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91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同其他药物一样,中药处方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预防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药处方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胃肠道不适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而肝肾功能损害则较为隐匿,需要通过定期检查才能发现。
那么,如何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呢?医生方面,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准确判断证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具处方。
不能盲目套用固定的方剂,或者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同时,医生要对所开的每一味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使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物。
在用药剂量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如附子、乌头、雄黄等,更要严格控制剂量,遵循药典规定和临床经验。
此外,医生还要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某些中药配伍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十八反”“十九畏”等,应避免此类配伍。
患者方面,在服用中药处方前,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过敏史、既往病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用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包括用药的时间、剂量、方法等。
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用药方法。
比如,有些中药需要饭前服用,有些则需要饭后服用;有些需要温服,有些需要凉服。
如果不按照要求服用,可能会影响药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要注意饮食禁忌。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与中药药性相冲的食物。
例如,服用清热凉血的中药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温热的食物;服用补药时,应避免食用萝卜等泄气的食物。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研究对策摘要:中药具有商品的特殊性,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危,而中药在药品中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经过中医理论的指导,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等的多种中国传统用药[1]。
由于近年来中药药剂使用的多样化和广泛的使用范围,关于中药药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多了起来,这值得我们用心关注。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的多种表现形式。
同时,本文科学的详细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引起原因。
最后,通过对原因的合理分析,给出了对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
1.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诊断、治疗、预防人体疾病和改善人体功能为目而给与患者正常计量中药或中药制剂而出现的非预期的有害的影响。
2.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2.1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由于患者的体制差别,病理程度或者同时服用其它用药而引起的对药物敏感性增加,在正常计量下引起了患者的某项功能或某个器官的损害,毒性反应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系统内,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
2.2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由于药品作为全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是中药不良反应中反生频率最高的一种,中药变态反应除了常见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类型多样,如当归、白芍等多种药物会引起荨麻疹,而川贝、两面针等多种药物却可能会引起猩红热[2]。
2.3后遗作用后遗作用指血药浓度下降到有效血药浓度一下仍然存在一定的生物效应。
如患者用过苦寒卸货药物以后,患者在短期内还会有腹痛、食欲减退等现象。
2.4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指因先天遗传失常,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与该药物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如个别患者口服板蓝根溶剂发生溶血现象。
2.5依赖性、成瘾性、耐受性中药的的依赖性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使用某种中药制剂,导致对这种中药产生了依赖性,中断服药后会产生不适感。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背景中药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候中药会引发不良反应,给使用者带来健康风险。
为了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制定一份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必要的。
目标本应急预案的目标是在中药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并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展与恶化。
应急流程1. 监测与记录:- 使用中药的个人应定期对自身体感进行监测。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寻常的身体反应或不适感,如头痛、恶心、皮肤过敏等。
- 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记录相关信息,如时间、症状描述等。
2. 停药与联系:- 在发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
- 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采取自行处理的方式,如饮用大量水、休息等。
- 如果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联系医生或药剂师,并向其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
3. 医疗评估与处理:- 在与医生或药剂师的沟通中,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包括开始使用中药的时间、用药剂量等。
- 医生或药剂师将根据症状信息进行评估,并推荐适当的处理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中药等。
- 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观察。
4. 记录与反馈:- 在完成治疗或观察后,应当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治疗过程、效果评估等。
- 反馈治疗结果给医生或药剂师,以供其参考和调整治疗方案。
应急预案的培训与宣传1. 针对使用中药的个人,进行相关应急措施的培训。
包括如何监测身体反应、如何正确停药等内容。
2. 提供中药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宣传资料,鼓励使用者了解并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旨在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
通过有效的监测、记录、停药、医疗评估与处理等流程,能够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
同时,培训与宣传也是保障预案有效落地的重要环节。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分析及其防范建议一、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随着中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也逐渐增多,这给患者的安全和合理用药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一则典型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
二、案例描述某患者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了中药雷公藤制剂。
服药后,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同时伴有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
经医院诊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和肾功能异常。
经停药和积极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教训深刻。
三、分析与讨论雷公藤制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抗炎、抗风湿等作用。
然而,由于雷公藤成分复杂,且个别成分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剂量。
在此案例中,患者可能对雷公藤中的某些成分产生了过敏反应或药物性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此外,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药品存储等方面也可能存在问题。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应该在剂量控制、制剂质量、药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中药成分;其次,应提高制剂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最后,应加强药性研究,充分了解中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四、防范与建议结合本次案例,我们提出以下预防类似不良反应发生的建议: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对于某些具有明显不良反应的中药成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政府部门和制药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制剂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同时,加强药品抽检和信息公开力度,让公众了解药品质量和安全信息。
