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总第191期)No.11,2010Serial No.191

收稿日期:2009-12-29;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0-2-6

*本文受到国家精品课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建设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7]20号No.118)的资助

**通讯作者:申洪,E-mail:shenhong789@https://www.doczj.com/doc/3e9872688.html,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申洪1**段慧如2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2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3)[摘要]教师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为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发展儿

童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品质,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师应改变过去“一堂言”的灌输方式,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在张扬儿童个性中促进儿童自主思维与创造;教师应善于提供支架线索,以促进儿童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多维发展;教师还应善于创设和利用情境,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迁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发展儿童思维之间的关系,应分析和考虑问题情境难度与儿童认知负荷之间的关系,应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氛围。

[关键词]儿童思维;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一、问题提出

思维是个体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反映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1]思维力作为儿童智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思维力自然成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许多研究

普遍认为应该通过各种课程有目的、

有意识地培养儿童整体思维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构成思维力的几个要素上,如记忆或感知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一些教育者提出了“为思维而教”的理念,已逐渐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2]

在丰富而多变的现实环境的刺激下,儿童从其出生之时起即已开始接受各种有意或无意的思维训练。在正式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为指导,可以有步骤、有计划、有系统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发展儿童的思维技能。正如“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博诺所说:创新思

维能力是一种技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3]但目前在某些幼儿园课堂里,教师重知识灌输、

轻思维训练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事实上,在目前以标准化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模式下,儿童学业成绩优异并不表明其思维能力就强。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儿童思维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张扬儿童个性,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体系

受传统教育标准化训练模式的影响,当今一些幼儿园在教学中仍然不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教师多采用“一言堂”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对儿童知识的灌输,教师只希望儿童提供的答案符合自己的标准,根本不会尊重并深究儿童个性化的回答。而实际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依赖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只有让儿童在感受他人和自我不同的基础上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儿童的想像力和45

创造力,发展儿童优秀的思维品质。这也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都不应预先设定标准答案,而应尽可能地张扬儿童的个性,通过构建民主、开放的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不断拓展儿童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尽可能地让儿童自主思维。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一些富于表现力和想像力的课堂活动,如美术活动。一般而言,儿童画是一门能很好地训练、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艺术课程,教育者可以从绘画的内容、形式及材料工具等多方面入手,充分地激发儿童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4]同时,绘画活动能激发儿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丰富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儿童自主、专注地追求自我表达。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多元的美术教学评价,必将有助于促进儿童良好学习动机的产生和持续探索的积极性,促进儿童的自主思维与问题解决,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5](二)提供支架线索,促进儿童思维的多维发展

“支架式教学”最先由建构主义者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目前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以实现儿童认知发展潜能,促进师生交往,并以教师对儿童发展状况的准确把握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或策略。

[6]“支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为儿童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支持,减少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可能面临的盲目探索或者问题解决程序错误的困难,能够最大化地使儿童依赖自身能力摸索出问题解决的程序,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知识结构和技能。当然“支架式教学”并不是指某一种非常具体的教学策略,它更多地是为教育者提供一种开展教学活动的理念或思路,其核心是提醒教师注意线索式思维和训练的重要性。一个线索就好似一种提醒物,可以提醒或暗示我们下一步将做什么或说什么。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线索式思维训练帮助儿童处理各种学习问题。当儿童通过某种线索获得了一种有效的技能使用程序时,线索式思维能够使其进一步内化和丰富自身的思维策略和技能,从而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帮助。[7]如在具体的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图示支架”来开展儿童语言教学,往往能让儿童把直觉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儿童通过仔细观察,从“点”出发,展开联想,最后“串成”平面或立体的“画面”,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有序扩展和多维发展。这种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有助于儿童形成清晰的思维程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思维的流畅性,使其思维活动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

(三)创设与利用情境,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迁移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思维。从思维角度来看,创造性活动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总是与创造性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存在离开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活动。[8]因此,幼儿教育者就应该考虑如何借助情境来开展特定创造活动,以此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教育情境的探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力图促进儿童思维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迁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情境首先必须包含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能够引发儿童探究的好奇心,并诱发其求知欲;其次,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内容上要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在形式上要迎合儿童的兴趣志向;第三,在教学环节中要能实现教师、儿童和情境三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造、易于创造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儿童的思维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9]另外,在情境性教学中,教师应在不断丰富和拓宽学习情境的基础上,训练儿童从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逐渐转向以抽象逻辑为主的理性思维,在训练、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加强对其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儿童思维能力对情境的超越。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正确看待“知识教授”的作用

