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同步测试题-11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9
练案11琵琶行(1)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8分)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错误!(B)A。
贾.(jiǎ)人悯.然(mǐn)迁谪.(zhé)浔.阳(xún)B.轻拢.(lǒng)慢捻.(niǎn)乍.破(zhà)荻.花(dí)C。
虾.蟆(há)红绡.(shāo)幽咽.(yè)阑.干(lán)D。
钿.头(diàn)银篦.(bì)嘲哳.(zhā)弦.弦(xuán)【解析】 A.贾:gǔ C.绡:xiāo D。
弦:xián.2.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错误!(B)A.主人下马客在船B。
终岁不闻丝竹声C。
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解析】ACD三项互文。
3。
下列与例句相同句式的一项是(3分)错误!(B)例:歌以赠之A。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B.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C。
使快弹数曲D。
沉吟放拨插弦中【解析】ACD、省略句,B、介词结构后置.4。
下列加点词中没有古今差异的一项是(3分)错误!(A)A。
门前冷落....鞍马稀B。
又闻此语重唧唧C。
老大..长句,歌以赠之..嫁作商人妇 D.因为【解析】B。
唧唧,古代指叹息声;今指低声交谈、虫鸣。
C、老大,古代指年龄大;今指“长子"“长兄"。
D:古代是连词“因此"和动词“为”的连用;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25894070(D)例:闻舟中夜.弹琵琶者A。
稍稍宾客..其父 B.项伯杀人,臣活.之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骊山北.构而西.折【解析】例句和D都是名词作状语.A、“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B、“活"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C、“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高三语文综合模拟十一参考答案一、1.B(A.嚼jiáo舌头;C.包扎zā;D.灯影幢chuánɡ幢)2.A(B.德高望重;C.融洽;D.亲和力)3.C(“宽恕”指宽容饶恕;“宽容”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重申”指再一次申述,“重审”指原审法院的判决在上诉程序中被上级法院撤销而由原审法院对该案重新审理。
“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
)4.C[A.摇旗呐喊:比喻为别人助长声势,对象误用。
B.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别人;不合语境。
C.平易近人:既可指人态度和蔼可亲,也可指文字通俗浅近。
D.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这里根据前面讲要真抓实干,应该改为“花拳绣腿”(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的做法)]5.D(A.语序不当,“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应为“寄托者、助跑者和实现者”。
B.“这是极其错误的”有歧义。
C.成分残缺,“机制”后加“的作用”。
)二、6.A(“中外学者”错)7.B(原文无此信息)8.B(A.“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错。
C.“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错。
D.“把汉学学者迎回到中国,夺回到国内”错。
)三、9.D(传:传授知识的人,老师)10.A(A.都是副词,译作“于是”“就”。
B.前一个是动词,可译作“往”“到”;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前一个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后一个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
D.前一个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的情况”等;后一个助词,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11.B(②是叙述齐人攻下宋国五座城池后,楚国的救兵没有到来这个客观事实;⑥是叙述秦西巴把小鹿还给了母鹿,说明秦西巴心地善良,内心不忍。
这两句不能直接体现人的智慧)12.B(“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不正确,原文中楚王答应援助是假,齐人攻下了宋国五座城池后楚国的救兵也没有到)四、13.(1)为救援弱小的宋国却被强大的齐国厌恶,这是令人担忧的做法;但楚王却很高兴,一定是想用这个使我们坚决抗齐。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断完善,版本迭代更替加速,特别是它与大数据系统的对接,使得基于智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虚拟作者”大量涌现,诗文本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
尤其是,机器人“小冰”“小封”先后推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万物都相爱》,加上近期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在词句分析能力方面的进化,让人领略到工具理性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产生的威力。
机器人写诗现象在触发人们的惊叹之余,也开始令更多人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其聚讼的焦点便是:机器写的诗是否具备诗的自足性,仿诗、类诗属于“诗”还是“非诗”?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的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
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故而才会痴迷于对死亡、孤独这类话题的不懈追求。
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愁怨,等等。
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死亡意识、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
北京市2017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涂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第Ⅰ卷(共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踮脚石戴罪立功承载.(zài)扑朔.(sù)迷离B.嘌白粉振聋发聩怯.(qiè)懦徇.(xún)私舞弊C.亲和力提心掉胆绯.(fěi)闻潜.(qián)移默化D.捅娄子一筹莫展包扎.(zā)呕.(ǒu)心沥血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虽然地铁九号线的施工难度很大,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提高了,保证了施工计划的按时完成。
②为确保两会召开期间市区道路交通顺畅,按照公安部统一 , 交管部门对进京车辆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③由中国商业联合会起草的《珠宝饰品经营服务规范》,日前经商务部通过,将于2012年的6月1日起实施。
A.功效布置审定 B.工效布置审订C.功效部署审定 D.工效部署审订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庞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节能环保产品的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仿冒产品也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B. 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大规模生产制造地沟油的案件,一条完整的制造销售地沟油的产业链也随之浮出水面....。
