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李时悦)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资料推荐------------------------------------------------------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吐故纳新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当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居高不下,占所有肿瘤死亡事件的 17.6%,成为肿瘤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70%以上的肺癌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 5 年生存率不到15%。
最近的研究进展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早期诊断: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Ⅰ 期肺癌经过外科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较长的生存期,但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为不可治愈的晚期,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治愈率与预后的关键。
那么如何做到肺癌早期诊断?肺癌早期诊断的手段有哪些?近年来,由于生物学和影像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进展,肺癌的早期诊断已成为可能。
1 .胸片检查发现肺内结节的限度是直径大于 1 厘米,而此时肿瘤可能已经侵犯支气管上皮和血管上皮。
同普通胸片相比,胸部 CT 在发现外周肺病变方面更加有效。
文献报道,低剂量 CT 检出肺内小结节的敏感性是普通胸片的1 0 倍。
1/ 8目前,日本和美国已应用此项技术进行肺癌筛查研究。
研究证明,同以往的应用胸部 X 线加痰细胞学检查相比,低剂量 CT 可以发现更多的肺癌,经 CT 筛查的可切除的早期肺癌更多。
因此有学者建议,大于 60 岁的吸烟者需每年作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
2.经皮细针针吸活检在诊断肺部恶性结节方面极准确,敏感性70%~1 00%,但为有创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如气胸和咯血等。
3.痰细胞学检查就是利用痰液检查寻找癌细胞,特别是多次痰检,对诊断起源于大气管的中心性肿瘤,如鳞癌和小细胞癌是有帮助的。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肺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癌症类型,它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在不断的增加。
目前,肺癌依旧是全球范围内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肺癌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随着生物技术、分子利用以及疾病管理的不断进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最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为肺癌患者提供参考。
肺癌的新型诊断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是目前肺癌的主流检测方法之一。
患者的肺组织和肺部血液样本可以用来检测肿瘤基因的表达,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都非常高。
这个方法还可以对肺癌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以确定每个患者的独特的肿瘤类型。
这使得患者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可以有效地避免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像血浆肿瘤DNA检测和呼吸道微生物学检测等测试,也可以用于肺癌的诊断与筛查。
血浆肿瘤DNA检测是利用肿瘤细胞在分裂时释放的DNA作为检测物,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来检测极微量的癌细胞DNA。
这个方法减少了肺癌测试的侵入性,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测技术,但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
呼吸道微生物学检测可以帮助防止肺癌的误诊,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一些肺癌患者在中低期时可能被误诊为结核病或肺炎。
肺癌的新型治疗方法靶向治疗是一种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不伤害正常细胞的治疗方法。
以 EGFR 靶向治疗为例,它是一种专门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即 EGFR 激酶刺激增殖的治疗。
这个治疗方法是因为在很多肺癌患者的细胞表面富含 EGFR,所以可以直接靶向这个受体来杀死癌细胞。
近年来,许多新型 EGFR 抑制剂(Dacomitinib、Gefitinib等)也正在研制并已获得临床试验认证。
免疫疗法是另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与靶向治疗不同,这种方法并不直接针对肺癌细胞,而是增强人体免疫机制,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能够发现和杀死肺癌细胞。
免疫疗法主要可以分为癌症疫苗和抗 PD-1/L1 抗体疗法两种。
肺癌诊治的新进展与挑战肺癌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除了传统的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肺癌诊治方面也有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肺癌的诊断、治疗和转化医学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肺癌诊治的新进展与挑战。
一、诊断(1)早期发现:肺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各种组织生物标志物、DNA甲基化标志物、肿瘤细胞自由DNA等检测技术的出现,使得早期发现肺癌的可能性更高。
(2)影像学检测:胸部CT成像技术的普及使得早期肺癌的发现和诊断更为方便和准确。
而最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算法已经应用到了肺部影像学检测中,进一步提高了肺癌诊断的准确性。
(3)生物检测技术:目前,肿瘤细胞自由DNA、微小RNA等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已经逐渐成为肺癌的诊断方法之一,其可以通过从血液中收集肺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肿瘤的分子诊断。
二、治疗(1)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新一代,尤其在肺癌治疗中,免疫治疗已成为最为重要的手段。
PD-1/PD-L1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等免疫治疗手段,改变了传统肺癌治疗的方式。
(2)分子靶向治疗: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是根据肿瘤细胞分子学特征选择相应的靶点,以达到抑制癌cell增殖和转移的治疗目的。
该方法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口服药物、注射剂,或是通过基因靶向抑制肿瘤。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通过介入替代手术治疗,传统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但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并不如传统手术治疗显著,最近,氦氖激光是一种新兴的手段,可以取代以上技术进行更加准确的治疗。
三、转化医学转化医学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一个新兴领域。
在肺癌领域,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蓬勃发展,癌细胞开关检测、肿瘤细胞内部信号分子的研究等新技术逐渐出现,为肺癌的诊断、治疗、甚至防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基础。
当然,肺癌的研究与治疗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肺癌诊治的新进展与展望肺癌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国内外都是高发疾病之一。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肺癌的治疗方案和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
