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生态学第六章
- 格式:pdf
- 大小:11.81 MB
- 文档页数:61
生态学各章小结0 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在很广泛的尺度上进行研究的。
现代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第一章环境的概念是对应于特定主体而言因此不同学科对环境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更受生态学研究重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
每种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指出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事实上,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生物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可调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2 第二章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轴心倾斜的位置、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等不同,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时间、强度及光质呈昼夜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
地表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量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地形变化及海拔高度等也产生了影响,使各地的温度日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有所不同。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希腊oikos(住所)加上logos(学科)组成okologie 衍生而来,意即研究环境中的生物。
现代生态学概括为:研究决定生物分布及其量度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居环境简言之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环境总和。
其与生态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在参与编写《乌鲁木齐市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及《乌鲁木齐市南郊绿色长廊生态建设项目》中,将林业生态规划理念运用到人居环境中去,得到较好的评价。
因此,特撰写此文,望能给从事林业咨询人员借鉴。
标签:人居环境、生态学前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森林是自然生态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因子。
认真研究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是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人居环境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 林业工作者关注“人居环境”的必要性人居环境是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被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起来。
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使人类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建设规模大,动用资金多,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与部门广。
城市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等等,都已成为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
而在生态建设项目中,往往涉及此领域,因此,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要在实践中迅速掌握人居环境的理论,在生态建设项目中,提高将生态理念与人居环境良好结合的能力。
.;. 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P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环境承载力(P19)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人类生态学(P16)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生态位(P17)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生态学(P1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1.初级生产(P31)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次级生产(P35)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生态规划六、七章第一节因子分析法一、因子分析意义因子生态学分析法是一种能够分辨社会群体变量和类似变化格局的总结或合成技术。
因子生态学理论主要应用于城市居住结构分析。
因子生态学分析方法是依靠于多元统计技术方法实现的,其中主要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是城市研究中最常采用的多元统计技术方法。
二、因子分析的流程麦克哈格在其生态规划方法中,基于生态事宜的分析,提出了生态适应分析的七步法,相应步骤如下:1明确规划区域范围及可能存在的资源利用方式,根据规划要求,明确资源属性;2收集材料,解读空间数据,建立数据库;3用系统分析法筛选出对资源利用有明显影响生态因子及作用大小;4考虑扰动因素,根据系统分析方法,确定评价等级与标准;5采用单因子与因子的综合分析,确定综合评价;6对各因子间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最后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等级;结合资源利用,进行制图;8编制规划对象评价综合表和不同方式的图件。
三、因子分析的确定因子生态学分类的基础是把因子作为假设属性,即统计产生一系列混合变量,每一个独立变量解释综合差异的一小部分。
因子生态学的目标是辨别数据主要差异。
(一)筛选评价与分析因子的原则选择评价的因子要坚持一下四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2主导因子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二)评价标准与分级评价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依据生态因子给定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影响作用以及该因子在评价区域内时空分布特点。
生态适宜度的评价分级一般划分为三级:很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
或者分为五级: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
(三)形成区域划图第二节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适宜性是指区域土地的生态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或是指在规划区内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
在进行生态适宜度分析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何种地块(网格)的生态适宜度;二是地块对何种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度。
生态适宜度分析是规划的的核心,其目的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及其他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根据发展和资源利用要求,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等级。
第一章绪论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方向(1)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2)研究手段向高新技术发展(3)研究范围向广度上发展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环境是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4、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5、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1) 综合作用(2) 主导因子作用(3) 直接和间接作用(4) 阶段性作用(5) 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7、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8、谢尔福德(S h e l f o r d)耐受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9、植物对光照度(光强)的适应类型:阳(地)性植物、阴(地)性植物、中(耐阴)性植物—————用于种植搭配10、光补偿点、光饱和点:阳性植物都高,阴性植物都低(图见16 页)11、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类型: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度,可区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和日中性植物。
12、红光有利于糖合成,蓝紫光-蛋白质,紫外光-花青素,有色薄膜利用等。
13、光周期现象的意义:引种(南北)驯化,控制开花时间14、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15、范霍夫定律:指温度每升高10℃,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