传统的幼儿园课堂教学存在对“知识教育”过于重视的弊端,这已经饱受教育研究者的批评。但实际上,由于知识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我们应避免在追求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知识的适当传授。思维基于知识却又高于知识,知识是已确定了的对事物的认识,而思维的宗旨却是创造,即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决策,二者之间不存在对等关系,偏重于知识会阻碍思维的发

46

展,但另一方面,过度强调思维而忽视知识,只会使思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0]思维不应是知识教学的副产品,但却是基于知识的积累而发展的,而且思维训练的开展本身又会对知识教学的改善产生促进作用,因而教师应努力使思维训练活动基于知识并最终超越知识,将思维训练与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又使其思维技能得到发展。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儿童的认知负荷

思维训练的开展主要是伴随着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背景。不过,不同的问题所依赖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技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只有适当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儿童对特定知识的探究兴趣,过于丰富的问题情境则可能会因为超过儿童的知觉阈限和知识储备,而使儿童淹没在问题中,过重的认知负荷下,儿童显然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因此,在利用问题情境开展思维训练时,教师要对活动进行详细分析,特别是要分析活动可能牵涉到的知识掌握以及认知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发展水平,对问题情境进行适当简化和缩小,减少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可能遭遇的过重的认知负荷,从而保证儿童能够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

(三)应注重思维训练过程中的伦理性问题

思维训练同任何教学形式一样,也存在着教学伦理问题。教学伦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现场中存在于师生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强调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课堂氛围来提升教学质量。一个有益于儿童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必然是能让儿童敞开想像、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的。为此,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励儿童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甚至多么疯狂,都不应给予批评和嘲笑。[11]教师还应尊重和关注儿童的任何点滴进步,以平等的姿态给予儿童支持和帮助,通过积极营造平等、公正的师生交往关系,为儿童的积极表达、自由创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674

[2][10]郅庭瑾.为思维而教.教育研究,2007,(10)

[3](英)爱德华·德博诺.创新思维训练游戏.宗玲译.上海:中信出版社,2009:3

[4]翟纯慧.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青少年研究,2004,(3)

[5]李庆云.论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

[6]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7]张向阳,刘鸣.论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01,(5)

[8]刘爱伦主编.思维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67

[9]郭慧丽.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技信息,2007,(27)

[11]葛操.儿童创造力训练活动中的差异性及方法研究.教育探索,2007,(11)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Children’s Think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Shen Hong,1Duan Huiru2

(1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2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83) Abstract:Thinking train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kinds of thinking training strategies in classroom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noticed by the teachers.

