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朦胧诗”作者的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语文全部重要课文的作者及中心思想总结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6.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8.《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
作者李森祥。
9.《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
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作品《围城》10《信客》选自《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11、《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
专题五文化、文学常识1.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敬业与乐业》就是他写的一篇演讲稿。
B.《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实业家、作家罗迦·费·因格。
这篇杂文谈论读书的目的、方法以及作用。
C.《红楼梦》别名《石头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D.《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写的一首游子对大陆的深情恋歌。
【解析】《谈读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兰西斯·培根。
这篇议论文(随笔)谈论读书的目的、方法以及作用。
故B选项错误。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A.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我们所学过的《蛐蛐与蝈蝈》就是他的作品,其代表诗作有《伊莎贝拉》《夜莺颂》等。
B.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
我们中学课文所学过的《谈生命》就是她的作品。
C.李清照,字幼安,宋代女词人。
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内容上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D.孟子,名轲,邹人,与孔子并称“孔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解析】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辛弃疾,字幼安。
李清照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以歌颂诚挚爱情为主,后期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
故C错误。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A.《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
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B.艾青,当代台湾诗人。
《我爱这土地》就是他借助“鸟”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而炽烈的爱。
C.《公输》选自《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威尼斯商人》就是他创作的一部悲剧。
九年级上下文学常识2少第1课沁园春雪选自《毛泽东诗集》沁园春,词牌名;雪,写作对象。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第2课雨说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Ⅰ》——20世纪70年代末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诗人。
重要诗集《梦土上》《衣钵》《郑愁予诗选集Ⅰ》《郑愁予诗选集》等14部,《郑愁予诗选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三十本书”之一第3课星星变奏曲选自《上海文学》——1980年——朦胧诗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
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田园诗《蝈蝈与蛐蛐》选自《世界流派诗选》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夜》选自《世界流派诗选》谢尔盖·亚历山大德洛维奇·叶赛宁(1985—1925)俄罗斯诗人第5课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启蒙思想家。
作品《哲学通讯》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选自《傅雷家书》——书信集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几乎翻译法国全部重要作家作品。
第8课致女儿的信选自《关于爱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
作《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9课故乡选自《呐喊》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10课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长篇小说曹文轩(1954—?)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江苏盐城人。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短篇小说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品《项链》《一生》与俄契诃夫、美欧·亨利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第12课心声选自《儿童时代》黄蓓佳(1955)江苏如皋人。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80年代初被称为“朦胧诗人”的青年作者,一般都是“文革”期间就开始写诗的。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人,当时经常被看成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注:如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他们的诗合集《五人诗选》)。
他们都在《今天》上发表诗,并在围绕这一刊物所形成的集结中,表现了某些共同的诗歌追求。
因而后来也有将他们称为“今天诗群”的。
芒克、多多等在白洋淀“插队”就写过不少诗,芒克又是《今天》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但在“朦胧诗”运动中,人们对他们所知不多。
这与他们在“朦胧诗”热潮中相对沉默,而他们“文革”间的创作又不被更多读者了解有关。
1985年《新诗潮诗集》(注:《新诗潮诗集》(内部交流,老木编选)上、下两册,由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辑出版。
上册中收芒克、多多的诗各近三十首。
)的出版,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的诗才有较多的汇集。
另一值得考虑的因素是,多多等70年代的更带“个人性”特征的诗作,与当时的社会性情感和问题的诗歌主题存在距离。
他们的创作在时代潮流的选择中被“遮蔽”。
“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在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反思潮流中,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都会获得较充分的继续生长的条件。
除了上举的五人以外,70年代末才开始写作的梁小斌、王小妮等,这一时间也被归入“朦胧诗人”的行列。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市。
“文革”时曾在闽北山区“插队”,开始写诗和散文时,得到当时“流徙”在闽西北山区的诗人蔡其矫的指导。
