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图谱(恐龙类)
- 格式:pdf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3
恐龙进化史恐龙之所以叫恐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发现了很多与蜥蜴相似的巨大的化石,于是,在1842年,英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Richard Owen)就创建了“Dinosauria”一词来称呼这些家伙。
这一词来自于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蜥蜴或爬行动物),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之前的地球是怎样的在恐龙出现之前,世界上早已有了生命,我们能从化石中粗略地看到它们进化的轨迹。
大约46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出现在了浩瀚的太空。
那时候的地球没有海洋、没有陆地,到处都是炙热熔融的岩浆。
后来,随着一颗叫做忒伊亚的星球和地球相撞,我们在晚上看到的月亮也形成了。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渐渐冷却下来,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而在海洋中也诞生了最原始的生命——蓝藻,我们把这一时期叫做寒武纪。
寒武纪开始于距今大约5亿7000万年前,在这一时期,原始生命进入了大爆发阶段。
寒武纪:原始生命大爆发在寒武纪出现了门类众多、具有坚硬外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这便是最早的动物类群,比如著名的三叶虫。
左图中的尼尔凯利虫、多角虫都是三叶虫。
还有巨大的奇虾,它们是当时最为恐怖的掠食者。
奥陶纪:脊椎动物抢占一席之地大约到了距今5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奥陶纪。
那里仍然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天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原始的脊椎动物也出现了。
动物脊椎骨的形成,为它们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漂亮的珊瑚也出现在了这个时候,这样看来,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家伙竟然已经有5亿岁高龄了。
志留纪:有下巴的鱼出现了大约从距今4.4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了志留纪。
虽然那时已经出现了脊椎动物,但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仍占主要地位。
不过,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仍然发生了一件不得不记录下来的大事——有颌鱼类出现了。
另外,世界上第一种植物也在这时候出现了!泥盆纪:昆虫和两栖动物大发展泥盆纪开始于距今大约4亿年前,随着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更加熟悉的动物出现了。
生活在七千万年前,体长可达17米,站立时高达6米,体重有8吨以上。
是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
嘴巴张开可咬住篮球那么大的物体,颌上有匕状的牙齿,性情极为凶猛。
肿头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4米,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用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高约2米,是一种灵活的食肉恐龙。
肋骨不整齐,第二趾变大,并生有一个巨大的弯刀形爪子,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尾巴像一根从粗到细的棍棒。
幻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四肢上有发达的蹼,能在水中游泳。
颈长,可自由活动,从它的颌骨和牙齿来看,是以捕捉鱼类为食的。
拟棘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
前颌骨和鼻骨在头顶上形成一根长长的管状嵴。
好像一只角。
嵴的中间是空的,有人推测可以扩大发声音量和改善嗅觉。
禽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8米。
后腿粗壮,像柱子,前肢的大拇指变大,好像尖利的钉子,可以用来抵御敌害。
钜齿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体长3米以上。
尾巴很短,四条粗壮的腿用来支持其身体的巨大重量,脚短而宽阔,便于在地上行走。
从它的细小牙齿来看,这种动物是吃植物的。
巨扁肯氏兽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短宽,肢体粗大,上有许多粒状突起,头大尾短,上下颌骨的外表很像现代龟类的喙。