Key words:children’s thinking,training strategy,classroom teaching

47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这种显着的质变,是在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儿童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他们入学以后,具体形象思维立刻全部“消亡”,不再发挥作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经历很长过程。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当然,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事实上,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变化。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②1岁左右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⑤11、12岁(女)或13、14岁(男)⑥17、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人地了解细节。 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l)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 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直觉行动思维 儿童与成人一样,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着现实。婴儿的活动单位是动作。婴儿的动作是构造智力大厦的砖瓦,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又促进着心理的发展。 那么,儿童初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又如何呢? 新生儿具有先天性的反射动作,主要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等。这些先天反射到一定时期便自行消失。新生儿的双手呈握拳状。出生后12周,手指才松而屈,16~20周开始有真正的抓握,即一种以触—视觉为线索的自觉抓握。婴儿从16周起,粗糙的手臂活动按发育成熟的程序,逐渐出现类似于捋、抓握、操纵和探索等精细动作。因此,格塞尔把16周看做婴儿动作发展的转折阶段。此外,16周的婴儿其头、眼、手的协调也迅速发展,颈部肌肉得到了充分发育,在别人的扶持下,可以不太稳地保持坐姿。28周的婴儿能坐在椅子上,双手能灵活地活动,不但能伸出一只手去抓握物体,还会把物体从一只手递交到另一只手。40周的婴儿能伸出食指作戳拨、撬动和抚摸,他们能成功地拉住线,并能在不抬高腕部的情况下用拇指指端与食(中)指指端拿起一粒小糖丸(儿科临床上称为平指摘)。从40周婴儿的动作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指端、舌尖、足和足趾正在逐渐成熟起来。52周的婴儿能精确地抓起小糖丸或细线,但握住后再松开的能力控制较差。60周(15个月)的儿童一般能独立行走,能叠两块方木,并能用手表示意图。72周(18个月)的儿童开始能对各方面的动作进行协调,走路不摔跤,甚至能够开始跑动。24个月的儿童能用蜡笔画一竖,能叠6块方木,能用3块方木排成一行,这表明他们对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动作已掌握了一部分。专家们一般认为,3岁是儿童早期动作发育的顶点。这时儿童的动作开始表现得比较成熟,自己会洗手、吃饭、小便。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动作要领,因此行为也就日趋复杂。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但总的说来,儿童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有序列的过程,而且每个相应的反应都标志着一个成熟阶段的一种行为模式。医学上,就把这些有特点的行为模式作为儿童智能发育的诊断依据。这种诊断适用于揭示儿童神经系统中的损伤、缺陷、变形和落后。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以及同一般行为模式的比较,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以便进行早期治疗。 在儿童动作发展的过程中,双手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的演变过程时强调:“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他认为人的手是任何动物都不可比拟的,在甚至和人最相似的猿类的不发达的手和经过几十万年的劳动而高度完善化的人手之间,有多么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巨大的差别来源于劳动。恩格斯说:“只是由于劳动,由于总是要适应新的动作,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经过更长的时间引起的骨骼的特殊发育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不断以新的方式应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以致像施魔法一样造就了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儿童双手动作的发展不仅使他们的动作日益准确而复杂,而且使他们的活动日益丰富,为他们自己的心理发展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天地。 在双手运动中,抓握动作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抓握动作能形成视觉和动作的协调。抓握,是儿童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它是形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摆弄物体的复杂动作的出发点。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学价值,儿童最初的思维与其动作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动作是思维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概括性手段,也就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 而中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 在中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 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 中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 中小学儿童的思维如何从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呢?我们仅以一个实验为例具体说明。 在一个关于“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研究中,中小学儿童在理解v=s/t这一抽象关系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6~7岁)儿童比较两车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据单一的空间因素,如哪个车停在前面哪个车就快;或只依据单一的时间因素,如哪个车先停哪个车就快。 以后,儿童逐渐能看到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从外部形象判断,不能整合其中的关系。 最后,儿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主动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 对速度的认知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 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 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 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 不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但是, 有许多人毕生都不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的 阶段,这往往表现为缺乏逻辑足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品质,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女性居多。需要说明的是,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纵向阐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但是真正要理解日内瓦学派的精髓,需要和他的另一横向的认知理 论“发生认识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皮亚杰的观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对4—5岁幼儿提问3加4等于几,他们大多会说不知道,而如 果你问他们3块糖添上4块糖是几块糖,他们通过具体形象性思维 会很容易想出答案。 (二)直觉行动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 幼儿初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当幼儿动手玩实物或玩具时,才进行思维。三岁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手的点数,是随着具体事物的实 际操作展开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菜花偶像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的,只有在积累了各种感性经验与表象的基础上,才能抽象概括出表象的本质 属性。 3—4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4岁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理解的是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时常 依赖个别食物的具体形象,概括性很小;5岁幼儿思维时,依赖的表 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要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掌握具体概念。6 岁左右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掌握较抽象、概括性较 强的概念,如家具、蔬菜、交通工具等,开始理解事物发展的逻辑 关系。 看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的人还看了: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利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随着年纪、年龄的增长,只是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纪,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学生数学思维严谨性的培养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学生数学思维严谨性的培养策略 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要养成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继而又要落实到思维品质的形成上。数学和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特征都包括严谨性,思维的严谨性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要求。数学具有周密的逻辑性,任何数学结论必须借助于周密的逻辑方法来实现。 一、注重概念教学,把握概念实质 例如:关于x的方程ax2+x-3=0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 这道题,本来是考查分类思想方法和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简单题,然而,学生往往只顾及求解,而忽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中二次项系数不为0的隐含条件,急速运用韦达定理求解,忘记分类思想,造成了不必要的失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错就错,然后回头反问,当a=0时,方程是否有解?效果斐然。 概念是所有数学内容的基本元素,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整个逻辑系统。数学概念的形成大凡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必要时举反例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针对学生思维不周密、简易疏忽隐含条件、只看问题的表象等问题,可先练习,再针对性引导返查,透过现象看本质,仔细区分和正确使用概念;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要求在审题时不但注意明明的条件,而且留意隐藏条件,全面思考问题。因此,在学习时,要认真理解数学概念,确凿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才能正确有用地解答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周密性。 二、定理运用,把握前提 例如: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4x+5=0的两根为x1、x2,求x12+x22的值. 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用韦达定理和配方法简易解 得:x12+x22=(x1+x2)2-2x1x2=(-4)2-2×5=6的满意答案,但实际上原方程判别式小于0,根源无解,何谈两根的平方和!学生经常忘记,所以,在运用结论、定理时,必须注意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 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 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一)直觉动作思维