本文将从新进展和展望两方面,谈谈肺癌诊治的最新情况。
一、新进展1.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以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变异基因为靶点,以小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载体,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治疗的新技术,近年来已成为肺癌治疗领域的关键突破之一。
靶向药物的研发和推广让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指的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着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大进展已经取得。
例如,PD-1抗体的临床应用,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证实。
3.精准检测技术:精准检测技术则是通过检测基因的突变,在早期发现肺癌。
该技术将大大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因为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患者的治愈率就越高。
二、展望1.新一代肺癌药物的研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一代肺癌药物研发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许多药物连续登上新药场。
2.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指以个体遗传信息为基础,预测个体疾病风险,开展个性化预防与诊治的一种新型医学理念。
随着精准医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我们可以更为精确地预测和识别肺癌患者,进而开展精准治疗。
3.肺癌手术机器人辅助技术:机器人辅助的手术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机器人外科手术被认为是肺部手术领域中的重大进步。
我们可以期待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高手术精度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不断进步下,肺癌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期待着肺癌治疗领域更多的新突破,如更多精准医疗的应用和更具期望的新型肺癌治疗药物的研发。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早期肺癌的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为肺癌患者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
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二)引言概述: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旨在提供全面准确的肺癌诊断和治疗建议,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2024年更新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二),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一、早期肺癌诊疗指南1.1 病因与发病机制1.1.1 吸烟与肺癌发病的关系1.1.2 非吸烟引起的肺癌风险因素1.2 早期肺癌的诊断1.2.1 影像学检查的意义1.2.2 活检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1.2.3 治疗前分期的重要性1.3 早期肺癌的手术治疗1.3.1 手术适应证的确定1.3.2 手术方式的选择1.3.3 术后辅助治疗的意义1.4 肺癌细胞特征与个体化治疗1.4.1 肺癌亚型的分类与识别1.4.2 靶向治疗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1.4.3 免疫治疗的进展与前景1.5 早期肺癌的预后评估1.5.1 预后评分体系的应用1.5.2 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1.5.3 随访策略及复发风险的评估二、晚期肺癌诊疗指南2.1 晚期肺癌的分期与诊断2.1.1 TNM分期系统的应用2.1.2 确定晚期肺癌转移途径的影像学检查 2.1.3 活检在晚期肺癌诊断中的作用2.2 综合治疗策略的选择2.2.1 化疗在晚期肺癌中的地位2.2.2 靶向治疗方案的选用2.2.3 放疗在晚期肺癌中的应用2.3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2.3.1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2.3.2 基因突变检测的意义2.3.3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2.4 对晚期肺癌的预后评估与围手术期管理 2.4.1 预后评估的指标与方法2.4.2 围手术期治疗的原则与措施2.4.3 术后复发预防与治疗的策略2.5 支持治疗与术后康复护理2.5.1 肺癌患者的支持治疗需求2.5.2 术后康复护理的关键环节2.5.3 术后并发症的管理与预防总结: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提供了针对早期和晚期肺癌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和康复护理的指导。
ERS2016:李时悦教授谈支气管镜治疗最新进展2016 年 9 月 3 日~7 日,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 2016)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
在大会现场,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李时悦教授接受了丁香园的访问,就支气管镜的最新进展、如何应用支气管镜处理肺部外周病灶、及良性气道狭窄的介入治疗等问题进行介绍。
支气管镜治疗最新进展近十年是支气管镜发展的黄金十年,各种新的技术、设备不断地更新迭出。
这次ERS 会议上对很多新型技术进行介绍,如共聚焦显微内镜技术等。
此外,ERS2016 上中国的最新研究出炉,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院士牵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单向活瓣治疗对肺气肿患者支气管内治疗效果结果公布,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
大家期待此次研究能对病人的治疗有更好的提示。
而有关支气管镜在临床应用上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考虑:1. 掌握治疗技术的相关适应证。
虽然现在不断有新的技术及设备迭出,每种技术及设备一定有其适应证,把握适应证是掌握治疗技术应用的基本因素。
2. 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医院没有那么多新的设备可供选择。
此时,可以选择最基本的手段进行辅助检查,比如CT,其作为检查的基本手段,只要仔细研读即可对外周病灶进行很好的定位。
3. 有条件可以学习应用各种新的设备,帮助提高成功率以及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总结一下,要掌握每种治疗技术的适应症,在全面掌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相关设备。
用支气管镜处理肺部外周病灶李时悦教授还提到,肺部外周病灶是临床中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难点,目前的处理共识是尽量明确诊断,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但是明确诊断需要在遵循基本共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技巧和了解相关的要求。
目前在气道介入方面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如虚拟支气管镜、电子导航支气管镜、新型虚拟导航支气管镜等。
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技术,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此,李时悦教授给了我们一些建议:首先需掌握好每种技术的相关适应证。
其次每一位医生掌握对每种技术都有不同的熟练程度,建议医生首选自己最熟练的技术来进行诊断。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近况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
发病率连续上升,特别在大城市情况更为明显,其病死率在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中居首位。
