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大气腐蚀研究进展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0
姓名:段平学号:2010214145 科目:腐蚀与材料保护指导老师:陈存华大气腐蚀的研究进展摘要:大气腐蚀是指在环境温度下由于空气中的水气、氧气以及污染物质等的电化学或者化学作用而引起的金属腐蚀,电化学腐蚀是由潮湿大气所引起的,即金属表面存在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薄膜液层和凝结水膜层,大气腐蚀主要是氧通过金属表面所形成液膜的扩散,而发生氧去极化的腐蚀。
而化学腐蚀是由于干大气所引起的。
关键词:大气腐蚀;种类;原因;影响;金属;措施正文:一、大气腐蚀的种类通过大气含水的多少可以将大气腐蚀分为三种。
(1)干的大气腐蚀:空气十分干燥,金属表面上不存在水膜,金属的腐蚀属于常温氧化。
(2)潮的大气腐蚀:Rh<100%,在金属表面上存在肉眼不可见的薄液膜,随水膜厚度增加,V-迅速增大。
(3)湿的大气腐蚀:Rh≈100%,金属表面上形成肉眼可见的水膜,随水膜厚度增加,V-逐渐减小。
Rh指的是相对湿度。
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条件进行分类,具体划分见下表:大气环境腐蚀分类腐蚀类型腐蚀速度(mm/a)腐蚀环境等级名称环境气体类型相对湿度(年平均)% 大气环境I 无腐蚀<1.001 A <60 乡村大气II 弱腐蚀0.001~0.025AB 60~75<60乡村大气城市大气III 轻腐蚀0.025~0.050 ABC>7060~75<60乡村大气城市大气工业大气IV 中腐蚀0.050~0.2 BCD>7060~75<60城市大气工业大气和海洋大气V 较强腐蚀0.2~1.0CD>7060~75工业大气VI 强腐蚀1~5 D >75 工业大气腐蚀气体分级气体类型腐蚀物质名称腐蚀物质含量(mg/m3)气体类型腐蚀物质名称腐蚀物质含量(mg/m3)A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氢硫化氢氮氧化物氯氯化氢<2000<5.5<0.05<0.01<0.1<0.1<0.05C二氧化硫氟化氢硫化氢氮氧化物氯氯化氢10~2005~105~1005~251~55~10B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氢硫化氢氮氧化物氯氯化氢>20000.5~100.01~50.01~50.1~50.1~10.05~5D二氧化硫氟化氢硫化氢氮氧化物氯氯化氢200~100010~100>10025~1005~1010~100注:当大气中同时含有多种腐蚀气体时,腐蚀级别取最高的一种或几种为基准。
考虑大气腐蚀影响的钢结构剩余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张岳林;冉翠玲;王伟;顾跃跃;方成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52)5
【摘要】对考虑大气腐蚀影响的钢结构剩余抗震性能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首先探讨了钢在大气环境下腐蚀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其次从材料、构件、结构体系3个层次梳理了腐蚀对钢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最后针对该领域当前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详细评述。
该领域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应包括腐蚀预测新方法、考虑蚀坑分布随机性的建模方法、焊缝腐蚀与焊缝超低周疲劳的交叉学科研究、适合腐蚀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高效建模方法。
【总页数】12页(P726-737)
【作者】张岳林;冉翠玲;王伟;顾跃跃;方成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91
【相关文献】
1.Cr含量对耐大气腐蚀钢耐大气腐蚀性能的影响
2.考虑点腐蚀影响的海洋钢结构剩余极限强度研究进展
3.围护结构对钢结构工业厂房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4.
