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服装广告的翻译策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业广告英汉互译商业广告是指为了推销产品、服务或品牌形象而进行的宣传活动。
在当代商业社会中,商业广告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经常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中。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探讨商业广告的英汉互译。
一、商业广告的目的商业广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销售和营销的目标,即推销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等。
在此过程中,商业广告需要与目标消费群体建立联系和沟通。
因此,商业广告需要通过巧妙的语言表达和形象呈现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销售和营销的目标。
商业广告的语言具有简练、生动、形象等特点。
商业广告需要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来传达信息,并且通过生动有趣的图像来吸引受众的注意。
商业广告也需要在词汇和结构上使用高度规范化的语言,以便消费者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广告信息。
此外,商业广告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消费群体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采用适当的语言和文化符号来吸引不同的消费者。
三、商业广告的翻译策略商业广告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原文与译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消费者受众的文化背景以及销售和营销的目标等因素。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优化语言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口语化和过于复杂的表达,而应采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使翻译口感更好,让受众更易理解。
2、利用文化符号。
商业广告的翻译中也需考虑到目标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适当形式加入消费者易于接受的文化符号和引用文化典故,使得翻译更加符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口味。
3、保持原文情感。
商业广告的目的是传达情感和心理需求,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使翻译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充分表现出情感,使受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1、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在商业广告的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的偏好。
例如,中国市场消费者更加注重吉祥文化,而在西方世界,类似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这样的地方则对浪漫活动的需求很高。
从目的论视角分析商品广告翻译技巧商品广告翻译是商业广告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准确地传达产品信息和品牌价值是其最主要的目标。
因此,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商品广告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翻译目的明确在进行商品广告翻译时,需要明确翻译的目的是什么,以便更好地传递广告信息。
例如,某家品牌的广告目的是推广其品牌形象,那么在翻译时,翻译者要注意谐音和文化背景因素等细节,以便更好地传达品牌形象的含义。
2. 切合目标受众广告的目标受众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因为广告翻译的本质是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联系,因此,如果翻译者想通过广告翻译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就需要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习惯等特点,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3. 捕捉品牌特色品牌特色是客户对品牌认识、感知和印象的总和,是商业广告翻译的重点。
翻译时,要准确地把握品牌特色,并将其传达给目标受众,这样才能增加品牌的认同度和吸引力。
4. 突出产品特点商品广告翻译的另一个目的是突出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准确地传达产品的特点和功效,让消费者了解到产品的特殊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5. 语言风格适应需求在商品广告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风格的转换。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语言风格也是不同的。
例如,英语广告翻译常常使用直接、简洁、简练的语言风格,而中文广告翻译则需要考虑中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总之,商品广告翻译是一项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翻译者的深入思考和灵活运用语言技巧。
只有通过目的论的视角,确保翻译的目的明确,永远以目标受众为出发点,捕捉品牌特色和产品优势,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灵活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从目的论视角分析商品广告翻译技巧商品广告翻译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需要考虑到目的论的视角。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商品广告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潜在购买者的注意,并促使他们购买该商品。
在翻译商品广告时,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技巧来达到这个目的。
翻译时要保持广告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广告的目的是吸引潜在购买者的注意力,因此翻译应该采用一种生动、有趣和吸引人的方式。
这可以通过运用幽默和夸张的手法,以及使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实现。
翻译时还应注意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习惯,以确保广告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与目标受众相符。
翻译时要准确传达商品的优点和特点。
商品广告的目的是促使人们购买该商品,因此必须准确传达商品的优点和特点。
在翻译时,需要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传达这些信息。
还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确保翻译准确无误地传达产品的优点和特点。
翻译时要注意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与习俗。
商品广告通常是面向特定的目标市场,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注意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这包括使用正确的文化隐喻和象征,避免文化误解和冒犯目标受众。
一个广告针对中国市场的消费者,翻译应该遵循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习俗,使用中国的象征和隐喻,以及符合中国口味和偏好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翻译时要运用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语气。
商品广告通常希望与潜在购买者建立一种亲近和友好的关系,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运用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语气。
这可能包括使用亲切和可信赖的语言风格,以及使用积极和鼓励性的语气。
在翻译时还需要注意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确保语言风格和语气与目标受众相符。