70年代末,结识了北方的北岛等作者,成为《今天》的撰稿者,她的诗也开始广泛流传。
开始,诗界对她的态度也犹疑不决。
不过,在朦胧诗这些有争议的诗人中,她最先得到有限度的认可,也最先得到出版诗集的机会。
(注:舒婷的诗集主要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等。
她的《双桅船》出版于1982年,并获得中国作协的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19799~1982)。
而北岛、顾城、杨炼等在大陆正式出版第一部个人诗集,都要迟至1986年。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简介朦胧诗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8]北岛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
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
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
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
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
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
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
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星星变奏曲》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
江河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
诗人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
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朴质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生和现实的表现。
《外国诗两首》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朦胧诗”作者的简介
80年代初被称为“朦胧诗人”的青年作者,一般都是“文革”期间就开始写诗的。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人,当时经常被看成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注:如作家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他们的诗合集《五人诗选》)。
他们都在《今天》上发表诗,并在围绕这一刊物所形成的集结中,表现了某些共同的诗歌追求。
因而后来也有将他们称为“今天诗群”的。
芒克、多多等在白洋淀“插队”就写过不少诗,芒克又是《今天》的主要创办者之一。
但在“朦胧诗”运动中,人们对他们所知不多。
这与他们在“朦胧诗”热潮中相对沉默,而他们“文革”间的创作又不被更多读者了解有关。
1985年《新诗潮诗集》(注:《新诗潮诗集》(内部交流,老木编选)上、下两册,由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辑出版。
上册中收芒克、多多的诗各近三十首。
)的出版,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的诗才有较多的汇集。
另一值得考虑的因素是,多多等70年代的更带“个人性”特征的诗作,与当时的社会性情感和问题的诗歌主题存在距离。
他们的创作在时代潮流的选择中被“遮蔽”。
“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在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反思潮流中,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都会获得较充分的继续生长的条件。
除了上举的五人以外,70年代末才开始写作的梁小斌、王小妮等,这一时间也被归入“朦胧诗人”的行列。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市。
“文革”时曾在闽北山区“插队”,开始写诗和散文时,得到当时“流徙”在闽西北山区的诗人蔡其矫的指导。
70年代末,结识了北方的北岛等作者,成为《今天》的撰稿者,她的诗也开始广泛流传。
开始,诗界对她的态度也犹疑不决。
不过,在朦胧诗这些有争议的诗人中,她最先得到有限度的认可,也最先得到出版诗集的机会。
(注:舒婷的诗集主要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诗合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等。
她的《双桅船》出版于1982年,并获得中国作协的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19799~1982)。
而北岛、顾城、杨炼等在大陆正式出版第一部个人诗集,都要迟至1986年。
)她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那一线索──而这在50年代之后一直受到“压抑”。
舒婷的诗,或借助内心来映照外部世界的音影,或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
中国当代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性情感在她的诗中的“回归”,以及人们较为熟悉的浪漫派诗歌的艺术方
法,是她的诗在“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这一写作“路线”,使她的诗从整体上表现了对个性价值的尊重。
她也会希望承担重大主题,表达某种社会性问题的“哲理”,但这样的诗如:《土地情诗》、《这也是一切》、《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总是较为逊色。
她的抒情风格和方法的艺术渊源,可以看到与俄国的普希金、叶赛宁,印度的泰戈尔,和我国的徐志摩、何其芳等的联系,而事实上,她写诗的最初阶段,也更多地阅读了上述诗人的作品。
舒婷的一些诗,也写青年在“文革”中的心理上的“伤痕”,写迷惘和觉醒的内心冲突对立情感因素的碰撞、纠缠,以及寻求解脱的努力的心理过程。
在她写作的那个时期,“历史责任”既是人们的主动承担,也是难以回避的精神压力。
这种“不曾后悔”的“承担”,和作为一个需要保护的女子的生活愿望(“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之间的矛盾,是经常触及的主题。
在另外一些诗中,又坚决地追求个体(尤其是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独立性。
用一系列的比喻来强调这一意旨的《致橡树》,常被看作是她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从这样的视角和体验出发,她因此从习见的现象和惯常的审美趣味中,敏感地揭示漠视人的尊严的心理因素。
她揭示已“成为风景,成为传奇”的惠安女子被人忽略的苦难(《惠安女子》);在同样被当作风景的三峡神女峰上,复活了那美丽而痛苦的梦,表现了对长期受压抑的女性的愤激和忧伤(《神女峰》)。
舒婷有的诗不很精炼,有的创新不够。
但她的不少作品,语言清新而不落俗套,诗的意象,多采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她偏爱修饰性词语,也经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使用表示这种转折的连接性虚词。
这都与她对于曲折的情感的表达有关。
1982年后,舒婷有一段时间搁笔。
三年后再执笔时,诗的内容、形式,出现更明显的“现代”倾向。
其后,诗作渐少,更多转向散文写作。
顾城出生于1956年,在“朦胧诗”作者中年龄最小。
“文革”发生时刚满10岁。
不久,开始写一些几行一首的小诗。
曾随父(军队的诗人顾工)“下放”山东农村,在荒凉的河滩上过着孤独的生活,和大自然建立了一种默契。
早期的短诗,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意念。
但他很快离开了直接观照社会现实的视点,而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受,在诗中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
因此,他被称为“童话诗人”(注:这一称号,最早见之于舒婷写顾城的诗《童话诗人》。
顾城在国内出版的诗集主要有《黑眼睛》、诗合集《舒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