强化中药药性研究: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简述中药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的治疗措施
中药在治疗疾病时,虽然副作用较小,但仍有不良反应发生。
下面将不良反应按照类别分别介绍治疗措施:
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可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口服止吐、止泻等药物。
2.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喉头水肿、哮喘等,可采用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治疗。
3.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表现为心悸、头晕、血压波动等,可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调节心悸的药物、增加血容量等。
4.肝肾功能损害
肝肾功能损害表现为黄疸、肝酶升高、肾功能不全等,可采用肝肾保护药物、透析等治疗。
总之,中药不良反应的治疗需要根据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在用药时应当严格遵守医生建议,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医中药毒。
对上述药物在调配时要准确无误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准确调配剂量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是本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
准确掌握中药的用量颇为重要。
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中决不能凭感官抓药或估计分量。
枳术汤和枳术丸,虽同为枳实和白术两药组成,但枳术汤中枳实用量倍于白术,故以消极导滞为主;枳术丸中,白术用量倍于枳实,以健康和中为主。
即使同一味药,其剂量的大小亦可导致其作用相反。
大黄,小剂量收敛止泻,大剂量则泻下;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破血;黄连小剂量健胃、大剂量清泻实火;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收缩停止。
另外,处方中的并开药如乳没,龙牡等应分别称量,不得以一味找齐。
4 防止缺药和漏配对方中的药味,均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缺味或漏配,格局部会发生变化,药效及主治证也相应地出现差具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若漏掉桂枝,则成为三拗汤、因方中无桂枝,发汗解表作用就小于麻黄汤,重在宣肺止咳平喘。
调配处方时需认真核对、检查,防止缺药和漏药。
5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分或趋向中医对于疾病的部分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的作用部分及走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
通过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使用部分及趋向。
如大黄本为下焦药,酒制后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
6、提高鉴别能力药材鉴别是调剂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中药质量把关的首要问题。
只要根据药材的科属及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性状、气味就能很好地鉴别混乱品种。
如掌握菊科植物的茎是圆形、唇形科植物的茎是方形的特点,在装斗橱时,就可区分容易混淆的佩兰和泽兰;了解地骨皮为“得气浓厚”的杠柳皮。
对于单凭性状特征不能确定的药材,可进一步通过理化、显微鉴别等来解决,以防伪劣药材入斗橱,使地道药材在临床上发挥其真正的疗效。
作者单位:158100 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院药剂科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于 强【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098-02【摘要】中药理论是传统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药性及中医辨证,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使用中药也要注意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临床中使用的部分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毒性,我们使用这类中药主要是要利用其能够起到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但又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其具有副反应和毒性的现实,临床上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毒副反应。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就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作如下论述:1 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1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损害等。
1.2神经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或肢体麻木,瞳孔缩小或扩大,严重者可见抽搐、昏迷等。
1.3循环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
1.4呼吸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1.5泌尿系统的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1.6血液系统的主要症状是白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2.1服用剂量不当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2.2辨证用药不当得了感冒人们第一反应就会自己到药店买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服用,以为中成药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殊不知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感冒症状分寒症和热症,如果自行服用抗感冒的中成药,症候不对就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2.3中西药配伍不当现在临床上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也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
但是中药治病的机理复杂,与西药的联合使用产生的相互作用绝大部分尚不为人所知,中西药联合使用要慎之又慎。
例如当甘草与降血糖、降血压的药物合用时,会抵消或降低降血糖、降血压药物的降糖、降压作用[1]。
还有些中西药配伍会发生化学反应,如中药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及其制剂均含有机酸,不宜与氨茶碱、苏打片、胃舒平合用,因各自成分中酸碱中和反应使得疗效下降[2],与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会析出结晶。
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防范对策国凤杰李振民1(河北省滦县中医医院药剂科,河北滦县063700)【关键词】中草药;副作用【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3)01-0098-021河北省滦县中医医院内科,河北滦县063700作者简介:国凤杰(1973—),女,主管中药师。
从事中药专业临床工作。
研究方向:中药房管理。
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不断增加,我们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制订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从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证。
1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1.1药材因素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的有毒活性成分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毒性损害,如乌头、马钱子、雷公藤、曼陀罗、麻黄等所含的生物碱,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
银杏、苦杏仁含氰苷类,水解后析出氢氰酸,抑制呼吸中枢,甚者导致死亡。
关木通、马兜铃、厚朴、防己、泽泻、柴胡、雷公藤、益母草、使君子、苦楝皮、苍耳子、牵牛子、大青叶、山慈姑、千里光、补骨脂、草乌头、胖大海、千年健、钩藤、曼陀罗花、斑蝥、蜈蚣、海马,及含砷、铅、汞的矿物药长期或过量服用,易导致肾损害,出现少尿、血尿、蛋白尿、水肿等,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
半夏、蒲黄、桑寄生、山慈姑、苦楝子、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可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中药的成分相当复杂,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被发现的只是其中的很少部分,随着药理学的发展,对中药研究的深入,引发不良反应的成分将会不断阐明,对预防中药的不良反应有积极意义。
1.2炮制不当炮制是药物应用前的必要加工过程,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消除或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炮制不当或不进行炮制,是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川乌头、草乌头有大毒,不可生用,如不依法炮制,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较高,服用后会出现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四肢发麻、头昏眼花、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心律失常等乌头碱中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