考虑不均匀腐蚀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研究5.考虑弱支撑的装配式钢结构抗震性能推覆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电信息工程金属材料的腐蚀疲劳研究进展邵长静(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摘要:本文首先深入阐述了金属腐蚀疲劳机理,其后分析了金属材料腐蚀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腐蚀疲劳试验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金属材料;腐蚀疲劳;研究1金属腐蚀疲劳机理1.1腐蚀疲劳裂纹萌生机理1.1.1局部腐蚀理论局部腐蚀理论本质上来讲主要是指在腐蚀环境及疲劳载荷的影响下形成了交互作用,导致材料的表面出现一系列腐蚀坑,而在其底部及边缘部分产生了应力集中,导致腐蚀疲劳提前出现。
而这样的理论我们通常将其灵活运用于发生局部腐蚀的材料,尤其是对于铝合金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解释表面没有腐蚀坑却出现了腐蚀疲劳这一现象的原因,整体上具有极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1.1.2形变活化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形变活化理论看作是阳极滑移溶解模型。
其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会经过如下3个步骤:第一,具有阳离子的相关液体不断扩散;第二,金属材料表面的保护性氧化膜破裂;第三,金属表面不断腐蚀溶解。
在这一理论中,金属材料的晶体会在载荷的作用下发生一定的变形,而变形区域的活化能相比于未变形的位置更高。
基于此,变形区域及未变形区域基于环境的相关影响共同组成了原电池,其分别可以作为电池的阳极和阴极,阳极不断受到腐蚀发生溶解现象,最终造成了大量的疲劳裂纹。
形变活化理论在目前大多用于分析高强钢的腐蚀疲劳现象,基本不会应用在高强铝等材料的腐蚀中。
1.1.3表面钝化膜破坏理论表面钝化膜破坏理论主要是指金属材料基于一定的荷载作用不仅仅发生了一定的晶体滑移,同时其也形成了腐蚀产物,直接阻止了晶体的可逆滑移,久而久之,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会造成表面的错位,导致钝化膜直接破裂。
基于滑移处形成阳极区作者简介:邵长静(1982-),女,辽宁凌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属材料的耐蚀性、'属材料的表面处理等%域,此时阳极区域会迅速地溶解,直到钝化膜被再次修复。
海洋大气环境中含稀土耐候钢暴露1年的耐蚀性能研究陶鹏;孙金全;董彩常;杨海洋;张波【摘要】Objective To research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ordinary weathering steel and rare earth weathering steel (Cu-P-RE steel).MethodsBy the test of corrosion rate, the electronic probe and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the effect of RE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rrosion resistance wasdiscussed.ResultsAfter RE was added to the weathering steel, the rust layer became more con-tinuous and denser, and the number of crack and holes decreased.Conclusion The physical barrier effect of rust layer including RE on corrosive medium is relatively perfect, which could restrain the corrosion of corrosive medium to steel matrix and en-hance the protective ability of matrix. The existence of RE elements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 corrosion rate of weathering steel in the marin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of Qingdao and improve the atmospheric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weathering steel.%目的研究普通耐候钢和含稀土耐候钢(Cu-P-RE钢)的耐蚀性能.方法通过腐蚀速率测试、电子探针、金相制作等技术手段探讨稀土对耐候钢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在耐候钢中加入稀土后,含稀土耐候钢比普通耐候钢的锈层更加连续致密、裂纹孔洞数量减少.结论含稀土锈层对腐蚀介质的物理阻挡作用相应改善,可有效抑制腐蚀介质对钢基体的进一步腐蚀,对基体的保护能力增强.稀土元素的存在有利于降低耐候钢在青岛海洋大气环境下的腐蚀速率,改善耐候钢的耐大气腐蚀性能.【期刊名称】《装备环境工程》【年(卷),期】2017(014)005【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耐候钢;稀土;耐蚀性能【作者】陶鹏;孙金全;董彩常;杨海洋;张波【作者单位】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J07;TG174金属腐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仅会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破坏设备引发事故,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气腐蚀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金属材料的腐蚀速率和腐蚀形态。