所谓直觉动作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才能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动 作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前期。 直觉动作思维能使儿童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实践和空间上 组织起来,作为将来解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但由于直觉思 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有狭隘性(思维的范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景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 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皮亚杰说,直觉行动思维指导学龄 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抽象思维)的一个基础。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 具体形象思维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中的质变。学龄初期儿童抽象思维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借助实物 或手指头的帮助,遇到解题困难时,要靠直观图象以求解答。学龄 初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存在并在思维活动 中进行消长的复杂过程。 2.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又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起初由于他们内部语言还不够成熟,因此还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五个“关键点”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五个“关键点” 【内容摘要】 科学学科承担着理性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要关注那些对推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关节”作用的细节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地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行为,引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把握“观察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帮助学生分清证据和结论。二是关注“误差点”,在关注误差中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和严谨的科学思维。三是谨防“干扰点”,深入到儿童的内在心理,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四是找准“解释点”,对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办法,有效的科学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领与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五是凸现“交锋点”,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这样的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学生思维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思维发展观察误差干扰 【正文】 “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是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面对杂乱众多的客观信息,只注重其表现而忽视其内在联系,热闹之余、活动之余,却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科学结论和思维发展。笔者认为,关注学生不应只关注学生外显学习活动的兴奋度、热闹度,更要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发生、发展和达成历程。教师要关注那些对推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关节”作用的细节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地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引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一、把握“观察点”。 “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简单地说,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但是在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只停留在注重表现,忽视其内在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把握观察点,培养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筛选掉那些无用及无关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根据?”“证据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训练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由目标指引,是积极搜寻信息和问题空间的过程。同时要培养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记录是适合小学生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会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这样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清证据和结论。指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是发现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研究问题的信息,也就是寻找验证自己假说的证据。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收集的信息是为证实猜想和假设的证据,而不是回答问题的结论。所以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如《矿物的观察、描述》一课,针对学生的经验基础,教师进行了充分、必要、具体的引导。(1)怎样观察矿物的光泽:用手电筒照射矿物表面,观察矿物反射光、透过光的能力;(2)怎样描述观察结果:教师让学生观察金属、玻璃、蜡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

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还有赖于具体形象。 (2)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初三处于迅速发展转折期,但尚未处于优势地位。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二是关键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特点。 2.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 趣广泛、思维活跃、敏感;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初中生的求异思维发展非常明显,求同思维发展比较缓慢。初中生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和高涨的自我意识。 3.初中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深刻性及其培养:初中生能够自觉地要求从本质上看问题,但实际中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采用一题多变、设置隐含条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平,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一、操作有序 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其顺利达到认知的彼岸。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三次操作:第一次是引人阶段,用八根小棒摆正方形,再用八根小棒摆三角形,一种是刚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多余,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第二次是圈点子,15个点子,3个一份,有几份?4个一份,有几份,还多几个?5个一份,6 个一份,七个一份呢?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弄清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第三次操作是例题教学,“20个乒乓球,每6 装一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学生独立操作列式,这里的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假如没有学生的操作参与,学生对这个结论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也不可能发现操作背后存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不可能经历并逐步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二、观察全面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优化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

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发展数学思维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观察一要目的明确,二要有序,三要与思维和想象相结合,善于比较,从而提高观察的效果。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口算算式结果,16×2=32,16×20=320,16×200=32000,16×2000=32000,引导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再提问:是怎么变的呢?如果从后往前观察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很顺利地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以上教学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前到后,从后到前,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既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学会了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方法。 三、点拨精巧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解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和梳理。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学生渴望能创造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角的认识”,在学生认识了角是平面图形和画角的方法后,接着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介绍