但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多年前的资料显示,明确肺癌的患者70%~80%为晚期,早期肺癌的诊断率为10%;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为10%~13%,但T1N0期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80%。
近年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
在美国,据最新的资料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出现下降的趋势。
(一)诊断方面(1)痰常规涂片、染色找癌细胞阳性率很低。
近年来,为提高其敏感性,对痰细胞学检查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并使人们重新认识痰细胞学检查在早期诊断的重要作用。
A.痰标本的免疫染色: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痰标本,可使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但特异性为70%~88%左右。
B.痰标本中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应用PCR的方法对痰中脱落细胞进行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可检测出P53突变、K-ras突变等。
从而提供了一种从痰发现肿瘤细胞的方法。
(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有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正常或异常的上皮细胞。
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BALF中基因的改变,从而更早的发现肺癌。
(3)外周血外周血中存在多种可溶性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传统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是用单克隆抗体去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特异性抗原,特异性较低。
目前已经能够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检测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异常DNA,或直接检测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
A. 癌标志物:迄今尚无任何一种可靠的血清癌标志物用于诊断或普查肺癌。
目前已用于临床测定的如组织多肽抗原(TPA)、癌胚抗原(CEA)、鳞癌抗原(Scc-Ag)、CYFRA21—1等对NSCLC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蛙皮素(bombesin)、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BB(CPK—BB)、胃泌肽(GRPC)等测定对SCLC诊断有利。
李时悦教授分享经支气管路径射频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探索划重点对美国SEER数据库回顾性对比射频消融和立体定向放疗的疗效•RFA和SBRT治疗的OS和CSS没有统计学差异;•RFA对肿瘤<1cm的局限性IA期NSCLC患者可能是理想的治疗方式。
BF-MP290F优势特点总结•1.7mm工作孔道的极细支气管镜;•插入部管旋转功能;•先端部弯曲角度更大;•适配1.7mm工作孔道的活检套餐;•提高肺外周病灶的活检能力。
LungPro全肺诊疗导航系统•全球唯一全肺导航技术专利保护;•唯一可以突破支气管限制实现全肺导航和诊疗的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全球领先独创的BTPNA技术(支气管镜下经肺实质取结节);•为呼吸科医生提供介入治疗手段。
射频消融(RFA)•目前治疗实体瘤应用最广泛的消融技术,是将射频电极穿刺入肿瘤组织中,在375kHz-500kHz的高频交变电作用下,肿瘤组织产生热生物学效应,局部温度可达60℃-120℃,当组织被加热至60℃以上时,可引起细胞凝固性坏死。
•中心区域:高温使靶区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外围或过渡区域:在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过程中,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杀灭或抑制肿瘤生长或扩散。
•此外,高温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从而减少或阻断肿瘤血供,防治肿瘤扩散。
ENB引导经支气管射频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经支气管镜RFA治疗周围型肺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ENB引导经支气管镜在肿瘤中置入消融探针;•输出功率为20W,每例患者重复3次RFA治疗;•最大治疗范围达10×12mm,消融部位病理组织学提示肺泡结构破坏并凝固性坏死;•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气道介入治疗外周肺癌新方法:支气管镜导引的低温射频消融术•对不适合手术的I期NSCLC,CT引导下经支气管镜低温射频消融术可作为考虑方法。
小结•经支气管路径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显示了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前瞻性、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
肺癌的诊断和内科治疗进展
廖美琳
【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我国各大城市和一些工业区,肺癌发病早已高居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榜首,且呈持续增长。
在缺乏短期奏效的预防良方下,早诊断、早治疗就格外重要。
现将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分述如下:1 肺癌的诊断1.1 临床表现肺癌以痰血、咳嗽和胸痛为主要表现,常促使病员就医。
【总页数】1页(P65)
【作者】廖美琳
【作者单位】上海市胸科医院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相关文献】
1.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 [J], 刘超英;叶德敬;张雨洁
2.精准医学时代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 [J], 宋勇;高健伟
3.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 [J], 任晓旭;马锐
4.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 [J], 孙天然
5.肺癌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下)——第二部分肺癌外科治疗进展 [J], 叶国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癌的诊断进展
俞森洋
【期刊名称】《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1(003)004
【摘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工业化国家的肺癌死亡数,男性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l/3,女性约占1/5。
在多数国家发病率都有明
显增高趋势。
在我国,近十年来肺癌发病率迅速增高,在许多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省、江苏省等城市地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
有专家预测,到2025年我国肺癌死亡人数可达90~100万人/年,形势严峻。
有关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际和国内受到广泛重视,近些年来,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均有不少进展,以下主要讲述临床诊断方面的进展。
【总页数】4页(P195-198)
【作者】俞森洋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科,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介入肺脏病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进展
2.小肺癌及微小肺癌的影像诊断进展及临床评价
3.肺癌早期诊断进展
4.肺癌骨转移的诊断进展
