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微探
- 格式:pdf
- 大小:164.82 KB
- 文档页数:2
2008年第9期 (总第85期) 现代企业文化 MODERN ENTERRIS CU【 TURE NO.9,2008 (CumulativetyNO.85)
新形势下提 高大 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微探
蔡振春,郭权
(湖州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
形势。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
在分析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提出
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方法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9—007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
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把“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
际问题”作为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
一,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存在的社会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而培养
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成长成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断提高大学 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关
系到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到学校培养和适应知识 经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关系到学生在“做中学”与在“学
中做”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与科学育人模式。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加快和高等教育体
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学校关心和大
学生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也逐渐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和高等学校
的中,fi,I作。大学生就业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 局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 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它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社会上出现了越来
越多的失业大学生,亦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现象”。笔者认为,这
是社会形势发展、竞争之趋势,有其客观存在的原因;但最主要的
是,有其存在的主观原因:学生综合素质差,就业创业能力薄弱,
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做好教书育
人工作时,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这是高校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任务所在,是高校教育体制成
功改革的需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成为“宽口径、厚基
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真抓实干,鼓励学生考级、考证和考研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个社会对人才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张文凭,更希望大学
生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此时,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危机意识和求知意识也越来越强烈,逼迫自己不得不更新自己, 包装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动员
和引导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向考研冲刺,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
势,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提高今后就业创业的能力。另一方
面,动员和引导学生如火如茶地开展考级和考证,为自己即将走 上工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大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大大增加就业
创业砝码。
(二)创新载体,组织学生学科竞赛
抓好学风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组织好学 生的学科竞赛,是高校抓好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学科竞赛是一
种对传统教育的一种积极的继承和发扬,既强调张扬学生的个
性,又重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开发能力。在组织学生的
学科竞赛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通过各种途
径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可
以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 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要以国家、省级、市级、校级各类 专业学科竞赛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在一定程度很
大范围内塑造了学生的专业成才。
(三)引领科学研究。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带动学生
的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校要以大
学生科研立项为龙头,鼓励学生投身到学生科研活动中去,发挥
“四两拨千斤”的调控效应,逐步孕育常有的学习研究氛围,从而
带动广大学生强化专业知识、注重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团
学组织要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一个以精通本专业知识为主,融
合与本专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结构。在综合知识 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种实践活动、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
培养,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综合性创造能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
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的
素质。
(四)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实践是能力提升的条件,实践是精
神满足的前提。学生从实践教育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探究
的方法和能力,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 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它既是认识世界、改造社
会的行为过程,又是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人格塑造和技能培训的
实践活动。
大学生有知识、有能力、有热情,渴望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 会。在工作中要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要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
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
划,规定学时和学分。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
容的实践教学,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加强社会实践 基地建设,优化基地结构,建立与校、院(系)、班相对应、多层次、
一
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第9期 (总第85期) 现代企业文化 MODERN ENTERRIS CUIJTIJRE NO.9,2008 (CumulativetyNO.85)
高职 学生的就业机遇与理性思考
刘艳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高职毕业生的求职心态相比不
少浮躁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要务实得多,高职生只要抓住机遇, 储备能量,通过自身和高职学院的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在就业大
战中谋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就业前景;就业优势;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09—0078—02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和热议。然而,在我们关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就
业的同时,却也不能忽视同为大学生的另一群体——高职毕业
生。据统计,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1000多所,占
全国高校的68%,高职在校生将近8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
一半多,在规模上已经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大学扩招的
背景之下,高职学生这一庞大群体的就业似乎变得越来越难,生
存的缝隙也越来越小。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到底如何?前景又怎样?
一、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供给呈现高速增
长,年增长率在近几年达到20%~40%左右。大学毕业生的人数 已经从本世纪初的100万左右,上升到2003年的212万,2005 年数字已扩大到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
20.71%,而到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高达495万。从表象上看,劳 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
重,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可是事实上所谓的“大学生就业
困难”本质上不能成为一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王诚在其《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一文中指
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伪问题”。他主要讲了以下四个方面的 理由。第一,从市场经济较成熟的国家发展史看,市场经济体制是
需要并且有能力吸纳比中国现有多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国的大
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按照大学生占适龄人口(18~22岁)
的比重,2002年中国为13%,而发展水平接近的菲律宾和泰国就
达到31%和35%,西方国家更高达50%~80%。第二,大学生就 业困难反映在数字上有误。目前各高校被要求普遍使用“签约率” 这一指标来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但是实际上签约率并不等于毕
业就业率,而毕业失业率也并不等于非签约率。其中的问题出在 签约率的分子(漏掉非签约就已经就业的部分等)和分母(错误加
上保研、读研以及出国的毕业生等)上。由此就可能造成各高校名 义上的签约率过低,但实际上的就业问题或许并不如他们所说的
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体系。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为载
体,开展军政训练、日常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科技 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应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坚持以艰 苦创业、自强不息、和谐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为支撑,以具有浓
郁的校园环境文化为基础,以二级学院(系)文化建设为重点,提
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形成优良的大学文化,充分彰显文化的育人
功能。进一步着力推进学校学术文化和阵地文化建设;坚持继承 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继续巩固校园品牌
活动,积极开发新的文化品牌;坚持在“学校搭台,社团唱戏”的基
础上继续提升社团文化建设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等
学科专业报告会、讲座的学术文化品位,充分利用好现有文化场
馆,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大学生参与文化景观建设,增强 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多渠道引进社会文化精品,推进高
雅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专业特点和人才优势,承办学术会议、申 报文化项目、开展文化实践等,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功
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六)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如何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已成
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
一78一 就业创业能力,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
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提高大学
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思路。因此,要从创新创
业知识上、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上、人才培养模式上、创新创业环境
氛围上加以引导和改进,不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大学生就
业创业能力。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创业,近年来一直是困扰国家、政府以及教育专
家学者的难点和梦魇。欲打破目前存在的瓶颈,只有把握当前大
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重视实 践环节,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整合资源,搭建大学生就
业创业的平台,同时建立起与政府就业再就业体系相衔接、服务
大学生需求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才能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
创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意见【Z】.2004. f21林伟涛.浅谈学科竞赛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Ⅱ】.广东青
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4).
[3】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Ⅱ】.东北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