3. 评估防护措施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低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铜等金属材料。
2. 实验设备:实验台、腐蚀试验箱、电子天平、量筒、移液器、剪刀、砂纸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将实验材料切割成相同尺寸的小块,用砂纸打磨表面,去除氧化层。
(2)将处理好的材料分为若干组,每组材料分别暴露在不同的腐蚀环境中。
(3)定期观察并记录材料表面的腐蚀情况,包括腐蚀速率、腐蚀形态等。
(4)对部分材料进行防护处理,如涂覆防腐涂料、电镀等,然后重复步骤(3)。
2. 腐蚀环境设置:(1)干大气腐蚀:将材料暴露在干燥、清洁的室温环境中。
(2)潮大气腐蚀:将材料暴露在相对湿度大于60%的潮湿环境中。
(3)海洋大气腐蚀:将材料暴露在含盐分、湿度较大的海洋大气环境中。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干大气腐蚀:(1)实验结果显示,低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铜等金属材料在干大气环境中腐蚀速率较慢,表面基本无腐蚀现象。
(2)腐蚀形态主要为氧化膜,厚度在1~4nm之间。
2. 潮大气腐蚀:(1)实验结果显示,金属材料在潮大气环境中的腐蚀速率明显加快,表面出现明显的腐蚀现象。
(2)腐蚀形态包括氧化膜、锈蚀、腐蚀坑等,腐蚀速率与材料种类、湿度等因素有关。
3. 海洋大气腐蚀:(1)实验结果显示,金属材料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速率最快,表面腐蚀现象最为严重。
(2)腐蚀形态包括氧化膜、锈蚀、腐蚀坑、白锈等,腐蚀速率与材料种类、湿度、盐分等因素有关。
4. 防护措施对腐蚀的影响:(1)实验结果显示,涂覆防腐涂料、电镀等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金属材料的腐蚀速率,延长使用寿命。
(2)防护措施对腐蚀的影响与材料种类、涂层质量、防护层厚度等因素有关。
五、结论1. 大气腐蚀是金属材料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常见腐蚀现象,其腐蚀速率和腐蚀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材料保护学课程代号:任课教师:完成日期:专业:学号:姓名:成绩:_____________金属材料大气腐蚀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金属大气腐蚀研究做了简介,综述了我国的大气腐蚀研究进展,并比较了国内外的发展水平。
得出我国的大气腐蚀研究已经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但是总体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20-30年的差距。
对以后的大气腐蚀研究方面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金属,大气,腐蚀大气腐蚀是指大气中的腐蚀性气体溶解在水中作用于金属表面所引起的腐蚀[1]。
大气腐蚀是金属腐蚀的基本类型,几乎所有与大气接触的金属材料都会受到大气腐蚀,大气腐蚀所造成的损失约占腐蚀总损失的一半以上[2],因此,开展大气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金属大气腐蚀研究简介金属的大气腐蚀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普遍的腐蚀现象,因此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对它进行研究。
特别是基于自然环境中的大气腐蚀现场曝晒试验直观、可靠的特点,世界各国对其都格外重视。
尤其是像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通过现场曝晒试验研究多种材料在自然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相比之下,我国开展自然环境的大气腐蚀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1955年开始建立大气腐蚀曝晒试验站,但由于历史原因,发展迟缓,不具系统性,期间由于“文革”影响还中断了十几年,直到1980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恢复自然环境腐蚀试验网站的建设工作[3]。
我国在大气腐蚀基础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这些系列论文的发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在大气腐蚀方面的研究地位,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大气腐蚀研究强国之列,而且这方面还保持着很好的发展势头[4]。
2.大气腐蚀行为与规律若干研究进展(1)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幂指数规律的建立和金属大气腐蚀初期行为与规律研究[5]。