5.CT能谱成像对肺内多发病灶合并肺癌的诊断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㊃综 述㊃D O I :10.3760/c m a .j.i s s n .1673-436X.2016.18.014作者单位:51012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信作者:李时悦,E m a i l :l i s h i yu e @188.c o m 介入呼吸病学年度进展(2015-2016)周子青 苏柱泉 李时悦ʌ摘要ɔ 介入呼吸病学是现代呼吸病学的一个分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介入诊疗方法已经逐渐应用于一些传统疾病,如C O P D ㊁支气管哮喘㊁恶性肿瘤等㊂介入呼吸病学逐渐发展为一个成熟的亚专科,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围和治疗有效性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㊂本文就2015-2016年介入呼吸病学在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方面的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㊂ʌ关键词ɔ 介入呼吸病学;支气管镜下经肺实质结节取样术;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A d v a n c e s i n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p u l m o n o l o g yZ h o uZ i q i n g ,S uZ h u q u a n ,L iS h i y u e .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N a t i o n a lC l i n i c a l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f o r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G u a n g z h o uI n s t i t u t e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o f G u a n g z h o u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G u a n g z h o u 510120,C h i n 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iS h i y u e ,E m a i l :l i s h i yu e @188.c o m ʌA b s t r a c t ɔ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p u l m o n o l o g y i s a s u b s p e c i a l i t y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w h i c h p l a ys a v i t a l r o l e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n e w m e t h o d so f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h a v eb e e n g r a d u a l l y a p pl i e dt os o m et r a d i t i o n a l d i s e a s e s i n c l u d i n g 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 ,a s t h m a a n dm a l i g n a n t l u n g t u m o r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p u l m o n o l o g y h a s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o am a t u r e s u b s p e c i a l i t y ,l e a p t t o a n e w l e v e l o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 .T h i sr e v i e w d i s c u s s e st h e p r o g r e s so f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p u l m o n o l o g y f r o m 2015t o 2016.ʌK e y wo r d s ɔ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p u l m o n o l o g y ;B r o n c h o s c o p i c t r a n s p a r e n c h y m a l n o d u l ea c c e s s ;A s t h m a ;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 ;L u n g ca n c e r 随着基础医学㊁医学工程学等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近十年介入呼吸病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呼吸内科各分支中强势崛起㊂介入呼吸病学诊断和治疗技术正不断地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范围和治疗有效性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㊂本文就2015-2016年介入呼吸病学在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方面的主要技术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㊂1 支气管镜下经肺实质结节取样术(b r o n c h o s c o p i c t r a n s p a r e n c h ym a l n o d u l e a c c e s s ,B T P N A )B T P N A 是一种新的对肺外周孤立性结节(s o l i t a r y p u l m o n a r y no d u l e s ,S P N )的取样技术㊂该技术先通过C T 影像传送至阿基米德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重建出3D 模型,显示支气管腔㊁血管结构和肺实质,系统计算出进入点(P O E )到达S P N 直线㊁无血管的合适通路㊂使用穿刺针㊁气囊扩张器扩大P O E 处入口,将内含钝性切割针的管鞘通过P O E 插入气道,使用钝性切割针在融合X 线介导下在肺实质内创建管道,到达S P N 后进行取样活检或治疗㊂2014年,S i l v e s t r i 等[1]首次报道在实验动物肺实质内建立通道并获取肺外周病灶活检,研究中4只实验犬成功建立13个肺内通道,出血量均小于2m l ,术中及术后未发生气胸等并发症,从而验证B T P N A 的可行性和安全性㊂2015年德国海德堡胸科医院H e r t h 等[2]报道一项前瞻性㊁单臂干预性人体内研究,C T 发现S P N 疑似肺癌且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行B T P N A ,结果显示在83.3%(10/12)患者成功建立通道并获得合格的活检标本(与手术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检查结果相一致),术中平均操作时间㊁通道建立时间㊁透视时间分别为18.0m i n ㊁21.8m i n 和5.5m i n ,平均通道长度为47mm (10~90mm )㊂检查切除后的肺叶,未发现出血㊁支气管或肺裂伤等并发症,表明所建立的通㊃41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6年9月第36卷第18期 I n t JR e s p i r ,S e pt e m b e r 2016,V o l .36,N o .18路位置恰当㊂在术中和术后随访180d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㊂总之,B T P N A可通过常规支气管镜路径到达肺外周结节活检,并且该技术安全㊁有效㊁便捷,从而为将来经气道治疗肺外周病灶提供了技术保障㊂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由于气道解剖成角问题影响管鞘进入的方向和角度(尤其是左上叶支气管或肺尖),如何克服解剖结构与成角因素导致操作难度大等问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㊂2支气管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 p t i c a l c o h e r e n c e t o m o g r a p h y,O C T)O C T是近年发展的一项生物组织成像新技术㊂该技术综合了光学㊁超灵敏探测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利用近红外光作为光源,不但对人体无害,而且具有高分辨率㊁非接触性的特点㊂由于红外光具有比超声波更短的波长,因此O C T的图像分辨率可以达到气道内超声图像10倍以上,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气道管壁的层次,分辨出包括黏膜层㊁黏膜下层㊁平滑肌㊁气道软骨等结构[3-4]㊂L e e 等[5]对体外的实验猪气道标本进行O C T测量,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发现2种方法获得测量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关联性㊂C o x s o n等[6]研究显示O C T在测量第5级支气管的形态上比C T重建测量更加精确,并且O C T测量结果与肺功能F E V1的关联性更好㊂2015年国内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C