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23
《三民主义的形成》说课稿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三民主义的形成》,它是现行人教版教材高二学年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二学年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节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位伟人,一个纲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引发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的理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共和国。
从向西方学习的角度看,是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从最初的器物到这次的学习制度。
这是对以前的一次继,更是一次升华,起到了一种总结作用。
另外,从三民主义的指导性看,本课是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开篇章,三民主义指导了资产阶级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
同时它又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因此又具有具有引领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书中起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从能力上已初步具备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
另外从知识积累上高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些学生们都学过,也为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
但本课对三民主义思想方面的深层次的挖掘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结合学案,运用适量的,难度适中的材料,进行教学来减少学生学习本课的难度。
本节课课标要求是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故此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主要内容,并感受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的探索精神。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材料和探究题,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及乐于探究精神。
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与地位:《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属于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内容、发展及其影响。
作为三民主义的创始人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理论历年都是考察的重点,因此本课地位相当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设计合理的探究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但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说教法情境创设法确定依据-突破理论教学的枯燥;适合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表格比较分析法确定依据-难点知识在系统比较之后清楚明了适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
谈话引导法确定依据-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需要进行适时的谈话引导法说学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逢中国的重大节日和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画像,与毛泽东画像遥遥相对据说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定下的规矩。
为什么毛泽东要定下这样的规矩,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二)、讲授新课:1、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来源、个人因素方面分析。
3、三民主义的实践,播放《走向共和》视频——《国父的困惑》感受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孙中山的困惑以便于过渡到下一子目的学习。
4、三民主义的发展(二)、课堂小结:一位伟人一个纲领一个思想一种精神(三)、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孙中山的个人努力。
2、提出(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地位:前提(2)民权主义纲领:创立民国含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地位:核心(3)民生主义纲领:平均地权含义: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地位:补充和发展4、评价(1)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2)接受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实行三大政策(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4)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