楔齿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
前颌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前端,有巨大的匕首状牙齿,嘴能张得很大,咬合有力,可以捕食大型脊椎动物。
甲龙生活在大约一亿年前,体长可达6米以上,背部宽大。
头顶和整个背部有一层坚厚的多边形骨板。
体躯两侧有长骨刺,尾部末端有一个锤头状大骨块。
须基龙生活在二亿八千五百万年前,脊椎棘很长,上有不规则的许多短刺,有点像船帆。
这种帆状结构对动物有什么意义,至今还不清楚。
中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细长,有一条长而灵活的尾巴。
上下颌有许多长而锋利的牙齿,是一种适合捕食鱼类的小型水生爬行动物。
鱼龙生活在七千多万年前,你长一般约2米,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20多米,外形与海脉或鱼相似,是当时海洋里称王称霸的爬行动物。
知识百科-大型古生物鉴赏
17.巨齿鲨
中文名称:巨齿鲨
时代:新生代中新世-上新世
典型体长:长16米
18.猛犸象
中文名称:猛犸象
时代:更新世晚期
典型体长:长3--5米,高4米
19.布拉塞龙
中文名称:布拉塞龙
时代:二迭纪晚期---三迭纪早期
典型体长:3公尺长
20.翼手龙
中文名称:翼手龙
时代:侏罗纪
典型体长:两翼开展可达30至700厘米21.长头龙
中文名称:长头龙
时代:白垩纪早期
典型体长:长9米
22.帝鳄
中文名称:帝鳄
时代:白垩纪早期
典型体长:长12米
帝鳄与现代鳄鱼头骨对比
23.始祖兽
中文名称:始祖兽
时代:白垩纪早期
典型体长:长14厘米
分布:辽宁省凌源市
推测体重:200克
简介:2002年04月25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说,中美科学家近日在中国辽宁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很可能是包括人在内的胎生哺乳动物1.3亿年前的祖先或近亲。
图(一)笠头螈笠头螈,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幼年时头呈圆形,随着生长,头骨向两 边快速长大,形成很宽阔的箭头状,最大的体长可达 1 米以上。
它虽是一种两栖动 物,但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池塘的水底。
图(二)始祖象始祖象生活在四千七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是最早的长鼻类动物。
体高近 2 米,以植 物为食。
图(三)嵌齿象生活在二百至三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到第四纪早期,体高约 3 米,体形 近似长颈乳齿象。
下颌伸长,上面有一对并列的象牙,上颌的象牙向下前方伸出。
以植物为食。
←图(四)永川龙生活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到侏罗纪早期,是大型食肉恐龙。
身 长 8 米,站立时高 4 米,牙齿锋利,爪大而尖,靠后脚行走。
化石发现在四川省永 川县。
图(五)恐爪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白垩纪,高约 2 米,是一种灵活的食肉恐龙。
肋骨不整 齐,第二趾变大,并生有一个巨大的弯刀形爪子,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尾巴像 一根从粗到细的棍棒。
←图(六)恐鳄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白垩纪,体长可达 12 至 15 米,是古鳄类中最大的一 种,能捕食和它同时代的恐龙。
图(七)霸王龙生活在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体长可达 17 米,站立时高达 6 米,体重有 8 吨以 上。
是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
嘴巴张开可咬住篮球那么大的物体,颌上有匕状的 牙齿。
←图(八)鹦鹉螺出现在三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头足类动物。
壳大,灰底橙纹,栖息海底,夜间群 游,直到今天在热带海洋里还能见到它,是地质时期鹦鹉螺类残存的后代,所以 有“活化石”之称。
图(九)原颚龟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的侏罗纪。
体形和现代龟相似,不同的是它有牙齿, 头不能缩进龟壳里。
图(十)黄昏鸟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白垩纪,体长约有 1.5 米,足上有蹼,能划水,是一 种潜水鸟类。
嘴内有牙齿,常在海滨捕食鱼类等水生动物。
。
恐龙进化史(图文)恐龙进化史恐龙之所以叫恐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发现了很多与蜥蜴相似的巨大的化石,于是,在1842年,英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Richard Owen)就创建了“Dinosauria”一词来称呼这些家伙。
