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版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7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键词:胰腺肿瘤;诊疗准则中图分类号:R73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5256(2019)02-0281-13Diagnosis,management,andtreatmentofpancreaticadenocarcinoma(V2018)NationalHealthCommiss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Keywords:pancreaticneoplasms;practiceguideline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9.02.009收稿日期:2018-12-28;修回日期:2018-12-28。
1 概述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ductal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2011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015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9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第6位。
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病理等学科的发展,胰腺癌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外科手术新理念和新技术(如腹腔镜技术、机器人等)的发展,局部治疗手段(如立体定向放疗、纳米刀消融治疗、放射粒子植入等)以及抗肿瘤药物(如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紫杉醇、如替吉奥、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尼妥珠单抗等)的应用等,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机遇和进步。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虽然该规范旨在帮助临床决策,但无法纳入所有可能的临床变化。
2 诊断技术与应用2.1 高危因素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我部启动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
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可在卫生部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2011年版).doc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键入文字]胰腺癌放射治疗临床路径一、胰腺癌放射治疗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胰腺癌(ICD:C25.901)行放射治疗。
1.局部晚期胰腺癌。
2.对术后肿瘤切缘不净或肿瘤残存者(R1或R2手术)病例,应推荐行术后同步放化疗。
3.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放疗(腹痛或者骨转移造成的疼痛等)。
4.复发/转移性肿瘤局部姑息放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4年)》等。
1.症状:早期:上腹不适或腹部隐痛、腹部闷胀、食欲减退、消瘦乏力。
晚期:黄疸、疼痛、消瘦体重减轻、胃肠道症状及发热。
2.体格检查:(1)一般情况评价:体力状况评分、是否有贫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皮肤和巩膜黄染;消瘦,甚至形成恶病质。
(2)腹部检查:形成梗阻时,可扪及肿大的肝脾和胆囊;3.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是筛查胰腺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4.辅助检查:术前肿瘤定性及TNM分期,指导选择正确的术式。
(1)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B超、腹部CT/MRI、胸片。
如果患者伴有黄疸,可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
腔内超声内镜可以显示胰头占位情况以及胰头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
(2)有条件的医院可考虑行穿刺活检,腹腔镜下活检病理诊断。
(三)选择放疗方案。
根据卫生部《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4年第一版)》,以及《肿瘤放射治疗学(第四版)》等。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4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胰腺癌(ICD:C25.901)胰腺癌疾病编码。
2.无放疗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放射治疗前准备。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肿瘤标志物;(4)心电图、胸片;(5)腹部增强CT或MRI扫描;(6)腹部超声检查。
胰腺癌的临床分期胰腺癌分期标准很多,各有其代表性,亦能反应其特点,关键的问题还是有无淋巴结转移。
当前尚无一个通用的分类法,现将几个较为常用的分类法介绍于下:1.Hermreck的分期法(1974)第Ⅰ期:肿瘤仅限于胰腺内第Ⅱ期:肿瘤仅侵及邻近组织,如十二指肠壁第Ⅲ期:已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第Ⅳ期:已有肝脏和其他远处转移2.Kloppol的TNM分期(1979)T-1-:肿瘤仅局限于胰腺内T-2:肿瘤已延伸超出胰腺T3-:肿瘤已侵犯邻近器官(十二指肠、胃和脾)N0:无淋巴结转移N1-:胰旁区域淋巴结转移N2-:邻近的区域淋巴结转移M0-:无血行转移M1:血行转移3.Adama’s修正的解剖学分期(1983)T1:<2cm,局限在胰腺内T2:2~6cm,局限在胰腺内T3:>6cmT4:侵犯胰外紧邻组织 N0:无淋巴结转移N1:剖腹探查时仅有一区域淋巴结转移N2:已侵犯两个区域淋巴结N3:临床上可以扪得区域淋巴结转移N4:远处区域淋巴结转移4.钱礼胰头癌分类法(1989)Ⅰ期:T1N0M0T1:肿瘤在胰腺内,单发性,一般<2cmN1:无淋巴结转移M0:无血运转移Ⅱ期:T2N1M0T2:癌肿已超出胰腺包膜,一般<5cm,已侵及邻接组织、胆管或十二指肠,或胆管内有多发病灶N1:第一站淋巴结已转移Ⅲ期:T2-3N1-2M0T3:胰癌已侵及胃、脾或腹膜后组织如PV或SMV,一般>5cmN2:第二站淋巴结已转移Ⅳ期:T2-3N1-3M1T4:胰癌已与周围组织固结N3:已有第三站淋巴结转移M1:已有肝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人参皂苷Rh2 治疗胰腺癌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化程度较高而治疗效果较差的腹部肿瘤,其特点是易发生远处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一旦腹膜、肝脏和横结肠等任一部位受到侵犯,都不能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姑息手术的癌患平均生存期仅为六个月。