在《幼儿心理学》里,引述了这样一个实验材料,就是要求幼儿分别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以下任务:把一套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也就是让孩子找出物体之间极简单的机械结构关系。第一种可以用感知动作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在实验桌上放有组成杠杆的实物材料,孩子可以动手操作以达到目的;第二种需要用具体形象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只在图画中画出组成杠杆的有关材料,让孩子看,他们只能凭图象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第三种只能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不给孩子提供实物,也不提供画有实物的图片,只用言语说明任务和条件,这时,孩子既不能动手操作,也没有图象可以凭借,而只能在概念的基础上,凭借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实验的结果证明: (1)幼儿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感知动作思维方式的效果最好; (2)幼儿主要使用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3)幼儿三种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解题方式出现在幼儿后期,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感知动作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低级形态。它是最先在儿童身上出现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在3岁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它居于主导的地位。这种思维活动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思维活动离不开感知的具体对象,是在直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思维活动必须在儿童亲自摆弄、操纵物体,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进行。例如,儿童拿到一个布娃娃,就可能想到拍布娃娃睡觉,如果这时能在她面前摆放一张玩具小床,并让她玩耍,她就可能想到让娃娃期在床上睡觉;如果不给她小床,而给她小匙、食品之类的东西,则她可能想到喂娃娃吃饭。这时儿童还不能离开实物,仅凭已有的实物表象进行思维,因而其思维活动不论就时间、空间而言,还是就内容而言,都有极大的局限性,思维内容相当贫乏。 尽管如此,感知动作思维依然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础,而且是3岁前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父母应该十分注意发展儿童这种思维手段。 3岁前小儿的“勇敢”,常常因为无知而显得十分鲁莽,使父母受到惊扰。一个孩子拿棍探索着墙上的裂缝;突然转而将棍向电器插座上插去;一个孩子在草丛中玩耍,忽然翻开一块碎砖,将发现的蜈蚣抓在手里。诸如此类的行为,常常使父母心惊肉跳。因此有些父母干脆不让孩子到处活动,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看看画报、小儿书,唱唱歌,玩玩积木,抱抱娃娃。父母希望用家庭一角的小天地,代替大自然的大天地;希望孩子以所谓“文雅”的活动,代替那些被认为“粗野”的行为。这样必然大大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的活动量,减少孩子可能接触认识的对象,不利于孩子感知动作思维的发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创造思维发展的条件。当孩于的思维活动由于感知对象或动作的限制而停滞不前时,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继续思维下去的前景。例如,一个小孩子想伸手拿到窗台上的玩具,可是由于窗台太高,即使他急得踮起脚去拿,也依然拿不到,他束手无策了。这时,父母可以拿一把小椅子,放到窗台前,孩子看到椅子,马上爬上去,拿到了玩具。这里,父母提供的小椅子,为孩子继续思考下去,并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能停留在感知动作思维阶段。从3岁左右开始,具体形象思维形式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思维形式,是孩子从感知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中间形态,是较高于感知动作思维的第二阶段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摆脱感知对象和孩子动作的束缚,而利用表象的联想思考问题。概括的表象比物体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表象思维受时间、空间和动作、对象的限制较少,因而可以扩大思维活动的范围,丰富思维活动的内容,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以讲故事为例,为了给3岁前的小儿讲故事,常常需要一些实物,如玩具、图片等的支持,并伴随必要的动作和活动;给5—6岁的幼儿讲故事,则可减少或不用这些东西,而主要靠父母辅以手势和表情的语言描绘,孩子随着父母的言语描绘,能联想到相应的情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容。

