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论述行政主体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作业3:三、1、答:行政法律事实 :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2、答:资格许可作为一种行政管理制度,是行政机关在管理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一种控制手段,通常称它为“行政审批”。
3、答:要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具备某种方式或形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
要式行政行为是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才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如颁布行政法规必须以国务院令这种特定形式,行政处罚须有行政处罚决定书这种法定形式。
4、答:行政不当:行政法上虽合法但不合理的行为.主要指行政主体的不当行为.(即不当行政) 行政不当,或称行政失当,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虽不在形式上违法,但不合情理。
如行政处罚虽在法定幅度内,但亦轻亦重。
行政失当多发生在自由裁量行为中,但明显失当的,也视同违法。
行政不当:行政法上虽合法但不合理的行为.主要指行政主体的不当行为.(即不当行政) 行政不当,或称行政失当,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虽不在形式上违法,但不合情理。
如行政处罚虽在法定幅度内,但亦轻亦重。
行政失当多发生在自由裁量行为中,但明显失当的,也视同违法。
四、1、简述行政法的法源的形式答:(一)宪法宪法本身不是行政法,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也是一切立法的依据。
宪法还是行政法的效力渊源。
(二)法律法律指国家中央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在我国,中央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就是法律。
具体而言,作为行政法的渊源的法律有两种情况:一是整部法律都属于行政法;二是整法律中只有一部分属于行政法。
(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直接产生于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成为行政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四)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情况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自中国加入了WTO之后,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尤其是国际级、世界级的竞争。
然而一个企业如何超越竞争对手,如何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以及新的竞争。
一个企业它到底是产品品质的竞争,还是价格的竞争,还是服务的竞争?很多人说只要把产品做得更好,从事这个品质管制,企业就可以生成发展。
也有人说只要把价格压得低一点点,让竞争对手喘不过气来,这样就可以超过竞争对手。
还有人说只要产品品质好,价格好的生意就可以做得起来。
但是有人觉得只要服务好才是重点,用服务代替销售。
然而这三个理论都是对的,同时我觉得还是欠缺一点点的小小的关键!因为一个企业它不是产品品质的竞争,也不是价格的竞争,更不是服务的竞争,企业对企业它是人才的竞争。
国家对国家它也是人才的竞争。
想想看,产品是谁设计出来的———是人,产品的品质是谁在管理的———是人,价格是谁定出来的———是人,服务是谁做出来的———也是人!所以企业它绝对不是产品的竞争,它不是价格的竞争,它也不是服务的竞争,它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那一个企业拥有最多、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那个企业就会蓬勃的发展起来。
一流的企业它就拥有一流的人才,二流的企业就拥有二流的人才,三流的企业就拥有三流的人才。
公司的人才属于什么流的,就知道自己的公司是什么样的企业。
一流的企业为什么会有一流的人才呢?因为一流的企业拥有一流的领导者,二流的企业拥有二流的领导者,三流的企业拥有三流的领导者。
看团队、人才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总裁,是什么样的总经理,是什么样的管理者。
既然企业是人才的竞争,那怎样去吸引并且留住或是发掘好的人才呢?首先需要了解这个人才需要经过过滤,比喻说:你今天未婚的话,你是想要找个好老公或是好老婆的话,你会不会看到街上一个女的,哇,你是女的好吧我就娶你当老婆,肯定是不会的。
因为你是男的看起来活着,也没有死也不会死,好吧我就嫁给你吧。
这些事情这些人都是要经过挑选。
企业也是一样的,你会不会找一个在街上要饭的人,当你企业的总经理是不会的,你会不会找个一个只有十二当你企业的总经理、管理者也是不会的,所有企业的人才都需要挑选。
行政法论述题1.简述行政法的特点。
(一)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
(二)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1.行政法的内容广泛2.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易于变动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在与一个法律文件中。
2.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宪法的核心在于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所以宪法规范主要有两部分,其一为国家权力的划分和国家机构的设置,其二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对于国家权力的限制,主要是对行政权力的限制,对于司法权力和立法权利而言,他们对于公民的侵害不是直接的,其危害程度也不如行政权力那么广泛的深入。
因此限制行政权力是限制国家权力的核心。
除此之外,现代国家承担着大量的社会服务义务,而这些义务的履行也是通过行政机关达成的。
而行政法正是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
行政法通过对行政权力的限制防止行政机关侵害公民利益,同样行政法通过对行政权力的规范保证行政机关履行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的职责。
因此,宪法规范的内容(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法进一步具体规范的。
因此有人认为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或者说行政法是活的宪法。
2.行政法基本原则(一)合法行政原则合法行政原则就是要求行政权的存在和运行都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而不能与法律发生抵触和冲突。
这一原则是法治在行政法领域的体现、要求和反映。
1)法律优位:正式的法律渊源要优位从属的法律渊源,即法律比所有的从属立法效力高。
因此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原则上具有优越地位。