因此,目前世界临床学上认为,胰腺癌是比“癌中之王”肝癌更凶险的癌症。
虽然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仍未发生显著的改善,术后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左右。
胰腺癌姑息化疗临床路径一、胰腺癌姑息化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胰腺癌(ICD-C25.901)2、姑息化疗:有复发和/或转移的胰腺癌患者,或因其他原因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卫生部《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版);《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很高,半数以上位于胰头,90%是起源于胰管上皮的管腺癌。
1、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酗酒、慢性胰腺炎等;接触奈胺及苯类化合物者罹患胰腺癌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也是风险因素之一,特别是老年、低体重指数、无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
2、临床表现:可以有上腹不适、隐疼、体重减轻、恶心、黄疸、腹泻等,均无特异性,易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
3、肿瘤标志物:CA19-9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为79%~81%,特异性为82%~90%;CEA、CA-242、CA-50也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腹部超声检查:可作为筛查手段,敏感性、特异性不高,诊断价值有限;CT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检查与CT同等重要5、病理学检查:对有手术指证的患者,术前无需病理学诊断。
对病灶不可切除拟行放化疗的病人,在治疗前需明确病理学诊断,方法有,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ERCP胰液细胞刷取;EUS引导细针穿刺活检(EUS-FNA)等,其中首选EUS途径获取组织标本,因其有效性、安全性高于其他方法。
(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C25.9012、不可行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或已有转移的患者。
3、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如感染发热、黄疸、腹腔积液等。
5、当患者并存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1-3天1、基线及评价疗效检查项目(1)腹部增强CT,腹腔超声,腹股沟淋巴结超声,胸片;(2)病理学活组织检查与诊断;2、每周期化疗前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CA19-9、CEA、CA-242、CA-50;(3)心电图;3、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腹腔磁共振(MRI);(2)合并其他疾病的相关检查。
合理选择胰腺癌术式作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3年第09期彭承宏男,汉族,1957年4月生。
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博士后导师。
1989.9~2002.2在浙江医科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附第二医院普外科工作,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3月至1998年1月在美国肝脏移植中心Pittsburgh大学 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进修学习,参与了器官移植免疫的实验研究。
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普外科主任。
2002年2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机器人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普外科学会候任主任委员。
彭承宏教授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已30余年,一直致力于肝胆胰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是胰腺外科和肝胆胰肿瘤领域。
胰腺癌外科手术原则手术是胰腺癌获得最好效果的治疗方式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主要是手术、放疗、化疗。
胰腺癌治疗也主要采取这些方法。
不同的是,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目前仍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发现已是晚期。
一般,符合手术条件、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应该首选手术治疗。
这是患者获得最好疗效的方法。
但手术仅限于比较早期的患者。
有些病人本身病情不符合手术切除,但如出现了黄疸梗阻、胃肠道梗阻等急性并发症,也可以通过手术来解决。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教授领导的胰腺学组,曾牵头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胰腺癌诊治指南和卫生部胰腺癌诊治的国家行业标准。
2011年,我国又公布了《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多数情况下,各地医生都参照这一规范确定手术对象和术式,但有时也要结合病人自身情况略加调整。
2023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胰腺癌诊疗指南解读与实践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
