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春秋战国时期的画家墨家学派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墨家学派和画家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
墨家学派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认为人民的幸福应该是国家发展的目标,而物质和利益并不是最终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提出“兼爱非攻”的理论,倡导和平、爱心和互助。
墨家学派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画家们的艺术创作。
他们注重表现和人民相处的和谐,主张表现出牧民的宁静、农民的勤劳和商人的淳朴。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多是宣扬爱心互助和和平共处的主题。
曹娥碑、伯昏碑和懒壁是典型的墨家学派艺术之作,它们以墨简为载体,用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描红技法,表现出生动的形态和姿态。
而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绘画家和学者。
画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画家大多是文化人,他们不仅善于绘画,也具
备了儒家思想的深厚影响。
他们往往把艺术与政治相结合,用画
作为宣扬国家情感和文化底蕴的方式。
其中,被誉为“史笔之宗”的郑国渠就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他的
艺术特点是生动、明快、清新,擅长用简练的线条和罕见的色彩,营造出富有气韵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还有马援、阎满和张骞等画家,他们的绘画作品都广泛
表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生活、道德教育和悲壮的历史背景。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历史风云变幻,但是却孕育了众多的文化
艺术,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
墨家学派和画家的互相
影响,更加推进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而今
日的我们,也应该从这些文化遗产中汲取精华,并且传承下去。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墨子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墨子(约前480—前420) 名翟,鲁国人。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
出身于手工业者,做过宋国大夫。
《墨子》一书为墨子后学所著,记述了墨子一生主要思想活动。
墨子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非乐”,即否定艺术的社会价值。
但对墨子的这种观点必须做具体分析。
首先墨子的“非乐”是以肯定艺术的美感作用为前提的:“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就是说,墨子是承认音乐之乐、文章之色,这些审美活动中的基本事实的。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灾祸迭起,他站在小生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角度,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希望仁人君子们应该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除弊,消除祸患的事业上,而不应该沉湎于丝竹管弦之乐。
墨子的美学观点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矛盾,重心是落在否定审美和艺术活动上。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墨子从乐器制造、演奏和欣赏三个方面去陈述“非乐”的理由。
为制造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类的乐器,统治者必将“厚措敛乎万民”,劳民伤财,有害无利。
而演奏和欣赏艺术的活动,将造成男人废弃耕稼树艺,女人废弃纺绩织纴之事。
“君子”不思国事,“ *** ”忘掉本分,使国家乱而社稷危,菽粟不足,布��不兴,归结一点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亏夺民之衣食之财”,因此“仁者不为也”。
墨子“非乐”观点的形成,有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是他本人世界观的必然。
历史的前进是个矛盾的运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分化的时期,虽然还保留着奴隶制的残暴和非人道,但比之茹毛饮血的原始氏族社会毕竟是个进步。
墨子看到贫富悬殊所造成的人间的苦难,但却无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看到统治者沉迷声色之乐,民不聊生的事实,却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身。
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发端摘要: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国的第一次文化思潮。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同派别的学说。
其中涵盖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都对中国后世美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以及墨家美学思想加以总结。
分别介绍了各家美学思想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先秦诸子;美学思想;儒家;墨家;道家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268-01虽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基本是伴随着人类的形成而产生的,美学发生论里也有劳动发生一说。
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是在18世纪的中叶。
而在中国,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诸子百家就的思想体系中就包含了早期的一些美学思想,并对后世造成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美学思想体系。
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国的第一次文化思潮,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改变现状,于是各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来治理国家。
