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输尿管连接部
- 格式:pptx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21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24例治疗分析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18资料与方法2001~2007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病人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7~52岁,平均23岁。
本组以先天性病变居多,症状多不明显,主要为腰腹部间歇性隐痛和胀痛。
其中肾绞痛和血尿15例,伴有肾结石6例,出现继发性高压2例。
手术方法:梗阻部位输尿管,祛除扩大的部分肾盂组织,使肾盂下端呈舌状,用可吸收线自上而下缝合肾盂至最下端留下约115cm,与输尿管斜行断端吻合,术中放置双“j”管内引流,于术后3 个月经膀胱镜下拔除。
年龄<13岁者放置国产肾造瘘支架管外引流,术后4~8周根据吻合口通畅情况按常规拔管指征拔管。
术中肾盂切口旁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根据引流量酌情拔除。
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未发生感染、漏尿等并发症,双j管及肾造瘘支架管如期拔除。
除4例肾切除者外,20例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b超检查提示肾盂积水有不同程度减轻,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ivu)示患肾功能恢复良好,扩张的肾盂肾盏缩小,输尿管显影。
讨论导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病因:①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狭窄:可为管腔内或管腔外狭窄,但管腔内狭窄多为先天性,可因输尿管黏膜皱襞的聚集而发生功能性狭窄,亦可为外鞘膜分离导致黏膜皱襞纵行伸直而发生器质性狭窄;②迷走血管:多见于右侧迷走的动脉,亦称肾副动脉或异位血管,迷走静脉少见;③输尿管高位附着:系因胚胎时期输尿管芽进入后肾的上极,并且肾盂继续向足侧发展,导致肾盂内尿液排出不畅,常伴有肾旋转不良;④纤维束带:可发生在puj的前方、后方或侧方,可纵行亦可呈帆状粘连,可压迫、牵拉输尿管而致输尿管扭曲、成角或扭结导致狭窄;⑤肾旋转不良:系因异常旋转时肾盂输尿管交界处产生扭曲、狭窄,输尿管跨越肾下极处也可受压,而导致蠕动障碍和通过不畅,多为双侧;⑥输尿管瓣膜形成:可为先天性,亦可为炎性瓣膜形成。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影像学分析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PUJO)的病因分析、X线、CT表现,提高影像检查对先天性PUJO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采用排泄性静脉尿路造影(IVU)、CT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诊断PUJO 11例。
结果:11例均能够显示梗阻的连接部形态特征及尿路积水情况,经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认。
结论:尿路造影结合CT扫描是诊断PUJO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静脉尿路造影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是小儿引起原发性肾积水的主要原因,由于梗阻部位较高,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可有间断或逐渐加重的腹部疼痛和血尿,有时可触及中腹部包块。
笔者就2000年1月~2008年1月经手术证实的11例先天性PUJO 的X线资料进行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1个月~16岁。
病变于右侧2例,左侧3例,双侧6例。
本组病例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出现血尿4例,6例可触摸到腹部包块。
均常规行B超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肾积水。
1.2 方法使用500 mA数字胃肠X线机,行电视透视下腹部平片加排泄性静脉尿路造影,无须压迫腹部。
对比剂为欧乃派克,1.5 ml/kg,最大剂量为60 ml。
11例中延迟2 h以上者10例,平均延迟4.5 h,最长达24 h。
9例行IVU后CT扫描,6例进行磁共振尿路成像,1例行逆行IVU后CT扫描。
2 结果11例X线均显示不同程度肾积水,中到重度9例,轻度2例。
肾盂巨大,突出肾门外,呈球形或网球拍样改变,与积水较轻的肾盏构成“赤足状”改变。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8例,IVU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呈截断改变6例,狭窄段清楚显示4例。
肾盂高位出口1例,表现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不在肾盂的最低点,而移向其内侧缘的头侧较高位,正常肾盂下缘的凹入弧形消失,输尿管上缘的高处成锐角进入壶腹状的肾盂。
肾脏旋转异常3例,1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马蹄肾,肾轴异常,肾盂开口于外侧,输尿管上段向外弯曲,而中下段则向内侧弯曲。
腹腔镜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成形术适应症:肾盂与输尿管的连接部分,由于有一纤维肌肉环或偶尔同时存在异位血管,可造成狭窄,引起肾盂积水。
如肾实质尚属正常,肾功能有恢复的可能者,应用手术方法解除梗阻。
若肾盂积水严重,肾实质已萎缩,而对侧肾功能正常时,应做肾切除术。
麻醉方式:全麻手术体位:侧卧位手术切口:侧卧位。
于腋后线第12肋缘下长约2.0cm切口,切开皮肤后,用大号血管钳钝性分离腰部肌肉至腰背筋膜,手指进入腹膜后腔作钝性分离,置入自制扩张气囊进入腹膜后腔,充气或水400~600ml,保留3~5min后,退出扩张气囊。
在手指引导或腹腔镜明视下,于腋前线肋缘下及腋中线髂骨上2cm处,分别置入5mm及10mm套管。
腋中线套管置30°观察镜,另两个套管置入操作器械。