这一词来自于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蜥蜴或爬行动物),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之前的地球是怎样的在恐龙出现之前,世界上早已有了生命,我们能从化石中粗略地看到它们进化的轨迹。
大约46亿年前的时候,地球出现在了浩瀚的太空。
那时候的地球没有海洋、没有陆地,到处都是炙热熔融的岩浆。
后来,随着一颗叫做忒伊亚的星球和地球相撞,我们在晚上看到的月亮也形成了。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渐渐冷却下来,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而在海洋中也诞生了最原始的生命——蓝藻,我们把这一时期叫做寒武纪。
寒武纪开始于距今大约5亿7000万年前,在这一时期,原始生命进入了大爆发阶段。
寒武纪:原始生命大爆发在寒武纪出现了门类众多、具有坚硬外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这便是最早的动物类群,比如著名的三叶虫。
左图中的尼尔凯利虫、多角虫都是三叶虫。
还有巨大的奇虾,它们是当时最为恐怖的掠食者。
奥陶纪:脊椎动物抢占一席之地大约到了距今5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奥陶纪。
那里仍然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天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同时,原始的脊椎动物也出现了。
动物脊椎骨的形成,为它们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漂亮的珊瑚也出现在了这个时候,这样看来,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家伙竟然已经有5亿岁高龄了。
志留纪:有下巴的鱼出现了大约从距今4.4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了志留纪。
虽然那时已经出现了脊椎动物,但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仍占主要地位。
不过,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仍然发生了一件不得不记录下来的大事——有颌鱼类出现了。
另外,世界上第一种植物也在这时候出现了!泥盆纪:昆虫和两栖动物大发展泥盆纪开始于距今大约4亿年前,随着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更加熟悉的动物出现了。
盘点史上独特恐龙化石(组图)
1. 恐龙“婴儿”胚胎
20世纪20年代,在怒火危崖发现的这一恐龙蛋化石在当时震惊世界,这里面有完整的恐龙胚胎。
2. 偷蛋龙的巢穴
偷蛋龙的巢穴填满了蛋,展示了戈壁沙漠最令人惊讶的发现之一――有些恐龙会照顾它们的后代。
3. 哺乳动物胃中发现的恐龙化石
这是一种叫做Repenomamus robustus的哺乳动物。
在它的胃里发现了小恐龙的化石。
科学家说这种动物的最后一顿晚餐可能是1.3亿年前哺乳动物猎食小恐龙的第一个证据。
4. 恐龙的心脏
在2000年4月20日,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了恐龙骨骼及心脏化石。
恐龙的心脏拥有两个心室和一条主动脉血管。
研究者称,恐龙的心脏和鸟类或者哺乳动物相似,某些恐龙是“热血”动物,而非冷血。
5. 霸王龙
这座骨架是迄今找到的最完整的霸王龙骨架。
它出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照片拍摄于2003年11月10日,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6. 迅猛龙骨架
迅猛龙,被称为“迅猛贼”,每只脚(二脚趾)有着尖锐的,致
命的,镰刀形可伸缩的3.5英寸的爪子。
聚成,迅猛龙短时间内时速能达到40英里(60公里/小时)。
这样有利于捕猎。
7. “乌贝拉巴恐怖之鳄”
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乌贝拉巴恐怖之鳄”骨架。
是在巴西东南部城市乌贝拉巴发现的。
它生活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曾与恐龙共同生存。
8. 化石在哪里?
这张真实色彩的图片展示的是蒙古两个最有名的化石出土地点。
卫星数据要比现有的地图更精确,有助于化石的搜寻和发掘。
恐龙霸王龙(电脑模拟图)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是在35亿年前才出现的。
在生命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无数物种悄悄诞生又寂然灭绝,迎来了地球生命历程中最辉煌的一段,即恐龙时代。
恐龙时代主要指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时期,这一时期又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
在这一时期,恐龙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它们存活了近1.6亿年,最后由于白垩纪末期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而灭亡,中生代亦随即结束。