在先秦诸子提出个子思想和主张的同时,也涵盖了其自身对美的界定,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早期美学思想。
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美学思想大体有以下几种: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墨家美学思想。
各家观点有同有异,既互相联系,又存在分歧,形成了中国美论的多样性。
也为后世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儒家美学思想儒家美学观点主要有:“比德”为美、“中和”为美。
“比德”为美,是儒家关于自然美本质的基本观点。
其含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成为人的道德的某种象征;自然物的美,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们所象征的道德意义。
如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正义》指出:“仁者乐山”,“言仁者比德于山,故乐山也”。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孟子认为,水之美,在于它有不竭的“源泉”,在于它扎扎实实,循序渐进,正如同“君子”有深厚的道德之“本”,道德修养循序渐进一样: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美学观念和美学实践。
下面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个领域: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
墨家美学思想。
法家美学思想。
2. 秦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经典对美的思考。
音乐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
佛教对美的影响。
4.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诗宋词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诗词与绘画的关系。
5. 元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画与书法的审美观念。
戏曲与戏剧美学的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美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 清末民初的美学思潮。
传统与西方美学的碰撞。
新文化运动对美学的影响。
2. 五四时期的美学思潮。
反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提出。
接纳西方美学理论的倡导。
3. 现代中国美学的建立与发展。
美学研究机构的兴起。
美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4. 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动向。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与影响。
文化批评与审美观念的转变。
三、中国美学史的主要学者和重要著作。
1. 古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孔子《论语》。
荀子《劝学篇》。
韩愈《进学解》。
王阳明《传习录》。
2. 近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胡适《美的哲学》。
梁漱溟《美的哲学》。
钱钟书《中国美学史纲要》。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
四、中国美学史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1.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2. 中西美学的对话与交流。
3.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反思。
以上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学者著作,以及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希望这个大纲能够为你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美学史的框架。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史上,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儒墨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儒家和墨家是当时两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对
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探讨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相对于儒家而言,墨家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则较为冷淡,甚至有些否定。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公正和平等,而在这种价值诉求下,对审美经验的追求并不是他们关注的
重点。
墨家认为,艺术不过是一种纯粹的技艺,而非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因此艺术之美并
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
在《兼爱》中,墨家创始人墨子谓之曰:“天生万物,赐形与性,
则姿态也…赐文武之能,则音声也,婚姻之法,则祭祀之礼,是以上智之人全才而不以用户,皆得民之敬而不以人争,此国之大定也。
”可以看出,墨家并不认为艺术具有实质价值,而只认为技艺本身的掌握和运用是重要的。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儒墨思想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儒家认为
艺术对于道德修养和精神教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实现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墨家则认为,艺术不过是技艺的表现,其审美体验并不具备实质性的意义。
这种差异反
映了不同思想流派的价值诉求和理论立场,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思想历史和文化价值。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墨两家思想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艺术应当体现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注重礼乐的教化作用。
而墨家则主张兼爱和兼利,认为艺术应当追求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反对奢侈浪费。