充入CO2气体,压力一般在1.3~2.0kPa消毒范围:上至腋下两侧至前后中线下方至臀裂定点连线处物品准备:外腔镜包泌外腔镜器械超声刀高清镜头成像系统保温杯吸引器管引流管引流袋50毫升注射器11号刀片大皮针7号线腔镜小伤口贴vcp602 vcp311 术前评估:1,因为侧卧位评估局部皮肤情况和一般身体状况2、评估好患者的体型对肥胖者或偏瘦体型者做好固定3、有无其他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手术步骤及配合要点:1消毒皮肤铺单2 准备腔镜物品3 做第一切口递11号刀片切开,小弯钳一把,干纱布一块试血4钝性分离肌层至腹膜后间隙,5置入球囊扩张器,撑开腹膜后间隙,建立腹膜后空间6在第一切口置入穿刺套装,向腹膜后间隙注入二氧化碳气体7置入内镜观察腹膜后情况8在可视下在肋腰点做一10mm戳卡,在腋前线肋下交界处做一5mm戳卡9 以超声刀纵形切开肾周筋膜,暴露肾下极,分离肾下极内侧,显示肾盂及输尿管上段,寻找并确定狭窄部位,完全游离输尿管上段及扩张的肾盂扩张积水切除狭窄段输尿管,剪去扩张的肾盂壁,切缘距肾实质1cm,使肾盂口成漏斗状。
保持肾盂内侧部分不完全离断,剪开狭窄部以下约1cm的正常输尿管。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20例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 总结诊治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的方法。
方法:UPJ梗阻患者20例,术前诊断主要依靠CT、逆行肾盂造影和利尿性B超检查。
外科治疗采用离断式肾盂壁瓣肾盂成形术。
结果:B超和逆行肾盂造影对UPJ梗阻的确诊率分别为80.2%和100%。
离断式肾盂壁瓣肾盂成形术后吻合口更通畅,无狭窄或漏尿并发症。
结论:在UPJ梗阻的术前诊断中,逆行肾盂造影明显优于IVU,B超检查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离断式肾盂壁瓣肾盂成形术疗效满意。
【关键词】尿路梗阻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肾盂成形术【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284-02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是引起原发性肾积水的常见病因。
我院自2004-2010年共手术治疗由连接部狭窄所致肾积水患者20例。
现将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进行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共2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7~36岁,病程5天~4个月。
临床表现:腰腹部胀痛或肾绞痛10例、腹部包块5例、肉眼血尿3例、体检发现肾积水2例;其中左侧12例、右侧8例。
肾积水轻度3例、中、重度17例,合并马蹄肾畸形1例。
1.2 手术方法取健侧卧位,升起腰桥,取患侧第十二肋缘下斜切口,充分暴露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及输尿管上段,观察病变输尿管的长度,在远端离断输尿管,距肾门外2~3cm处将肾盂环形完全切断,切除病变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根据肾盂扩张程度设计剪裁多余肾盂,输尿管斜行切开1.5cm,向上牵拉输尿管,应保持与肾盂吻合无张力,若有张力,可向下游离输尿管。
然后用5/0号微乔线做肾盂输尿管无张力漏斗状吻合。
在未完全吻合之前肾盂输尿管内放一适当型号的双J管做内支架及内引流,双J管上端送入肾盂,再吻合输尿管和肾盂之前壁。
留置腹膜后引流管1根,关闭切口,保留导尿管。
1.3 术后处理卧床休息,并予抗生素治疗。
标题:深度解析:输尿管的三个部位名词解释解剖学在解剖学中,输尿管是连接肾脏与膀胱的管道,起着将尿液输送至膀胱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输尿管的三个部位——肾盂段、输尿管中段和输尿管下段,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
第一部分:肾盂段肾盂段是输尿管的起始部分,位于肾小管与下通的过渡区域。
它是肾脏的集尿系统的一部分,起到接受肾小管汇集后的尿液,将其传输至输尿管的重要功能。
肾盂段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有益于我们了解输尿管的起始部分结构,有利于研究肾脏疾病及临床诊断的提高。
1. 肾盂肾盂是指由肾小管聚合而成的扁平囊状结构,位于肾脏的肾盂窝内。
其主要功能是接收经过肾小管向集合管输送而来的尿液,并将其传输至输尿管。
肾盂的解剖结构复杂,上端开口称为肾盂凹,与输尿管相连。
2. 肾盂输尿管连接体肾盂输尿管连接体是指肾盂与输尿管相连的部分,也是肾盂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了解尿液的传输过程和对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第二部分:输尿管中段输尿管中段是肾盂段与输尿管下段之间的部分,具有重要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对于输尿管中段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尿液的传输过程和输尿管相关疾病的发生。
1. 输尿管粘膜输尿管中段的粘膜是由上皮细胞和粘膜腺体组成的。
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输尿管的抗感染和输尿管内皮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输尿管粘膜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与输尿管有关的疾病。
2. 输尿管平滑肌层输尿管中段的平滑肌层由平滑肌细胞构成,它的收缩和放松对于尿液的顺利传输至膀胱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输尿管平滑肌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输尿管的生理功能和与输尿管相关疾病的发生。
第三部分:输尿管下段输尿管下段是输尿管的末端部分,也是尿液最后传输至膀胱之前的部分。
对于输尿管下段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输尿管的生理功能和与输尿管相关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