灾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法定课程中, 配(下转第页下)

62日本的防灾教育面向不同年龄的学术群体开 发了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充分实现了从中小学的有机衔接和全面覆盖。这有效提升了日本国民的防灾意识、防灾知识和防灾技能,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后续灾难

的损失。

以下我们通过日本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表)和同一时期、不同国别的横向比较(表)来12说明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取得的成效。

数据来源:滕五晓等(),2003[5]

郑居焕、李耀庄()

2007[6]

由表可知,日本的阪神地震、新潟地震相隔1年,两次地震,虽然阪神地震的震级略高,但19两者的烈度均为度,同属日本地震烈度划分标准7中的最高等级,而新泻地震地面最大加速度值高出了阪神地震的伽,应该说两次地震相当,但

982两者造成的伤亡人数却不可同日而语。阪神地震后,面对巨大的损失,痛定思痛,日本民众化悲痛为力量,举国上下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日本政府修订了年颁布的《灾害对策基本1961法》,加大了对中小学防灾教育的投入和管理。

表、两国同一时期地震比较

2 名称

日本仙台地震伊朗巴姆地震时间年月日

2003526年月日

20031226震级级7级6.3死亡人数人0人30000受伤人数

145多人

50000数据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f14188513.html,/wjf/zhuanji/news21.htm

[7]

②不但中小学生的防灾素质令人担忧,大学生的防灾素质也不容乐观,年月日发生在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20081114舍楼的火灾,造成名女生死亡的惨剧便是一例。

4

- 62 -[4] Taskforce on Leisur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2003). Leisur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pp.19-20).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ALR).

[5] Uri Lipzin (1995).The Playing School: An Israeli Model for Physical Recreation In The School System. In Ruskin, Hillel,& Sivan, Atara, Leisure Educa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p.213-215).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黄文琴以色列学校休闲教育经验外国中小学教[6] .[J].育,2005.(3):37-40.

黄文琴以色列学校休闲教育课程目标评析外国[7] .[J].中小学教育,2006.(1):31-34.

(上接第页)56级同时使用新课程标准,并且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九个年级的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全部出版完成。在过渡、准备的时间里,不论是在教学理念转变方面,还是在教学实践方面就已经开始进行尝试和摸索,等到开始实施时候能够出台比较成功的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这样就可以使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效地、扎实地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被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将没有任何意义。理论只有被实践所检验,才有可能不断地、持续地发展、完善。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理念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呈现、教学环境的保证、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教科书的编写、教师参考书的实用、教具的可操作等等,不论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就好像流水作业一样,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失灵。

参考文献:

角屋重树主编,孟令红译.日本小学科学课的学习[1]指导与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M].200887同上..

[2]88-89文部省.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解说理科编日本[3][M].东京:大藏省印刷局,..

199939教科书目录[4][OL]http://www.nicer.go.jp/lom/program/search/textbook_publisher.2007.03.05

新科学上、下日本东京:大日本图书..

[5]4[Z]. 2002新科学上、下日本东京:教育出版..[6]4[Z].2002新科学上、下日本东京:东京书籍..[7]4[Z].2002同上.

[8]感谢:本文得到了北京教育学院教学督导室主任李晶教授和北京教育学院生化系王凌诗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上接第页)65备专门的防灾教师和相应的防灾教育资源。防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培养防灾意识、普及防灾知识、训练防灾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防灾素质。防灾素质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②以避免重蹈汶川地震的 覆辙。 参考文献:

邹文卫日本公众防灾教育及启示中国应急救[1].. [J].援,年第期20075.

日本防灾救灾教育:生动多样、面向全体民防[2].[J].苑年第期. 20081.

岩松看日本:日本防灾面面观中央电视台《东[3][R]. 方时空》栏目专题节目,年月日。

2007330 日本的儿童防灾教育新闻晚报,[4][N]. 2006-12-29. 滕五晓,加藤孝明,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制[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郑居焕,李耀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6].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年第期[J].20072. [7] https://www.doczj.com/doc/3f14188513.html,/wjf/zhuanji/news21.htm 李立国,陈伟兰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北[8].[M].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5.