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商品广告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潜在购买者的注意,并促使他们购买该商品。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技巧,例如保持趣味性和吸引力,准确传达商品的优点和特点,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与习俗,以及运用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语气。
只有这样,广告翻译才能有效地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并促使他们购买该商品。
从目的论视角分析商品广告翻译技巧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商品广告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
商品广告翻译是将商品广告中的信息和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目的是为了让另一种语言、文化的消费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该商品。
商品广告翻译技巧能够帮助传达广告的信息,强化品牌形象,让广告更加个性化和吸引人。
本文将从目的论(目的与效果)的视角出发,分析商品广告翻译的技巧。
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信息的传递问题。
根据目的论,我将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技巧:信息传递、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
信息传递目的论认为信息传递是翻译的核心目的。
商品广告是一种推销信息的形式。
因此,商品广告的翻译需要注重正确传递信息。
在翻译商品广告时,需要紧紧围绕着产品本身的信息展开,不太要牵强附会,否则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理解错误。
同时,还应该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以免消费者对商品的功能和效用产生困惑。
例如,某款化妆品广告的原文标语是:“只有真正的爱可以让女人变得更自信。
”在翻译时,不能够单纯的将其翻译成英文的“My love is forever”,这样就失去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关于女性 need(需求)的内容,从而无法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语言习惯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翻译时必须考虑这些语言习惯。
这将帮助消费者更好的理解广告信息,并提高广告的可读性。
例如,英语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中文通常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所以在翻译英语广告时,需要改变句子的结构和顺序,以使得翻译更具有行文流畅的感觉,能够更加贴近消费者文化。
另外,还有一些广告中使用的语言习惯,例如隐喻、暗示或俚语等,这些语言习惯可能会具有文化特色,需要进行本土化翻译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文化差异商品广告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除文化差异,使得消费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产品信息。
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和尊重文化的不同是至关重要的。
广告翻译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以便能够最好的适应当地的文化的习惯。
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广告英语翻译的特性和策略【摘要】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英语广告翻译应以目的功能对等为指导性原则,本文通过具体翻译实例来说明各种有效的翻译策略,以此来指导广告英语翻译实践。
【关键词】目的论广告英语翻译特性翻译策略一、翻译目的论20 世纪70 年代,德国的汉斯_威密尔(Hans V 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其理论包括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为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法则。
“目的法则”指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二、广告翻译的特殊性广告英语是一种说服性的言语行为,因此其在语言特色及运用手法上必须具备体现其说服效应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用词简单,针对性强广告英语要遵守的原则就是KISS 原则,即: keep it short and sweet,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广告语中所使用的几乎都是一些常用的口语化的词,简单而富于感染力。
例如:1. Tide's in,Dirt's out.(汰渍放进去,污垢洗出来。
———汰渍洗衣粉)2. Enjoy Coca- Cola(请喝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使用富有动感的单音节动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
如:Nike 的广告词“Just do it”,Y amaha 电子琴广告“Every time we race,you win”(每次比赛,你总赢)。
三个简单的单音节动词“do,race,win”清楚地表明了广告的寓意,达到了宣传、简单明了而易于记忆的功能。
(二)句式精彩纷呈广告英语善于使用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和重复句等不同的句式,且句型多使用简单句。
简单句口语特色浓厚,非常贴近生活,能打动人,能起到应有的广告效果,使消费者能看得懂、记得住。
例如:Forty-one firemen couldn't put it out.(摩托罗拉移动电话广告标题)广告语言有很强的鼓动性,其鼓动性主要通过祈使句和疑问句的使用表现出来。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摘要: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是当今社会广泛使用的交流媒介。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对广告翻译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从广告翻译的目的性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指出广告翻译应灵活运用意译、增译和创造性翻译等策略。
关键词:广告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广告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一则广告必须具有说服力和记忆价值,才能创造商业价值。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贸交往的增加,广告翻译日益重要。
一篇优秀的广告译文必须能够吸引广大消费群体的注意力才能为商家带来利益。
随着广告译文的逐渐增多,译文质量良莠不齐。
那么,如何译出一篇卖座的广告译文呢?本文将结合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谈谈广告文本的翻译策略。
一、目的论翻译的功能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深具德国特色的以翻译目的为理论基础的翻译学派。
它的创始人弗米尔认为译文与翻译的目的密切相关,翻译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一种具体形式的行动。
凡行动皆有目的,因此翻译亦由目的支配。
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谭载喜,2004:255)。
“目的法则”是翻译的最高法则,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因此,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应是“对等”,而应是译本预期目标的实现。
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文本内容选择到底归化还是异化,直译还是意译,增译、减译还是不译。
由于广告文本的商业和公益目的性非常强,因此,在翻译广告文本时,译者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广告翻译广告翻译与文学翻译不同,优劣成败不在于译文是否如实传达了原文的风格和思想,而在于能否成功推销商品、服务或推广某种理念(例如公益广告)。
有时候一则成功的广告翻译会被翻译批评家批判的一无是处(李克兴,2010:25),有时候一则平淡无奇的广告翻译会因其忠实被翻译批评家奉为经典,但笔者认为只要广告译作达到了推销商品,传达理念的目的,无论忠实与否,都不失为一篇佳作,毕竟,它达到了广告的“销售目的”。