恐龙是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成功的物种之一。
研究恐龙恐龙时代离我们如此遥远,如果不借助于化石,我们对恐龙这一神秘的物种就会一无所知。
所以对恐龙的研究,也就是对恐龙化石的研究。
恐龙化石大致可分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两种,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沉积岩中。
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牵涉到恐龙的死亡和灭绝,也与地球亿万年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而它的发现和挖掘也同样不易。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恐龙化石的蛛丝马迹,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复原和研究恐龙。
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渐渐了解了恐龙的外形及生活形态,而来自世界各地关于恐龙的新发现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们原先认定的恐龙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恐龙最早出现在离现在约2.35亿年的三叠纪晚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名称由来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蜥脚类恐龙已久。
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
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
对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
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
地质年代与动植物进化图片地质年代与动植物进化图片地质年代距今年代植物的进化动物的进化代纪世元古代前寒武纪50亿年~6亿年6亿年前,海洋中才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动植物。
原始细菌及兰绿藻20亿年前的叠藻层(兰藻类)聚环藻(Collenia)放射虫及草履虫多细胞动物出现恰尼海鳃(Charniodiscus)古生代寒武纪6亿年~5亿年藻类时代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出现奇异虫(Paradoxides)後古杯(Metakdetes)奥陶纪5亿年~4.3亿年藻类时代奥陶纪的孢子化石乳孔藻(Mastopora)刺球果藻(Acanthochonia)软体、甲壳动物、鱼类(无颌类)出现弓角石(Cyrtoceras)链珊瑚(Halysites)志留纪4.3亿年~4亿年植物从水中登陆,志留纪中鱼类(无颌类)时代期的光蕨顶囊蕨(Cooksonia)拟蟹鲎(Paracarcinosoma)泥盆纪裸蕨类植物时代泥盆纪前期植被泥盆纪後期原裸子植物古羊齿古羊齿(Archaeopteris)鱼类时代(有颌类),鳍甲鱼(Pteraspis)手棘鱼(Cheiracanthus)沟鳞鱼(Bothriolepis)石炭纪蕨类植物时代石炭纪的沼泽地林栉羊齿(Pecoteris)两棲动物时代,向爬虫类进化巨头龙(Megalocephalus)二叠纪2.8亿年~2.25亿年裸子植物时代真羊齿(Alethopteris)舌羊齿(Glossopteris)笠头螈(Diplocaulus)幻螈(Apateon)中生代三叠纪2.25亿年~1.9亿年蕨类植物和针叶树形成森林爬行类时代叉蕨(Dicroidium)矽化木(Silicified Wood)孔耐蜥(Kuehneosuchus)侏罗纪1.9亿年~1.35亿年世界爷(Sequoiadendron)红杉(Sequoia)恐龙繁盛,原始鸟类出现鲸龙(Cetiosaurus)同龙(Homesaurus)松型球果(Pityostrobus)威氏苏铁(Williamsonia)始祖鸟(Archaeopteryx)双兽(Amblotherium)白垩纪1.35亿年~6500万年被子植物时代拟桦(Betulites)白垩纪的花化石白垩纪前期的亚热带植物恐龙,爬虫类大灭绝雷巴琪龙(Rebbachisaurus)三角龙(Triceratops)似棘龙(Parasaurolophus)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6500万年~5400万年银杏(Ginkgo)槭(acer)尼巴(Nipa)枫香(Liquidambar)哺乳类动物时代纹齿兽(Taeniolabis)古蝙蝠(Palaeochiropteryx)鬣齿兽(Hyaenodon)四齿象(Tetralophodon)弓头鲸(Balaena) 始新世5400万年~3800万年渐新世3800万年~2500万年中新世2500万年~700万年上新世700万年~250万年第四纪更新世250万年~1万年现代植物现代动物及人类时代大睡鼠(Leithia)智人(Homo SapiensSapiens)全新世1万年~现在。
恐龙的年代资料和图片恐龙: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
