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 格式:ppt
- 大小:717.00 KB
- 文档页数:25
铁-水系φ—pH的测定一、实验目的现代湿法冶金已广泛使用φ-pH图来分析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即各类反应的热力学平衡条件,如已知金属-水系φ-pH图,可以找出浸出与净化沉淀此种金属的电位和pH值的控制范围。
通过对Fe-H2O中不同pH值对应的电位测定,绘制出Fe-H2O系φ—pH图,从而加深对溶液中pH与氧化还原电位的了解以及有关φ—pH图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以Fe-H2O系为例,其三类反应具体平衡条件如下:一类反应(只有电子得失):…………………………(1-1)0=-(-17780)/(1×23060)=0.77(V)1-1当温度T=298K,,得φ1-1=0.77(V)Fe2++2e=Fe …………………………………(1-2)同理得根据以上Fe-H2O系七个平衡式,可作出该系的φ—pH图.三、实验方法本实验用Fe2(SO4)3·6H2O和FeSO4·7H2O试剂配成[Fe3+]=[Fe2+]=0.01mol/L的溶液,加入H2SO4和NaOH改变溶液的pH,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同时用高阻电位差计测定相应的电位值,便可绘出φ—pH图。
但必须指出,由于平衡式(1-2)和(3-2)均在H2O析出H2的平衡线之下,所以在本实验条件下,无法测得上述两反应的φ和pH值。
因而无法绘制出这两条直线,又由于溶液中Fe3+和Fe2+活度不等于1,故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四、实验仪器及试剂1、实验仪器pH计、电位差计、恒温磁力加热搅拌器、检流计实验装置图如下:2、试剂Fe2(SO4)3·6H2O(分析纯)、FeSO4·7H2O(分析纯)、H2SO4(分析纯)、NaOH(分析纯)五、 实验步骤1. 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0.381g Fe2(SO4)3·6H2O及0.417g FeSO4·7H2O于200ml的烧杯中,加蒸馏水150ml溶解;2. 连接仪器,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及时更改;3.校正检流计;4. pH计的校正(1)接通电源,开启pH计,预热时间不少于半小时;(2)调节“温度“旋钮,使温度指到溶液温度;(3)将“斜率”旋钮顺时针调节到最大;(4)用纯水冲洗玻璃电极,用滤纸吸干玻璃电极,然后将其放置于pH6.86的标准溶液,调节“定位”旋钮,使pH指示为6.86,固定“定位”;(5)冲洗电极后用滤纸吸干,放置到pH4.00的标准溶液中,调节“斜率”旋钮使其指示到4.00的缓冲溶液中,调“斜率“纽使读数PH=4,斜率钮不能再变动了。
湿法冶炼复习资料湿法冶金原理部分1. 金属的基本特性包括:机械性能、工艺性能和化学性能。
2. 金属的分类可以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可以分为重金属、轻金属、贵金属、半金属和稀有金属五类。
3. 矿物是指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大部分是固态的(如铁矿石),有的是液态的(如自然汞)或气态的(如氦) 。
4. 矿床是指在地壳内或地表上矿石大量积聚具有开采价值的区域。
5. 矿石品位指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矿石中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含量,一般以重量百分比表示。
矿石品位没有上限,越富越好,其下限是由技术和经济因素决定。
6. 精矿由于低品位矿石制取金属成本较高,可以通过选矿的手段处理而获得高品位的矿石。
7. 冶金方法包括三类:火法冶金、湿法冶金和电冶金。
电冶金又可以分为电热冶金和电化冶金 (可分为水溶液电化冶金和熔盐电化冶金) 。
8. 湿法冶金就是金属矿物原料在酸性介质或碱性介质的水溶液进行化学处理或有机溶剂萃取、分离杂质、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过程。
9. 电冶金是利用电能从矿石或其他原料中提取、回收和精炼金属的冶金过程。
10. 电解一般是采用所需提纯含杂质的金属作为阳极板,采用纯净的金属或者不锈钢板作为阴极进行电化学反应的过程;11. 电积是阳极采用不溶金属或者非金属,阴极采用纯净的金属或者不锈钢板(也可能是铝板等)作为阴极进行电化学反应的过程。
12. 浸出 (有的也叫溶出) 就是将固体物料 (例如矿石、精矿等) 加到液体溶剂中,使固体物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有价金属溶解于溶液中,而脉石和某些非主体金属入渣,使提取金属与脉石和某些杂质分离。
13. 净化是用于处理浸出溶液或其它含有杂质超标的溶液,以除去溶液中杂质至合标的过程。
