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图片
- 格式:ppt
- 大小:79.93 MB
- 文档页数:47
68化 石2022年 第3期化石新知化石揭秘2.9亿年前的史前巨鲨——瓣齿鲨林翔鸿 盖志琨鲨鱼作为海洋中最凶猛的一类猎食者,拥有非常悠久的演化历史。
它那敏捷凶猛的身形和恐怖的血盆大口往往能给许多人带来深刻的印象。
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就曾在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这样描述鲨鱼的残暴:“就是这些鲨鱼,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
饿慌了的时候,它们连船上的桨或者舵都不会放过。
它们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着的时候咬掉它们的脚和像鳍一样的肢;如果真是饿了,它们甚至会在水里攻击人,尽管人的身上并没有鱼的血腥味或者鱼的黏液。
它们就是无恶不作的杀手。
”而在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大白鲨》和近些年上映的《巨齿鲨》中庞大凶猛的大白鲨和巨齿鲨形象更是给大众心里为鲨鱼抹上了更可怕的色彩。
巨齿鲨这样的一个已经被认为是消失已久的史前巨鲨,像电影一样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大开杀戒,带给人类的恐惧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鲨鱼是软骨鱼类的一支,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早志留世就出现了最早的软骨鱼类化石,到了泥盆纪才出现了生态位较为高级的裂口鲨,但软骨鱼类在这一时期基本上一直在海蝎子或恐鱼的阴影下生活。
在随后距今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群凶猛的“海怪”游弋于世界各地的汪洋大海中,那就是现代鲨鱼的远亲,我们本文所要讲的主角——瓣齿鲨,它体型与今天的大白鲨相仿,成为了石炭二叠纪时期的顶级掠食者,一直到三叠纪时板鳃亚纲中的真鲨类真正崛起。
新生代时,巨齿鲨成为了新近纪海洋中当之无愧的霸主,这种平均14米长、40吨重,最大咬合力推测为20吨的史前巨鲨可能是地球历史上已发现的咬合力最强的生物之一。
在它面前,鲸鱼、大王乌贼等已经足够重量级的海洋生物都显得不堪一击。
不过软骨鱼类的命运又非常的悲催,它们熬了整整4亿年的时间,才登上了地球霸主之位,但是巨齿鲨在地球上生活了2000万年,在200万年的更新世却突然灭绝了,这很可能与气候突然变冷有很大关系。
太可怕:17种已经灭绝的远古生物有一只竟然还是绵羊的祖先?!都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吧,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一提到恐龙大家心中都应该是两种想法并存,既恐惧又好奇。
对于这么大的野兽,所有人都感到害怕,但是从未真是见过的实验生物,人们对它又是好奇万分。
下面向大家介绍17种可怕的史前生物。
▼1. 淡水碳龟(Carbonemys)碳龟与40英尺(12米左右)的泰坦巨蟒出现时期相似,大约在6000万年前的古新世晚期,在那个时代,爬行动物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
它被归类于侧瑾龟科。
由于它的脖子太长无法缩到硬壳中,故在休息时,只能将脖子弯一边。
▼2. 巨猿(Gigantopithecus)巨猿最后一次出现应该是10万年前,它的高度可能已超过3米。
由于尚未了解到它完整的骨架,所以关于巨猿的绝大多数讯息都是推测而来,然而一些已知讯息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在猿与大猩猩之间,巨猿的骨架结构更接近大猩猩的骨架,尤其是其颚骨的构造。
▼3. 巨型蜻蜓(Meganeura)不知道在古时候,巨型蜻蜓是不是像现在的蜻蜓一样能轻易捕获。
然而,由于它有犹如老鹰般的体型,让它可以以很多生物为食,如现今的小型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哺乳动物等。
▼4. 帝王鳄(Sarcosuchus)它是地球史上最大的鳄鱼,大约有一辆公车的长度。
它大约生活在1.1亿年前的撒哈拉沙漠,单单它的头骨的就有6英寸(1.8米左右)。
跟现今社会里鳄鱼一样是一个很可怕的动物,只是这个比现在的要大很多很多。
▼5. 梅尔维尔鲸(Livyatan Melvillei)猛兽梅尔维尔鲸的大小与现今的抹香鲸差不多,生存与1300万年前。
虽然现在的抹香鲸主要以鱿鱼为食,但是看梅尔维尔鲸的牙齿就知道,它具有更大的食欲,它一般以大型食肉鱼类甚至是以不同种的鲸鱼为食。
▼6.莱茵耶克尔鲎( Jaekelopterus)它大约有8.2英尺(2.5米)长。
从被发现的化石可以看出它跟节肢动物如昆虫,蜘蛛,螃蟹一样,都具有坚硬的外壳骨架,具节的四肢,以及分段的身体。
说明方法介绍一种恐龙这种习惯在冰天雪地生活的恐龙身长仅6米左右,大约生活在距今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
它是在南极地区最早被发掘出的食肉恐龙,样子长得十分奇特。
它的脑门上长有一个冠状凸起,不偏不倚垂直立于头盖骨。
这个凸起竟然还可以像扇子一样向外打开,打开时表面有大大小小的褶皱,看上去就像妇女的发饰。
事实上,这个冠状凸起是恐龙头盖骨的延伸部分。
这种恐龙与其他恐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恐龙的“头冠”往往是顺着头盖骨向后延伸,而它的“头冠”却是垂直矗立在头盖骨之上。