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总体特点 1.能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 高中生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科学性、理论性更强,思维步骤更完整。他们能按照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思维课题。 2.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 高中生生活经验丰富,科学知识增多,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得更深入。他们能对事物之间的规律联系提出猜想即假设,并设计方案占检验假设。 3.思维形式化 高中生的形式运算思维已占优势地位。 4.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高中生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5.思维的创造性提高 高中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6.辩证思维迅速发展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高中生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辩证思维是在形式思维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与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达到对事物全面的、灵活的、抽象具体的认识。只有通过辩证思维,人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探索辩证思维发展的规律,促进辩证思维的发展,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任务。 1.有85%的高二学生能正确地或基本正确地进行辩证逻辑思维,这说明高中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高中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明显地低于他们自身同期测试过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这说明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形态,难度最大,成熟较晚。辩证逻辑思维的完善和成熟,可能要到青年中晚期才能完成。 2.辩证思维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较大。在—项实验中将中学生的辩旺思维划分为五种水平,第一级水平(能成功地用辩证逻辑进行思维)的高中生占总数的5.8%。高二学生中处于第三、四、五级水平的共占总人数的53%。 3.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辩证概念发展较早,辩证判断其次,辩证推理出现最晚。这是由三种思维形式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 中学生辩证逻辑思维三种形式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在初中阶段起点较高,发展的速度较快,辩证推理的起点低,且发展速度比较慢。高中阶段也是一样。 就中学生掌握辩证概念的顺序来看,是先掌握具体概念,后掌握抽象概念;先掌握“是”“非”的形式概念,后掌握相对变化的辩证概念。概念的内涵逐步深化、完整,达到科学水平。 4.高中生四种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四种辩证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通过现象揭露本质:能较深刻地揭露对象的最本质的特征,不受行为外部表现的束缚,并能正确运用比较抽象的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种策略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种策略 修订版大纲将旧大纲“教学目的”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修改为“初步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又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在“具体目标” 的“数学思考”中提出了“发展抽象思维、发展形象思维、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等内容。综观多年来的大纲与课程标准,对于“数学思维培养”的认识在提高、观念在更新,说明小学数学教学只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形式思考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从“数学猜想”走向“数学发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示范、点 拨、

训练的意识不强,忽视关于“学习方法、思考策略、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 有意识地示范、点拨和训练,帮助学生去领会思维体操“编排意图”,使之“动作到位” ,从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思维的渗透与训练的。 1.计算观察。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思考: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取决于它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2.思考探究。怎样取决于分母呢?引导学生观察分母,并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探索。 3.提出猜想。通过以上观察,学生提出猜想: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 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5.修改猜想。讨论得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 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儿 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 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只要教学得法,在着重抓了思维的智力品质的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在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假如适当地挖掘,这个潜力能变为他们巨 大的能力因素。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 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尽管小学儿童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抽象逻辑思维,但它却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卡通一词是英文cartoon的音译,意为连环漫画、动画片。卡通形式的电脑游戏软件及有关的生活和文化用品是由卡通派生出来的。我国的卡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五六十年代诞生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三毛》系列漫画及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改编的连环画等,不仅深受孩子的喜爱,而且也深 深地打动了成人。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的卡通市场急速萧条下来。就在这个时期,外国的卡通以电视为主要媒介,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占去了孩子们大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空间。许多年轻的父母都 抱怨:“这孩子,一天到晚都被电视里的动画片迷着,什么也不干……”不仅是电视,还有图书、玩具、服装甚至文具,卡通全方

位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生活。然而,任何有理由在社会上存在的事物,必定是有利有弊的,教育的功能就在于用其利而避其弊。 一、卡通片对儿童思维的积极作用 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看,卡通片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对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由于卡通是根据人的想象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它不受真实事物的限制,可任意塑造、删减、夸张、变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一种积极超越。卡通的主角往往有其现实生活的原型,保留着原型的一些形态和属性, 但又不拘泥于原型。有的卡通形象是组合式的,是用几种原型的某 些部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是融合式的,即消解各原型的形态结构,融 合其功能属性塑造而成的。所有这些,儿童既容易接受又有兴趣接受。 儿童的思维在生命早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儿童来说,事 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 在儿童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 实结构。卡通正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 上翅膀;为了获取胜利,英雄可以拥有神奇的武器;各种动物可以具 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卡通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 无穷的乐趣。 2.多通道的感官刺激。卡通从以笔墨纸张为载体发展到以电影电视、电脑软件为载体,实现了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到全方位多通道的 感官刺激的转换。特别是在采用了电脑合成技术的今天,它声画同步,时空合一,孩子慢慢从阅读式的文化走入了多媒体的文化。许 多卡通片节奏快,色彩丰富,富有动感,又有适当的重复,很容易 为儿童接受。 儿童处在生命发育的早期,他们的感官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这些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刺激既是儿童感官生理发育成熟的外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