高考语文全真模拟模拟卷(新高考版)(解析版)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1·福建龙海二中高三月考)材料一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联合国设立这个主题日旨在推动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建设,倡导人人享有清洁、舒适及卫生的环境。
我们国家的“厕所革命”自建国后就轰轰烈烈地在城乡展开,厕所的改建被称为“大国的里子工程”。
“厕所革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时代意义。
与多年前的“管粪、改厕”不同,十八大以后的新一轮“厕所革命”更多了一层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深意。
2018年始,22位建筑师和事务所在浙江等地做了实验性的设计,在已成方案的30余个公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设计介入“厕所革命”后为城乡环境与社会诉求提供的解决方案。
与乡村地区的实践不同,城市中的公厕设计首先需要应对当代城市异常丰富、复杂的空间特性。
当建筑与场所被紧紧萦绕在这样的区域之中时,建筑师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可以被分成两类。
第一种是城市中的建成环境,包括交织的路网与原有的建筑肌理。
例如建筑师葛明设计的方案,位于一处面积较小、三面都有建筑遮蔽的场地,四周街区私密且紧凑。
因此葛明倾向于在此营造一处深幽、恬静的场所。
建筑师受到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启发,建筑与植株之间白描式的关系使之成为闹市中的一处山林。
另一种是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如城市公园、滨水空间等公共绿地,也是公共厕所的主要设置地。
在李兴钢的设计中,滨水公园里的厕所被构想为匍匐在地的漫步道与登高远眺的观景台,建筑被延展为城市中的一处地景。
将公共厕所作为城市的地景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手法,但厕所原本的负面效应并不能在所有场合下被转化为怡人的风景。
建筑师庄慎敏锐地觉察到了使用者对这类服务设施天然的排斥心理,他提出以“分解”的方式介入空间实践,将通常的公厕分解为面向城市的“局部”与供人使用的“内部”,主张通过这种重组之后的“新整体”回避厕所对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
2025届大理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第一次复习统测试卷(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
保护语言资源,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语言生活的丰富、语言研究的推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有的面临消亡的境地。
比如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原先叫“父、阿爹、阿母、家公、家婆”,现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向普通话靠拢。
大冶方言的变化只是汉语方言变化的一个缩影。
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方言保护要特别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
在南方方言区,特别是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十里不同音”很常见。
湖北东南部是赣语区,县域内乡镇与城关、乡镇与乡镇之间,方言都有区别,有的差异显著。
对于方言的保护,过去往往比较重视的是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大城市的强势方言。
其实,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目前,县域、乡镇方言有的处于两种境况:一是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变化速度在加快;二是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
这些县域、乡镇方言这种迅变、衰微的趋势,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因此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手段,全面准确规范地记录方言事实,保存方言面貌,并做到有效开发利用。
就目前实施的“语保工程”而言,可谓成效显著,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11课师说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拮据./拘.泥蟠.桃/幡.然悔悟择.菜/择.师而教B.庸.俗/雍.容须臾./阿谀.奉承解.惑/解.甲归田C.谄媚../诬陷巫.医/占卦卜筮.经传./千古流传.D.郯.子/啖.食贻.误/百战不殆.句读./百读.不厌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B.或.师焉,或不焉或:有时C。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贤于弟子..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不必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闻道有先后4。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而耻.学于师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其下.圣人也远矣④小.学而大遗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⑥吾妻之美.我者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④⑥/②③/⑤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④/③/⑤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术业有专攻.②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③吾从而师.之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A.两个“攻”相同,两个“师"相同 B.两个“攻”相同,两个“师”不同C.两个“攻"不同,两个“师”相同 D.两个“攻”不同,两个“师”不同6。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任何有意味的现代都不可能离开传统凭空而生,传统是现代无法挣脱的基因。
正如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尤利西斯》采取了与古希腊史诗《奧德赛》情节相平行的结构那样,京派小说家也是借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向着现代性屈而求伸地开展“对话”。
他们的现代意识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活。
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这与他们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
他们在审美上更契合传统文化中的“情志合一”的观念。
京派小说中的许多段落,总让人联想起我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画,颇能使人体味出幽邃清远的境界以及作家的蕴藉风流。
如废名《桃园》中的这段描写:城垛子,直排,立刻可以伸起来,故意缩着那么矮,而又使劲的白,是衙门的墙;簇簇的瓦,成了乌云,黑不了青天。
这简直就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联结手法,又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
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的田园生活进行追怀,虽然离开了时代汹涌澎湃的主潮,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相衔接,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诗意风格。
与“五四”先贤不同,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有着清醒的估计。
