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分型、分期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594.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血压脑出血分级标准
一、出血量
高血压脑出血的出血量是分级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大,病情越严重。
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可以将高血压脑出血分为小量出血、中量出血和大出血。
小量出血通常指出血量在10毫升以下,中量出血在10-30毫升之间,大出血在30毫升以上。
二、出血部位
出血部位也是高血压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出血部位会对脑组织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基底节区、脑叶、小脑等部位的出血较为常见。
基底节区出血通常比较严重,可能导致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脑叶和小脑出血通常症状较轻,但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三、症状轻重
症状轻重也是高血压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症状轻者可能仅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而症状重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严重症状。
根据症状的轻重,可以将高血压脑出血分为轻症、中症和重症三个等级。
四、预后评估
预后评估是高血压脑出血分级标准的最后一个方面。
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症状轻重等因素,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出血量越大、出血部位越重要、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同时,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分级标准包括出血量、出血部位、症状轻重和预后评估四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为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
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新生儿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天或几周内。
这种情况往往会给新生儿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可能导致长期的神经系统损伤。
因此,准确评估新生儿脑出血的程度和严重性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详细探讨新生儿脑出血的分级标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我们将介绍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当前常用的分级标准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愿本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会简要概述新生儿脑出血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关注。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以便读者对这一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探讨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并介绍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
同时,我们还将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对新生儿脑出血治疗和研究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以及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评估新生儿脑出血的工具,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后,并最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的内容2.正文2.1 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新生儿脑出血是指在出生后的前28天内出现的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内的出血现象。
脑出血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急性期(15天以内),恢复期(2个月以内),后遗症期(2个月以后)。
恢复期:此期间病情稳定,药物治疗不起什么作用,更多的是靠物理疗法和自身的康复能力,针对性地进行肢体、语言等功能锻炼可以得到逐步改善。
目前的语言康复和肢体康复是关键时期,一个月内尤为重要。
恢复期恢复不了的,以后就难了王子19:36:37要病人了解病情,配合家属进行康复训练王子19:40:28要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身残志不残、身残也要志坚;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力争取得良好的预后。
要与家庭配合好,共同战胜疾病。
王子19:41:00过多、过乱的应用药物,对胃、肝、肾或造血系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不但不能加快恢复,反而可引出其他问题王子19:42:03医院吊的甘露醇对肾脏伤害最大王子19:42:58注意康复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保证病人基本的生活需要王子19:43:32康复期一般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属应了解如何做好家庭康复。
这一时期药物已不是主要疗法。
王子19:47:02发病2周后,病人即开始坐位训练、床上站立训练、垫上训练,进入康复为主的训练期。
王子19:47:40体位已能平衡及重心转移时可步行训练,同时进行上肢功能训练,如有失语症,认知功能障碍,应同时训练。
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训练。
王子19:49:18长期卧床不起也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等,这些合并症在发病1个月内即可发生,甚至2周内就发生。
病程越长发生率越高,合并症越多。
这些合并症对功能恢复不利,如上肢的屈曲痉挛,影响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进食、洗脸等。
足下垂、足内翻,影响站立行走。
这些后果比中风更严重A:定时变换体位。
为防止褥疮发生因每小时翻身一次。
忌长时间平卧。
B:保持良好肢位。
正确的肢位是:平卧位时,使患侧上肢维持外展、外旋位、肘关节微屈曲,腕略背伸,五指伸展,肩部垫软枕使患肩突前。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5-05-08 22:06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字体大小-|+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 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
ICH1 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 6 个月末仍有 80% 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ICH 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 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 ICH 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 AVM 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 ICH 的 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 ICH 的 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 ICH 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 CT、 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
CT 及MRI 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
每日一次.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黄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
脑出血诊治指南脑出血在脑卒中各亚型中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居第2位。
人群中脑出血的发病率为(12~15)/10万人年。
脑出血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超过70%的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或累及脑室,3个月内的死亡率为20%一30%。
脑出血也导致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2003年我国统计显示脑出血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37.2亿元/年。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更多关注脑出血的诊治。
近年来在脑出血的诊疗方面已经有所进展,早期、积极与合理的救治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同时国内外研究者仍在不懈努力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参考了相关的国际指南,在对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第一版脑出血诊治部分更新修订的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原发脑出血(继发于外伤的脑出血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