这种头冠看上去太过脆弱,显然不适宜格斗,因此科学家推断它主要还是被用于寻求配偶的场合。
这种恐龙的最大特点是,它兼具了早期食肉恐龙和进化更完备的后期食肉恐龙(如异龙)的体貌特征,是研究兽脚亚目食肉恐龙进化历程的重要环节。
中国独冠龙(Monolophosaurus)这种恐龙生活在距今1.7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身长约5米,体重700千克左右,是一种中型食肉恐龙。
有迹象表明,它常出没的地区会不时被水淹没。
科学家认为,它有可能习惯生活在湖边或海边。
它的脑袋又大又光亮,满嘴长满锋利的牙齿。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从鼻子以上一直到头顶长有凸起的鼻脊,而这是其他食肉恐龙所不具备的。
非洲巨无霸腕龙(Brachiosaurus)这是一种腕龙,出土于非洲,体长可达25米,体重达60吨,生活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这种恐龙脑容量很小,颈部修长,四足行走,拖着长长的尾巴,是一种植食恐龙,也是目前所知体型最大的恐龙。
美洲双冠龙(Dilophosaurus)这种恐龙出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体长约7米,体重450千克左右。
生活在距今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是当时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
它曾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大放异彩。
在电影中,它的体貌特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围在颈项上的褶边可以自如收放,同澳大利亚褶边蜥蜴一样;由于眼睛前凸,它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立体的;它还能对着猎物的眼睛喷射毒液,使猎物失明或全身麻痹。
图(一)笠头螈笠头螈,生活在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幼年时头呈圆形,随着生长,头骨向两 边快速长大,形成很宽阔的箭头状,最大的体长可达 1 米以上。
它虽是一种两栖动 物,但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池塘的水底。
图(二)始祖象始祖象生活在四千七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是最早的长鼻类动物。
体高近 2 米,以植 物为食。
图(三)嵌齿象生活在二百至三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到第四纪早期,体高约 3 米,体形 近似长颈乳齿象。
下颌伸长,上面有一对并列的象牙,上颌的象牙向下前方伸出。
以植物为食。
←图(四)永川龙生活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到侏罗纪早期,是大型食肉恐龙。
身 长 8 米,站立时高 4 米,牙齿锋利,爪大而尖,靠后脚行走。
化石发现在四川省永 川县。
图(五)恐爪龙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白垩纪,高约 2 米,是一种灵活的食肉恐龙。
肋骨不整 齐,第二趾变大,并生有一个巨大的弯刀形爪子,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
尾巴像 一根从粗到细的棍棒。
←图(六)恐鳄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白垩纪,体长可达 12 至 15 米,是古鳄类中最大的一 种,能捕食和它同时代的恐龙。
图(七)霸王龙生活在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体长可达 17 米,站立时高达 6 米,体重有 8 吨以 上。
是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
嘴巴张开可咬住篮球那么大的物体,颌上有匕状的 牙齿。
←图(八)鹦鹉螺出现在三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头足类动物。
壳大,灰底橙纹,栖息海底,夜间群 游,直到今天在热带海洋里还能见到它,是地质时期鹦鹉螺类残存的后代,所以 有“活化石”之称。
图(九)原颚龟生活在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的侏罗纪。
体形和现代龟相似,不同的是它有牙齿, 头不能缩进龟壳里。
图(十)黄昏鸟生活在六千七百万年前的白垩纪,体长约有 1.5 米,足上有蹼,能划水,是一 种潜水鸟类。
嘴内有牙齿,常在海滨捕食鱼类等水生动物。
。
介绍三种古生物
1. 恐龙:恐龙是远古时期最为著名和知名的古生物,存在于距今约
2.3亿年至约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
它们是爬行动物,
通常呈现出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肌肉,能够在陆地上以四肢行走。
恐龙的特征包括有鳞甲或骨刺、大型的鳍状结构和锋利的牙齿,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还具备用于捕食的爪子和扩大声音的鼻孔。
恐龙分为食肉类恐龙和草食类恐龙两大类别,如霸王龙、剑龙和蜥脚类恐龙等。