其要求为a、行政应受宪法约束b、行政应受法律约束c、存在有无违反法律优位的审查机制(2)法律保留:指只有在法律明确确权情况下才可以实施某种行政行为。
(二)合理行政原则主要含义是行政行为应当具有理性基础,禁止行政主体的武断专横和随意。
最低限度理性,是行政行为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
浅析行政主体一、行政主体概念(一)行政主体的内涵及性质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理论对实施行政治理活动的行政机关、法律规范授权组织的回纳与概括而形成的,是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该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不单纯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法律概念。
固然至今法律规范中尚无这一直接专用语,但行政法学中的行政主体不是一个纯理论化的概念。
一方面,这是根据行政法律制度对实施行政治理活动的组织的法律规定与要求的总结与提炼,如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对行政行为主体要求的规定等;另一方面,对行政主体概念的理解及其条件、范围的界定,又将直接涉及到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与行政裁判制度中的确认与适用,决定着行政法律关系的判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及法律责任的承担。
[1] 也有学者以为,在我国行政主体不是法律概念,而主要是一种行政法学的概念,它是行政法学为研究行政法律关系而对关系参加人进行抽象而创制的概念。
[2] (二)行政主体概念存在的理由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上,历来都是以行政机关、行政工作职员为对象,而没有从行政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
但是,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行政工作职员是不能等同的。
行政法学首先要解决的题目是,哪一个行政机关有权实施行政治理活动,也就是哪一个行政机关能够成为行政主体。
因此,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
这一概念的存在,既是基于实践的需要,也是行政法学对实践的抽象概括。
具体理由是:(1)实现依法行政的需要。
我国行政机关中较为严重地存在着的互相扯皮、推诿责任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职责不明、权限不明、主体地位不明确所造成。
因此,依法行政的实现,首先要求对复杂的行政组织进行主体资格的确定。
这是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
(2)确定行政行为效力的需要。
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作出的。
它具有国家强制力,直接影响者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不是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就不是行政行为;不具备法定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所作出的行为就不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
引言:行政主体是指国家机关、地方机关和各级政府部门等具备行政职权的组织或机构,是行使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职责的主体。
行政主体的概念与特征具有重要的法律和行政学意义,对于理解和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阐述行政主体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与职责。
概述:行政主体是指具备行政职权的组织或机构,是行使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职责的主体。
行政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地方机关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等。
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正文:一、行政主体的概念1.行政主体的基本含义2.行政主体的种类与类型a.国家行政主体b.地方行政主体c.政府行政主体二、行政主体的特征1.具备行政职权2.行政主体的独立性a.相对独立性b.相对从属性3.具备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职责4.行政主体的法定性原则a.法定行政主体b.非法定行政主体三、行政主体的作用与职责1.行政权力的行使者2.行政行为的主体a.行政命令与命令行为b.行政执法与执法行为3.行政管理的组织和实施者a.行政事务管理b.行政规划和决策c.行政资源配置d.行政监督与评估四、行政主体的责任与限制1.法律责任a.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b.行政主体的行为合法性2.行政主体的政治责任a.舆论监督与政治约束b.政治经济环境对行政主体的影响3.行政主体的文化责任a.忠诚与公正的原则b.行政主体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五、行政主体的发展和改革1.行政主体的发展演变过程a.从行政管理到行政治理b.从行政主导到市场主导2.行政主体的改革方向与目标a.建设法治政府b.提高行政主体的效能和透明度c.推动行政主体的创新和改进总结:行政主体作为行使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职责的核心组织,在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政主体具备行政职权,独立性和法定性原则是其特征之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行使和行政管理方面。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1解答提示:第1小题:本题要结合工作实际,但不是搞行政执法工作的同学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情况进行阐述,但是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照搬书本。
要从合法性和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论述。
可参考教材17—21页内容,在理论阐述的同时着重结合本职工作实践谈应用。
第2小题:参考教材24—25页内容,要将成为行政主体的三个要点讲全面,并举例说明。
主要是搞清行政主体的概念,分清行政委托和行政授权。
要举例说明,这样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解,没有例子的可以参考作业2 的案例分析进行。
第3小题:参考教材201—202页内容,须举例说明。
要结合书本好几个章节的内容阐述,在论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时要举例说明。
作业2一 1993年3月28日,李某和关某一起去河边钓鱼,后二人回家。
路上没走多远,李某改变主意,对关某说,不如到主河去摸鱼,关某同意,二人折回主河流处。