h e n等[7]通过加上小导管等技术的改进,证实O C T可准确探查至人体第9级小气道,具有精确㊁方便等特点,且其测量结果能与组织病理学改变逐一匹配对应㊂进一步研究发现,O C T测量的结果与重度C O P D患者F E V1之间关联性好,并可发现Ⅰ期C O P D患者与重度吸烟但通气功能正常者在小气道形态上的重塑,因此对小气道结构和功能的检测中,O C T可能较F E V1更为灵敏㊂P a h l e v a n i n e z h a d等[8]于2015年报道把多普勒O C T和自荧光检查结合起来,相对于环形气道超声,对肺外周病灶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脉管系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从而可能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并减少出血㊂尽管O C T的成像分辨率可达到微米级,但由于光学信号传导的差异和伪影因素,其依然不能够取代组织学活检[9]㊂O C T使用的近红外光组织穿透能力弱,只能达到3~5mm的水平,对钙化㊁增殖病变穿透能力更为有限[10-11]㊂随着O C T技术的发展,频域O C T[12]可通过电子扫描的方式取代传统的机械移动,使得扫描速度由现在的15帧/s提高到100帧/s,且频域O C T使用激光取代近红外光,不但增加穿透性,增大扫描范围,而且图像分辨率也极大提高,减少伪影等干扰㊂未来可将O C T与门控技术结合,开发适合呼吸系统成像的呼吸门控O C T,减少呼吸运动对成像的干扰㊂3支气管镜热蒸汽消融术(b r o n c h o s c o p i ct h e r m a lv a p o r a b l a t i o n,B T V A)B T V A的原理是通过带球囊的导管置入于目标肺叶亚段支气管,球囊封堵后通过导管高速喷入高温水蒸气,导致靶肺区组织急性热损伤后修复㊁纤维化,形成瘢痕㊁萎陷收缩,达到肺减容的目的㊂2012年S n e l l等[13]研究报道应用B T V A技术治疗44例非均质性肺气肿患者,结果显示在随访6个月后,F E V1和残气量(R V)改善虽不明显,但气体弥散㊁mM R C呼吸困难评分㊁圣乔治呼吸问卷(S G R Q)评分均明显改善㊂在2012年H e r t h等[14]的一项国际多中心单臂研究中,44例重度肺气肿患者经B T V A (目标肺叶均为上叶)治疗后1年随访结果发现F E V1㊁S G R Q评分㊁治疗肺叶容积㊁R V和mM R 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非均质性程度越高的肺气肿患者接受B T V A 治疗后F E V1㊁6MWD和S G R Q评分改善更明显㊂常见近期并发症为发热(36%)㊁胸痛(36%)㊁气短(36%),远期并发症为C O P D急性发作(5.4%)和肺炎(1.8%)㊂B T V A通过高温蒸汽使目标肺叶组织变性,因此不具备可逆性,治疗1年后患者肺功能和健康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㊂2016年H e r t h等[15]报道通过多中心㊁平行㊁开放㊁随机对照研究试验,发现蒸汽消融组F E V1和S G R Q评分较药物对照组明显改善,但蒸汽消融术治疗后6个月内主要并发症为C O P D急性发作,发生率为24%(11/45),治疗后30 d未出现气胸等并发症㊂综上,B T V A可针对性消融肺气肿病变严重的肺段,保留相对正常的肺叶,可明显改善肺气肿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状况,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以及提高其安全性,将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㊂4支气管镜弹簧圈肺减容术弹簧圈肺减容术治疗重度肺气肿,是在X线透视及支气管镜辅助下,将伸直的弹簧圈送入目标靶气道,释放后可自行恢复弹簧形态,从而发挥减少R V㊁提高膈肌功能的作用[16-17]㊂研究[17-21]表明肺气肿患者接受弹簧圈肺减容术耐受性良好,术后3~4个月F E V1平均增加12%~ 20%,R V平均减少0.4~0.8L,6MWD增加42~62m, S G R Q减少7~13分,mM R C评分减少0.2~0.5分;术后6个月F E V1增加13%,R V减少0.4L,6MWD增加30~ 84m,S G R Q减少6~15分,mM R C评分减少0.6分,提示弹簧圈肺减容术后肺功能㊁运动能力㊁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呼吸困难程度缓解㊂该研究随访1年发现,随着时间推移,F E V1逐渐降低,R V逐渐增高,并在3年后返回至术前基线水平,但3年后仍有50%的患者6MWD㊁S G R Q㊁mM R C水平较基线水平有改善㊂2016年D e s lée 等[21]报道进行首次弹簧圈肺减容术的多中心㊁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00例肺气肿患者,随访至术后1年㊂结果发现术后6个月减容治疗组F E V1㊁F V C㊁R V㊁R V/肺总量㊁6MWD㊁S G R Q㊁mM R C均较药物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而术后12个月除6MWD外,治疗组F E V1㊁F V C㊁R V㊁R V/肺总量㊁S G R Q㊁mM R C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㊂术后1个月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咯血(<5m l,占48%),1年内发生的不良反应有C O P D急性发作㊁气胸㊁㊃51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6年9月第36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6,V o l.36,N o.18咯血㊁胸痛㊁肺炎和心血管疾病等㊂对于弹簧圈肺减容术治疗重度肺气肿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目前未有随访期1年以上的研究结果,将来仍需进行多中心㊁大样本㊁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其应用价值㊂5经支气管镜瘤内注射对-甲苯磺酰胺(p a r a-t o l u e n e s u l f o n a m i d e,P T 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经支气管镜瘤内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肺癌治疗方法,其中药物的选择是关键之一㊂P T S是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疏水小分子,易溶于酒精,通过增加细胞膜通透性抑制细胞活动,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㊂G a o等[22]报道一项P T S对裸鼠肺癌模型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鼠体内P T S 可抑制肿瘤生长,降低肿瘤生存能力,其效果较乙醇更强㊂2016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L i等[23]首次报道经气道瘤内注射P T 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导致的重度气道狭窄的多中心㊁单臂㊁开放的三期临床研究,这也是首个国际关于经支气管镜瘤内化疗的多中心研究,研究纳入88例非小细胞肺癌导致的恶性气道狭窄且肿瘤直径占气道直径比例超过50%的患者,在肿瘤处经支气管镜多点注射,每点注射剂量相当于0.07~1m l P T S,每次注射不超过5m l,每周注射2~3次,每2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㊂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和30d C T及气管镜下测量肿瘤明显缩小, F E V1㊁F V C显著改善,气道梗阻明显缓解,局部病理活检发现P T S瘤内注射可使注射局部肿瘤组织坏死㊁退化,但对肿瘤相邻组织影响较小,患者耐受性良好㊂按R E C I S T标准30dC T的缓解率为73.1%,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超过1年㊂该研究证实经气管镜下P T S瘤内注射治疗恶性气道狭窄具有重要价值,其可显著缩小肿瘤直径,缓解气道梗阻,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延长中位生存期㊂虽然P T S气道瘤内注射疗效显著,但仍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包括瘤内注射后肿瘤迅速膨胀导致气道狭窄加重以及注射后大出血等㊂因此,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是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㊂6小结呼吸介入技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其创伤小㊁操作较简易㊁患者恢复快的优点使其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㊂呼吸介入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腔内肿物的治疗㊁外周微小病灶的诊治和小气道疾病的诊治㊂新的呼吸介入诊疗技术扩大了介入诊疗的适应证㊂虽然很多新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它们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㊂然而,必须建立规范的呼吸介入医师培训体系,才能提高我国呼吸介入医师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科不断发展,从而推动呼吸病学科乃至整个医疗行业前进㊂参考文献[1]S i l v e s t r iG A,H e r t hF J,K e a s tT,e t a l.F e a s i b i l i t y a n ds a f e t yo f b r o n c h o s c o p i c t r a n s p a r e n c h y m a l n o d u l e a c c e s s i n c a n i n e s:an e wr e a l-t i m ei m a g e-g u i d e d a p p r o a c ht ol u n g l e s i o n s[J].C h e s t,2014,145(4):833-838.D O I:10.1378/c h e s t.13-1971.