-62-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纲》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

浅析日本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及特点_付睿

语文学刊201 0.5 ○付睿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作者简介]付睿,云南大理学院文学院教师。 浅析日本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及特点 【摘要】对付宜红博士的专著《日本语文教育研究》进行了评述,分别从日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材、教学实践与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评析,以期给语文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 “中国语文教育应该进行反思与选择;在中外语文教育比 较研究中,以冷静、客观、健康的心态去观察别国语文教育,在 观察中学习和扬弃,在反思中进步和发展。”[1]付宜红对日本语 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小学阶段的国语课程标准(日 本称《学习指导要领·国语》,下面均用此名)、教科书和教材、教 学实践与指导、中日教学阅读效应比较等几个方面对日本语文 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其所体现出的语文教育理念能带给我 国语文教育带来一些反思和借鉴。 一、日本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日本小学语文教育是在二战后接受美国民主教育思想的 影响后,“从原来单纯关注对读写知识的关注和军国主义教育 思想的灌输转为关心儿童兴趣、关注儿童生活,强调学习内容 与儿童经验、社会经验相结合。”[2]1947年版的《学习指导要领》 中阅读教育的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娱乐、 品位文学的能力,培养能对应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 能力。”[2]可以看出,日本语文阅读教育既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 也关注文学本质具有娱乐消遣的功能,注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 育。该要领还指出一至三年级主要强调培养的阅读项目中关于 “读”的方法有:唱读、默读、朗读,指出一至三年的学习重点为 “唱读”和“默读”,四至五年级的学习重点为“朗读”。可见,该指 导要领非常关注学生阅读的实际,把“唱读”作为学生阅读的起 始阶段是符合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 《学习指导要领》也注重对学生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目标 表述中经常出现“思考所写内容是否正确”,“对作品中人物的 行为、想法作出正确的判断”等。日本语文教育也对学生听说能 力特别关注,如现行的1998年版《学习指导要领》的国语教育 目标“在培养适切的表达与正确的理解国语的能力、提高学生 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语言感 觉,增强学生对国语的关心,养成尊重国语的态度。”这个要领 中,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表明对语言交际功能 的特别强调和重视。该要领在“目标及内容”部分把“听话·说话” 作为单独部分列出,为的是切实加强学生语言实际交流能力。 对比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 不同。首先,从课程标准的结构上看,日本把目标和内容分别陈 述。“目标”简要地提出国语教育各个领域的目标要点,“内容” 则围绕这些目标阐述指导的内容,显示了重视技能、技巧指导 的倾向。两部分互为补充,让课程目标和教师需要具体进行的 指导内容作了充分明确的规定,更利于对教学的指导。其次, 《学习指导要领》关注对儿童进行读书教育,培养阅读的习惯。 把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放在了第一条,从对浅显读物阅读兴 趣培养开始,进而扩展到对各种读物广泛阅读兴趣的培养;再 随着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大,扩展到培养学生自主地选取读物及 图书资料的愿望和习惯,最终达到扩展思维,加深思考的目的。 我国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教育也进行了充分关注,但更多 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对课文(教科书)的阅读上,对儿童扩展阅读 的培养和要求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得不是很明显。 二、日本语文教科书和教材的特点 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光村图书》和《教育图书》为例,包含 教科书的编辑方针、选文依据、教材编排体例、主要单元及教材 内容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等方面,在日本教科书编辑原则中,把 “让学”的教科书向“我自己要学”的教科书转变。不仅是让学生 自己能够看明白,还要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言 语活动。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光村图书》列出了四条编辑方针:1.适应孩子在二十一世 纪生存的需要;2.尊重、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3.彻底体现、保 障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和基本要求;4.让学生有兴趣地自觉地投 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出“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这四 种主要能力作为教科书培养的主要目标。教科书为了调动学生 有兴趣地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学习各 个环节把学习目标、内容、计划用浅显的文字提供给学生,还为 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示例。这样就保证了儿童的兴 趣,真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日本教科书选文关注学生道德的培养,但不是通过空洞的 说教,而是通过选文要求进行具体化,把道德培养变成“培养学 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创造精神”、“促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日 (下转第132页) 128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11汉本2班 1117060117 黄文力 【摘要】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在经过长年客居欧美的生活后,于1874年来日本教授外语,后来写有《回忆明治维新》。他在书中写到,日本的苦力、女佣、马夫等社会底层人民 也常常拿着书看,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但这样高的识字率还是令他吃惊。和西方 国家的经验相比,他不吝称之为“异常”。现代的教育水平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反观我们 的教育发展状况,为什么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两国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下面我想通过两国的 教育政策理念和教育目的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日;教育;差异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 了历史的证明。日本曾经向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然而同属于一个文化圈的两国现在教育水平确是差异明显。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 %相差25%。相比之下,日本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 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忽略历史的原因造成我们两国差异外,现今,处于和平发展的两国为什么差异还是那么大?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缺陷,以及迎合我们现