恐龙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
大的恐龙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
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
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
有的恐龙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
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
有的恐龙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
有的恐龙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
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
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2到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
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
这就是“震龙”一名的含义。
震龙震龙生活的时代是大约1亿6千2百万年到1亿3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
除了震龙之外,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身体巨大的蜥脚亚目(一般称为蜥脚类)恐龙还包括梁龙科的梁龙(身长26米)、雷龙(身长21米,体重25吨)、超龙(身长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马门溪龙(身长22米)以及腕龙科的腕龙(身长25米,体重30~50吨)等等。
恐龙图鉴大全恐龙,是地球上生活过的最神秘、最具有魅力的生物之一。
它们曾经统治着地球,而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化石和科学研究来了解它们的生活和习性。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恐龙种类,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恐龙的世界。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最著名的恐龙之一——霸王龙。
霸王龙是一种体型巨大、凶猛的食肉恐龙,生活在约6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它们拥有强壮的后腿和长长的尾巴,是真正的霸主。
而在同一时期,还有一种名为三角龙的植食性恐龙,它们拥有巨大的头盾和三角形的颅骨,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恐龙。
除了霸王龙和三角龙,白垩纪晚期还生活着许多其他类型的恐龙,比如剑龙、剑龙、蜥脚类恐龙等。
剑龙是一种拥有巨大脑袋和长长尾巴的植食性恐龙,它们通常以植物为食,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
而剑龙则是一种拥有锯齿状牙齿和锐利爪子的食肉恐龙,是白垩纪晚期的主要掠食者之一。
蜥脚类恐龙则是一类体型巨大、脖子和尾巴非常长的植食性恐龙,它们是白垩纪晚期陆地上的巨人,通常以植物和树叶为食。
除了白垩纪晚期的恐龙之外,侏罗纪和三叠纪时期也生活着许多其他类型的恐龙。
比如著名的暴龙,它是一种体型巨大、凶猛的食肉恐龙,是侏罗纪晚期的主要掠食者之一。
而梁龙则是一种拥有长颈和长尾巴的植食性恐龙,是侏罗纪时期的代表性物种之一。
此外,三叠纪时期还生活着许多其他类型的恐龙,比如暴龙、剑龙、蜥脚类恐龙等。
总的来说,恐龙是地球上生活过的最神秘、最具有魅力的生物之一。
它们的生活和习性仍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古老生物的世界。
希望本文档可以为大家对恐龙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能够保护好我们当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和延续。
1、轭齿鲸生活在三千七百万年前的海洋里,体长可达24米,前肢桨状,用来划水前进,后肢完全退化。
它的口中有锐利的牙齿,捕食鱼类等海生动物。
2、剑齿虎生活在一万二千年前,外形和大小与现代的虎差不多,但上犬齿比现代虎发达,锐利如短剑,嘴巴能张得很大,可以捕食大象、犀牛等厚皮动物。
3、钝脚兽生活在二千万年前的北美洲和亚洲,外貌像一只有脚爪的马。
脚爪强劲有力,主要以植物根部和地下块茎为食。
4、恐角兽生活在三千七百万年前,是早期最大的食草哺乳动物之一。
体躯粗大,四肢笨重,脚又阔又短。
在嘴巴两边,各伸出一个长长的匕首状犬齿。
5、双门齿兽生活在一万二千年前的澳大利亚,体形大如河马或犀牛,十分肥重,是已知最大的有袋类动物。
6、猛犸生活在一万二千年前,因全身长着棕色长毛,所以又叫它“毛象”。
大小与现代大象差不多。
上门齿特别长,露出嘴外,没有下门齿。
我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宁夏等地都发现过它的化石。
7、古鼷鹿生活在三千七百万年前,体形和一只野兔差不多,四条腿较长,背脊拱起,有一条长尾巴。