在经过一片树林时,二人进入玩耍。
玩耍中二人都吸了烟,并玩了弹火柴游戏。
在走出树林时,关某见树林边有一队枯草,即划火柴将枯草点着。
火苗迅速升起,并向树林里蔓延。
二人急忙扑打,但因火势越烧越大,未能扑灭,二人惊慌离开现场跑回家。
某市林业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授权某乡人民政府为原告,以李某与关某放火烧毁该乡果园村的树林50亩,造成经济损失达4000元为由,于1993年4月3日作出处罚决定:对关某罚款500元,并令其赔偿经济损失2500元,令李某赔偿经济损失1500元。
李某对处罚决定不服,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案谁是行政行为的主体?乡人民政府是行政行为的主体。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授权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属于被授权的组织,被授权的组织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
乡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具有处罚的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处罚权,能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是行政行为的主体。
中央电大法学专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26.简述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3分)(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3分)(3)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和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宗旨。
(4分)27.简述被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的区别。
参考答案:被委托组织和被授权组织的区别有:(1)性质不同。
被委托组织不具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职权,不是行政主体,只能以委托的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而被授权的组织则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
(4分)(2)产生的依据不同。
被委托组织的权限、范围,只能依行政主体的行政委托行为产生。
被授权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则由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产生。
(3分)(3)行为的后果不同。
被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由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承担,如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申请人或被告是行使委托权的行政主体,而不是被委托组织。
被授权组织则对其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3分)25.简述行政主体的特征。
参考答案:行政主体的特征是:(1)行政主体是具有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3分)(2)行政主体必须是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3分)(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4分)26.简述行政诉讼的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的行政诉讼主要具有如下特征:(1)行政案件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2分)(2)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只限于就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的争议;(3分)(3)行政复议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阶段或必经程序;(3分)(4)行政案件的审理方式原则上为开庭审理。
(2分)30.简述行政相对方的权利。
参考答案: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包括:(1)提出申请的权利;(2分)(2)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2分)(3)听证的权利;(2分)(4)了解情况的权利;(1分)(5)申请行政法上的救济的权利。
简述行政主体的特征行政主体是指拥有行政职权和行政责任,携带着政府机关政府职能的机构,而具有以下特征:一、法定的权限和职责。
行政主体的职权、职责是由宪法或法律规定的,是实施行政管理的最高权力,其职权范围、行政组织结构以及行政行为如何执行,都由法律准定。
二、有自主性。
行政主体是独立的法人,具有自己的账户、财产,具有独立的从事行政活动的权力,具有独立的行政权限和责任;三、具有直接执行性。
行政主体的职责是由法律规定,它不受外部影响,要求必须直接实施,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必须遵守其本身的职责;四、具有公共性。
行政主体不仅代表政府执行行政职能,还代表全体公民利益,行使公共职权,为全体公民服务;五、具有有效性。
行政主体是政府实施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其行政管理以及行政职责的实施都具有必要的有效性,确保政策能够有效执行。
行政主体是政府机关行政能力的核心,它是实施行政管理、落实政策、服务公民和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重要支柱,通过行政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政府有效实施行政管理,落实政策,服务民众,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行政主体有着明确的法定权限和职责,具有自主性和直接执行性,具有公共性和有效性,是政府构成的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主体不仅承担着政府行政职能的执行,而且还在政府机关、公民和社会之间起着作用,是政府行政能力和政策实施的重要支撑。
总之,行政主体是一种具有法定职权、职责和自主性、直接执行性、公共性和有效性的机构,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核心,也是政府行政管理、落实政策、服务公民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它既是政府构成的机构组成部分,又是政府机构、公民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在政府机构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1解答提示:第1小题:本题要结合工作实际,但不是搞行政执法工作的同学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情况进行阐述,但是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照搬书本。
