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落地1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2
《苹果落地》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苹果落地的原因,探索重力对物体落地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地球引力与物体落地的关系。
3. 实验探究苹果落地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地球引力与物体落地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苹果落地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苹果落地的原因。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作用。
3.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有趣的苹果落地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落地的影响。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苹果在不同条件下的落地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重力对物体落地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实验成果,总结苹果落地的原因,反思学习过程。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他生活中的落地现象。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学生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课堂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实验材料(如苹果、绳子、桌椅等)。
2. 相关科学知识资料、实验指导书。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环节:导入(10分钟)、讲解(20分钟)、演示实验(1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25分钟)、总结与反思(10分钟)、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避免学生受伤。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科学思维。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
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牛顿,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名字经久不衰,他的成就让世人敬仰。
而他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苹果落地”这一幕了。
据传说,牛顿在17世纪的一个秋日,正坐在家中的果园里,苹果树下思考问题。
突然,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
牛顿抬头看了看掉下来的苹果,然后陷入了沉思。
这一幕给了牛顿灵感,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下来,而不是飘浮在空中?为什么所有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最终,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的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他的理论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苹果会落下,还揭示了宇宙中所有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牛顿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发现,更在于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揭开了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科学探索来说,灵感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的一点点细微之处,而这些细微之处可能会引领我们发现更大的真理。
正是因为有了牛顿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人类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思考,并勇于追求真理,就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牛顿苹果落地”的奇迹。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像牛顿一样的科学家,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用智慧和汗水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传奇,更是对科学精神的赞颂。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思考,就有可能发现新的真理,创造新的奇迹。
愿我们永远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为人类的未来添砖加瓦。
“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经常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这种说法被广为传播.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是: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引起牛顿的思索,苹果在空间,哪个方向都可飞去,为什么偏偏坠向地面,一定是地面和苹果的相互吸引,整个宇宙都会有引力的作用.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据说这是牛顿的侄女在1730年告诉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的,伏尔泰借此大作文章来宣传自然科学.威廉·斯塔克雷1752年写的《牛顿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斯塔克雷与牛顿正坐在花园中的苹果树下喝茶.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牛顿的思考(当时他头脑中正在想着引力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竖直落向地面?为什么不斜向运动呢?……(见《天空中的运动》杰拉尔德·霍尔顿等编)英国人很重视这个故事,过去他们常常把那株苹果树指给好奇者赏识,后来树倒了,便砍成若干块存作纪念.也有这样的说法:“公元1666年牛顿住在故乡沃尔斯索普村,当时注意力正集中在引力问题上.因见苹果坠地,引起了引力必能过空间的想法.牛顿以此为线索,考虑到‘地球吸引苹果,无论苹果树之高低如何,必皆如此’”;“我们不能到数哩以上的高度去做实验,但引力必能达到遥远的高度,是毫无疑问的”.设想苹果由百哩高处落下,受地球的引力作用,其速度逐渐增大直至到达地面为止,牛顿认为这是“显见之事”,虽然地球的“引力会因高度之增加而减小”.(见《天文学名人传》)还有这么写的:一天,牛顿在花园里想着月亮为什么会绕地球运行?恐怕是地心引力.因为很普通的事情:绳子一端系一石子,手握另一端,可使石子沿圆周转圈,此时若割断绳子,石子便会飞走.可见月亮绕地球转圈,必定受到地心引力.这引力有多大?多远的地方才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脑中正在思索,忽听一声响,一只成熟的苹果落下来了.牛顿顿时想到:这是地心引力!苹果能从树上落下,一定也能从很高很高的空中落下.由于地心引力,它不会落到别的空间.那么月球也是一个东西,也一定受着地心引力,月球的运动和苹果落地是同样受引力作用的结果.