目的论视角下服装广告的翻译策略研究作者:陈茹赟许蔚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4期摘要:从文本类型来说,服装类广告属于传达信息型语篇,因此,传递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是其最终目的。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将翻译视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将达到译文的预期目的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并认为目的决定过程,这对服装类广告宣传语的英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目的论的基础上对服装类广告文本的英译实例进行了分析,并以目的论为指导探讨了服装类广告宣传语翻译的策略,以期对我国服装广告宣传语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目的论服装广告翻译策略一、引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愈来愈紧密,许多商家纷纷想要打开国际市场。
我国是服装行业的出口大国,但在海外市场,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服装品牌。
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服装在国外消费者的印象中,一直是“质低价廉”的。
因此,中国服装行业若想改变这一格局,进一步开拓本土品牌,务必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消费者。
这时,合理有效地翻译这些服装品牌的中文广告是当务之急,因为广告语不仅是作为海外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也是该品牌形象与内涵的一种象征。
并且广告词的英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汉英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它要求译者必须充分了解目的语消费者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迎合该国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消费习惯,使译文的内容具有吸引力、想象力、说服力,才能达到品牌推销的目的[1]。
近三十年来,外语界对广告翻译的研究和探讨不在少数,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的查询结果,1997年至2016年,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中以目的论为基础对广告翻译进行研究的有6600余篇,但专门针对服装广告翻译的研究却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因此,对服装类广告词翻译进行研究,分析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目的论与广告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德国功能派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
从目的论视角分析商品广告翻译技巧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翻译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翻译使用者的需要和目的。
在商品广告翻译中,目的论可以指导翻译人员在传达广告信息的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目的。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分析商品广告翻译的技巧。
1. 提取商品核心卖点商品广告的目的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激发购买欲望,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准确把握广告的核心卖点,并将其有效地传达给受众。
核心卖点通常与商品的功能、优点、特色等相关,翻译人员需要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使受众能够快速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
2. 考虑文化背景差异商品广告的目的是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的需求和习惯进行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注意使用受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以提高广告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翻译人员还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3.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商品广告需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激发购买欲望,因此翻译人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广告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修饰性的形容词、夸张的说法等,都可以帮助提升商品的形象和吸引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使翻译文本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4. 注意文字与图像的呼应商品广告通常包含文字和图像两个方面的内容。
翻译人员需要注意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呼应和协调,以增强广告的整体效果。
翻译人员可以选择与图像相符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文字和图像相互映衬,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样可以提高广告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使广告更具影响力和记忆点。
5. 简洁明了,突出亮点商品广告通常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信息的,因为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广告信息,只有简洁明了的广告才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表达方式,突出广告的亮点和卖点,使受众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广告信息。
目的论视角下服装品牌的翻译米盈盈【摘要】In a fast-moving globalised society ,as the international apparel trade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apparel brand name translation is increasingly showing its importance .This thesis is to find ou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atering brands from the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 .The Skopos theory regards Skopos rule as the rule of first importance .T his thesis finds out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ending product information ,delivering aesthetics appeal or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translators should flexibly choose from the following methods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ing and combinationof transliteration & free translation ,to inspire customers'desire to purchase .%随着全球化飞速发展,海内外服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服装品牌的译名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以服装类品牌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目的论下的服装品牌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策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目的论指导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策略,并分析其中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通过案例分析和跨文化因素的影响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翻译策略。
