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7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名师授课教案】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寒、送、挑”三个生字。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出示词语:瑟瑟秋风秋雨绵绵群雁南飞寒蝉凄切秋月寒江秋菊摇曳梧桐落叶秋风红叶秋风萧瑟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来读。
一、教学引入师: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
拿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读题解题。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读准字音(5分钟)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自读提示: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读准。
(板书:读准)2.请一生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六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土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多媒体课件,学生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的风光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到的资料进展交流,师可适当进展补充。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知否知否声在情深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2、这首诗的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师带读古诗。
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2.学生报告。
(老师在黑板上随意写:见:叶舞推广织灯亮听:沙沙,冷声)3、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帮助解决。
(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4、学习生字(促、深)(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2)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3)生字组词,说话。
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1、赏析第一二行诗(1)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呢?(2)带着乡愁读这两首诗。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课程标准: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内容分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古诗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
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习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评价设计:通过阅读理解体会诗句的含义。
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诗句所蕴含的的感情。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2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生字。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诵,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1、本诗作者叶绍翁,作者简介。
2、《夜书所见》“夜”指的是?“书”呢?“见”呢?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3、在夜晚叶绍翁都见到了什么?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生字有小老师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指导写字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促”。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9首)。
第1首《所见》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唱着歌,歌声嘹亮清脆,回荡在树林的上方。
他忽然想要捕捉那鸣叫的知了,便立即停止了歌声,一声不吭地站在树下。
【作者介绍】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朝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清廉颇有名声。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
嘉庆三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赏析】这是诗人根据旅途见闻创作的一首清新可爱的田园诗。
一个小牧童骑在黄牛上唱着歌,“振”字写出了歌声的响亮清脆,仿佛整个树林中都回荡着优美的歌声,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孩童的活泼烂漫。
就在这个时候,牧童听见了蝉鸣,立刻想到了新花样,于是在最后一句,歌声戛然而止,全诗回归寂静,只剩下一个安静的小孩子站在树下,仿佛正在观察蝉的位置,跃跃欲试。
“闭口立”捕捉了小孩儿一瞬间的变化,孩童机智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用词浅显而生动,动静结合,在描写天真孩童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赞美。
第2首《山行》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抬眼望去,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地有几户人家。
我实在太喜爱这傍晚枫树林中的美景了,于是停下车来慢慢欣赏,那染着秋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