日本中小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一、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1、日本小学和初中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上课的时间从上午8:30到下午2:30。我认识一名日本华人,他的爱人就是日本的小学老师,她给我介绍说:日本的小学从一年纪到六年纪,都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如在大火、地震中如何有效地逃生,以及学习日常生活的一般技能。 钢琴、绘画、舞蹈等课程日本都是在学校学习,家长不需要请家庭老师。德育课程的内容类似于中国现在提倡的“八荣八耻”,教师从最细微处着手,要求学生保护环境,互相帮助,互相团结。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也讲德育的经典故事,有时候小朋友是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2、学生中午必须在学校享受政府提供高质量营养中餐,下午2:30下课,回家的路上一般是半个小时。到家后,家庭作业语文和数学各一张纸,大概40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成,其余的时间是由学生自我支配,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玩个痛快! 3、日本学生从三岁开始要求进入幼儿园,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是要交费的。但是缴费的多少?实行的是弹性收费标准,也就是说学费是由父母收入多少决定,父母收入高交费就高;收入少交费就少,如果父母没有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待遇,幼儿园的教育费用是由国家支付的。 4、日本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实行的是义务教育。所有的学生地位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首先,日本所有的学生统一穿政府发放的校服。更奇特是在每件校服的左胸刺绣上学生的名字,如“三田、左左木、小栗慧子”等。衣服上绣上名字的好处是对学生有较强的约束力,如学

生在校,或者在社会上违反校规,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在我国我听过一个笑话:在职业高中,几个学生违反校规,校长去管,学生粗鲁地用土话辱骂校长后,转身就跑,但校长始终查不出这些学生是几年级,是哪个班的。 其次,日本从小学到高中穿戴打扮一致,男生全部是板栗头(也就是小平头),看上去格外的精神,女生一律短发,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任何人不能穿奇装异服。从小学到初中,中午由国家提供午餐料理,食物有:半个鸡蛋、一块肉饼、两块海鱼、一碟生菜(日本的许多蔬菜都是生吃,就连包菜也是生吃,但我实在是吃不惯)、一碟酱,半碗酱汤,一碗米饭(日本的大米比泰国的还要好吃,颗粒饱满、松软可口,一嚼满口生津,绝对是绿色产品)一块MHA补脑深海鱼油。 最后,从小学到高中,日本的学生上学、放学都是徒步,或者乘公交车,从来没有看过家长用车接送孩子,在各个学校的门口,看不见家长的身影。 二、日籍华人教育后代的烦恼 日本的日籍华人和持长期居留证的中国公民(在美国成为绿卡),最大的烦恼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日本的小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文化知识是次要的,考试基本上是开卷,但日本食品又是绝对安全的,小孩各方面素质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中国大陆的教育是以知识灌输型为主,也就是一切为了考试,培养的学生应试能力很强。专家做过多次实验,日本的文化知识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相比,起码相差一个等级,中国小学二年纪的算术试卷,日本四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考试不及格。 我在日本的成田机场住了一晚,第二天,偶遇中国籍老太太,