要从合法性和合理性两方面进行论述。
可参考教材17—21页内容,在理论阐述的同时着重结合本职工作实践谈应用。
第2小题:参考教材24—25页内容,要将成为行政主体的三个要点讲全面,并举例说明。
主要是搞清行政主体的概念,分清行政委托和行政授权。
要举例说明,这样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解,没有例子的可以参考作业2 的案例分析进行。
第3小题:参考教材201—202页内容,须举例说明。
要结合书本好几个章节的内容阐述,在论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时要举例说明。
作业2一1993年3月28日,李某和关某一起去河边钓鱼,后二人回家。
路上没走多远,李某改变主意,对关某说,不如到主河去摸鱼,关某同意,二人折回主河流处。
在经过一片树林时,二人进入玩耍。
玩耍中二人都吸了烟,并玩了弹火柴游戏。
在走出树林时,关某见树林边有一队枯草,即划火柴将枯草点着。
火苗迅速升起,并向树林里蔓延。
二人急忙扑打,但因火势越烧越大,未能扑灭,二人惊慌离开现场跑回家。
某市林业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授权某乡人民政府为原告,以李某与关某放火烧毁该乡果园村的树林50亩,造成经济损失达4000元为由,于1993年4月3日作出处罚决定:对关某罚款500元,并令其赔偿经济损失2500元,令李某赔偿经济损失1500元。
李某对处罚决定不服,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案谁是行政行为的主体?乡人民政府是行政行为的主体。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授权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属于被授权的组织,被授权的组织享有法律、法规所授予的特定的行政职权,属于行政主体。
乡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具有处罚的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处罚权,能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是行政行为的主体。
联系实际论述行政主体的特征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理论对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机关、法律规范授权组织的归纳与概括而形成的,是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该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
一、行政主体特征
(一)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这一特征将行政主体与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区别开来。
如先例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先例审判权的人民法院,先例检察院的人民检察院以及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由于不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因而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享有国家行政权,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但不是惟一的行政主体,一定的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也可享有一部分行政权,从而成为行政主体。
(二)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先例行政权的组织。
这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应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独立地对外发布决定和命令,独立采取行政措施等。
这一特征将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各种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招待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区别开来。
行政机关内部的组
成机构虽然具体实施行政行为,但该行政行为并不是以该内部组成机构名义实施,而是以行政主体名义实施的。
如治安处罚行为大多由公安局内的治安处(科)具体实施,但处罚决定书应以公安局的名义做出。
因为,公安局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另外,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如城市的治安联防组织,由于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做出行政决定,而只能以委托机关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因此不是行政主体。
(三)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一个组织是否能成为行政主体,还应看其是否能独立对外承担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即是否能独立参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果仅仅从事某项公务活动,并不负担由此产生的责任,如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那么这个组织就不是行政主体。
这一特征也合行政主体区别于行政委托。
在行政委托中,被委托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不是由其自身承担,而是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承担。
(四)行政主体一般由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提当。
行政主体主要是由行政机关担任,但又不限于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某种非行政机关社会组织行使某项行政
职权,实施某种行政行为,该组织即取得行政主体地位。
(摘自百度联系实际论述行政主体的特征)
二、行政机关和行政主体的区别
主体是一定关系的参加者,行政主体是行政关系的参加者,是行政关系中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一方。
多数情况下,行政关系中的行政主体是由行政机关担当,但行政主体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生活中用语,行政主体则是一个法学上的概念。
其区别在于:
(1)行政主体是行政组织在行政关系中的一种地位,只有在行政机关参加进一种行政管理关系时,它才在这种关系中具有行政主体地位。
所以不能在行政机关和行政主体两个概念中间划等号。
(2)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因而,某个政府机构可能是行政机关,但它并不一定就能成为行政主体。