[2] H e r t h F J,E b e r h a r d t R,S t e r m a n D,e t a l.B r o n c h o s c o p i ct r a n s p a r e n c h y m a l n o d u l ea c c e s s(B T P N A):f i r s ti n h u m a nt r i a l o fan o v e l p r o c e d u r ef o rs a m p l i n g s o l i t a r y p u l m o n a r yn o d u l e s[J].T h o r a x,2015,70(4):326-332.D O I:10.1136/t h o r a x j n l-2014-206211.[3] A r m s t r o n g J J,L e i g h M S,S a m p s o n D D,e t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u p p e r a i r w a y i m a g i n g w i t h a n a t o m i c o p t i c a l c o h e r e n c et o m o g r a p h y[J].A mJR e s p i rC r i tC a r e M e d,2006,173(2):226-233.D O I:10.1164/r c c m.200507-1148O C.[4] H a r i r iL P,A p p l e g a t e M B,M i n o-K e n u d s o n M,e ta l.O p t i c a lf r e q u e n c y d o m a i ni m ag i n g o fe x v i v o p u l m o n a r y r e s e c t i o ns p e c i m e n s:o b t a i n i n g o n e t o o n ei m a g e t o 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yc o r r e l a t i o n[J].J V i s E x p,2013(71).p i i:3855.D O I:10.3791/3855.[5] L e eAM,K i r b y M,O h t a n iK,e t a l.V a l i d a t i o no f a i r w a y w a l lm e a s u r e m e n t sb y o p t i c a lc o h e r e n c et o m o g r a p h y i n p o r c i n ea i r w a y s[J].P L o S O n e,2014,9(6):e100145.D O I:10.1371/j o u r n a l.p o n e.0100145.[6] C o x s o n H O,Q u i n e y B,S i nD D,e t a l.A i r w a y w a l l t h i c k n e s sa s s e s s e du s i n g c o m p u t e dt o m o g r a p h y a n do p t i c a lc o h e r e n c et o m o g r a p h y[J].A mJR e s p i rC r i tC a r eM e d,2008,177(11):1201-1206.D O I:10.1164/r c c m.200712-1776O C.[7] C h e nY,D i n g M,G u a n W J,e t a l.V a l i d a t i o no fh u m a ns m a l la i r w a y m e a s u r e m e n t su s i n g e n d ob r o nc h i a lo p t i c a lc o h e r e n c et o m o g r a p h y[J].R e s p i rM e d,2015,109(11):1446-1453.D O I:10.1016/j.r m e d.2015.09.006.[8] P a h l e v a n i n e z h a d H,L e e AM,R i t c h i e A,e ta l.E n d o s c o p i cD o p p l e ro p t i c a lc o h e r e n c et o m o g r a p h y a n da u t o f l u o r e s c e n c ei m a g i n g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p u l m o n a r y n o d u l e s a n d v a s c u l a t u r e[J].B i o m e dO p tE x p r e s s,2015,6(10):4191-4199.D O I:10.1364/B O E.6.004191.[9] C o x s o nHO,E a s t w o o dP R,W i l l i a m s o nJ P,e t a l.P h e n o t y p i n ga i r w a y d i s e a s e w i t h o p t i c a l c o h e r e n c e t o m o g r a p h y[J].R e s p i r o l o g y,2011,16(1):34-43.D O I:10.1111/j.1440-1843.2010.01888.x.[10]J a n g I K,T e a r n e y G J,M a c N e i l l B,e t a l.I n v i v o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c o r o n a r y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p l a q u eb y u s eo fo p t i c a l c o h e r e n c e t o m o g r a p h y[J].C i r c u l a t i o n,2005,111(12):1551-1555.D O I:10.1161/01.C I R.0000159354.43778.69.[11] H a m d a nA,A s s a l iA,F u c h sS,e ta l.I m a g i n g o fv u l n e r a b l e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p l a q u e s[J].C a t h e t e r C a rd i o v a s c I n te r v,2007,70(1):65-74.D O I:10.1002/c c d.21117.[12] d eB o e r J F,C e n s eB,P a r kB H,e t a l.I m p r o v e d s i g n a l-t o-n o i s er a t i o i ns p e c t r a l-d o m a i n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i m e-d o m a i no p t i c a lc o h e r e n c e t o m o g r a p h y[J].O p t L e t t,2003,28(21):2067-2069.[13] S n e l lG,H e r t hF J,H o p k i n sP,e ta l.B r o n c h o s c o p i ct h e r m a lv a p o u r a b l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i n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o f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e m p h y s e m a[J].E u rR e s p i r J,2012,39(6):1326-1333.D O I:10.1183/09031936.00092411.㊃61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6年9月第36卷第18期I n t JR e s p i r,S e p t e m b e r2016,V o l.36,N o.18[14] He r t h F J ,E r n s t A,B a k e r KM,e ta l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f o u t c o m e s 1y e a ra f t e re n d o s c o p i c t h e r m a l v a p o ra b l a t i o nf o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h e t e r og e n e o u se m ph y s e m a [J ].I n tJ C h r o n O b s t r u c t P u l m o n Di s ,2012,7:397-405.D O I :10.2147/C O P D.S 31082.