针对胰腺癌的诊疗,2023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胰腺癌诊疗指南给予了详尽的解读与实践指导,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与实践分析。
一、胰腺癌的定义与分类胰腺癌是指起源于胰腺的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可分为导管细胞癌、内分泌肿瘤和混合型肿瘤等。
不同类型的胰腺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发展速度和预后。
二、胰腺癌的诊断与分期诊断胰腺癌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和内镜超声。
对确诊的胰腺癌,需要进行分期以指导后续治疗。
按照TNM分期,将胰腺癌分为0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三、手术治疗与辅助治疗对于早期胰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手术切除可分为Whipple手术、脾切除和胰体尾切除等。
手术切除后,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四、化疗药物选择与副作用管理化疗在胰腺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奥沙利铂、亚叶酸钙等。
然而,化疗药物也会伴随一系列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
执业药师在化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药物合理应用和副作用管理。
五、靶向治疗与个体化治疗近年来,胰腺癌的靶向治疗受到广泛关注。
靶向药物如培美曲塞、吉非替尼等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使用,有助于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六、镇痛与支持治疗胰腺癌常伴随剧烈的疼痛,镇痛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等。
另外,胰腺癌治疗期间还需进行支持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抗恶心治疗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七、临床试验与随访针对胰腺癌的临床试验为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执业药师可以积极参与临床试验的药物管理和患者随访工作,推动胰腺癌治疗的不断进步。
胰腺癌病理取材及诊断报告规范循证学指南(完整版)成人胰腺肿瘤中约90%为胰腺导管腺癌及其变异亚型,手术依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
术后病理标本中肿瘤浸润范围、切缘状态等各项病理学指标的评估是评判肿瘤预后的最关键因素,而完成这一精准评估的前提是对胰腺切除标本精准全面的取材和规范化病理报告。
这不仅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高质量的管理,而且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更准确和详尽的病理数据。
此外,新辅助治疗引起的肿瘤退缩已被证明可提高肿瘤可切除性和(或)切缘阴性(R0切除)的概率,进而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因此,经过新辅助治疗的胰腺癌手术标本也越来越多。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为新辅助治疗后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制定规范化的病理学检查和报告指南,这也导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对肿瘤退缩和切缘状态等病理学指标评估的差异。
为规范我国胰腺癌病理诊断,由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和《中华胰腺病杂志》牵头,组织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影像医学、循证医学等领域专家,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美国医学科学院提出的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参考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GREE Ⅱ)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 RIGHT),依据已发表的文献,广泛征询专家意见,采用改良Delphi法,通过多轮投票与集体讨论的方式,针对胰腺癌病理取材及诊断报告中的关键问题,共形成11条推荐意见。
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成立指南起草小组对指南进行起草和修订,最终制定了《中国胰腺癌病理取材及诊断报告规范循证学指南》。
胰腺癌诊治指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综合治疗组1.前言配合医院的总体建设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充分应用传统中医疗法在抗肿瘤治疗中的补充替代作用,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胰腺肿瘤的疗效,并通过国际、国内的交流协作,把肝、胆、胰腺肿瘤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亚洲一流水平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
2.病因2.1常见病因胰腺癌是由多因素的反复作用所致。
胰腺癌发病最一致的危险因素是吸烟。
高蛋白饮食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病有关,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有:职业暴露、疾病史、遗传因素和个体易感性(见下表)。
附表胰腺癌易感因素较为明确的可能的有待证明的一般因素年龄(> 50 岁) 地域(发达国家或地区)种族(黑人、犹太人等)生活及环境因素吸烟饮食因素如能量摄入过脂肪、咖啡等从事多、糖类食物胆固醇、肉木材、氯甲烷、氧化乙类、烤烧食品、干货、亚硝烯等工业胺类、精制糖等; 职业因素如从事药品化学、煤气、金属、铝矿、皮革染色、纺织、屠宰、面粉、运输、碳氢卤化物、水加氯等产业疾病因素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家族性遗传性大肠息肉病糖尿病慢性消化性溃疡切除术后Peutz- Jeghers综合症胰腺炎胆囊炎手术后Garden 综合症多发性内分泌肿瘤遗传性胰腺炎恶性贫血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不典型多发性痣黑色2.2 流行病学据估计, 2000 年全球发生胰腺癌新病例21164万例(男性11157 万例, 女性10107 万例) , 占全部癌症新病例的2.2% , 在癌症发病中居第13 位。