日本小学英语教育概况及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小学英语教育概况及对我们的启示 周琳(1963-)女,浙江绍兴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小学英语教育、语用学研究(北京100048)。 日本为小学开设英语做了20年的准备工作后,2011年,英语才作为外语活动正式在小学实施。作为世界上经济和教育发达、文化与我国接近的邻国,小学英语教育发展迟缓的缘由对我们有何启示?本文将分析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的背景和现状,从国际视野探讨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的策略。 一、日本公立小学英语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1972年千叶县15个公立小学成立了英语俱乐部式的英语教室,标志着公立小学英语教育的开始。1986年,横滨市立小学开设“国际理解教室”,开展英语学习。[1]1992年,文部省在大阪指定了2所学校开设小学英语会话课。[2]1996年,都、道、府、县个别学校开始英语教育。2000年,“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对英语教育进行了讨论。2002年发布《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报告,小学增加了“英语会话”的教学内容。2003年5月制定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2008年,小学英语课定名为外语活动,小学5、6年级每周1小时必修,同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一样不作为科目教授,没有考试等评价方式。英语不作为正式科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让儿童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学习;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尚需培训和提高。2009年文部科学省小学5、6年级外语活动实施现状调查结果显示:21442所公立校中,有20978所实施了外语活动;97%以上的小学在综合学习课进行英语学习,但各校活动内容和时间有较大差别。2011年日本全面实施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考虑到上中学时应有共同的英语基础和教育机会的均衡性,规定小学5年级开始,每周1学时。 日本小学英语教育实施前,各小学针对学校的体制、教师英语水平和能力、家长的态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调整校内政策,注重外语活动和学科融合;聘用英语人才,保证英语教育的质量;开家长会,给家长说明小学为什么开英语、学习的目标及内容、家长的责任等事项,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二、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 (一)小学英语教育的理念:培养儿童生存能力 对应急速的全球化,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是日本的国家战略,也是各科的教育理念。生存能力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在变化的社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自律、合作、感激等个性品质。 日本英语教育遵循了2003年文部科学省提出的学校教育应和国家战略结合的方针,英语教育改变了以国际理解为中心的目标,与国家教育方针相吻合——提高儿童交际能力和生存能力是日本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教育理念。小中高三个阶段的英语教育重点分别是:小学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让儿童体验外语和外国文化,养成用外语积极交流的态度,为中学培养交流能力打基础;初中注重体验式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高中注重各种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学英语教育目标:强调跨文化体验和理解,培养积极交际态度,感知语言 日本英语教育始终强调跨文化体验和理解。小学外语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儿童注意到日本和外国生活、习惯、节日的差异,培养儿童多样的思维,提高国际敏感性。 培养积极的交际态度主要指给儿童提供体验用外语交流的活动,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避免因枯燥的语法学习和机械的单词记忆而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吉田研作(2008:69)[3]指出到目前为止的调查显示: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

日本高校生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日本高校生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摘要]教育对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贯穿日本教育全过程的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其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在学生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学生就业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高校“生涯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特色的具体介绍,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日本高校生涯教育就业指导 “生涯辅导”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后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发展和运用。在长期的实践中,国外学校确立了以形成自我概念、发展潜能的“全人”辅导为主导的学生生涯辅导模式,并辅之以矫正、补救的心理咨询和训练项目。在我国,人们对于生涯辅导的认识还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域。而生涯辅导工作尚处于介绍和传播经验的阶段,一般又以美国和香港为蓝本。日本是较早实践“生涯教育”的国家。本文对教育改革后的日本高校“生涯教育”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全面展示贯穿于日本教育的持续性“进路指导”以及高校的有效性“生涯支援”,以期从中获得一定启发。 一、日本“生涯教育”的形成 (一)“生涯教育”概念的提出 “职业指导”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工业化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为使人们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目前已成为社会的一项广泛性运动。第一个明确使用“职业指导”这一术语的是美国职业指导