14. 水溶液电解是在水溶液电解质中,插入两个电极——阴极与阳极,通入直流电,使水溶液电解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水溶液电解。
第五章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在配位化学的研究应用中,常提及配合物的稳定性问题,配合物的稳定性在化学上有重要意义。
对配合物而言,其稳定性可包括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氧化还原稳定性以及在水溶液、非水溶液或融盐中的稳定性等。
习惯上所说配合物的稳定性并且应用最多的是在水溶液中的热力学稳定性。
本章主要讨论热力学范畴的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常数和配位平衡,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和氧化还原稳定性等问题。
5. 1配合物的几种稳定常数稳定常数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水溶液中经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是一样的,故在讨论时所用平衡常数均为经验平衡常数。
5.1.1.浓度稳定常数(生成常数)和不稳定常数(解离常数)若M 表示金属离子,L 表示配体,则配离子的生成平衡与解离平衡一般可分别以下式表示,为简明起见略去各物种电荷:由此可见, )f K K (或稳越大,表示配离子越难解离,配合物也就越稳定。
故稳定常数是衡量配合物在溶液中稳定的尺度。
5.1.2. 逐级稳定常数与积累稳定常数实际上,配离子在溶液中的生成与解离都是逐级进行的:上式中的n K K K ,.......,21称为配离子的逐级稳定常数。
对以下各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积累稳定常数,以 n βββ,.......,21表示:][]][[)(]][[][)(n nd nn f nML L M K K L M ML K K ML nL M ==+或或不稳稳 ]][[][.......................................................................]][[][]][[][1n 122 21 L ML ML K ML LML L ML ML K ML L ML L M ML K ML LM n n n n --=+=+=+第i 级积累稳定常数与逐级稳定常数之间的关系为:f K K K ......211=β。
5.1.3.混合配体化合物的稳定常数如配合物的形成过程:则:)(,][]][[][ij ji j i ij K N n N n j i B A M B MA ββ==≤=+=稳时,当ij β为混合配体化合物的积累稳定常数,n为配位数,N 为中心原子(离子)的最高配位数.若形成过程为:若形成过程为:这些稳定常数均为多重平衡的总结果,即总的平衡常数,它反映了体系达平衡后各个浓度之间的关系。
溶液的稳定性
溶液的稳定性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比例不发生明显变化的能力,即称溶液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是指溶液在某种水平上,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由于溶液中溶质比例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影响。
因此,溶液的稳定性是重要的。
溶液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溶质的性质、溶液的温度、溶液的pH值等。
溶质的性质决定了溶液的稳定性,例如某种溶质在一定条件下易于水解或溶解。
如果溶液的温度升高,则有可能导致溶质在溶液中析出。
同样,溶液的pH值也会影响溶液的稳定性,如果pH值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导致溶质沉淀或溶解,从而使溶液不稳定。
此外,还有一些物理因素也会影响溶液的稳定性,例如晃动、力学摩擦、湍流等。
在实际情况中,常见的晃动强度可能导致溶液中的溶质的显著浓度变化,巨大的力学摩擦力可能会导致溶质沉淀,而湍流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溶液配料的不均匀性。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溶液的稳定性,例如,积极控制溶液温度和pH值,防止晃动强度过大,增加力学摩擦,和降低湍流水平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保证溶液的稳定性,例如,采用双层技术来控制温度和流速,采用物理方法来减少湍流水平,采用化学方法来稳定溶液中的pH值等。
总之,溶液的稳定性是重要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溶液的稳定性。
以免发生异常现象,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