[15] H e r t hF J ,V a l i p o u r A,S h a h P L ,e ta l .S e gm e n t a lv o l u m e r e d u c t i o n u s i n g t h e r m a lv a p o u r a b l a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e v e r e e m p h ys e m a :6-m o n t h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m u l t i c e n t r e ,p a r a l l e l -g r o u p ,o p e n -l a b e l ,r a n d o m i s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S T E P -U P t r i a l [J ].L a n c e tR e s pi r M e d ,2016,4(3):185-193.D O I :10.1016/S 2213-2600(16)00045-X.[16] K l o o s t e rK,T e n H a c k e n N H,S l e b o s D J .T h el u n g vo l u m e r e d u c t i o n c o i l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e m p h y s e m a :a n e wt h e r a p y 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J ].E x pe r tR e v M e d D e v i c e s ,2014,11(5):481-489.D O I :10.1586/17434440.2014.929490.[17] Ha r t m a n J E ,K l o o s t e rK,T e n H a c k e n N H,e t a l .T r e a t m e n t o f e m p h y s e m a u s i n gb r o nc h o s c o p i c l u n g vo l u m e r e d u c t i o n c o i l t e c h n o l o g y :a nu p d a t eo ne f f i c a c y a n ds a f e t y [J ].T h e r A d v R e s p i r D i s ,2015,9(5):251-259.D O I :10.1177/1753465815589904.[18] H e r t hF J ,E b e r h a r dR,G o m p e l m a n n D ,e ta l .B r o n c h o s c o pi c l u n g v o l u m er e d u c t i o n w i t had e d i c a t e dc o i l :ac l i n i c a l p i l o t s t u d y [J ].T h e rA d vR e s p i rD i s ,2010,4(4):225-231.D O I :10.1177/1753465810368553.[19] S l e b o s D J ,K l o o s t e r K,E r n s t A,e ta l .B r o n c h o s c o p i cl u n gv o l u m er e d u c t i o n c o i lt r e a t m e n t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e v e r e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e m p h ys e m a [J ].C h e s t ,2012,142(3):574-582.D O I :10.1378/c h e s t .11-0730.[20] D e s l e eG,K l o o s t e rK,H e t z e lM,e t a l .L u n g vo l u m e r e d u c t i o n c o i l t r e a t m e n t f o r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e v e r e e m p h y s e m a :a E u r o pe a nm u l t i c e n t r et r i a l [J ].T h o r a x ,2014,69(11):980-986.D O I :10.1136/t h o r a x j n l -2014-205221.[21] D e s l ée G,M a l H,D u t a u H,e ta l .L u n g Vo l u m e R e d u c t i o n C o i l T r e a t m e n t v s U s u a l C a r e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e v e r eE m p h ys e m a :T h e R E V O L E N S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J ].J AMA,2016,315(2):175-184.D O I :10.1001/ja m a .2015.17821.[22] G a o Y,G a o Y,G u a n W,e ta l .A n t i t u m o re f f e c to f p a r a -t o l u e n e s u l f o n a m i d e a g a i n s t l u n g c a n c e rx e n o g r a f t i nam o u s e m o d e l [J ].JT h o r a cD i s ,2013,5(4):472-483.D O I :10.3978/j.i s s n .2072-1439.2013.08.28.[23] L i S Y,L i Q,G u a n W J ,e t a l .E f f e c t s o f p a r a -t o l u e n e s u l f o n a m i d ei n t r a t u m o r a l i n j e c t i o no nn o n -s m a l lc e l l l u n g c a r c i n o m a w i t h s e v e r ec e n t r a la i r w a y ob s t r uc t i o n :A m u l t i -c e n t e r ,n o n -r a nd o m i ze d ,s i n g l e -a r m,o p e n -l a b e l t r i a l [J ].L u n g C a n c e r ,2016,98:43-50.D O I :10.1016/j .l u n gc a n .2016.05.012.(收稿日期:2016-07-20﹏﹏﹏﹏﹏﹏﹏﹏﹏﹏﹏﹏﹏﹏﹏﹏﹏﹏﹏﹏﹏﹏﹏﹏﹏﹏﹏﹏﹏﹏﹏﹏﹏﹏﹏﹏﹏﹏﹏﹏﹏﹏﹏﹏﹏)㊃简讯㊃本刊紧急声明由于近日本刊邮箱 g u o j i h u x i @126.c o m 被非法分子盗用,冒充编辑部发送 收取版面费 的通知,在此我们特别提醒广大作者不要上当受骗㊂本刊曾用邮箱 g u o j i h u x i @126.c o m 现已作废,此邮箱发送的任何消息,均非编辑部所为,特此声明,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注意㊂本刊唯一的公共邮箱:g u o j i h u x i @v i p .163.c o m 本刊唯一的公共电话:0311-********本刊唯一的投稿网站:h t t p ://w w w.g u o ji h u x i .c o m 本刊版面费需通过邮局汇款,汇款地址: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61号(邮编050017),收款人姓名:国际呼吸杂志编辑部任何以个人名义要求汇款或转账的信息,均为虚假诈骗行为,收到来历不明的邮件,如存疑虑,请致电:0311-********进行电话咨询㊂国际呼吸杂志编辑部2016-4-8㊃7141㊃国际呼吸杂志2016年9月第36卷第18期 I n t JR e s p i r ,S e p t e m b e r 2016,V o l .36,N o .18。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近况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
发病率连续上升,特别在大城市情况更为明显,其病死率在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中居首位。
但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多年前的资料显示,明确肺癌的患者70%~80%为晚期,早期肺癌的诊断率为10%;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为10%~13%,但T1N0期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80%。
近年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
在美国,据最新的资料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出现下降的趋势。
(一)诊断方面
(1)痰
常规涂片、染色找癌细胞阳性率很低。
近年来,为提高其敏感性,对痰细胞学检查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并使人们重新认识痰细胞学检查在早期诊断的重要作用。