对比起来,儒家强调个体修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墨家更注重实用性和社会利益。
两家思想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虽然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先秦时代的思想风貌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比较儒墨两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脉络和文化传统。
在当代,这些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审视艺术的意义和社会责任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先秦墨家、艺术之美、态度、比较、差异、思想、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引言艺术是一种可以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它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情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在先秦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大重要的哲学流派,它们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注重礼乐道德,认为艺术应该是对道德和伦理的表达,而墨家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认为艺术应该是为社会带来利益和效用。
这种差异的存在,反映了儒家和墨家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不同理念和追求。
本文将从先秦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先秦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以及儒家与墨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比较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差异,以期能更全面地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 正文2.1 先秦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先秦儒家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艺术应当是道德的表达和教育工具。
孔子曾说:“有术者无德,为人巧伪。
”意思是技术虽然重要,但没有道德基础的艺术是空虚的。
儒家强调的是艺术应当符合伦理道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儒家的经典《论语》中有关于艺术的思想,比如孔子对音乐的态度:“夫乐者,乐也;人无乐不如树。
”可见儒家认为音乐应当让人感到愉悦,但同时也应当有教化作用,让人修身养性、感悟人生。
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及其存在的缺陷墨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它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是其独特的特性之一,然而,这也是墨家思想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
墨家学派的审美观点认为,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能够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益处和好处。
这种观点基于墨家学派的实用主义思想,强调了实际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需求。
墨家认为艺术创作必须符合社会利益,艺术产品必须满足社会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墨家的审美是一个社会性的审美。
墨家审美的功利性是它最大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墨家学派对于任何事物都要评判其功利性。
墨家审美所追求的不是艺术本身的美感效果,而是利益最大化。
艺术作品在墨家的眼中,不是以美为本,而是以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功利性为本。
在墨家的价值观中,艺术应该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最大化的利益。
然而,墨家审美的功利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首先,这种功利性的审美观念忽视了艺术本身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的实用性,而更在于它们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应该仅仅取决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实际功利性。
其次,墨家审美的功利性也容易导致一种功利化的艺术趋向。
如果将艺术作品的价值仅限于功利性,那么艺术创作将会变得非常功利化,艺术家会倾向于迎合社会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趋势将导致艺术创作的创作过程受到极大的限制,使得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极为单调,缺乏创新精神。
最后,墨家审美的功利性也容易使人们忽视艺术的长期影响力。
艺术品不仅具有短期的实际价值,还有更持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长期以来,许多重要的艺术作品都被认为是无用的,并在当时的社会被排斥。
然而,这些作品在后来的历史中又被发现,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只关注实用性和功利性,就会忽略这些值得珍视的艺术品。
总之,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是其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它也是墨家思想存在的一个缺陷。
这一特点的存在,导致墨家审美脱离了美本身的审美价值,以功利性为唯一的标准评价艺术品。
墨子的简约美学思想浅论朱继生(菏泽学院招生办,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通过对“节用”、“节葬”和“非乐”篇的分析,原创性地提出墨子的简约美学思想,探讨了简约美学思想形成的哲学根源、经济条件和社会状况,进一步丰富了墨子的美学思想。
墨子以简约为美的思想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简约;美学思想墨子,战国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
墨学中既饱含着诸多人类思想的精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的滋养源,又孕育了丰厚的美学意蕴和美学观念,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链条。
