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产业结构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03.51 KB
- 文档页数:40
产业结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从字面上看,既可以解释为某个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关系结构,也可以解释为各个产业之间关系结构,实际上,前一个结构即企业间关系结构的研究是“产业组织理论”,有学者指出,将包含有产业组织理论在内的产业结构理论称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把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称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的内容有如下几方面:1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论;2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其原因;3产业结构的静态分析和评价;4产业结构配置和优化;5产业结构政策。
以上五个方面的研究共同组成产业结构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概念: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
一、产业分类(一)由权威机构颁布的产业分类方法1、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于1971年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再顺次分为若干中项、小项、细项。
10个大项是: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和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游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2.五大产业分类方法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按照是否为社会生产物质产品,划定五大产业部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业(二)霍夫曼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产业作了如下的分类:(1)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家具工业等(2)资本资料工业,包括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3)其他产业霍夫曼的这种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
分类的原则是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作为消费资料的就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的就归入资本资料产业(三)三次产业分类法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主要研究经济系统中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产业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还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行业和技术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其中的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深刻地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经济系统中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政府的规制和政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政府的规制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势。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产业结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制定。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以及它们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总之,产业结构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
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势。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和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分布。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行业的相对规模和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就业、贸易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因此产业结构理论对于制定政策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模型。
以下将对其中一些主要理论进行概述。
1.制造业优势理论:制造业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他认为,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并且制造业的规模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能够促使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服务业优势理论:服务业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克·罗塞尔提出的。
他认为,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罗塞尔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服务业支持。
3.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劳动转移、资本转移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
劳动转移是指从农业到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转移;资本转移是指资金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技术进步是指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4.新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产业结构理论,还有其他一些分支理论,如输送带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和资源丰度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试图解释产业结构的变化、演化和优化。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优化,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产业结构理论对于制定政策、预测经济走势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指导意义。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理论将持续发展,并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对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一项基于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概念,旨在探讨由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和重组。
它探讨的内容有产业结构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模式、重组趋势等。
产业结构理论的目的是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业及其产业类别、结构的演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政府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建立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并将其作为可以解释经济变迁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着眼于发展的产业结构,研究的重点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经济发展中行业及其结构的演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它深入分析了发展中经济运行规律,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内部结构的重组特点,提出了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效率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为后期政府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区位理论、集群理论和价值链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同要素和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以及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下面对这三个理论的观点进行整理。
一、区位理论区位理论通过分析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选择,深入探讨了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的关系。
其观点主要包括:1.区位绝对优势:不同地理位置具有不同的区位资源,如交通、市场和资源等,使得一些区域在一些产业或产业群体中具有绝对的区位优势。
这种区位优势会吸引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聚区。
2.区位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不仅是绝对的,还可以是相对的。
同样一个产业,在不同地理位置可能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这取决于区位上的特殊条件和资源组合。
3.分工与合作:区位理论指出,不同产业的集聚区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产业关联或合作关系,形成了分工与合作的产业网络。
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产业集中区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二、集群理论1.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集聚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共享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企业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强彼此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升级。
2.效率与创新:企业集聚有助于提高生产和交易效率,降低成本。
同时,企业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创新的形成和传播,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共享资源:企业集聚区往往具有丰富的产业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价值链理论1.分工与协作:价值链分析将产业过程分为不同的环节或活动,并探讨了这些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
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2.附加值的创造:价值链分析强调了价值在不同环节中的创造和转移。
不同环节的附加值创造,对于产业的竞争力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3.产业链的整合:价值链理论还强调了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和产业链的整合。
不同环节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及产业结构的概念产业的概念产业是社会分工现象,它作为经济单位,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是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它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同类企业的集合。
但是由于产业的内容十分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严谨的定义。
因此,对产业含义进一步给以质和量的规定是有必要的。
首先,产业是历史范畴,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扩展的。
从社会分工来说,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
特殊分工是在一般分工基础上发生的。
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不断地向深层发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再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与应变之间的函数运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它产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其他产业的变化。
[编辑]结构的概念“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
它较早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中。
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这个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
所谓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编辑]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编辑]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教学目的:熟悉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并能就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向及内容,熟练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及配置原则。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调整政策,熟悉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和理论,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指标。
教学难点: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课、学时:7课时教学内容: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
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获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利益。
第一节产业结构分类一、产业分类产业分类是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
(一)两大部类分类法将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
对应生产部门为生产生产资料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
(二)农轻重分类法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
产品单位体积重量大的工业部门属于重工业,重量轻的属于轻工业。
化学工业由于其突出地位往往独立罗列。
(三)霍夫曼分类法目的:为了区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
原则: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作为消费资料的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本的归入资本资料产业。
分类:1)消费资料产业2)资本资料产业3)其他产业(四)“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使用的分类法全部产业部门划分为7类:1)基础材料产业;2)加工组装产业;3)生活消费品产业;4)建筑业;5)商业;6)服务业;7)其他产业特点:一是包括了全部产业部门;二是划分部门较多,比价具体、详细(五)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其中有[]符号的,是三个产业的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行业)。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产业结构理论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分工和组织方式。
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和调整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几个重要的产业结构理论。
1.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认为,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产业结构出现巨大变化。
垄断资本主导了经济,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将非金融产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
这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国际化,大企业控制了主要的产业部门。
2.经济转型理论: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或服务业的转变。
经济转型理论主要研究经济系统如何在转型过程中适应变化和实现优化配置。
这个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尤为重要,例如中国在开放中的经济转型。
3.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由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决定的。
尤其是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非常显著。
这个理论强调市场竞争和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政府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关系。
空间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的空间分布会受到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资源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地区的资源丰富会促使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交通运输的便利度也会影响产业空间结构布局。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理论对于经济发展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揭示了不同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指导了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理论也需要加强对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竞争的研究。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2.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由于资源特别是资本的稀缺性,发展中国家全面投资或平衡发展一切部门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的投入到某些行业,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增长。
赫希曼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两种不平衡的途径:一是“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会资本短缺将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
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资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程。
二是“过剩的发展”,即先对社会资本投资,降低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从而促使人们对直接生产资本进行更多的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複这一过程。
至于选择哪一条不平衡增长途径,则应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而定。
3.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主导部门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他运用创新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週期的分析。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主导部门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根据技术标準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
而每个阶段的演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徵的。
罗斯托认为,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瞻、旁侧三重影响带动其它部门发展。
“回顾影响”是指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旁侧影响”是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与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在《战后二十五年的经济史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任务》一文中,列出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一是作为起飞前提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菸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
二是替代进口货的消费品製造业综合体系,主要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如纺织工业。
三是重型工业和製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工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