2. 袋鼠:袋鼠是一种古老的有袋类哺乳动物,它们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周边岛屿。
袋鼠具有长而肌肉发达的后腿,用于跳跃的移动方式。
它们还拥有一个位于腹部的袋子,用于孵育和哺育幼崽。
袋鼠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包括草、叶子和树皮等。
袋鼠通常以群体形式生活,常见的种类包括红袋鼠、灰袋鼠和树袋熊等。
3. 剑齿虎:剑齿虎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食肉哺乳动物,存在于距今约9000年至约1000年前的地球上。
剑齿虎以其长而锋利的尖牙而闻名,这些牙齿可以达到30厘米长。
剑齿虎的体
型比现代狮子还要大,体重可达到数百公斤。
它们通常以狩猎方式捕食,猎物包括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如犀牛和巨象。
剑齿虎现已灭绝,目前只存在于化石中,科学家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来了解剑齿虎的外貌和行为。
古生代前生物种类特征古生代前的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且多样化。
这些生物在地球上的演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特征和适应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古生代前的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1. 三叶虫三叶虫是古生代前最早出现的节肢动物之一,其特征是具有三个体节,外骨骼覆盖全身。
三叶虫多生活在海洋中,广泛分布于古生代前的各个地区。
它们的身体呈扁平状,通常有复杂的眼睛和触角,能够感知周围环境。
三叶虫是古生代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其化石也是古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证据之一。
2.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古生代前陆地上最早出现的植物之一,其特征是具有细长的叶片和不完全的根系。
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多样,既可以通过孢子繁殖,也可以通过地下茎繁殖。
古生代前的蕨类植物主要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如沼泽地、湖泊边缘等。
它们在陆地上的出现为后来陆地植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水螅水螅是古生代前的一类水生无脊椎动物,其特征是身体呈蛇状,有光滑的皮肤和扁平的头部。
水螅生活在淡水环境中,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它们的身体适应了水中的生活方式,具有良好的游泳能力和呼吸系统,能够在水中迅速移动和捕食。
4. 梅花鹿梅花鹿是古生代前最早出现的哺乳动物之一,其特征是体型较小,四肢修长,头部有角。
梅花鹿主要生活在森林和草原地区,以植物为食。
它们的角是雄性特征,用于展示自身的优势和吸引异性。
梅花鹿的出现标志着古生代前陆地生态系统中哺乳动物的初步发展。
5. 球藻球藻是古生代前的一类单细胞生物,其特征是细胞呈球状或椭圆状,具有光合作用能力。
球藻主要生活在海洋和淡水环境中,以光合作用为能源。
它们的存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古生代前一些生物种类及其特征的简要介绍。
这些生物的出现和演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古生代前生物种类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生物演化的历史,揭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进化规律。
古裂口蛇:贪心不足蛇吞龙古裂口蛇:贪心不足蛇吞龙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注:正在试图吞掉小恐龙的大蛇,图片来自维基百科上一期介绍的易碎双腔龙够大吧,恐龙中有很多都是巨人,但是它们生活的世界并不安全,不仅有凶猛的食肉恐龙,就连刚刚出现的蛇都敢欺负它们,一种来自印度的古蛇竟然能够生吞活龙,它就是古裂口蛇。
吞龙之蛇图注:一只刚刚出生的小恐龙成了大蛇的猎物,作者:斯托尼,图片来自网络每次都以古生物发现的历史开头,今天我们就来一个不一样的开头:距今68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印度次大陆还没有与亚洲连在一起,它还是漂浮在大海中的一块陆地。
位于印度次大陆上的一片空地中,几十枚恐龙蛋半露在外面,蛋壳上已经出现了裂纹。
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一只小恐龙破壳而出,它长着长长的脖子和长长的尾巴,圆圆的肚子下面长有四条短粗的腿。
由于刚刚出生,小恐龙的骨骼还不够强韧,它只能趴在地上休息。
正当小恐龙还在休息的时候,身边突然传来“沙沙”声,一条大蛇扭动着身子爬了过来。
大蛇圆溜溜的眼睛贪婪地盯着小恐龙,它的嘴中不时吐出分叉的信子,感受着食物的气息。
正当大蛇准备向猎物靠近的时候,周围的一座火山爆发啦,大量的火山灰瞬间将它、小恐龙和恐龙蛋埋葬。