墨子的美学思想复杂而又深刻,学术界对其“非乐”的美学思想已有较为充分地研究。
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范畴,不仅建构了墨子“非乐”的美学思想,而且对墨子“简约”美学思想的形成也具有原创性的意义。
如果说“非乐”是墨子对美的感性认识,那么“简约”则是墨子对美认识的理性升华。
也正是由于两者的相辅相成,才构筑起墨子丰蕴而巍峨的美学大厦。
因此,认识墨子的“简约”的美学思想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墨子并不像其他人认为的那样否认美的客观存在,而是多处论及美:“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车以刻镂”(《墨子》节用下);“目知其美也”(《墨子》非乐上)等。
这些论述无不认为物体只要加以刻镂、饰以文采就谓之美。
虽然这种论述仍停留在感性形式或外在文饰的美观华丽之美而言,甚至还包括直接给人以感官享乐的声色之美、甘味之美等,“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墨子》尚贤中)。
墨子则是从美善同一的角度把美看成了道德的善,把美作为与恶相对的道德范畴来使用。
美善合一在儒家那里认为:道德之善的美是该而且能够与形式文饰或声色的美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尽善尽美”的。
但儒家的“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折中状态,其实质是抹杀了美与善的本质联系与区别,把“尽善”与“尽美”等同起来。
而墨子则不然,他不仅由“文饰”之美而认识到美的感性形式,更重要的是从传统之“善”的角度,初步揭示了美的本质:“先质而后文”,“重实”、“尚用”的“简约”审美倾向。
中国工艺美学思想——浅析墨子的“非乐”思想王瑾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代表着平民阶级的利益,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墨子不仅在工艺方面有突出贡献,而且在美学思想方面也有巨大成就。
(一)“强本节用”的经济美学思想墨子的经济美学观念是重实用,重节俭,并以此为美。
当时的他凭借一身的才华完全可以置身上层阶级,但他并没有,而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做法进行了揭露。
他勤俭节约的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用节用是墨家最有代表性、最强调的观点,他们抨击统治阶级的奢侈,极度浪费人力物力,为此,墨子制定了一系列的“节用之法”,把衣、食、住、行限定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范围之内。
2.非乐墨子的非乐思想,是针对当时君主还在沉迷于歌舞升平的情况下提出的,墨子认为,这个国家对音乐的喜爱超过了对国家的治理,当这些活动影响本职工作时,这项活动就该停止了。
3.节葬他主张不分贵贱,一律用三寸厚的木板做棺材,不要殉葬的物品,反对三年之久的丧制。
(二)“尚同尚贤”的社会美学思想“尚同”就是“上行下效”,这样,如果君主是个明君,那么国泰民安;反之,如果君主是个暴君,则天下大乱。
所以,在墨子看来,要想使一个国家安全、人们幸福,只有保证君主是圣贤,这就是为何要“尚贤”。
其实二者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
(三)“言信行果”的行为美学思想与其他前秦的思想家相比,墨子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多地注重行动和思想的统一。
他的“做”比孔子的“说”相比,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更得到人们的百姓的认可。
墨子的美学思想并没有明白地告诉人们怎么去区分美,但在行为上,他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的真诚态度,为人处世上表现出真善美的品质,显现着美学的魅力,值得后世效仿学习。
(四)“兼爱事利”的伦理美学思想墨子的“兼爱”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应该相互关爱,站在所有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于爱自己,现如今这种求大爱舍小爱的精神依旧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繁荣复杂,其中墨家思想作为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等其他思想流派,并以其特有的观点和主张脱颖而出。
本文将深入探讨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体系。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非攻。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排除仇恨和战争。
墨子主张人们要具体实践“兼爱”,即将爱扩展至全人类,消除种族、国家、社会等各种界限,实现人类间真正的和平与团结。
兼爱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墨子对于人性的积极评价,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善良的,只需要在社会环境的引导下实践兼爱,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墨子还提出了非攻的思想。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并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他强调道义的力量,认为强国应该为弱国提供帮助,通过互助与合作实现和平的共荣。
非攻思想的提出,为反对强权霸道、实现社会公平和全球和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墨家思想还关注实践和技术创新。
墨子主张行动和实践是认识世界的途径,并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
墨子批判了儒家的空谈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对机械制造、农具改进等方面的技术发明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墨子提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在实践中追求短板补齐,实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墨家思想还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子主张以德治国,强调统治者应该宽仁厚德,节俭廉洁,用德行来带领人民。
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属于具备智慧和品德的人,并主张贤德者应该担任国家重要职位。
