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汉字的演变 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9.10 MB
- 文档页数:44
汉字的演变1.总论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
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简谓“七体”。
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整理出六种构造条例(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史称“六书”。
汉字是造物对中华民族的偏爱,它不仅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而且有别于拼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而没有中断,汉字在其中起到的承传作用功不可没。
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辐射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甚至全球寰宇。
缅怀过去,当感恩,展望未来,怀信心。
语言的产生——口头交流语言和文字关系密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为了交流的便捷,也许在劳动中喊出第一声号子,也许模仿大自然发出一个声音,也许无缘无故自然而然产生了口头交流的方式——语言。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在《易.系辞下》中有记载,结绳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其意图是用来计数或者记录事件发生点,以便通过结绳数来提醒记忆,该方法在上古时期的中国、秘鲁、印地安皆有用过,在现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依然沿用。
传说仓颉造字——草创文字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和继承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由于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急需要一种能用于书面使用的工具。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
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原始文字——旦(刻划符号,中国文字的雏形)原始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所谓汉字的形体,即指字体,也就是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极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相信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疾病安危,男女生育等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得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来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