生活在密林深处,以植物为食。
古鼷鹿是当今东方鼷鹿的祖先,它的后代仍然保留祖先的身体外形和生活方式。
8、并角鹿生活在一千二百万年前,个头不大,四条腿细长。
一对角长在眼睛上方,鼻子上有两只长而分叉的角。
相貌十分奇特。
9、雕齿兽生活在五百万年前,身上有坚固的骨板组成的硬壳,貌似龟壳。
头顶也盖着厚壳。
尾巴由同心骨甲环组成。
腿和脚都很粗壮,支撑着臃肿笨拙的身躯。
10、真岳齿兽生活在二千六百万年前,体形和今天的绵羊差不多,身体较长,四肢较短,脚上有四个趾,常成群在地面上觅食和活动。
11、雷兽生活在二千六百万年前,身高可达2.4米,头上长有一对巨大而相连的角,形状像槌,可以攻击敌害。
尾巴细短,与巨大身躯很不相称。
12、石爪兽生活在一千二百万年前,体形与现代马差不多,脚上有爪,形状像石块,所以叫它石爪兽。
13、小古驼生活在二百到三百万年前,身体轻巧、四肢很长,奔跑迅速。
恐龙分类表文档恐龙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一群古生物,它们生存在距今约2.3亿年至约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时期。
恐龙分类广泛,根据不同特征和演化历史,可以将它们分为多个科、属和种。
以下是一份恐龙分类表,详细介绍了不同分类级别下的典型恐龙代表。
I. 纲:爬行动物 ReptiliaII. 亚纲:双孔亚纲 DiapsidaIII. 足门:爬行动物 ArchosauriaA. 爬行纲:爬行动物 Sauropsidai. 无孔类 Reptilia1. 鳞皮亚纲 Lepidosauria2. 胚盖亚纲 Archosauromorphaii. 双孔类 Diapsida1. 鳞皮亚纲 Lepidosauria2. 更鳞亚纲 Neosauropsida3. 主龙亚纲 Archosauriformes4. 恐龙亚纲 DinosauriaIV. 龙类:爬行动物 DinosauriaA. 蜥脚下目:Sauropodomorphai. 蜥脚类 Sauropoda1. 雷巴齐亚目 Rebbachisauridae2. 斯巴亚齐亚目 Spinosauroidea3. 剑龙亚目 Stegosauria4.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5. 巨龙亚目 Diplodocoidea6. 集龙亚目 TitanosauriformesB. 兽脚下目:Theropodai. 肉食龙形类 Carnosauria1. 阿贡托龙类 Allosauroidea2. 促龙类 Coelurosauriaii. 鸟臀目:Ornithischia1. 鸟臀类 Ornithopoda2. 主角龙类 Ceratopsia3. 鸟脚类 Therizinosauroidea4. 阿贡托泰亚目 Aguanodontia5. 装甲亚目 ThyreophoraV. 科:爬行动物 FamilyA. 蜥脚类 Sauropoda1. 梁龙科 Diplodocidae2. 腕龙科 TitanosauridaeB. 兽脚类 Theropoda1. 暴龙科 Tyrannosauridae2. 细齿龙科 CompsognathidaeC. 鸟臀类 Ornithischia1.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2. 三角龙科 TriceratopsidaeVI. 属:爬行动物 GenusA. 梁龙 Diplodocus- 特征:巨大的颈部和尾巴,长而细小的脑袋 - 生活时代:晚侏罗世B. 腕龙 Argentinosaurus- 特征:体型庞大,是已知最大的恐龙之一- 生活时代:早白垩世C. 暴龙 Tyrannosaurus- 特征:强壮的后腿,巨大的颌骨- 生活时代:晚白垩世D. 细齿龙 Compsognathus- 特征:小型身材,细长的头部- 生活时代:晚侏罗世E. 甲龙 Ankylosaurus- 特征:身披坚硬的鳞甲和棍棒状的尾巴- 生活时代:晚白垩世F. 三角龙 Triceratops- 特征:头部上有三角形的骨角和尖锐的齿- 生活时代:晚白垩世该恐龙分类表文档提供了对恐龙分类体系的详细描述,从纲到属的多个层次上对恐龙分类进行了阐述。
生活在七千万年前,体长可达17米,站立时高达6米,体重有8吨以上。
是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
嘴巴张开可咬住篮球那么大的物体,颌上有匕状的牙齿,性情极为凶猛。
肿头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4米,头顶肿大,好像长着一个巨瘤,用两条粗壮的后腿走路,是鸟脚类恐龙的一种。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高约2米,是一种灵活的食肉恐龙。
肋骨不整齐,第二趾变大,并生有一个巨大的弯刀形爪子,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尾巴像一根从粗到细的棍棒。
幻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四肢上有发达的蹼,能在水中游泳。
颈长,可自由活动,从它的颌骨和牙齿来看,是以捕捉鱼类为食的。
拟棘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
前颌骨和鼻骨在头顶上形成一根长长的管状嵴。
好像一只角。
嵴的中间是空的,有人推测可以扩大发声音量和改善嗅觉。
禽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超过8米。
后腿粗壮,像柱子,前肢的大拇指变大,好像尖利的钉子,可以用来抵御敌害。