墨子反对奢侈享乐与社会不平等,呼吁减少税收、限制官僚等一系列改革方案,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家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实体或哲学体系,但它的思想理念和观点在古代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道德伦理观念和文化传统,并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浅谈墨子“先质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摘要:文与质的关系问题是墨子美学思想重要内容。
墨子主张“先质后文”,认为一切事物,实质上美则美,实质上不美便谈不上美了,成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特质。
关键词:墨子;文质观;文艺美学传统的观点认为儒道释是中国美学的主要源流,而墨家对美学并没有直接表述,因而对墨家美学的研究很少,且多有偏颇,更多的是批判性地将其定性为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
实则不然,对于墨家的美学思想研究。
我们不能脱离墨子的思想体系,不能用儒家的思想去解读,更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品评。
墨子在“文”与“质”的关系论述中,就蕴涵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他主张“先质后文”,认为一切事物,实质上美则美,不美便谈不上美,这是墨子异于儒道两家的美学之观所在,也为我们提供了除“非乐”之外了解墨子美学思想的另一重要途径。
本文试图从墨子的文质观去探讨和梳理其文艺美学思想。
—、“非美”之美:质美“非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的感性欲望所追求的人为的物象之美的排斥和否定,对于这种物象之美的过分追求会导致道德沦丧乃至祸国殃民。
先秦诸子学派都有各自明确的非美观点,墨家也不例外。
墨子的思想是西周以来传统文化及儒学的否定性总结,有着明显的“非美”倾向。
墨子指责儒家“繁饰礼乐以淫人”、“盛容修饰以蛊世。
弦歌鼓舞以聚徒”、“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墨子·非儒》。
并指出,儒道亡国的四个方面原因之一就是“弦歌鼓舞,习为声乐”。
认为审美和艺术活动是天下之大害,必须取消,所以提出“非乐”的主张。
“所谓‘非乐’,就是否定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
”“体现出墨子鲜明的“非美”倾向。
但与此同时,墨子并不否定艺术的作用以及美的客观存在,只是出于从圣王之事、万民之利考虑,认为应否定过分的音乐等艺术活动。
墨子“非美”,否定审美和艺术活动,却承认美的客观存在,看似很矛盾。
其实墨子思想并没有否定一切的荧,审美还是有一定的存在空间的,那么什么样的美才能得到墨子的肯定呢?我们很容易从他的文质观中找到。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探微鹿建柱【摘要】墨子是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却是一位卓越人物.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强国谋略、治世之法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所提出的以"兼爱、非命"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学说可与儒家学说"仁义、礼乐"相媲美.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墨子背景谈起,着重论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与"节用"的经济学说和"兼以易别"、"禁恶而劝爱"的政治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期刊名称】《管子学刊》【年(卷),期】2006(000)004【总页数】4页(P94-96,112)【关键词】墨子;音乐美学;经济学说;政治思想;相互关系【作者】鹿建柱【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墨子,名翟,是春秋末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学者。
墨子出身微贱,是小工业者,做过工匠,自称“贱人”,宋昭公时任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淮南子·要略训》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故另立新学,聚徒讲学,创立墨家学派,在先秦和儒家并列“显学”。
墨子年代和国籍很难确定,众说纷纭,其思想主要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从以上简介我们得知,墨子应该是一位具备音乐素养的学者。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墨家思想简要总结(推荐阅读)第一篇:墨家思想简要总结墨家思想简要总结墨家思想简要总结(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墨家思想简要总结1、目标是兼爱,希望社会全体都得到爱护与关注。
2、天要人兼爱,鬼神监督人兼爱,赐福爱人利人的人,降祸恶人贼人的人。
祸福、地位不是天生的,没有人天生得不到富贵与兼爱,只要不断努力,一定可以施福、得福。
3、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等级,老百姓有本事也可以做官。
4、要按组织等级服从上级命令,最高上级天子应该像天一样兼爱,否则,将被上天及人民抛弃。
5、做官不能利用军事力量掠夺别国,进攻别国土地是不兼爱别国人民与本国人民的表现。
7、下层老百姓通过手中掌握的技术帮助弱者,创造财富,彰显力量。
8、呼吁一个因地制宜,不断改进的全新世界,反对任何形式的复古。
二、墨家的思想结构范畴主题内容核心思想(十论)伦理思想兼爱爱无差等管理手段尚贤打破等级观念,唯贤是举。
尚同下级对上级的服从。
非攻不对别国进行军事攻击节约原则节用节省费用节葬勤俭处理葬礼非乐勿追求声乐之乐理论基础天志上天爱天下百姓,厌恶不义之人、不义之事明鬼有惩恶扬善的鬼神存在,可以施福降祸非命人命非天定,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自然科学宇宙论时空理论、运动理论、物质本源与属性物理学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含∶杠杆作用、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井和罂放大声音作用、力的定义、动止关系等等数学倍、同长、对称中心、圆、直线、正方形、十进制的定义机械制造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木鸟、载重车等等。
军事守城的装备、战术、要点哲学认识论和逻辑学,重视亲知(“虑”、“接”、“明”三步骤),“别同异,明是非”的辩学含有矛盾律与排中律,“以类取,以类予”(类比判断),墨子还总结出了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军事思想《墨子》自备城门以下,皆为军事著作第二篇:浅谈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浅谈墨家思想的当代价值10政本高亚东学号:201002010022摘要:作为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墨家思想,兴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时期,墨家思想与当时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并行于世,但在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时期逐渐消弭,进入21世纪的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今天,墨子的精神和思想仍然有着其极为积极向上的意义,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墨思想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儒家注重礼乐之道,将艺术视为教化人心的工具,重视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墨家则认为艺术应该实用,强调实事求是和推崇实用主义。