研究发现,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方式。
最终,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探讨了相关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些结果对于提高汉语广告的翻译质量和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汉语广告、英译策略、目的论、跨文化因素、研究总结、启示、研究贡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的论指导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策略研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广告国际传播的需求下开展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广告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汉语广告的英译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诸多翻译失误和文化隔阂问题,影响着广告的传播效果和效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目的论在汉语广告英译中的应用,以有效提升广告的传播效果和效益。
目的论理论强调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特定的传播目的和受众需求,因此能够为汉语广告的英译提供重要的指导和规范。
通过研究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和汉语广告翻译原则,可以为制定目的论指导下的汉语广告翻译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由此可见,目的论指导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有助于推动汉语广告在国际传播中的提升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汉语广告英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翻译领域,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告的宣传效果和品牌形象。
目的论作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对于指导汉语广告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目的论指导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策略,不仅可以深入探讨翻译原则与实践的关系,还可以为提高广告英译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目的论在汉语广告英译中的应用,拓展翻译研究领域,促进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通过对汉语广告英译策略的研究,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提升我国汉语广告的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目的论视角下服装广告的翻译策略研究从文本类型来说,服装类广告属于传达信息型语篇,因此,传递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购买是其最终目的。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将翻译视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将达到译文的预期目的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并认为目的决定过程,这对服装类广告宣传语的英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文在目的论的基础上对服装类广告文本的英译实例进行了分析,并以目的论为指导探讨了服装类广告宣传语翻译的策略,以期对我国服装广告宣传语的翻译有所启示。
标签:目的论服装广告翻译策略一、引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愈来愈紧密,许多商家纷纷想要打开国际市场。
我国是服装行业的出口大国,但在海外市场,中国还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服装品牌。
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服装在国外消费者的印象中,一直是“质低价廉”的。
因此,中国服装行业若想改变这一格局,进一步开拓本土品牌,务必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消费者。
这时,合理有效地翻译这些服装品牌的中文广告是当务之急,因为广告语不仅是作为海外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也是该品牌形象与内涵的一种象征。
并且广告词的英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汉英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它要求译者必须充分了解目的语消费者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迎合该国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消费习惯,使译文的内容具有吸引力、想象力、说服力,才能达到品牌推销的目的[1]。
近三十年来,外语界对广告翻译的研究和探讨不在少数,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的查询结果,1997年至2016年,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中以目的论为基础对广告翻译进行研究的有6600余篇,但专门针对服装广告翻译的研究却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因此,对服装类广告词翻译进行研究,分析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目的论与广告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德国功能派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
起初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Katharina Reise提出的,之后由她的学生Hans Vermeer发展并使之成型,它包括三大法则: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2]。
目的性法则是翻译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它以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3]。
目的论强调翻译应该从译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入手,即结果决定方法。
因此,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4]。
根据目的论原则,广告翻译应该以国外消费者为主体,译者应采取各种方式或手段使译文能够传达与原文同样的观感,甚至超过原文,达成广告的预期效果,完成产品的销售。
然而,与其他翻译文本不同的是,广告翻译要考虑经济、文化等因素,因此,在进行广告翻译时或探讨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时,应与翻译目的论进行有效地结合。
三、中国服装品牌广告翻译现状近年来,多家中国服装品牌在国内市场的根基已较为稳健,因此,不少本土服装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外,力求成为国际品牌。
若要与国际接轨,则需将我国服装品牌的核心精神传递给国外消费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汉语宣传语翻译成顾客接受并欢迎的英语广告。
然而,目前我国的服装品牌的广告翻译质量不容乐观。
下面就当前国内服装品牌广告英译文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逐一探讨。
(一)机械翻译源语的句法和语篇结构广告语中常含有四字结构的词汇,追求押韵与节奏感,从而加强语势。
英语广告语则往往用简洁的句式结构,注重产品的实用性。
如今国内大多数的广告在进行汉译英时,在词语层面逐字逐譯,在句法层面套用汉语句法,在内容层面机械翻译汉语的句法和篇章结构[5]。