…从上引述可见“苹果落地”的故事在许多书有记载.但是,有人认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忽然想到了“万有引力”,这显然是错误的.牛顿正在思考“引力”问题,同时由此得到启示,或者牛顿用“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的事实在阐明自己关于引力的想法,则是可能的.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苹果落地本身,而是“可能就是使苹果落地的这种力,使月亮维持在自己的轨道上.”牛顿的贡献并不在于“发现引力”,因为伽利略试验落体和投射时,已见到东西被吸引而掉向地面;开普勒在描画行星轨道时已模糊地意识到引力的作用,在他1605年给胡瓦特的信中提到把“天体机器比做时钟装置一样”,“是由单一的十分简单的磁力来实现其各种各样运动的”(受当时出版的威廉·吉尔伯特关于磁的著作的影响,开普勒设想自太阳发出的磁力驱使行星沿轨道前进).牛顿的贡献在于将地面上的原理规律应用于宇宙,使天与地的一些力学规律实现了统一.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问世,牛顿熟知力的效果是产生加速度,如果月球受地球的引力跟苹果受到的地心引力性质相同,且吸引力随1/R2而改变.已知地面上的落体加速度g=9.8米/秒2,地心和月心的距离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60倍,那么月球受引力作用指向地球的加速度a=g/602=0.0027米/秒2.牛顿也知道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27(1/3)天=2.36×106秒.那么月亮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4πR/T2,我们将R=6400公里,T=2.36×106代入,可得a=0.0027米/秒2.两者对照,可见前面所作的“性质相同”和“平方反比”的假设是正确的.据说牛顿在1666年就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由于当时他居住在老家沃尔斯索普村(1665~1667年瘟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被迫停学),手头缺乏资料,凭记忆将地球上每一纬度相隔的距离算作六十一哩弱,得出地球半径为3.440哩(约5.500公里),计算的结果比预定的要小(1/6),牛顿感到失望,就扔一边了.到1672年,牛顿又想到了引力问题,得知法国人皮伽耳测量计算出来的每纬度间隔是六十九哩强,算得的地球半径约是4000哩(约6340公里),以此值代入计算,结果相符合,他十分高兴.但是牛顿并不想着急于发表结果,而是抓住一个个行星埋头计算,持续了两年,并写成了《原理》第一本.他把底稿放到箱子里,又去研究别的问题了.他所以不愿付印发表,是因为他过去写了一部关于光学的著作,发表后引来了跟别人的争执,他不想再因“引力问题”招惹麻烦.幸亏天文学家、牛顿的好友哈雷1684年和胡克发生了争论,争论的问题是根据开普勒定律必有力作用于行星上,才能使行星做椭圆运动,而且应遵守平方反比定律.可是哈雷证明不了,于是就去向牛顿请教.牛顿答道:“对于这个问题我早已计算好了”,经过一点迟疑,牛顿把《原理》交给了哈雷.哈雷十分惊喜,说服了牛顿,把稿本送到皇家学会审阅.皇家学会想把它出版出来,可是不久又称经济困难不出版《原理》.牛顿告诉哈雷,《原理》计划共三本,可是怕跟胡克发生争执,准备把第三部分压下来,只出两本.哈雷立刻答复牛顿,不要因别人的妒忌而烦恼,压下第三部分的决定是悲观的无价值的.在哈雷的热情鼓励下,牛顿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写成《原理》一书,最后在1687年全部出版了.《原理》的头二本,是专门讨论物体的运动.第三本叫《天文系统》,在这本书中,牛顿把引力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1798年,距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又过了一百多年,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测定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计算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当时为6.71×10-8达因·厘米2/克2,1979年G的数值为6.6720×10-11牛顿·米2/千克2).。
学校语文教案:《苹果落地》学校语文教案:《苹果落地》1一、激情揭题师:(出示牛顿在苹果树下深思的幻灯片)发挥你的想象,你认为牛顿在树下想什么?生1:我认为,牛顿是在想怎样把树上够不着的苹果全都摘下来。
生2:我认为,牛顿是在想苹果摘下来以后,怎么运回家?生3:牛顿在想苹果熟了为什么往地下掉,而不向天上飞?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牛顿,共同学习《苹果落地》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师:请同学们本身试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略把课文读通顺?生1:遇到不认得的字可以查认字表、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生2:还可以看上下文猜一猜。
生3:读课文时,要看准了再读,不能随便添字,漏字,读不好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后,开始讨论汇报:本身读明白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牛顿是世界的科学家,他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生2:牛顿遇到奇怪的问题擅长察看和思考,我以后要向牛顿学习。
2.自主识字,合作沟通(1)现在,老师已经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套生字卡片。
请你们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略使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把这些生字读准。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老师巡回,了解各小组活动的情况。
(3)检查生字:老师可指名读生字卡片,也可检查学习小组认读生字的整体情况,老师及时评价。
(4)做巩固生字。
具作:黑板上画有一棵苹果树,树上贴着很多苹果,苹果的后面藏着生字,学生抢着读生字并。
(在识字过程中,“秘”和“密”在口头组词时有难度,老师应适当点拨,拓宽学生思路,除“秘密”外,“秘”还可以组“秘书”“秘方”“秘诀“等。
“密”可以组“密码”“紧密”“严密”等。
)三、读好课文,深化感悟1.认得了生字,我信任大家会读得更好。
请自由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生1:苹果成熟后落到地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牛顿为什么感到奇怪?生2:在牛顿以前,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苹果落地的原因?生3:老师,我不明白“自言自语”“习以为常”是什么意思?3.学生自由选择本身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想方法解决。
《苹果落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苹果落地》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苹果落地实验的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苹果落地过程中力的分析,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苹果、尺子、天平、弹簧测力计、小球、白纸、彩笔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苹果落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地?(二)学习牛顿第三定律1.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结合实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如:人走路时,脚对地面的作用力和地面对脚的反作用力。