例如政府内部的某个办事机构、协调性机构,它们仅负责管理、协调内部事务,并不对外行使职权,不能与相对人之间形成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因此也就不会有什么责任需要承担,因此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3)并非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在法律上可以具有双重身份,即民事主体与行政主体。
它即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从事活动,如到商店购买办公用
品,也可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从事行政活动,如作出行政处罚。
当行政机关租用办公用房、购买办公用品时,其身份是民事主体;当其以行政职权享有者的身份进行管理时,其身份是行政主体。
在不同的活动中,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则。
在行政法上关注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身份。
(4)成为行政主体的不限于行政机关。
在行政法上,行政主体是以行政职权的享有者身份出现的,行政职权为行政机关所享有,因而,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但行政机关对行政权并不构成独占。
在许多情况下,非行政机关的社会团体也可能享有行政权,在行政法上具有行政主体身份。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国家行政的范围日益扩展,公共职能不断扩张,许多事情授权于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实施,它们因法律、法规的授权而取得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地位。
案例分析: 2008年7月,黄某为采访一篇报道来到某市,住在该市某区一市民为其预定好的台湾宾馆608号房间。
7月13日上午10时,黄某与另一杂志社记者肖某一起出去采访,因拍摄一位村民住宅与该村村民发行争执。
中午12点,双方去该市公安局某区分局广澳派出所解决争端,经派出所副所长的调停,黄某与肖某将胶卷曝光,并同意将胶卷留在派出所。
这一争端解决后,派出所所长又向黄某、肖某两人了解此次采访的有关情况,告知两人该村有4名村民为在逃通缉犯,并出示了通缉令。
黄某当时否认认识这4人,并索取通缉令一份。
下午3时许,黄某、肖某两人离开派出
所回到市区。
7月14日凌晨2时许,广澳派出所通过有关线索了解到4名通缉犯之一的林某住在某市台湾宾馆的608号客房,于是派人前往缉捕,到后发现林某并不在,只有黄某,肖某两人在该房间住宿。
缉捕人员遂向某区公安分局请示,要求黄某、肖某两人去某区公安分局说明情况。
黄某、肖某两人到达某区分局后,黄某在时承认认识林某,但拒绝提供林某的进一步的情况。
事后,黄某在询问笔录上签了字。
上午11时许,某区公安分局将黄某、肖某两人送回市区。
1993年8月21日,黄某以某区公安分局的行为侵犯了其人身权利以及记者的采访权利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必须就此事在国内主要报刊上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并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违法、违纪责任,并赔偿原告因此而遭受的物质与精神损失。
[审理结果]人民法院收到起诉书后经审查,认为起诉书中所列被告方广澳派出所不具被告资格,于是告知原告变更被告,原告朱某重新以某区公安分局为被告提起诉讼。
[评析]本案涉及到行政行为的主体资格问题。
从行政法的角度讲,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实施行政活动的权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做出行政行为,并能够独立承担实施行政活动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的组织。
它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具体来说,构成行政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条件:首先,行政主体必须是承担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不享有行政权的机关、单位、个人除非法律、法规明确授予其行政管理权,不能作为行政主体。
其次,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
以自己的名义做出行政行为的组织。
所谓“以自己的名义”是指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做出处理决定发布命令,并以自己的职权保障这些决定和命令的实施。
一般来说,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的机关便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成为一方当事人;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处于行政系统之外,但如果有法定授权,它们同样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具备行政主体资格。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符合法定条件,履行必要法定程序而成立的,享有国家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和接受法定授权的组织才有对外名义权。
第三,行政主体必须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这与前一个条件相联系,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关键,也是确立行政主体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
一般而言,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即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即享有行政管理职权。
根据以上3个条件,实际生活中行政主体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1)中央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及其直属机构;(2)地方行政机关。
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下面来分析一下派出所的法律地位。
在我国行政序列中,派出所属于地方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即公安部门的派出机构,是市公安机关派出具体负责一地治安管理工作的基层机构,行使公安机关的部分权力。
派出机构一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只有法律、法规授权时才能在授权范围内独立行使行政职权。
(摘自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中的案例)
参考资料:
1、皮纯协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三版)。
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