在追求自由、感悟生命与直视焦虑上,他们进行了长足的探讨与试验,力图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从而在新的维度和向度上再现自己的现代意识。
超然客公众号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的呼唤从未停止过。
全国高三高中语文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1.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仿句句式与示例基本相同。
示例珍珠因包裹沙砾而愈益圆润,绿树因不惧骄阳而愈益葱郁,生命因直面困难而愈益灿烂,困境与勇气给予人生的是磨砺与光明。
2.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下面文段横线处另写两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
每一湾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3.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让我们钦佩的名家大师,他们为人的风范、创作的才华,常常引发我们的情思。
请从中选取一位,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①引用该名家的诗句;②仿句与例句句式大致相同。
例句李白,你“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傲岸不屈的气概,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缠绵悱恻的情怀,怎能不触动我心中的思古之幽情?4.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真诚;真诚。
5.仿照下面的示例,以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在品尝中回味,余味悠长;6.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句话,要求与上文内容协调,句式一致。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掩蔽罢了。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征服罢了。
7.参照示例,从“王朝闻”“谢冰心”“周星驰”三位名人中任选一位,以其姓名为对象写一段语意明确、完整的话。
示例王若飞的“若飞”二字,出自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寄托了他以身许国、勇往直前的豪情和意志。
8.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组对象写一段话。
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波涛是大海的眼睛。
假如大海没有了波涛,就结束了它浩瀚博大的使命,再也不能负舟远航,再也不能搏击长空,再也不能繁养水族。
全国高三高中语文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划线字读音全相同的一项是A.勺灼灼大约中药B.陇拉拢垄亩玲珑C.遏褐色喝水口渴D.萧排箫潇洒绡丝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传诵钟爱需要B.留传洗炼精彩C.景况概念清园D.干躁察觉缠绵3.填入下面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诗人们________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________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③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________,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A.好像凭借排除B.似乎凭借排斥C.似乎凭藉排斥D.好像凭藉排除4.下面一段话中,补出漏掉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诗人在什么地方才用“木”字呢①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②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③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④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对下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国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的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A.“这”前的句子是个复杂单句,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古代诗人们”。
B.“中国古代诗歌”属兼语成分。
C.“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是个插说成分。
D.这个长句是个复句,“这”前是一层,后面是一层。
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庄、庾信、吴均都是南北朝诗人。
B.沈佺期、杜甫的诗中都用到过“木叶”这一概念。
C.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他们从“木叶”这一意象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如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何翩翩”。
D.“木叶”与“树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高三语文同步测试题-11散文赏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垂钓余秋雨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
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
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
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却逃回。
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约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
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钓,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
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钓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
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提起竿,没有鱼,但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
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是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
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
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
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
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
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我说:‚说得好。
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
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
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