(三)苹果落地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三定律在苹果落地过程中的应用。
2.实验步骤:a.将苹果放在尺子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苹果的重力。
b.将小球放在白纸上,用彩笔在白纸上标记小球的位置。
c.将小球放在苹果下方,观察小球受力情况。
d.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小球受力变化。
3.实验结果:苹果落地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力与苹果的重力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牛顿第三定律、苹果落地实验。
2.提问:苹果落地实验中,小球受到的力是如何变化的?(二)深入探讨苹果落地实验1.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苹果落地过程中,小球受到的力与苹果的重力相等,方向相反。
2.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如何减小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
(三)拓展延伸1.讲解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
2.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苹果落地》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一种吸引力。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苹果落地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 苹果落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苹果、绳子、篮子等实验器材。
2. 地球仪、图片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短片,引导学生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一种吸引力。
3. 实验演示:用绳子吊着一个苹果,让学生观察苹果在空中的运动状态,突然松开手,让学生观察苹果落地的过程。
4. 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高度释放的苹果落地的时间。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地,总结出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的结论。
6. 知识拓展:讲解地球的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今天学到的知识,加深记忆。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他物体落地的原因。
9. 板书设计:课题:《苹果落地》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3. 苹果落地的原因教学反思: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苹果落地的原因。
3.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对于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的关系,部分学生理解较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
5.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关系的掌握情况。
《苹果落地》教学教案-知识点讲解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小学数学《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课《树上的果子》。
本节课是从实际生活中的果树上掉落果子的现象入手,引出了落地的概念,通过图片和实物模拟,让学生感受了果子落地的过程,并引申出“树上的果子”“树里的果子”“果子里的种子”“种子里的各部分”等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落地”的概念,能够说出果子落地时的现象;(2)了解“树上的果子”“树里的果子”“果子里的种子”“种子里的各部分”等知识点;(3)掌握比较数的大小和概念,能够利用比较数的大小及规则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能力目标:(1)能观察、感受和描述果子落地的过程;(2)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不同物体之间的大小和数量关系,理解比较大小的规律。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2)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掉落果子的现象通过老师的带领,学生观察掉落果子的现象。
老师请学生看图1,问学生:“翠亨村里的果园里有一棵洒满了苹果的果树,今天下午起了一个风,果树上的苹果陆续落了下来,掉落苹果时的情况,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说出若干观察结果。
老师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认识落地的概念。
2. 物体的大小比较(1)教师可呈现不同大小、形状的水果和球,让学生相互比较,辨认出较大、中和较小的物体。
(2)根据简单的实物与图片、图片之间大小、数量关系进行估算、搭配。
3. 延伸知识点(1)树上的果子:介绍树上的果子、种类、形状、颜色等。
(2)树里面的果子:介绍树的构造、组成,注意与果子和种子的关系。
(3)果子里的种子:介绍果子内部构造、组成,注意与种子的联系。
(4)种子里的各部分:介绍种子的构造、组成,注意种皮、胚乳、胚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模型等具体物品,让学生观察真实的事物现象,切身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情形。
以下是四个关于牛顿的故事:
1. 苹果落地的故事: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时,一个苹果掉在了他的头上。
这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激发了他的灵感。
牛顿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向下掉落,而不是向上飞。
最终,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
2. 棱镜实验的故事:牛顿对光的性质感到好奇,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包括用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这个实验帮助他理解了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为后来的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时钟的故事:牛顿对时间的测量也很感兴趣。
他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时钟,利用重力和弹簧的原理来保持精确的时间。
这种时钟被称为“牛顿摆钟”,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发明。
4. 与胡克的争端:牛顿和英国科学家胡克之间曾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
胡克认为牛顿的一些研究成果是基于他自己的工作,但牛顿并不承认。
这场争端持续了多年,最终以牛顿的胜利告终。
这些故事展示了牛顿在科学研究中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毅力。
他的贡献不仅对物理学和光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