儒墨对比分析显示,儒家强调礼乐的育人作用,而墨家更注重技术和实践。
从艺术之美的角度看儒墨思想的差异,可以发现儒家追求内心的美感,而墨家追求外在实用的美感。
儒墨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儒墨思想在艺术之美的观念上的差异为当代艺术理论提供了启示,也让人们深刻反思不同文化对艺术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总结先秦儒墨思想对艺术之美的态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先秦儒墨思想、艺术之美、态度、差异、儒家、墨家、对比分析、影响、观念、当代艺术理论、启示、总结。
1. 引言1.1 介绍先秦儒墨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的儒家和墨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始于孔子,主张仁爱之道,强调人伦关系和礼法制度,追求人的完美和修养。
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而墨家思想则始于墨子,主张兼爱之道,强调兼容并包、除害施利,反对战争和浪费,提倡节俭和和平。
墨家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节俭、尚实等。
儒家与墨家在人生观、道德观、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对艺术之美的态度上也有所不同。
儒家注重礼乐之道,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修养;墨家则更注重实用性,倾向于实用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儒家和墨家在对待艺术之美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反映了两种思想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不同关注点。
1.2 艺术之美在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在先秦时期的儒墨思想中,对艺术之美的探讨和重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仪,认为艺术之美能够启迪人心,陶冶情操,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而墨家则认为艺术之美应当使人们感受到平等和公正的理念,追求社会和谐,反对奢侈和攀比,强调利他主义和博爱精神。
墨子对工艺美术的启示意义
墨子对工艺美术的启示意义有以下几点:
1. 将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
墨子的主张强调实用性,同样也认为美学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应该相辅相成。
这种思想可以启示工艺美术师们重视实用性,同时注重表现对美的追求。
这样做可以使工艺品更加实用,同时兼具艺术价值。
2. 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
墨子主张消除国家和地域之间的差异,追求“天下大同”的理念。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工艺美术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创造更具特色的作品。
3. 追求协作
墨子讲求协作,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种思想可以启示工艺美术师们注重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如文化、科技等,以创造更加综合的作品。
4. 强调思想与艺术的联系
墨子强调思想和艺术相辅相成,认为思想是推动艺术创作的灵魂。
这种思想可以启示工艺美术师们在工艺品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中,注重与时代相联系,将当代思潮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更加有意义的作品。
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
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分别是儒家的“礼乐美学”、道家的“自然美学”和墨家的“功利美学”。
儒家的“礼乐美学”主张通过仪式与音乐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情感、品德和文化修养。
道家的“自然美学”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他们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高的艺术创造,追求自然的完美和真实。
墨家的“功利美学”则注重实用性,认为美必须具备实用价值才能称之为美,否则就是虚伪和浪费。
他们倡导节俭和实用的审美观念,反对奢华和浪费。
前言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
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
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一个有巨大影响的学派。
名词解释“
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T-T
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非命
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
墨子的“非乐”思想
墨子“非乐”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墨子“非乐”问题的提出,有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当时的物质财富的十分的贫乏,财富的严重不足,而统治阶级却无休止地享乐,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大家根据下面的背景思考一下为何墨子会提出“非乐”?
战国时期的君主为了寻求腐烂的生存,而大兴歌舞。
为了制作乐器而征用数量多材料,为了寻求音乐的享用而把生产力男的抓去舞蹈和乐。
而那种华美的音乐却不可以使老百姓获得不论什么益处,所以墨子非常懊恨这种“音乐吃人”的现象,不赞成因为对音乐的需求而阻拦出产,坚决要求严禁音乐。
这个之外,儒教声称音乐可以消除祸根,要得许多人变得高尚,国度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