例如:(1)一种执着,坚持经典一种态度,细节决定成败一种情结,振兴民族企业一种抱负,标榜商务正装典范An obsession,adhere to the classicAn attitude,details determine success or failureA complex,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family nameWe have ambition to be the paragon of business attire(培罗成/PROGEN)①中国著名西服品牌培罗成的这则广告,单从汉语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用词华美,句式对称,行文流畅,也较为押韵,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但其译文却显拙劣。
最明显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最后一句“一种抱负,标榜商务正装典范”翻译成英文后,与前几句译文形式完全不对应,原因是采取了直译的方式,盲目追求与原文字面意义上的对等,使得译文略显生硬。
这样的译文无法对目标语消费者产生吸引力,从而达不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二)忽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由于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因此在思维和审美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异。
中国消费者的思维较为抽象,因此,汉语广告语中经常存在极度夸张的词汇。
而西方消费者一般是直线思维,因此广告语用词较为精准,没有过度浮夸的词汇。
例如:(2)领衔商务潮流,尽显非凡气质。
Lead the business upper class,full sophistication.(罗蒙/ROMON)②罗蒙服装的这则中文广告词字数对等,符合国人的审美,细细读来似有一位商业精英站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款服装的受众为商务人士,能够让穿上的人显得器宇轩昂,具有精英气质而使人信服。
然而,译文欠妥,“upp er class,full sophistication”这类词过于花哨,赞美与褒扬过度会让目的语消费者觉得不够真实可信,从而无法实现购买行为。
(三)忽略西方追求个性自由的价值观念语言反映文化,而文化的核心就是传统价值观念。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文化价值的四个维度。
荷兰学者Hofstede针对这四个维度研究了世界各国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即中国人集体意识较强,西方人自我意识较强[6]。
这种价值观念在广告中也有所体现。
(3)让每个人尽享时尚的乐趣。
Let everyone enjoy the fun of fashion.(太平鸟/PEACEBIRD)③著名服装品牌太平鸟的这则广告展现了这个品牌的定位在于时尚,“让每个人尽享乐趣”带给读者的感受是服装种类繁多且样样是精品,同时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英语译文比较忠实,虽然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但是忽略了对目的语消费者的文化迎合,因为西方人乐于张扬与众不同的个性,若是群众争相购买此类服装,则到处可见同款,与其价值理念相违背,因此,无法引起目的语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通过上述实例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服装广告翻译的主要问题在于译者只是追求译文字面形式的对等,忽略了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层面。
具体地说,则是译者没有遵循目的论原则,翻译出的文本不符合海外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且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即消费者没有产生购物欲,从而没有达到广告的目的。
四、服装类广告翻译策略服装广告翻译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其目的是使目標语读者中的客户和潜在消费者能够准确获取译文信息,了解服装信息,以期通过传达源语中的信息来吸引消费者,实现广告的最终目的,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7]。
根据目的论,翻译是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的一种文本,因此,相比之下,源语文本居于从属地位,即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而是要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使受众接受的目的[8]。
因此,译者要以原文为基础,以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下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分析一些广告翻译文本,提出相应翻译策略。
(一)基于目的原则的句法重构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则会造成生搬硬套的翻译,达不到广告的目的。
所以,当语言形式和译文目的发生冲突时应该遵循目的法则,即不拘束于原文的语篇结构,充分发挥目的语文本的特点,注重目的语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以达到目的。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换言之,汉语没有特定的语法规范,句式较为灵活,较为喜欢运用排比的结构,而英语的语法规定较为固定,句子一般是由动词或者动词短语组成[9]。
因此,若要缩小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让双方消费者对原文和译文获得相同的感受和理解,译者必须在遵照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句法重构。
以中国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品牌JNBY的广告词为例:(4)现代、活力、意趣、坦然Just Naturally Be Yourself.④中文广告词用了四个词组,简单易记,琅琅上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且用词具有正能量,彰显新中国的青年群体是富有活力、充满意趣的,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值得肯定的是,这个品牌没有将广告词逐字逐意地简单译为“Modern,Vigorous,Interesting,Natural”,而是根据品牌的设计理念将其进行重构,创造性地译为“Just naturally be yourself”,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行文习惯,同时也向客户主群体即年轻女性传递一种信息:做自己就很好,因为你就是独立自我,善于求新,也能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惊喜和诗意的美好的人,更加符合目的语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心理。
因此,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将译文进行句法重构,使之更符合目的语消费者的阅读心理和行文习惯,是切实可行的。
(二)基于目的原则的编辑改写目的论决定了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达到预期是翻译应遵循的首要原则[10]。
而一则成功的广告译文,仅在语言层面上进行准确地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兼顾文化的适应性以达到目的语消费者的审美、文化差异和接受心理的要求。
因此,译者在进行广告英译时,既要保证源语信息的传达,也要充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传统以及审美习惯。
例如中国文化历来注重集体观念,以和为贵,而西方文化则较注重个性化,表现与众不同,所以广告语英译时可以迎合这一点,在遵照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编辑改写。
例如中国著名服装品牌之一“X-特步”的这则广告语:(5)让运动与众不同It’s different.这则中文广告语简单明了,能够让中文消费者迅速抓住要点,然而译文只是将原文“忠实”地表达了出来,十分平淡乏味,无法引起外国消费者的兴趣,换言之,无法起到广告的作用和效果。
而若将译文改为“It’s my way”,不仅传达出了中文的含义,还表现了此品牌的个性,同时也迎合了西方人重视独特性、喜欢独树一帜的心理,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问题,从而能够引起目的语消费者的兴趣。
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一味死译,而是应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在不丢失原文内涵的前提下,充分了解译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运用编辑改写的翻译策略,来迎合目的语消费者的心理,增强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