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光电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摘要:将被测量变化转换成电感量变化的传感器,称为电感式传感器。电感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被测非电量(位移、压力、流量、振动等)转换为线圈自感系数L 或互感系数M 的变化,再由测量电路转换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量输出。其工作流程图如下所示:

关键字:电感测微仪、原理、应用,发展

正文:

1.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组成及特点

电感式传感器由三大部分组成:振荡器、开关电路及放大输出电路。振荡器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当金属目标接近这一磁场,并达到感应距离时,在金属目标内产生涡流,从而导致振荡衰减,以至停振。振荡器振荡及停振的变化被后级放大电路处理并转换成开关信号,触发驱动控制器件,从而达到非接触式之检测目的。 电感式传感器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简单,传感器无活动电触点,因此工作可靠寿命长。(2)灵敏度和分辨力高,能测出0.01微米的位移变化。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强,电压灵敏度一般每毫米的位移可达数百毫伏的输出。

(3)线性度和重复性都比较好,在一定位移范围(几十微米至数毫米)内,传感器非线性误差可达0.05%-0.1%。同时,这种传感器能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记录、显示和控制,它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广泛被采用。但不足的是,它有频率响应较低,不宜快速动态测控等缺点。

2.电感式传感器的类别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常用电感式传感器有变间隙型、变面积型和螺管插铁型。在实际应用中,这三种传感器多制成差动式,以便提高线性度和减小电磁吸力所造成的附加误差。

1、变间隙型电感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的气隙δ随被测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改变磁阻。原理图如下所示:

输入量(温度、

压力等) LC 振荡

电路 测量电路 输出(电压、电

流的变化量)

它的灵敏度和非线性都随气隙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常常要考虑两者兼顾。δ一般取在0.1~0.5毫米之间。

2.变面积型电感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的铁芯和衔铁之间的相对覆盖面积(即磁通截面)随被测量的变化而改变,从而改变磁阻。原理图如下所示:

它的灵敏度为常数,线性度也很好。

3.螺管插铁型电感传感器

它由螺管线圈和与被测物体相连的柱型衔铁构成。其工作原理基于线圈磁力线泄漏路径上磁阻的变化。衔铁随被测物体移动时改变了线圈的电感量。这种传感器的量程大,灵敏度低,结构简单,便于制作。

下面将具体介绍变间隙型电感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电感测微仪:电感测微仪是一种能够测量微小尺寸变化的精密测量仪器,它由主体和测头两部分组成,配上相应的测量装置(例如测量台架等),能够完成各种精密测量。例如,检查工件的厚度、内径、外径、椭圆度、平行度、直线度、径向跳动等,被广泛应用于精密机械制造业、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制造业以及国防、

科研、计量部门的精密长度测量。目前,国内常用的电感测微仪有指针式和数字式两种,存在的问题较多,如高精度测量范围小,零位调节不方便、功能单一和通用性差等。

它通过编制软件实现仪表的高精度、智能化、多功能化,经过反复的实验与使用,已证明其精度高、操作方便、性能稳定。

其工作原理流程图如下所示:

电路原理图如下所示:

其工作原理介绍:

通过被测物件的大小不同,从而改变气隙大小,引起电压或电流的变化,该变化信号进过整流、滤波之后,再通过放大器放大,最后通过显示仪器的显示来得知被测物件的尺寸大小。

3.电感式传感器的发展

如今传感器新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并利用新现象

利用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生物效应作为传感器原理,所以研究发现新现象与新效应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重要工作,是研究开发新型传感器的基础。二.利用新材料

传感器材料是传感器技术的重要基础,由于材料科学进步,人们可制造出各种新型传感器。

三.微机械加工技术

半导体技术中的加工方法有氧化、光刻、扩散、沉积、平面电子工艺,各向导性腐蚀及蒸镀,溅射薄膜等,这些都已引进到传感器制造

4.总结

输入量:气隙大

小改变

LC振荡

电路

放大电路输出显示

本文从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出发,对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研究。电感式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度、高稳定性、高重复性、长寿命、低频测量的特点,满足了工业、军事、医疗等领域的诸多要求,已经成为21世纪传感器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