的奠基者帕森斯(F.Parsons),他在1909年出版的《职业选择》一书中总结了职业指导的理论和方法。该理论把个体的人和职业对人的要求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通过心理测验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认知,开发职业能力测试,再将个体特性与职业要求进行匹配。以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为代表的非指导学派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阐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咨询”理论与方法,更侧重于咨询对象的情感和行为动机,使其逐渐了解自我,并探索掌握自己命运的信心和途径。之后,一些职业指导专家逐步反思职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开始注重研究人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职业成熟和职业发展任务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超越了以心理学为支撑的传统职业指导,提出了体现和重视人生规划的“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 到目前为止,生涯辅导、生涯教育、生涯指导等概念混同使用,但内涵和外延基本相近。[1]在第六届国际生涯教育研讨会上,对“生涯教育”的理念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生涯教育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而且特别重视人格培养。生涯教育要打破国界,回答个人要求、社会要求、时代要求,希望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从改造自己的成功经验中使他人受到启发,产生彼此合作的理念、信心,最终达到自己解放自己的目的,使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使被动的人变成主动的人。这说明生涯辅导已超越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生涯咨询的意义,而成为一个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统合概念。 (二)从“进路指导”到“生涯教育”改革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发表时间:2015-04-20T10:10:38.17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5月总第78期供稿作者:李应赋[导读]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 李应赋湖南师范大学410081 摘要:日本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摄取模仿、自我改造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它于日本大化改新时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唐朝先进的教育模式。明治维新后吸收欧美而发展,整个过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教育发达、教育学理论成熟的教育大国。文章阐述了日本教育学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教育发展的原因,研究了日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立国、科技创新的理念,反思中国教育学的现状,并对日本教育学给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日本教育学启示 一、论述日本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这也可称为另三个阶段,分别是模仿阶段、改造阶段、创新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大概追溯回中国的唐朝时代,日本当时社会发展其实并不是很好,平民百姓甚至有些官员贵族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当时更多地是在向唐朝教育方面学习和模仿,直到武士阶层出现后。由于武士阶层是为统治政权和发展的需要,导致日本的教育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开始重视教育学。后来在德川幕府的两百多年间,平民教育才得到长足教育。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没有混乱的战事,所以很多平民都有了时间去学习,接受教育。在当时的日本,男性的识字率达到约60%,而女性的识字率也达到了25%,较发达的地区可能识字率更高。而在明治维新时期,在那个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时代,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已经开始全盘西化,不断对其进行改造。教育制度逐渐西化,向西方教育借鉴经验,在教育改革上,创立了早期教育体制,加速普及国民教育,推广初等教育,并超越美国更早完成了全民普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发展飞快。在1947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1886年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自1975年以来一直高达89%,和美国不相上下,大学升学率自1974年以来达40%左右,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在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现在,政府十分重视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创新,使得日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教育的普及更广泛,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阐述日本教育学发展原因 明治初年,日本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骚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国外面临着欧美列强的经济压力和军事压迫,陷入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险中。明治政府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还提出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全国所有官民协力重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如今全球信息化科技的发展形势之下,日本的教育学已经不能单单满足对人才、知识简单的需求了。在此社会背景下,日本实现全方位教育学上的丰富与创新,是无可厚非的。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学的创新。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现今都面临着竞争与挑战,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软实力的比较,重点就在于教育学的水平和质量。这些对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现代化以及实现 21世纪全球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述评日本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日本教育学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发展还不完善、不够成熟。所以,中国应当从日本实现教育学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很多启示,从中借鉴和吸取有益经验。 日本在二战后面临着社会动荡的局面,一切百废待兴,但仍坚持大力首要发展教育,从教育的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日本教育的恢复、改造和快速发展,为日本经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日本教育学的很多作法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政府应学习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出台更多教育相关的政策并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与其同时,从内容上来看,中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的教育。我们所缺的不是知识型的大学生,而是有技能的劳动者,社会上真正高技能的人才十分紧缺。日本在教育学上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非常实用灵活的,课程很值得国内引入借鉴。因此,中国要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实用技术的专业学科,实现人力资源的转变。除此之外,教育学内容上还要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在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获得的也都是应试类的人才,而需要培养的恰恰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和确定不同的教育课程和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上实现全面转变和全方位发展,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学习。参考文献 [1]陈晖高增生日本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比较教育研究,1985年,01期。 [2]卫纯安原《日本教育的现代化》简介[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3]陈鸿斌日本教育患了什么病[N].光明日报,2001年。 [4]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5]李春生田辉日本呼唤教育新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詹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日本中小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一、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1、日本小学和初中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上课的时间从上午8:30到下午2:30。我认识一名日本华人,他的爱人就是日本的小学老师,她给我介绍说:日本的小学从一年纪到六年纪,都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如在大火、地震中如何有效地逃生,以及学习日常生活的一般技能。 钢琴、绘画、舞蹈等课程日本都是在学校学习,家长不需要请家庭老师。德育课程的内容类似于中国现在提倡的“八荣八耻”,教师从最细微处着手,要求学生保护环境,互相帮助,互相团结。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也讲德育的经典故事,有时候小朋友是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2、学生中午必须在学校享受政府提供高质量营养中餐,下午2:30下课,回家的路上一般是半个小时。到家后,家庭作业语文和数学各一张纸,大概40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成,其余的时间是由学生自我支配,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玩个痛快! 3、日本学生从三岁开始要求进入幼儿园,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是要交费的。但是缴费的多少?实行的是弹性收费标准,也就是说学费是由父母收入多少决定,父母收入高交费就高;收入少交费就少,如果父母没有工作,享受的是低保待遇,幼儿园的教育费用是由国家支付的。 4、日本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实行的是义务教育。所有的学生地位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首先,日本所有的学生统一穿政府发放的校服。更奇特是在每件校服的左胸刺绣上学生的名字,如“三田、左左木、小栗慧子”等。衣服上绣上名字的好处是对学生有较强的约束力,如学生在校,或者在社会上违反校规,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在我国我听过一个笑话:在职业高中,几个学生违反校规,校长去管,学生粗鲁地用土话辱骂校长后,转身就跑,但校长始终查不出这些学生是几年级,是哪个班的。 其次,日本从小学到高中穿戴打扮一致,男生全部是板栗头(也就是小平头),看上去格外的精神,女生一律短发,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任何人不能穿奇装异服。从小学到初中,中午由国家提供午餐料理,食物有:半个鸡蛋、一块肉饼、两块海鱼、一碟生菜(日本的许多蔬菜都是生吃,就连包菜也是生吃,但我实在是吃不惯)、一碟酱,半碗酱汤,一碗米饭(日本的大米比泰国的还要好吃,颗粒饱满、松软可口,一嚼满口生津,绝对是绿色产品)一块MHA补脑深海鱼油。 最后,从小学到高中,日本的学生上学、放学都是徒步,或者乘公交车,从来没有看过家长用车接送孩子,在各个学校的门口,看不见家长的身影。 二、日籍华人教育后代的烦恼 日本的日籍华人和持长期居留证的中国公民(在美国成为绿卡),最大的烦恼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日本的小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文化知识是次要的,考试基本上是

