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探究专题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77
第六课时
一、光合作用相关的探究实验
1.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探究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4.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5.探究光合作用需要水
二、1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和产物
2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实质、意义
3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及应用
第七课时
1.呼吸作用相关的探究实验
2.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了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3.呼吸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
4.呼吸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实质、意义
5.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及应用。
到底要怎么提问呢?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一起来看第一点。
一、提出问题:(展示图片)2.有一些樟树、桂花树等树的茎上会出现一种下半截是“枯叶”,上半截是绿叶的特殊“枝条”,有同学一看而过,而有的同学却在认真观察,思考:小可想:这“枝条”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小俊想:这种“枝条”肯定是变异了!小欣想:这“枝条”是否是一种特殊植物呢?小策想:这“枝条”可能是人挂上去的装饰?(1)你认为上面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更有价值,更适合我们进行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你看到这种现象后,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一次小珊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色,小珊觉得奇怪,想探究变色的原因,你能帮她提出问题吗?(注:植物呈绿色是因为有叶绿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1、科学性; 2、可探究性。
二、作出假设:4.某兴趣小组在做“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的实验时,有四位同学做出了自己的假设:甲同学:馒头块被牙齿嚼碎是不是被消化。
乙同学:细嚼慢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风度,和消化无关。
丙同学:淀粉在口腔中能够被唾液消化。
丁同学:不同量的唾液对淀粉消化有影响。
(1)你认为这四种假设中,最好的是_____。
(2)你还可以作出怎样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同学做这个题时,是这样作答的,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5.【探究情景】菠萝酸甜多汁,可口开胃,但一次食用过多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这种破损真的是由菠萝汁引起的吗?某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与口腔黏膜相似的小肠黏膜开展了以下的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5个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斯德的肉汤实验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得出结论:二、科学探究的2个重要原则:1、对照原则,即设置对照实验。
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相同的一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关于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一组。
对照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一组。
2、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变量(变量),即对照实验中不同的条件。
两组对照实验中一般只能设计一个变量。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两组对照装置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
例1在进行“探究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能作为相互对照的一组实验是()A. 甲组有光,乙组无光B. 甲组有光干燥,乙组黑暗湿润C. 甲组干燥,乙组湿润D. 甲组有空气,乙组无空气例2某生物小组为了研究光对豌豆发芽的影响,在A、B两个花盆中种了具有萌发能力的同样豌豆,且数量相等,按下表进行实验。
这一过程有一处错误,改为()A.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同一温度的环境中 B.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的地方C.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里 D.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充足基础巩固1、某饭店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贝类)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有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
(甲)小明猜测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有患癌症。
(1)文中(甲)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中的。
(2)步骤采用的是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3)你从小明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实验结果说明小明的假设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同种、同龄、等体重的成年雌鸟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2、甲组饲以正常食物(不含DDT),乙组饲以同种但含DDT的食物,然后比较两组鸟的蛋壳厚度。
八年级生物复习----探究题卷1.为证明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做了以下实验:(5分)第一步、提出问题:细菌对植物落叶有分解作用吗?第二步、作出假设:第三步、制定并实施计划:他们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第四步、得出结论:细菌对植物落叶有分解作用。
第五步、表达与交流(1)填写步骤二。
(2)他们选的植物落叶应该是。
A、桉树叶和榕树叶B、大榕树叶和小榕树叶C、同样大小的榕树叶(3)此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有个,是。
实验中甲组的作用是。
2.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
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 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
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
请回答:(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___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A. 瓶子的大小B. 细菌的有无C. 肉汤的多少(3)乙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牛奶的()A. 巴氏消毒法B. 腌制法C. 脱水法(5)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3.(7分)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
某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来探究小虾的保鲜方法。
请回答:组别鲜虾数包装存放位置时间颜色A组10只保鲜膜冰箱二天保持原样B组10只保鲜膜室内二天有异味、变成白色(1)A组的保存方法是。
(2)B组鲜虾变质了,原因是微生物在食品中和。
(3)A、B两组实验相互形成实验,实验的变量是。