同年胰腺癌死亡例数与发病例数接近, 共死亡21135 万例(男性11120 万例, 女性10115 万例) , 占全部癌症死亡的3.14% , 在癌症死亡中居第8 位。
据上世纪90 年代估计, 全球胰腺癌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男性为4.4~10 万, 女性为3.1~10 万。
发达国家和地区男女性胰腺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7.9~10 万和5.0~10 万, 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为2.5~10 万和1.7~10 万。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及应用(一)高危因素。
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
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3)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
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
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1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
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
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2检查: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
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显示肿瘤及周围结构的关系较差。
增强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胰腺肿物的大小、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及周围结构的关系。
能够准确判断有无肝转移及显示肿大淋巴结。
3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不作为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但当患者对增强造影剂过敏时,可采用代替扫描进行诊断和临床分期;另外,对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具有明显优势,且及、比较,安全性高,对于胰头癌,可作为扫描的有益补充。
4.上消化道造影:只能显示部分晚期胰腺癌对胃肠道压迫侵犯所造成的间接征象,无特异性。
目前已为断面影像学检查所取代。
(五)血液免疫生化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肿瘤阻塞胆管可引起血胆红素升高,伴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酶学改变。
胰腺癌患者中有40%出现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2.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胰腺癌血清中、19-9升高。
(六)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胰腺癌诊断。
可通过术前/术中细胞学穿刺,活检,或转至有相应条件的上级医院行内镜超声穿刺/活检获得。
(七)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1.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渐进性的广泛胰腺纤维化病变,导致胰管狭窄阻塞,胰液排出受阻,胰管扩张。
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
及胰腺癌均可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泻、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二者鉴别如下:(1)慢性胰腺炎发病缓慢,病史长,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可出现血尿淀粉酶升高,且极少出现黄疸症状。
(2)胸部检查可见胰腺轮廓不规整,结节样隆起,胰腺实质密度不均。
(3)慢性胰腺炎患者腹部平片和检查胰腺部位的钙化点有助于诊断。
2.壶腹癌:壶腹癌发生在胆总管及胰管交汇处。
黄疸是最常见症状,肿瘤发生早期即可以出现黄疸。
鉴别如下:(1)因肿瘤坏死脱落,可出现间断性黄疸。
(2)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显示十二指肠乳头部充盈缺损、黏膜破坏“双边征”。
(3)B超、、、等检查可显示胰管和胆管扩张,胆道梗阻部位较低,“双管征”,壶腹部位占位病变。
3.胰腺囊腺瘤及囊腺癌:胰腺囊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女性患者。
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及预后均及胰腺癌不同。
影像检查是将其及胰腺癌鉴别的重要手段,B超、可显示胰腺内囊性病变、囊腔规则,而胰腺癌只有中心坏死时才出现囊变且囊腔不规则。
4.其他:包括一些少见的胰腺病变,临床鉴别诊断较困难。
三、胰腺癌的分类和分期(一)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参照2006版胰腺癌组织学分类(附件1)。
(二)胰腺癌的分期。
1.胰腺癌分期中T、N、M的定义。
(1)原发肿瘤(T)。
:不能测到原发肿瘤。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原位癌M1 远处转移。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最大径≥2*。
T3 :肿瘤扩展至胰腺外,但未累及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T4 :肿瘤侵犯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
(2)区域淋巴结(N)。
:不能测到区域淋巴结。
N0 :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
(3)远处转移(M)。
:不能测到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注:* 经 测量(最大径)或切除标本经病理学分析。
2.胰腺癌分期胰腺癌分期(2002)分期0 ⅠA ⅠB ⅡA ⅡBⅢⅣ ,N0,M0T1,M0,N0T2,N0,M0T3,N0,M0T1-3,N1,M0 T4,任何N ,M0任何T ,任何1四、治疗(一)治疗原则。
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