《论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对我国的借鉴》

《论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对我国的借鉴》 永远免费提供全站资源,做国内最大最全的资源下载网站!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素有“地震国”之称。据2007年日本《防灾白皮书》统计,从1997年至2006年,在仅占世界0.25%的国土面积上,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0级以上地震187次,占全世界的20.7%。[1] 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日本形成了一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灾害对策立法、灾害应对机制、防灾教育机制等三个方面对日本的考察,提出完善我国的灾害对策体制的建议。 一、完善灾害对策立法 (一)灾害对策法律体系 作为世界上较早制定灾害对策法律的国家,日本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灾害对策法律体系。每一次重大灾害发生后,日本往往就会制定出一部重要法律。总体而言,日本灾害对策法律按其照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灾后重建和复兴法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法等五大类,共由53部法律构成。其中有基本法5部、关于灾害预防的16部、关于灾害应急的3部、关于灾后重建的24部、关于防灾救灾组织的5部。[2] 具体来看,与地震灾害有关的基本法有3部。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财政金融措施有直接关系的有《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等24部。[3] (二)灾害对策基本法 1947年日本颁布了战后第一部关于应对灾害的法律《灾害救助法》。以1959年伊势湾台风为契机,日本于1961年颁布了减灾防灾的基本大法——《灾害对策基本法》,迄今已经修改23次。[4] 这是日本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对应和灾后重建的根本大法,可以说是日本防灾减灾抗灾法规的“总宪章”、“防灾宪法”。《灾害对策基本法》成为驾驭减灾系统工程全局的纲领性法律,其他减灾法规均在这部“抗灾宪法”的基础上展开,如洪水、火山、雪灾、森林火灾、风水灾、航空灾害等多个灾种的灾害应对法律。[5] 根据灾害预防、紧急对应、灾后重建等防灾不同阶段,制定了内容丰富的各类法律法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体系。 (二)地震相关立法 日本关于地震的法律涉及地震观测、紧急应对、抗震支援、地震研究等各个方面。1978年12月,日本政府国土厅制定了《大規模地震対策特別措施法》。1995年1月日本发生举世震惊的阪神大地震后,制定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6]1950年就制定的《建筑基准法》,自阪神大地震后,1996年、2000年、2006年连续了3次,大大提高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1995年日本还制定了《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要求学校、体育馆、医院、剧院、商场等公用建筑要增加超过普通楼房的抗震强度。[7]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财政金融措施有直接关系的有《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地震对策财政特别措施法》(1980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支援法》(1998年)等24部法律。[8] (三)其他灾害立法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2017年暑假,我来到日本北海道等地旅游,短短七天的游历,耳闻目睹了 日本社会的真实场景。之前在国内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听到对日本国民素质的赞美之词,此次日本之行,让我对日本国民的素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到日本,街道的环境干净整洁、垃圾桶和投放垃圾管理非常规范。走在大街上,经常与行走的人们碰面,他们大都会给人一个礼貌的微笑。在有红绿灯的地方,人们过马路时都井然有序,没有人闯红灯。在酒店碰到每个当地人,他们都会对你彬彬有礼。日本的治安状况非常好,没有发现居民楼的一层二层安装防盗窗,到了晚上,人们可以安全地在大街上独自行走。 日本之行,我感触很多,也明白了很多事理,美国研究创造性思维专家托兰斯称日本是“一个拥有一亿一千五百万超级成就者的国家”。相比于日本,我们的国民素质需要提高,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必然堪忧。提高国民素质离不开道德教育,日本在道德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因此,本文将从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等方面分析,就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环境建设等方面与我国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若干思考。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侵略战争并失败,国家受到重创。日本社会广泛认为“教育改革是日本复兴的筹码”。日本政府重视教育投资,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学生受教育费用,结合福利组织或其他机构,尽量帮助贫困儿童实现上学梦,并且整个社会风气鼓励监护人配合支持教育工作。从而努力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平均水平。的确,日本通过“教育立國”战略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国民,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从发展历程看,日本道德教育主要受自然环境、儒学、神道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方面的影响。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自然资源匮乏,日本民众在频繁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民众的团结性、纪律性;二是儒家思想影响因素,虽然日本的儒学源自中国,但在中国儒学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本质也发生改变。日本的儒学淡化仁慈理念更强调忠诚理念,但日本对“忠诚”的理解更多的是在皇权维护的层面上。这些奠定了日本道德教育的基础;三是“神道教”思想影响因素,日本的神道教来源于中国的道教,但是却在日本演化为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的神道教,成为普通百姓的信仰;四是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主要内容是义勇、仁礼、名誉、忠义、克己等,其最大特点就是绝对效忠君主,可以说这种忠诚已经超越了伦理