(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初中生物复习十大专题初中生物复十大专题专题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基本要求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在假设中,需要考虑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即变量。
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数量和重复组数,以避免偶然性。
同时,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在生物学研究中,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显微镜的结构包括载物台、遮光器、反光镜和镜筒等部分。
为了使用显微镜,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步骤,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等。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需要注意调节光线的强弱和光圈大小。
同时,需要掌握显微镜结构的识记口诀,以便更好地进行观察。
观察样本时,需要将样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固定,确保玻片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接近玻片标本,同时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常用的玻片标本有切片、涂片和装片,而装片制作可以通过“擦”、“滴”、“取”、“展”、“盖”(“染”、“吸”)的步骤完成。
观察时需要注意物像的倒像,以及物像在视野中的位置和挪动方向。
放大倍数等于物镜放大倍数乘以目镜放大倍数。
在高、低倍镜下观察的物象特点不同,而污点的位置可以通过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来判断。
动物和植物细胞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心体的存在与否。
细胞核在遗传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其中的染色体含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即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
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物的特征包括需要营养、能够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够生长和繁殖,并且除了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而生物部分则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实验探究专题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常用方法有(调查)(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一、探究的一般过程:作为学习生物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探究的基本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质疑。
2.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之后,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相关资料等,作出相应的种种假设。
通过讨论,对于提出的假设要做合理的保留或删除。
注意作出的假设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
3.制定计划。
计划的制定要紧扣所作的假设进行,包括探究对象、对照装置(如容器)、区分标志(如标签)等材料用具的选择和准备,设计方案的形成和实验步骤的安排。
要注意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
自己制定出初步探究计划之后,在探究计划实施之前,可以把计划提交小组,通过小组成员讨论或反复研究,对不周到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
因为科学探究实验要胆大心细,周全考虑,稍有不慎,会前功尽弃。
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探究材料如何选取,探究装置是否合理,探究步骤是否完整等方面。
4.实施计划。
严格按照探究方案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翔实地记录实验结果。
必要时还要设计相应的表格,这样便于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5.得出结论。
分析探究结果,与所作的假设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结论。
6.表达与交流。
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和组间交流等形式深入分析主题。
特别提示之一:当结论与假设矛盾时,首先要反思探究过程的科学性、严密性。
其次考虑重新做出假设,重新设计探究实验。
正确结论有时候可通过一次探究获得,也可能需要多次探究获得。
科学探究往往要经历许多次失败才能够柳暗花明。
特别提示之二:探究实验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为了迎合假设而改动实际观察的数据和结果。
二、探究实验中的对照:1、对照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探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2、实验变量:也叫控制变量,简称(变量),即对照实验中不同的条件。
【一轮重点·难点专练】备考2024年中考生物实验探究专项复习2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一、选择题1.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A.光B.水C.温度D.湿度2.鼠妇是初中生物学的实验动物。
在实验准备中,你不会到哪种环境中捕捉鼠妇?()A.草坪的石头堆里B.学校的篮球场上C.庭院的菊花盆下D.墙角的草丛中3.请你选出最科学的实验装置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A.B.C.D.4.某课外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其中需要修改的是()A.鼠妇数量和湿度B.光照和湿度C.光照和温度D.温度和湿度5.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意见,正确的是()A.10只鼠妇太多了,用2只就可以B .10只鼠妇应放在纸板遮盖的一侧C .纸盒底部两边都应该是细湿土D .纸盒上面应该全部用玻璃板盖住6.某生物学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A .蚯蚓数量B .光照条件C .温度D .土壤干湿度7.如表为小林同学探究“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设计方案其中存在不合理之处,下列改进建议正确的是( )A .纸盒左右两侧各放1只鼠妇B .纸盒左右两侧均应设置黑暗的条件C .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干燥的土壤D .纸盒左右两侧均应放置潮湿的土壤8.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对照实验。
该实验方案中的①和②应分别为( )A .明亮15℃B .明亮25℃C .阴暗15℃D .阴暗25℃9. 某同学在饲养黄粉虫的过程中发现,铺在养虫盒里的泡沫塑料板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
这是黄粉虫在吃泡沫塑料吗?该同学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进行研究。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食物种类B.除变量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黄粉虫生活C.分析可知,黄粉虫不能吃塑料D.该实验的启示:可以利用生物方法解决“白色污染”难题10.如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A.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D.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11.在潮湿而又温暖的季节,如果食品保存不当,表面很快会生长出白色的霉菌。
第二十一讲科学探究知识点: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表达与交流。
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和等。
其中调查法包括调查和普查,有时调查范围很大,不能逐一调查,只能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进行调查。
实验法包括和模拟实验法等。
3.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对实验对象的要求:实验对象的生长状况、大小、形状、健康程度等要保持。
实验材料使用的量要。
4.对照实验应遵循的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保持。