以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材料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中的长期现场腐蚀试验为基础,通过数据采集、评价和综合分析,获得了金属材料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速率幂函数规律和相关参数以及拟合曲线,由此建立的幂函数模型可以表征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下金属材料的腐蚀规律,这一规律的确认与获得是我国材料大气腐蚀学科领域的重要进展。
其模型为:D A n t其中,D——腐蚀深度(mm);t——暴晒试验时间(a);A——第一年的腐蚀深度(与环境及材料有关);n——代表腐蚀发展趋势(随钢种和环境变化极大,数值一般小于1);对Q235和09CuPCrNi耐候钢在模拟潮湿和湿热大气环境中的腐蚀初期行为;铝合金AZ91D镁合金在模拟大气环境中的腐蚀初期行为与机理;Q235、09CuPCrNi耐候钢、铝合金AZ91D镁合金在单一SO2、CO2、NaCl沉积污染状况下和SO2、CO2、NaCl沉积复合污染下的腐蚀初期行为与机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一系列结果,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
(2)薄液膜下的腐蚀电化学规律研究[6]。
对典型铝合金7A04在0.6mol/L 氯化钠和1mol/L硫酸钠溶液(pH 5)不同厚度薄液膜下的电化学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阴极极限电流密度都接近或高于其在本体溶液中的电流密度,表明阴极极化曲线没有受到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的影响;薄液膜下的阴极极化曲线与标准的扩散控制阴极极化曲线存在偏离,表现为氧的还原电流在极限区随阴极过电位的增大而增大[7]。
铝合金7A04在0.6mol/L氯化钠和1mol/L硫酸钠溶液(pH 5)薄液膜下的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过程中电流分布比较均匀,测试结果没有受到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在腐蚀初期(2—24h),在110μm液膜厚度下的腐蚀速率最高;随浸泡时间的延长,不同液膜厚度下的腐蚀速率开始变化,浸泡后期腐蚀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bulk olution (2000μm)>500μm>170μm>235μm>110μm>60μm 铝合金7A04电极在1mol/L硫酸钠溶液(pH 5)薄液膜下的阻抗谱结果表明:随腐蚀时间的延长,铝合金7A04的腐蚀速率增加;在腐蚀前期(0—96h),在110μm液膜厚度下腐蚀速率最大;腐蚀后期(96—168h),在110μm液膜厚度下电极的腐蚀速率趋于稳定,本体溶液中铝合金7A04腐蚀速率继续增大并达到最大[8]。
采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SECM)原位测试研究铝合金1060、2A12和7A04在含0.6mol/LNaCl(含5mmol/LKI,KI为氧化还原剂)溶液和1mol/LNa2SO4(含5mmol/LKI)溶液(pH 5)中的氧化还原电流,模拟研究了铝合金在NaCl和含SO2环境中的初期腐蚀行为[9]。
(3)大气腐蚀的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研究[10,11]。
采用概率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对金属在湿大气条件下的初期腐蚀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实际耐候钢在实验室湿热大气环境下的腐蚀形貌图进行了对比。
分析了元胞自动机机模型中两类重要参数对腐蚀过程的影响,其取值决定了腐蚀的速度控制步骤是电化学活化过程还是扩散过程。
模拟得到了腐蚀过程主要离子的浓度分布图,并结合大气腐蚀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虽然与实际的腐蚀过程相比,建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还是比较理想化和简单的,为了得到更加真实的腐蚀过程模拟,还需要进一步在模型的建立过程进行更加细致的模拟与研究,这项研究是一个良好的起步。
(4)利用激光电子散斑研究金属局部腐蚀早期腐蚀行为及机理[12]。
在模拟大气腐蚀的溶液中,对碳钢和不锈钢的早期腐蚀过程,尤其是点蚀过程进行了早期原位测试与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激光电子散斑能够在秒级时间范围内早期原位观察到碳钢和不锈钢的点蚀行为[13],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创新的研究工作,并与腐蚀电化学测量同时进行,对早期腐蚀机理进行了较系统研究。
3 大气腐蚀国内外研究差距分析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大气腐蚀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美日等国的总体研究差距在明显缩小,但是在以下方面尚有明显差距。
(1)大气腐蚀试验场站建设国外的试验场站呈现出向全球化、标准化、典型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
以美国气候试验公司为例,该公司的试验站点已经拓展到全球所有的典型气候区域,且试验标准已经达到4000种以上,并将美国几十个站点缩减到佛罗里达州和亚利桑那州两个典型气候区域,而且试验以大型构件和实物为主,材料试样试验已经成为辅助试验方法。
我国试验场站建设近年来虽然取得较大进展,明显缩小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我们还不能实现大规模正规化的中国以外的材料环境试验,试验还处于以试样为主的试验阶段,涉及构件和实物试验很少。