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霜冷长河·垂约》有删节)1.散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2.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什么?答:胖老人瘦老人3.请分别说明划线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1)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2)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3)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答:(1)(2)(3)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鱼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着固守,只想钓大鱼。
B.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相互嘲讽,但在生活中,都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作者之妻似乎更赞同胖老人的生活态度,人世间许多人因固执而瘦削,过于顶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E.文章写两位垂钓者,以此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散文赏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泪珠与珍珠[台湾]琦君①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
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
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
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
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
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草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
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④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的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
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的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
‛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⑧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
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⑨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
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
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
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注]本文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
琦君,女,生于1917年。
著名作家,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
《泪珠与珍珠》作于1987年。
1.本文文笔轻松自然,意蕴却丰厚深沉;行文舒卷自如,结构却浑然一体。
这是因为巧妙地借用两句话统摄全篇,贯穿始终。
这两句话是。
2.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明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冰心这一比喻妙在何处,请作简要的点评。
答: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的,有形象的,而良心。
3.“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一句,意蕴无穷,但至于有两点内涵文中有较为显豁的表达。
请细加体味,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第一点是第二点是4.本文题目“泪珠与珍珠”意在表现什么?答:一是表现二是表现5.下列对文章作的评点,哪两项是不恰当的()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有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愫。
D.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为文章增添神秘感。
E.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小说赏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的阅读人很难把握生命。
一位医生说,毛病不断的人,不见得短命。
就像一只瓷瓶,纵然已显裂纹,但仔细爱护,亦可避免破碎。
而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骨。
这样的话就应他和她身上。
相伴走了三十年,一向无甚大病的她倒要走在长病的他之前了,昨天去参加了一个‚文革‛中与她同囚‚牛棚‛[注]的一位老先生的追悼会,回来路上竟猝然倒地。
他怎么都不能接受这个突降的不幸。
他跪在她面前,紧握那只失血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念:‚说好的,将来你是要先送我的,你怎么可以先走了呢!怎么可以不管我了呢?‛她仿佛听到了他的声音,失神的目光亮了一亮,闭着的嘴张开了,发出了耳语般的声音,好像是说,对不起啊,对不起啊……男子的哭声,使人心碎,他们的女儿拉开了跪地不起的父亲。
丧事之后,他和女儿整理了她的遗物。
她的多种爱让她收藏了好些东西:有书有画,还有一大叠集邮本。
每一样东西,都让他重温妻的一切:恬静的笑脸,柔柔的声音,偶尔也发一点小脾气,还有那双为他常年端汤端药的粗糙得一点不像读书人的手……他忍不住又一次泪满衣襟,他摩挲着一摞妻用过的书、笔记本,一页页翻着。
突然,他觉得手上有些异样,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个笔记本的内芯,每两页的四周都粘上了。
他终于小心翼翼地启开了粘着的纸边。
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十张蓝色的信纸,每一张上都有着长短句——这是一个男人写给女人的几十封情书。
诗人正是不久前去世的那位老先生。
银钩铁划,写活了一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静悄悄的爱!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
久久,女儿一双手轻轻地按在父亲的肩上。
望着满头白雪的老父,女儿的手战栗了,声音哽噎了:爸爸,请你原谅妈妈吧,她已经走了,对死者是要宽恕的……父亲像是睡着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望着女儿缓缓说道:‚孩子,应该请求原谅的不是你妈妈,而是你爸爸……‛女儿惊恐又疑惑地说道:‚可是,可是妈妈毕竟骗了您这么多年……‛‚孩子,你听我说。
‛父亲擦去了女儿的眼泪。
‚不要说‘骗’这个字。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瞒着,那是骗。
二十多年就不能说‘骗’字了。
这世上有谁肯用二十多年的生命来骗我?这样的骗,难道不是爱吗?孩子,我是幸福的,我得到了你母亲几十年的爱,如果她还在,我还会得得到很多。
可是,遗憾的是,我知晓得太晚了,我没有能让你母亲得到幸福……‛‚爸爸!好爸爸!‛女儿悲声如箫。
[注]“牛棚”:指“文革”时期关押着所谓“牛鬼蛇神”的地方。
1.小说的开篇,援引医生的话,“一只好碗,一不当心也会粉身碎骨”,这个比喻的意思是什么?“她”临终前,为什么努力想对“他”说“对不起?”“他”当时是如何理解“她”的意思的?答2.请以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三条概述“她”和“老先生”之间“持续了二十多年的静悄悄的爱”。
①②③3.整理遗物,发现了情书,“他像一座雕像般地沉默着”、“像是睡着了”,这两句描写意在表现什么?这样写有哪些妙处?答4.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三项是()A.这篇微型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结构,将三人之间漫长的情感历程,浓缩在临终决别和整理遗物两个片断中,紧凑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