目的是防止除变量外的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对照原则对照实验应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3)重复性原则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
(4)常见考点:①实验时用多个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目的是:。
②多次实验后,计算平均值是为了。
③实验对象不能用1个,原因是。
④已知探究的问题,填假设或结论的方法,将探究问题改成陈述句。
5.模拟实验: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
【探究情景】菠萝酸甜多汁,可口开胃,但一次食用过多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
这种破损真的是由菠萝汁引起的吗?某中学七年级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与口腔黏膜相似的小肠黏膜开展了以下的探究实验,有些步骤不完整,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提出问题】新鲜菠萝汁会破坏黏膜吗?【作出假设】。
【材料用具】猪小肠黏膜一块,培养皿2个,生理盐水,新鲜菠萝汁,滴管,量筒,镊子,剪刀,放大镜,恒温箱。
【方法步骤】(1)取一块猪小肠黏膜平均分为两半,分别放入A、B培养皿中。
(2)分别向A、B培养皿中的小肠黏膜上滴加15mL生理盐水和新鲜菠萝汁。
(如图)(3)把A、B培养皿放在37℃恒温条件下,10分钟后用放大镜观察。
【实验结果预测】预测一:若A培养皿中黏膜,B培养皿中黏膜出现破损,则说明新鲜菠萝汁会破坏黏膜。
预测二:若A、B培养皿中黏膜均完好,则说明:。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复习教案
主题:生物多样性
一、知识点回顾
1.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重要?
3. 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方面?
4. 什么是物种?
5. 什么是基因型和表现型?
6. 什么是近交和远交?
7. 为什么近交容易导致遗传缺陷?
二、实验探究
1. 设计一个实验检测附近不同地区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2.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 怎样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思考题
1. 如果某地区的某种动物数量急剧减少,会对该地区造成什么影响?
2. 人类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
3. 如果家庭养殖的狗长期近交,会有哪些可能的问题?
四、练习题
1. 物种是指具有相同___________的生物个体的总称。
2. 远交可以增加遗传的__________性。
3. 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的生态平衡有着_________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
1. 结合实际,列举几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
2. 回答思考题中的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思考,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要积极行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祝大家学习进步!。
初中生物复习十大专题专题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过程及基本要求: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研究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
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
选出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
收集数据。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
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
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变量:在“假设”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变量;再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对照实验:是指实验中除这个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实验资料达肯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制止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
专题二·生物体的布局层次1.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重点在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布局和感化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显微镜布局识记口诀:目镜物镜反光镜,镜座镜柱和镜臂,镜筒下连转换器,准焦螺旋分粗细,载物台上压片夹,通光孔下遮光器。
(2)显微镜的使用的图要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步骤:①取镜和XXX: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 1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边向目镜内观察,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光亮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
生物科学与探究二、生物的基本特征: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和分类法等,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一般要与“观察法”的有机结合。
2、实验法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3、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说明实验法的基本过程:☆温馨提示☆......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变量因素”不同以外,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过程中,将叶片局部遮光,其目的就是形成对照实验(即:有光与无光)。
其中的“光”就是该实验的变量。
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普通光学显微镜示意图三、有关显微镜与实验方面的知识:(包括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五、细胞分裂的概念、过程和意义:【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变化最明显】细胞分裂示意图)更新生物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
细胞分裂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1、右图①和④镜头组合,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① 与 ④ 镜头组合,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体积最大的 是 ③ 与 ⑥ 的组合。
2、右图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步骤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②→④→③→①→⑤→⑦→⑥3、右图为显微镜下的某一种植物细胞结构图,请椐图回答: (1)标号②所示的结构是 细胞膜 ,该结构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2)该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标号③,细胞在分裂时,其中的 染色体 变化最明显。
(3)该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和 叶绿体 ,线粒体是进行 呼吸作用 的场所,而叶绿体 是 光合作用 的场所。
(4)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③细胞核。
4、根据右图回答问题:(1)右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 乙 图,属于动物细胞的是 甲 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动、植物细胞共同具 有的结构是 细胞模、细胞质、细胞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