A.痰标本的免疫染色: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痰标本,可使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但特异性为70%~88%左右。
B.痰标本中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应用PCR的方法对痰中脱落细胞进行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可检测出P53突变、K-ras突变
等。
从而提供了一种从痰发现肿瘤细胞的方法。
(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有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正常或异常的上皮细胞。
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BALF中基因的改变,从而更早的发现肺癌。
(3)外周血
外周血中存在多种可溶性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传统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是用单克隆抗体去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特异性抗原,特异性较低。
目前已经能够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检测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异常DNA,或直接检测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
A. 癌标志物:迄今尚无任何一种可靠的血清癌标志物用于诊断或普查
肺癌。
目前已用于临床测定的如组织多肽抗原(TPA)、癌胚抗原(CEA)、鳞癌抗原(Scc-Ag)、CYFRA21—1等对NSCLC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蛙皮素(bombesin)、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BB(CPK—BB)、胃
泌肽(GRPC)等测定对SCLC诊断有利。
如采用多个指标联合检测,有可能提高检出率。
B.外周血中的肿瘤性DNA:肿瘤患者血浆中的DNA同正常人比较明显增
高,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在血浆中检测出异常的肿瘤DNA,包括癌基因的突变和扩增、微卫星改变、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以及病毒DNA(病毒相关肿瘤)等。
C.循环中恶性肿瘤细胞:恶性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液或者淋巴细胞转移,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PCR、端粒酶活性等)可以检测循环中微量的肿瘤细胞。
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可能,但目前多处于试验阶段,作为临床实用尚有一定的距离。
(4)荧光支气管镜检查
应用波长为400~440nm的蓝光照射支气管粘膜,正常组织发出氯光,原位癌、早期浸润癌会发出红光。
利用这一特性可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文献报道可达1.3~6倍。
(5)低剂量螺旋CT(LDCT)
LDCT同常规CT比较,优势是:在20~30秒内通过一、二次屏气可扫描整个胸部,消除了呼吸相不一致导致的层面不连续,避免了漏扫和重复扫描,减少心脏和大血管搏动产生的伪影,能够精确显示肺内小结节的细微结构和边缘特征,且其放射量小,仅是传统CT的1/6,胸部X光片的10倍。
目前的初步结论是,LDCT比胸部X光片有更高的敏感性,其检出肺内小结节是X 光胸片的10倍,且发现的肺癌中有80%~85%为I期。
(6)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扫)
应用同位素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注射到体内,脱氧葡萄糖隆聚在代谢活跃的组织,并发出射线――β+,通过一定的设备和方法,测定其聚集的程度,从而达到定性诊断的目的。
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5%。
PET只对直径>6毫米以上的结节有效;对炎症、肉芽肿特异性差较差,但对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较高,临床上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判断等。
目前已有结合PET和CT优点的仪器PET-CT,既有CT对病灶结构显示较清晰的特点,又可通过PET了解病灶的生理和代谢性信息,可进一步提高肺癌的诊断。
(二)治疗方面
(1)新辅助化疗
即使是非小细胞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也不够理想,而第一次复发约四分之三是远处转移,说明肺癌有早期转移的可能性。
因此提出在术前应用行辅助化疗,特别是IIIa期非小细胞癌。
较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顺铂+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和“健择+顺铂”。
(2)基因治疗
肺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基因改变。
随着自靶细胞导入基因技术的提高,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已成为可能。
应用重组的、无复制能力的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肺癌细胞,以抑制基因的表达可取代突变的肿瘤抑制基因,从而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发展,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目前国内已有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基因治疗药品“今又生”,它是腺病毒载体与人p53基因重组的肿瘤基因治疗制品,腺病毒感染将p53基因导入肿瘤细胞,表达P53蛋白,从而发挥抑制细胞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损伤,在临床已取得一定的疗效。
(3)肺癌的靶向治疗
由于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一些造成肿瘤细胞生长、分化的靶点,因此围绕这些生物靶点的治疗称为肺癌的靶向治疗。
目前肺癌治疗的靶向药物有:(1)ZD1839 又称Iressa或Gefitinib。
;(2)C225:为一种人源化的EGFR单抗;(3)Herceptin:人源抗P185单抗;(4)OS1774(Tarceva):酪氨酸酶抑制剂。
(4)放射治疗
肿瘤的立体形态是不规则的,而且往往和周围的正常组织互相交错。
理想的放疗是放射线只照射肿瘤,而不照射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
目前的技术还不能达到,但可以使放射高剂量区的立体形态符合肿瘤的形态,使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最低剂量的照射,基于这一目的而出现的技术有三维适形放疗(3DCRT),而且进
一步发展到更高级的调强放疗(IMRT)。
IMRT的适形性明显优于3DCRT,能使高剂量的立体分布适合外形非常不规则,甚至怪异的肿瘤,特别是肿瘤和一些重要正常组织和脏器非常接近或互相交替的情况。
IMRT是放射治疗历史中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结果显示,3DCRT和IMPT可明显提高有效率和减少副作用、并发症。
21世纪初治疗放疗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多维适形放疗(MD-CRT),即在物理剂量的三维适形的基础上,再结合根据肿瘤的生物学和放射生物学等方面的特性所决定的生物适形,形成多维适形放疗。
(5)其他
支架、激光、光动力学(PDT)、药物局部注射等方法治疗大气道肿瘤,射频消融减瘤手术姑息疗法等。
肺癌的治疗既要规范又要个体化。
我们已经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在肺癌的治疗领域不仅在临床实验研究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在临床治疗实践中越来越注重运用最佳的科学证据,在肺癌的治疗中目前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同时存在,不少肺癌的疗效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与一部分肺癌患者未能得到规范化治疗不无关系。
因此,肺癌的规范化治疗是其治疗的基础和核心。
但由于每位肺癌患者的病情、分期和体质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基本的治疗原则,然后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制定治疗细节,这种既规范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使患者最大获益。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李时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