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稳固结构的探析1.
- 格式:ppt
- 大小:5.94 MB
- 文档页数:36
1.2稳固结构的探析(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2课时。
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常见结构的基本知识。
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和构件的五种基本受力形式,通过有趣的小试验,强化对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的理解。
所以本课时是在第一节认识结构的基础上,具体对结构的两个重要性质:稳定性和强度做详细分析。
课文从实例出发,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接着讲了结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技术试验,学会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教师在技术试验中应该加以对学生的引导。
教学重点:强度概念。
教学难点: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结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比较好的基础,可以说物理的力学知识和上节课常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本课时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四.教学策略通过做一个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演示试验,来说明结构稳定性的概念。
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展开在技术范围内与结构稳定性相关的主要因素,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领悟各因素与结构稳定性之间的定性关系。
(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和课堂提问等方法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等教学形式交叉和渗透灵活运用,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本课时要求学生亲历探究易拉罐的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的探究试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了解问题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感受探究成功后的喜悦。
(二)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结构的一个重要就性质:结构的稳定性。
《稳固结构的探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计划用1课时进行教学。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典型结构分析”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个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设计与制作”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所以,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点章节,也是教学的难点。
正确认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对于学生正确的选择结构和材料,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程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 1 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采取探究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从而达到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能运用本节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分析、讨论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提高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思维,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通过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生活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通过试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引导发现:在学生参与演示试验的过程中,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自主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2 稳固结构的探析(精选9篇)1.2 稳固结构的探析篇1《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说课人:昌乐县教学研究室赵丽萍稳固结构的探析(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及地位课标要求:能通过技术实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实验报告。
选用教材:这节课选用的是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本节课第一章第二节,课题是“稳固结构的探析”,本节内容共3个学时,本节课是第1学时。
主要内容: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在《结构和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使学生对结构的基础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为以后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的教学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什么是结构的稳定性2.能通过技术实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对简单的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解释它稳定或者不稳定的原因,在技术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影响结构稳定的各种因素,解决所设计结构的稳定性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2.熟悉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3.教学重点理解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4.教学难点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对简单的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解释它稳定或者不稳定的原因,在技术设计时能充分考虑影响结构稳定的各种因素,解决所设计结构的稳定性问题。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第一章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已经对结构的受力分析、结构的类型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稳定这类前概念,知道它是对物体的某方面性能的一种描述和评价,只是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程度,还没有系统化。
高二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和相关的学科基础知识。
因此如果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在解释相关现象的同时探究原理,应该是可行的。
“结构与稳定性”教学案例一、教学思路教材在引入部分中是用文字来感受失去平衡的结构,在实际教学中不够形象直观。
很难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引入部分中演示了一个用吹风机吹矿泉水瓶的实验,马上提出质疑:如何保持在有风力情况下瓶的稳定性。
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的探究学习氛围。
进而指出结构稳定性的含义。
并明确探究目标:影响结构的稳定性有哪些?在下面环节中设计了多个实验来验证这些影响结构稳定因素,再通过分析案例来加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验证重心高低会影响结构稳定性中,设计了两块砖的撞击实验。
用撞倒完整砖的力撞击半截的砖,而它却纹丝不动。
在验证结构与地触面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会影响结构的稳定中,则是设计如何使鸡蛋稳稳当当的立起来。
在结构形态这个因素中,则是设计了一个让一张硬纸立起来。
另外在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教材用的器材是砖头。
在课堂实施既不安全也不卫生,于是改用军棋代替。
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结构的稳定的基本条件在教材中提到过,但有点含蓄,这里设计了一个橡皮泥实验。
很生动,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这样通过实验,案例,实践三者紧密结合。
产生一个形象生动的知识链:认识理解运用巩固。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的第一主题“结构与稳定性”。
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
是对结构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而结构的稳定性则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使学生对结构的基本认识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与巩固,为后续的结构的强度,结构的设计等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利用探究,讨论,对比等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的品质和分析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基本知识。
因此在教学尽量多些涉及结构的稳定性的生活实例,便于师生进行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影响结构稳定因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