钜齿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体长3米以上。
尾巴很短,四条粗壮的腿用来支持其身体的巨大重量,脚短而宽阔,便于在地上行走。
从它的细小牙齿来看,这种动物是吃植物的。
巨扁肯氏兽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短宽,肢体粗大,上有许多粒状突起,头大尾短,上下颌骨的外表很像现代龟类的喙。
楔齿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
前颌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前端,有巨大的匕首状牙齿,嘴能张得很大,咬合有力,可以捕食大型脊椎动物。
甲龙生活在大约一亿年前,体长可达6米以上,背部宽大。
头顶和整个背部有一层坚厚的多边形骨板。
体躯两侧有长骨刺,尾部末端有一个锤头状大骨块。
须基龙生活在二亿八千五百万年前,脊椎棘很长,上有不规则的许多短刺,有点像船帆。
这种帆状结构对动物有什么意义,至今还不清楚。
中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身体细长,有一条长而灵活的尾巴。
上下颌有许多长而锋利的牙齿,是一种适合捕食鱼类的小型水生爬行动物。
鱼龙生活在七千多万年前,你长一般约2米,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20多米,外形与海脉或鱼相似,是当时海洋里称王称霸的爬行动物。
两眼炯炯有神,视觉和听觉良好,主要捕食鱼类。
板齿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体长在20~150厘米之间,头部圆形,上下颌长有短齿,趾间有蹼,以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为食。
小有鳍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约3米,背脊上有一行鳍状突起,四肢呈桨状,适合在水中活动,捕食鱼类等水生动物。
鳍龙生活在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体长约3.5米,上下颌长有许多尖齿,四肢呈桨状,适合在水力活动,捕食鱼类等水生动物。
大有鳍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形硕大,体长可达11米。
四肢呈桨状,适合在水中活动,捕食鱼类等水生动物。
斑鳍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约3米,身体上有明显的斑纹,四肢呈鳍状,适合在水中活动,捕食鱼类等水生动物。
冀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形庞大,双翼展开可达7~8米,常在空旷的水边成群飞翔,啄取鱼类为食。
多棘中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体长约40厘米。
嘴巴很长,上下颌都长有尖齿。
背部有许多棘刺。
四肢上的趾间有发达的蹼,适合在水中活动,捕食鱼类等水生动物。
生活在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是一种颈部较短的蛇颈龙。
体长可超过12米,体形好像圆桶,四肢扁平呈鱼鳍状,用来划水前进或控制前进方向。
疾走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约近2米,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后腿细长有力,奔跑迅速,常常会偷食原角龙的蛋。
生活在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体长近6米,是一种较大的食肉恐龙。
因头顶两边各有一个冠状突起而得名。
节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海洋里,是一种凶猛的原始大蜥蜴。
体长可达到15米,喜欢吃贝类。
尾巴扁而长,可在水中左右摆动,推进身体前进,而鳍状的四肢能保持身体平衡和控制方向。
喙头龙生活在二亿多年前,口中长有钳状牙齿。
这种爬行动物,曾经一度繁盛,广泛分布在各地,但到了恐龙时代的初期,便已经灭绝了。
喙嘴龙生活在一亿三千万年前,是一种能飞行的恐龙。
体长约60厘米,上下颌上有尖齿,喜食鱼类。
翼骨间有翼膜,像鸟类的翅膀。
尾巴很长,末端有一个舵状的皮膜,所以又叫它“舵尾喙嘴龙”。
腔骨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是一种小型的恐龙,体长仅1米,身体轻巧,骨头的中间都是空心的。
外貌像鸟,用两只强壮的后足行走。
前足较短,用来攀爬和掠食。
永川龙生活在一亿四千万年前,是大型食肉恐龙。
身长8米,站立时高4米,牙齿锋利,爪大而尖,靠后脚行走。
化石发现在四川省永川县。
剑龙生活在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身长有6米左右,头小、颈短,背部弓起,四足行走,后肢比前肢长。
背脊中央有两排交错排列的三角形骨质板,尾部有两对长长的骨质刺棒,用来御敌。
腱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的北美洲。
虽然身体庞大,但缺乏自卫能力,常常会遭到比它小得多的恐爪龙的攻击。
原角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是最原始的一种角龙。