本指南的修订原则、推荐强度及证据等级标准遵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有关共识。
一、院前处理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
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
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脑卒中症状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I级推荐,D 级证据)。
二、诊断与评估脑出血的诊断与评估包括:病史与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及病因分型等。
推荐意见:(1)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尽快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I级推荐,A级证据)。
(2)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I级推荐,C级证据)。
在病情和条件许可时,应进行必要检查以明确病因(I级推荐,C级证据)。
(3)确诊脑出血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早收入神经专科病房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I级推荐,A级证据)。
(4)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出现血肿扩大,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应密切监测(I级推荐,A级证据)。
脑出血治疗科普知识脑出血属于非创伤性脑血管破裂,使得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的临床综合征,也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实际占比大约为15%。
导致患者脑出血的常见病因就是细小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不同。
其中典型症状为意识障碍、头痛、昏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如果病症严重,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脑出血治疗1.一般治疗脑出血患者一般都要卧床3-4周休息,并且处于安静的环境中,避免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
如果患者存在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则要禁食24-48小时。
如果有必要,则要将胃内容物排空,还需要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有效预防早期感染、吸入性肺炎。
如果存在过度烦躁、头痛情况的患者,可以酌情使用镇静止痛剂。
脑水肿会导致患者颅内压增高,发生脑疝,也是影响脑部功能恢复、脑出血死亡率提高的核心因素。
积极的对脑水肿情况进行控制、有效降低颅内压,也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关键环节,不应当采取激素治疗的方式。
若患者平均动脉压高于150mmHg、收缩压高于200mmHg,就要采用静脉滴注降压药的方式,降低患者血压水平。
如果平均动脉压高于130mmHg,收缩压高于180mmHg,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就要对患者颅内压进行监测。
以持续、间断静脉注射降压药的方式,降低患者血压水平,灌注压需要高于60~80mmHg。
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降血压的速度不能过快,需要做好监测工作,保证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中。
2.药物治疗(1)止血药物在止血治疗中,使用重组Ⅶa因子。
脑出血发病之后,这一治疗方式可以限制血肿扩大。
利用氨甲环酸,发生血肿扩大的情况比较少,相对来说病死率也比较低。
(2)降血压常见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拮抗剂,如拉贝洛尔、乌拉地尔等。
利尿剂:呋塞米。
血管扩张剂:尼卡地平、硝普钠。
(3)血糖控制如果患者血糖高于10mmol/L,就要进行胰岛素治疗。
而血糖低于3.3mmol/L,则应当使用10%-20%葡萄糖注射,保证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发表者:施俊峰3308人已访问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
ICH1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IC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ICH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CT扫描:使用广泛,ICH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是诊断脑卒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査方法。
可根据多田公式粗略计算血肿体积:血肿体积T(ml)=π/6*L*S*Slice,式中L为血肿的长轴,S为短轴,Slice为所含血肿层面的厚度(cm),目前有相关软件可根据CT图像精确计算血肿体积。
帮你划重点!脑出血的诊治1定位体征很关键,一眼识别有技巧出血部位不同可表现有某些特有的症状及体征,定位体征可用于诊疗时判断出血部位。
1.1基底节区出血这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占ICH的60%~70%(壳核最常见占60%、丘脑10%、尾状核、带状核少见)。
① 壳核出血:即内囊外侧型,(豆纹动脉破裂),血肿向内压近内囊:● 病灶的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三偏)。
●双眼球向病灶凝视。
●优势半球病变可有失语。
●出血量多可有意识障碍。
若基底节区出血量>30ml,病情重,十分危急,会出现以下表现:●发病急,意识障碍重,呕吐咖啡样物。
●中枢性呼吸衰竭(潮式)。
●应激性溃疡。
●眼球向病灶侧凝视或眼球固定。
●偏瘫、肌张力↓,病理征( ),平卧时,患肢呈外旋位。
●脑疝;出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高热。
② 丘脑出血(丘脑膝状动脉和穿通动脉破裂出血):即内囊外侧型,血肿向外压迫内囊:●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三偏),深感觉障碍更重;●向下扩展到下丘脑及中脑时,出现眼球偏斜、分离性斜视、上视障碍或凝视鼻尖;●出血波及到下丘脑或破入第三脑室,意识障碍加深,瞳孔缩小,去皮层强直等中线症状。
③ 尾状核头出血(出血量小症状轻易破入脑室●头疼、呕吐,脑膜刺激征( )。
●可有对侧中枢性舌面瘫。
●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
1.2脑叶出血以顶叶多见,其次、颞、枕、额叶、也可同时累及几个叶。
·年轻人多见于血管畸形,Moyamoya病,血肿边不规则,血肿内混杂密度。
·老年人多见于脑动脉硬化,类淀粉样血管病,肿瘤等。
·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部位和量。
·突然头痛,头痛程度与血肿有否破入。
·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有关。
·可有偏瘫、躯体感觉障碍,偏瘫特点。
·单瘫或上下肢瘫的程度不一致。
·可有癫痫,精神症状,不完全性失语,强握、摸索、视力障碍、脑膜刺激征等。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院前处理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脑卒中症状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D级证据)。
诊断与评估脑出血的诊断与评估包括:病史与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及病因分型等。
影像学检查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脑CT检查是诊断早期脑出的“金标准”。
因此,只要患者病情允许,都应该做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有助于了解病因。
一旦确诊脑出血,应尽快安排转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
疾病诊断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头颅CT 或MRI 显示出血灶;(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病因分型按SMASH-U病因分为:血管结构性损伤(structural vascular lesions)、药物(medication)、CAA、系统性疾病(systemic disease)、高血压(hypertension)和未知原因(undetermined)。
SMASH-U病因分类可行性强、接受度高,与脑出血后短期、长期生存率和致死率一致相关。
诊断流程:脑出血的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第二步,是否为脑出血?行脑CT或MRI以明确诊断。
第三步,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可根据GCS或NIHSS等量表评估。
第四步,脑出血的分型。
诊断与评估推荐意见: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Ⅰ级推荐,C级证据)。
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尽快行CT 或MRI 检查以明确诊断(Ⅰ级推荐,A 级证据)。
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出现血肿扩大,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应密切监测(Ⅰ级推荐,A级证据)。
CTA和增强CT的“点征”(spot sign)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风险,必要时可行有关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