窝蛋中的古蛇图注:与恐龙蛋一起被发现的属于古蛇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大蛇与小恐龙在经过了6800万年的地质作用之后,最终变成了化石。
1984年,印度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家莫哈贝(D. M.Mohabey)正在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的德霍里邓格里村(Dholi Dungri)进行地质调查。
在调查中,莫哈贝在地层中发现了一窝恐龙蛋化石,蛋周围还有一些属于刚出生的小恐龙的骨头,这是刚刚孵化出来的小恐龙啊!莫哈贝将这窝恐龙蛋化石带回了地质调查局,几年后,古生物学家耆那(S.L. Jain)在检查这窝恐龙蛋化石的时候辨认出其中的一些脊椎骨属于某种不知名的中生代蛇类,但是他并没有继续研究。
恐龙的年代资料和图片恐龙: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
恐龙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
大的恐龙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
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
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
有的恐龙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
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
有的恐龙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
有的恐龙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
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
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2到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
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
这就是“震龙”一名的含义。
震龙震龙生活的时代是大约1亿6千2百万年到1亿3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
除了震龙之外,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身体巨大的蜥脚亚目(一般称为蜥脚类)恐龙还包括梁龙科的梁龙(身长26米)、雷龙(身长21米,体重25吨)、超龙(身长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马门溪龙(身长22米)以及腕龙科的腕龙(身长25米,体重30~50吨)等等。
泰坦巨蟒打开文本图片集2022年4月,美国科学家在一段视频中重现了史前泰坦巨蟒的真面目。
泰坦巨蟒可长达13~15米,重达1100千克以上,是继恐龙灭绝之后占据统治地位的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史上最巨大的蟒蛇。
史上最巨大的蟒蛇在哥伦比亚北部远离加勒比海岸的热带丛林里,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矿场——塞雷洪煤矿,它的占地面积比华盛顿市还要大,雇佣了10万名工人,每年生产3000多万吨煤。
塞雷洪碰巧也是世界上化石埋藏最丰富,发掘出重要化石最多的化石沉积层,如快照一般为科学家重现了当恐龙灭绝、新的环境形成时地球的面貌,正如一位古生物学家所说:“塞雷洪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能纵观地球完整古代热带生态系统的窗口,这里曾经存在着植物、动物和其他一切,在热带其他地方找不到和它相同的区域。
”在5800万年以前,塞雷洪是一片比现在更炎热、更潮湿的广阔的沼泽丛林,平均气温为29~32%,有时甚至更高。
树上长着比现在更大的树叶,表明那时的降水更为丰沛——每年超过380厘米,而现在亚马孙地区的降水大约是每年200厘米。
从北面流下来的河水每年都会泛滥,将树林和小山丘淹没,使得植被腐烂,并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经年累月,在沉积层中便形成了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化石。
已发现的塞雷洪化石包括:体形巨大的龟,外壳足有井盖的两倍大;身长达到3~4米的鳄鱼;甚至还有身长超过两米的肺鱼,其体形是如今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它们的近亲的2~3倍。
然而,这片丛林真正的霸主是一种惊人的生物——身长超过13米、体重超过1100千克的一种史前巨蟒。
这种巨蟒的外形和现代陆生蟒蛇差不多,但生活习性却和现代水生蟒蛇相似,它们居住在沼泽里,是可怕的捕食者,捕食任何进入它们视线的猎物。
它们身上最粗壮的部分和成年男子的腰差不多粗细。
这是有史以来最巨大的蟒蛇。
如果说这种巨大蟒蛇的个头还不足以震慑最有经验的化石猎人,那么,它们曾经真实存在这个事实对科学家来说则意义重大,因为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更清楚地认识地球生命的过往,甚至还可能帮助他们预测地球生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