浅谈日本小学书写课程

小学写字论文 在兴趣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 ——浅谈日本小学书写课程 【摘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自中国文字产生以来,灿烂光辉的中国书法文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对全世界的人类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然而今天,信息科技迅速发展,人们普遍选择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书写似乎已经被淘汰了。在此影响下,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陷入了困境,甚至在某些方面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反观借鉴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并成功本土化成“书道”的日本,虽然日本的高级书法人材培养并不太成功,但是日本书法教育的基础阶段实力雄厚、成效显著,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趣味化;生活化;实用性;完善体制 在日本,小学书法教育是作为国语课的一部分开展的,课程名称为“书写”,教学时间为每周不少于1小时。初级的小学书法教育程度是不甚高的,但作为教育学研究而言,它的意义绝不下于大学高等层次的书法教育。因为它是书法家的摇篮,是构成多层次当代书法教育结构的最基本部分。日本初级书法教育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一、趣味化----培养学习书法的兴趣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漫画大国。为迎合儿童心理,日本小学书法教材也运用到了漫画的形式,设置了很多有趣的动物和人物形象插图和封面,非常富有童趣。例如下面的日本小学一年级汉字(硬笔书法)教材。 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兴趣是进行某项活动的喜好情绪。对于一般人而言,一旦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他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动力,从而激发求知欲,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小学生的活动目的性相对较弱,他

们对某事物本身的认识及实施的行动,最初往往是由于对该事物本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致,兴趣能对小学生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书法的学习是枯燥单调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如果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学生很可能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是关键。 (一)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1.低段 低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书法时,教师应该采取直观教学,尽量结合图片,模具,游戏,有趣的故事演绎等来引导学生,诱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学方法正确了,相信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可以出示上面这幅儿童画教学“林”“田”,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两个字的字形结构。顺便可以讲述“象”字和“林”字的来源。生活中,大家见了画有大象的图画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产生了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类似于“象”这样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符号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写实了。就这样,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后,使得文字从图画中脱离开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林”是个会意字。由两个“木”组成,表示树木丛生。 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形象富有童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同时初步感知“豕”“田”“象”是象形文字,“林”是会意文字。 2.中段 从中段(三、四年级)开始,小学生开始学习毛笔书法。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活泼开朗,做事积极,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虽说学生在一、二年级就通过硬笔书法练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毛笔的书法指导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让学生从基础的书法入门起,就开始培养学习书法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书写习惯。那么在书法课堂中,可以联系生活,运用形象化教学法。