没有角,头骨前部深窄,形成鹦鹉那样的喙嘴。
头骨后部顶骨和鳞骨向后扩张,形成一个披风状的骨板,掩盖了颈部和肩膀。
基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
背部也有一排棘棒,上面还装饰着许多短侧刺或横梁,看上去像老式的船帆。
三角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
头部硕大,上面长有三只角,二长一短,是用来自卫的武器。
长颈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其化石发现于欧洲。
颈部特别细长,据研究,长颈龙是一种古老的蜥蜴。
长棘龙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从颈部到尾部长有许多棘棒,中央最长,支持着一层皮膜,状如船帆。
有人说这种“船帆”构造用来吓唬敌害,也有人认为以此来调节体温。
自贡峨眉龙生活在一亿五千万年前,因在我国四川省自贡市沙河坝发现其化石而得名。
身长约14米,体重约30吨。
生活在沼泽、河湖之中,以植物枝叶及淡水中的软体动物为食。
皱三角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达7.5米,头上长有三只弯曲的角。
体躯表面多皱,所以叫它皱三角龙。
龙栉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约有9米,头上具有空腔。
它的行为有点像现在的哺乳动物。
鹦嘴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约2米,是早期角龙类恐龙,以两足行走,后肢较长;前肢较短,而且可像人手那样握住东西。
嘴巴似鹦鹉的嘴喙,喜欢吃昆虫和果子等。
鸟鳄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体长约一米,用两只后脚行走,跑步时可用尾巴来平衡身体。
以昆虫或小蜥蜴为食。
偷蛋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约2米,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因常常偷吃原角龙的蛋而得名。
它的嘴上虽然没有牙齿,但是能够利用骨质的嘴将食物磨碎。
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体长约3米,是一种食肉恐龙。
它主要靠后脚行走,前肢有强有力的利爪,用来捕食小型蜥蜴。
棱背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躯笨重,四肢粗壮。
背部有许多棱状骨质突起。
在遇到敌害时,将肚子紧贴地面,卷成一团,敌害就无法捕食它。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达10米,是鸭嘴龙类中最著名的恐龙。
头上有一个鸡冠般的头冠,中空,与鼻孔相通。
据说头冠内有发达的嗅觉细胞,所以嗅觉很灵敏。
头甲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达7米,身体背部覆盖着一层坚厚的骨板,尾部末端有一个大骨块,形成了一个锤头。
当敌害逼近时,就用这沉重的锤头去抵御。
生活在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是剑龙类的一种。
头小体长,后腿比前腿长。
背脊前部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后部有两排骨质刺棒。
如果遇上食肉恐龙来侵犯,它会挥动尾巴,用刺棒回击。
异齿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体长约1.2米,是一种吃植物的恐龙。
因为它的牙齿有三种不同的构造,所以叫它异齿龙。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约2米,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性情凶猛,后肢发达,上有锐利的趾爪,奔跑速度快。
前肢可以像人手一样抓东西。
刺盾角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达5.5米,是一种吃植物的恐龙。
头上长有许多长刺,可以用来吓唬敌人,看起来很壮观,有人叫它“多角恐龙”。
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体长可达5米,头盖后缘近于方形,两侧长有许多骨质小刺。
通常群居在一起,遇到食肉恐龙来袭时,会围成一圈,保护好小恐龙。
跃龙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体长可达12米,是最大型食肉性恐龙之一。
后腿特别强壮,用来行走。
前腿较小,用来取食。
盔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身长可超过9米,后腿相壮、脚掌阔大,主要用两只后足行走。
前颌骨和鼻骨在头顶上形成一个高高的盔甲状突起,因此得名。
主要生活在水里,也能上陆觅食。
梁龙生活在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个体最长可超过25米,是已知最长的恐龙。
体重约10吨左右。
鼻孔位于眼睛之上。
当陆上敌害攻击时,它就逃入水中躲藏,头顶上的鼻孔不会被水淹没,便于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