综合治疗是任何分期胰腺癌治疗的基础,但对每一个病例需采取个体化处理的原则,根据不同患者身体状况、肿瘤部位、侵及范围、黄疸以及肝肾功能水平,有计划、合理的应用现有的诊疗手段,以其最大幅度的根治、控制肿瘤,减少并发症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对拟行放、化疗的病人,应作(附件2)或评分(附件3)。
(二)外科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获得最好效果的治疗方法,然而,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因病期较晚而失去手术机会,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完成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及全身情况评估,以腹部外科为主,包括影像诊断科、化疗科、放疗科等包括多学科的治疗小组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制定具体治疗方案。
手术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无瘤原则:包括肿瘤不接触原则、肿瘤整块切除原则及肿瘤供应血管的阻断等。
(2)足够的切除范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范围包括远端胃的1/2-1/3、胆总管下段和/或胆囊、胰头切缘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距肿瘤3、十二指肠全部、近段15的空肠;充分切除胰腺前方的筋膜和胰腺后方的软组织。
钩突部及局部淋巴液回流区域的组织、区域内的神经丛。
大血管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等。
(3)安全的切缘: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需注意6个切缘,包括胰腺(胰颈)、胆总管(肝总管)、胃、十二指肠、腹膜后(是指肠系膜上动静脉的骨骼化清扫)、其他的软组织切缘(如胰后)等,其中胰腺的切缘要大于3,为保证足够的切缘可于手术中对切缘行冰冻病理检查。
(4)淋巴结清扫:理想的组织学检查应包括至少10枚淋巴结。
如少于10枚,尽管病理检查均为阴性,N分级应定为1而非0。
胰腺周围区域包括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2.术前减黄。
(1)术前减黄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瘙痒、胆管炎等症状,同时改善肝脏功能,降低手术死亡率。
(2)对症状严重,伴有发热,败血症,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可行术前减黄处理。
(3)减黄可通过引流和/或安放支架,无条件的医院可行胆囊造瘘。
(4)一般于减黄术2周以后,胆红素下降初始数值一半以上,肝功能恢复,体温血象正常时再次手术切除肿瘤。
3. 根治性手术切除指证。
(1)年龄<75岁,全身状况良好。
(2)临床分期为Ⅱ期以下的胰腺癌。
(3)无肝脏转移,无腹水。
(4)术中探查癌肿局限于胰腺内,未侵犯肠系膜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等重要血管。
(5)无远处播散和转移。
4.手术方式。
(1)肿瘤位于胰头、胰颈部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可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
(3)肿瘤较大,范围包括胰头、颈、体时可行全胰切除术。
5. 胰腺切除后残端吻合技术。
胰腺切除后残端处理的目的是防止胰漏,胰肠吻合是常用的吻合方式,胰肠吻合有多种吻合方式,保持吻合口血运是减低胰漏发生的关键。
6.姑息性手术问题。
对术前判断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如同时伴有黄疸,消化道梗阻,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行姑息性手术,行胆肠,胃肠吻合。
7.并发症的处理及处理原则。
(1)术后出血:术后出血在手术后24小时以内为急性出血,超过24小时为延时出血。
主要包括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
①腹腔出血:主要是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低血压状态下出血点止血的假象或结扎线脱落、电凝痂脱落原因,关腹前检查不够,凝血机制障碍也是出血的原因之一。
主要防治方法是手术中严密止血,关腹前仔细检查,重要血管缝扎,术前纠正凝血功能。
出现腹腔出血时应十分重视,量少可止血输血观察,量大时在纠正微循环紊乱的同时尽快手术止血。
②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多发生在手术后3天以上。
其防治主要是术前纠正患者营养状况,尽量减轻手术和麻醉的打击,治疗主要是保守治疗,应用止血药物,抑酸,胃肠减压,可经胃管注入冰正肾盐水洗胃,还可经胃镜止血,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经保守无效者可手术治疗。
(2)胰瘘:凡术后7天仍引流出含淀粉酶的液体者应考虑胰瘘的可能,的标准是腹腔引流液中的胰酶含量大于血清值的3倍,每日引流大于50。
胰瘘的处理主要是充分引流,营养支持。
(3)胃瘫。
①胃瘫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常用的诊断标准时经检查证实胃流出道无梗阻;胃液>800,超过10天;无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异常;无导致胃乏力的基础疾病;未使用平滑肌收缩药物。
②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消化道造影、胃镜等检查。
③胃瘫的治疗主要是充分胃肠减压,加强营养心理治疗或心理暗示治疗;应用胃肠道动力药物;治疗基础疾患和营养代谢的紊乱;可试行胃镜检查,反复快速向胃内充气排出,可2-3天重复治疗。
(三)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的目的是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1.辅助化疗。
胰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可延长生存。
常用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1000m2静脉滴注>30分钟,每周1次,用2周停1周,21天一个周期,总共4周期(12周)。
辅助化疗注意事项:胰腺癌的辅助化疗应当在根治术1月左右后开始;辅助化疗前准备包括腹部盆腔增强扫描,胸部正侧位相,外周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肿瘤标志物,19-9等。
化疗中及时观察并处理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2.姑息化疗。
同辅助化疗。
3.治疗效果。
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附件4)或疗效评价标准(附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