看日本的中小学教育

看日本的中小学教育:那是成为世界强国的根本(转贴) 我写了篇《在加拿大体验教育公平》,看的人不少。刚看到新语丝上的《我看到的日本中小学教育》也包含有这个内容。作者的女儿在那里上小学,也是他从实际中的得到的认识。全文转发在下面以供借鉴。我看到的日本中小学教育 作者:违章 我的女儿在日本上小学,我有必要将日本中小学教育情况介绍一下,供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时参考。也让大家明白为什么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根本原因。 1. 就学率100%: 在日本全境不分地区,种族,国籍,性别,必须接受免费中小学教育,其中包括教材费,设施费。不向孩子的家长收取分文。这就很自然保证了中小学就学率100%。 2.教育的目标:科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气质,运动员的身体。 学校除了学习科学知识以外,为了保证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学校提供廉价营养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申请免费(如4口人的家庭年收入在500万日元以下)。小学低年级几乎每天都有体育课,高年级每周也有2-3次体育课。课后还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活动。每年学校开一次运动会,每个孩子都是运动员,家长是啦啦队。现在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这跟他们的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使每个孩子接受音乐教育,雅马哈公司特制了几种廉价的简易吹奏乐器,即让孩子接受了音乐教育又提高了孩子们的肺

活量。每年学校要为家长和附近的居民开一次发表会,每个孩子都要登台表演各种节目。 3.教育的平等性: 中小学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设备全国统一标准,即山区的小学的设备和东京都内的小学的设备是一样。每个孩子就近入学,每个年级分两个班,每班20到30人左右。每所学校都有一栋教学楼,一个体育馆,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池。日本私立中小学很少,收费很高,国家不鼓励发展私立中小学。老师和校长5年轮换制,既5年后到其他学校工作,这样避免形成实质上重点学校。为了保证智力障碍儿童的上学,每所小学设有向日葵班,保证他们的教育。中学时这些智力障碍的儿童进入各个行政区设立的学校进行特殊教育。 4.教育经费来源是什么呢? 是富人的税收。我这里强调是高收入者的税收,而不是摊派。收入越高纳税越多,这样就保障了教育的经费问题。通过税收的调节,减小了贫富差距,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全体中小学教师是公务员,工资由国家包下来,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孩子们的教育。我想补充的是,教育是日本成为强国的根本原因,中国人中的有识之士在甲午战败后就有认识了,所以有严范孙倾家产办南开学校。捐资兴学成为社会风尚,还有地方集资,像石室中学得到成都府各县拿出部分学田的支持,故曾有成属联立中学之名,简称“联中”。 戊戌变法失败后,百日维新推行的新政都被取消,惟独设立京师大学堂一项被保留,光绪二十八年(1902)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

浅析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_代志鹏

- 63 - 一、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年,日本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内容包括灾前防御、灾时救助和灾后重建三部分,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全民在内的防灾体系,构建了日本政府开展防灾救灾工作的法律基础。还规定了,在灾难发生后,救助老人和孩子的具体做法,并倡导各地学校大力开展防灾教育。日本把每年的月日定为“全国防灾日”。91每到这天,各地学校、社区、企业和政府都要举行防灾演习。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部省规定各中小学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防灾演习,演习的日期和方式可由学校自主决定,但在学校确定方案后须获得教委的批准方可实施。每年月初的一周是3日本的全国消防周,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每一所中小学,都会对学生们进行一次与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宣传活动。 日本各中小学一般都会指定一名教师专门负责学校的防灾教育,其职责是:编制学校应急管理手册,协调组织学校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疏散演练,制定本校防灾教育年度计划并组织本校教师的培训。此外,学校还积极参加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有关应急演练,如应急食品供应、紧急救护等。[1] 纵观日本的中小学防灾教育,有如下特点: (一)注重分段进行 日本的防灾教育,充分考虑了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结合防灾的学科特点和认知心理学有关思维发展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学段将 整个基础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小学低年级(年级,岁)11-36-9 、小学高年级(年级,岁)24-610-12 、初中(岁)313-15 、高中(岁) 416-18 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各等级的教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如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就通过图文并茂的故事,教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不可预测性以及做好防灾准备和灾害救助的重要性;而到了高中就涉及灾害的原理,如从科学的角度对学生阐释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 (二)强调内容细化 日本中小学的防灾教育包括经常发生的地震、台风、火灾等灾害,具体内容有灾前预警、灾时、灾后自救、互救指导。重视内容细节,强调实际成效,特别注重对生活中真实案例的运用。例如,在日本中小学各个学校的防灾教育中,年、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日本新19952004泻地震,其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及所带来的警示作用被大量提及,发生在地震期间的成功自救、互救的案例故事被广泛引用,用以教育学生注重日常防灾意识的培养、防灾知识的积累和防灾技能的学习,这大大增强了教育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凸显真实体验 在太平日子生活久了,人们常常对防灾的重 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不少人会认为灾难 浅析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 代志鹏 摘要:本文简要勾勒了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其实施内容与方法、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说明了日本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 作者简介:代志鹏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