在试验观测设备方面,也缩小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试验标准建设方面,我国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实验室研究手段方面。
在大气腐蚀实验室研究手段方面,与国外相比,总体看我国尚有较大的差距。
近年来[14],Leygraf 、Zakipour等开始使用石英晶体微天平并结合XPS等研究电镀Ni、Sn在薄液膜下的大气腐蚀动力学,目的在于开发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的传感器测量体系,从而使原来无法在短期内进行的大气腐蚀监测变为现实。
Aastrup和Leygraf对金属大气腐蚀的原位动态研究做过一些尝试,如利用QCM和红外光谱原位研究了Cu在85%RH、25℃下含SO2的空气界面反应,得到了大气/Cu界面上CuO2形成的动力学,并将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与以前的阴极还原测量做了比较,二者吻合得很好[15]。
他们又将红外光谱、石英晶体微天平和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起来对暴露在不同湿度(60%、80%)大气中铜的氧化膜的生长和氧化膜上水膜的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实时动态研究,以更深入地了解在铜表面上发生的反应[16]。
Itoh等[17]人也几乎同时开展了金属大气腐蚀的原位动态研究工作,他们将石英晶体微天平和红外光谱有机组合,研究体系为Cu在80%相对湿度下,含有拼10μmol/mol SO2的腐蚀性气体体系。
从质量损失变化和峰高分析中发现表面腐蚀层的生长遵守抛物线规律。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将石英晶体微天平、红外光谱仪和原子力显微镜结合起来。
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可检测的质量的微小变化(ng级),从而得出金属在大气中腐蚀的动力学变化,但它不能对腐蚀产物进行定量的分析;而红外光谱仪可分析金属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提供化学健、对称性、分子或晶体配位等信息,定性的检测微量组分的组成,可以利用某一波数的峰强度的变化对金属大气腐蚀产物的组成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可获得金属大气腐蚀表面的形貌(原子级分辨率的图像)。
这样就可以同时得到金属表面的化学组成、形貌变化和质量改变的信息,从而知道金属是如何与大气中的腐蚀性组分(如SO2、CO2、NaCl等)相互作用的,并把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结合起来,从而从深层次对金属大气腐蚀机理进行探索和研究。
另外,Stratmann及其合作者首先将Kelvin探头参比电极技术应用到金属腐蚀的研究中,对大气腐蚀的电化学研究测试带来了突破性进展,可不接触测定体系而对薄液层乃至吸附液层下的金属腐蚀进行电化学测量[18]。
用Kelvin探头参比电极技术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蒸发过程中腐蚀电位随时间的变化;(2)薄液层下金属腐蚀电位分布的测量;(3)薄液层下极化曲线的测量;(4)液层厚度对氧还原速度影响的研究。
在表面分析方法方面,环境扫描电镜(ESEM)可对自然状态下的材料(比如湿润或干燥)直接成像,不要求样品表面导电,在进行连续观察样品时可对样品温度(从-20℃到1000℃),润湿程度和气体环境都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记录大气腐蚀的动态过程。
环境扫描电镜克服了一般SEM对高真空度要求的局限,允许样品室在高大气压下(大于20 torr)工作。
环境扫描隧道显微镜(E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都有纳米或更好的分辨率,可对单个原子成像。
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真空和大气中工作,但由于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会阻碍针尖和试样间的遂穿电流,ESTM只适合在腐蚀初期阶段使用。
原子力显微镜(AFM)通过测量试样和针尖悬臂梁之间作用力获得分析表面形貌,因而不要求试样是表面具有导电性,对表面有氧化膜的铝及铝合金来说,原子力显微镜是一个更有用的工具。
在金属大气腐蚀的原位研究中,ESTM和AFM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激光拉曼光谱能在多种环境中对固体、液体和气体进行测试。
拉曼光谱表面增强效应(SERS)可用来观察金属表面的电化学吸附过程,检测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进而推测反应机理。
以上方面我国与国际有20年以上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大气腐蚀原创性成果的产生。
(3)理论研究与计算机模拟方面。
基于对金属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大气腐蚀初期行为和机理的研究基础上,Tidblad和Graedel在Eriksson,Persson,Leygraf等[19]人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初步建立了锌、铜和镍在SO2,铜在(NH4)2SO4大气环境中初期腐蚀过程的理论模型,提出了六区域模型,模型将大气腐蚀的焦点集中在薄液层的特性研究上面,并将水立方体系模型应用到碳钢在不同大气腐蚀条件下的腐蚀产物形成机制和腐蚀速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