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创作感想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艺术创作的交融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艺术创作的交融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中,还在文学和音乐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通过对天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的艺术作品,将天空中的星辰和宇宙的奥秘融入到艺术中,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天文学的影响尤为明显。
古代画家常常以星宿、月亮和太阳等天体为题材,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作品。
例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千里江山图》中,他运用线条和颜色的变化,将天空和大地相互融合,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壮丽。
这种融合天文学元素的创作手法,不仅赋予了作品以丰富的内涵,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古代雕塑艺术中也融入了天文学的元素。
以北魏时期的石窟艺术为例,石窟中的佛像常常被设计成身披星斗、面庞庄严的形象。
这些佛像不仅具备宗教意义,更将天文学的符号和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使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宇宙的广阔和神秘。
中国古代建筑也广泛吸纳了天文学的影响。
古代建筑常常采用“日月星辰”作为设计意象,用以表达尊崇自然的精神。
例如,故宫中的太和殿就以太阳为原型,建筑形制庄严肃穆,彰显了古代天文学的崇高地位。
这种将天文学融入建筑中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天文学的崇拜,也使得古代建筑更加富有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和音乐作品中也不乏天文学的身影。
古人常以“星辰”、“月亮”等作为诗词的写作主题,通过对天文现象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河落九天,牵牛织女晚成全。
”他巧妙地运用了天文学的知识,将美好的爱情寄托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之中,意境深远。
古代音乐作品中也常能听到对天文学的借鉴,旋律、节奏和乐器的运用,都与天文学的律动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艺术创作的交融,丰富了古代艺术的内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宇宙的思考和崇拜。
天文学的知识为艺术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让人们在艺术之中感受到了宇宙的宏伟、壮丽和神秘。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天文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其天文学研究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观察天上的星星和行星,更是为了预测日、月和星辰的运动,探求人类生命和自然现象背后的奥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天文学研究的历史起源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观测天上的星体,记录下日出、日落、月相、星宿等现象,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了夏朝,天文学已经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开始研究各种天象的周期性和运动规律。
随着历代的更迭,天文学的研究也不断发展,经过了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阶段,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二、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周髀算经》和《天文十讲》两部著作。
《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包含了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部著作主要是关于各种数学问题的讨论,包括数术、代数、几何等方面,其中天文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
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如商倍数、勾股定理、同余定理等,对后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文十讲》是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古代天文学中的各种理论和计算方法,包括天球、星象、日、月、行星等内容。
《天文十讲》在古代中国被广泛流传,成为后来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很多重要的天文学成果,如发明天球仪、创立二十八宿、推算日月食、测量黄赤交角等。
这些成果表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的超强学术水平和研究热情,对后来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中国天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不仅仅是对天体运动的观测和研究,更是对宇宙和人类生命的深沉思考和探索,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人类认识宇宙和发展科技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古代中国天文学为研究天干、地支、星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以及天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以及应用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成三个时期:先秦、汉唐、宋元明清。
在先秦时期,中国天文学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典籍中。
这些文献中包含许多围绕天文现象展开的观察和论断,如《礼记·天官》中对九州八方的方位、《周易》中对日月星辰的名义、《尚书》对黄、赤、白三道的记载等。
这时期天文学还与宗教、农学、治国理政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崇拜天文、尊重天命的思想。
进入汉唐时期,中国天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创造了地动仪和浑天仪,成为了中国天文学的基础设施之一。
唐代,玄奘等人前往天竺学习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多种知识,丰富了当时天文学的研究。
唐中期,祖冲之编写了《数书九章》,总结了当时中国天文学的成果,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要的著作。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宋代的钱穆、郭守敬等人改进了浑天仪的结构和材料,提高了观测精度和测量能力。
元代的郭炳文发明了天文漏斗,可精确定时、定日;明代的徐光启、沈括编撰了《大明历一统志》、《太初历》,为中国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清代,以徐天挺、赵之蕴、张次震等人为代表的天文家将天文学与地理学整合起来,成为以天文学为核心的更为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和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在日的研究方面,先秦时代,日的十条路线被确定下来,并且经过数学计算学习每个时间点的日出、日落以及太阳整年的路径。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以下是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的介绍:1. 《天文演绎》: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创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对于研究宇宙的结构和天体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 《浑天说》: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创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该书详细记录了天体的位置、运动和规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天文图经》: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杨公素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天体的位置和运动,为天文测量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4. 《授时历书》: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授时历书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法,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和时间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 《天文志》: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杨公望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详细记录了天体的位置、运动和规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6. 《三统历》: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创作,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历书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和方法,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和时间标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7. 《天工开物》:由中国古代科学家宋应星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天文仪器制作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介绍了众多天文仪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对于天文观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 《续史记》: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袁天罡创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记录了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天文观测数据,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9. 《测天仪象法全书》: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仪器制作和使用手册之一。
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天文仪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为天文观测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天文学家的国家之一,天文学在古代也是中国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学者探讨过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科学性与否、天象装置的设计思想,但是中国现今专职从事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学者不多,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题壁画就更少了,笔者的壁画设计的主题便选择了对古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探索,即“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
其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古人对天空的探索与遐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的成就。
天象,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泛指各种天文现象”,天象仪的解释是“一种用于演示多种天文现象的天文普及教育仪器”。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古人在技术落后的时代的伟大智慧。
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设计的造物思想中国古代天象装置造型独特浑厚,具有仪式感。
在古代,这些“仪器”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仪器,更是礼器。
礼器是帝王用来“通天祭祀”的,民间是有所禁忌的。
这其中必然蕴含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造物智慧,并且受生产技术工艺的约束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科技艺术新的统一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制造如此精良的天文仪器能否得以生产,其中主要涉及青铜铸造工艺、轴承传动技术、水轮驱动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
青铜器在四五千年前的青铜时代就在我国出现,但是青铜器的精密铸造要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共王熊审盂第一个使用了失蜡法铸造青铜器。
也就是这种可以铸造出精密图案、立体透雕效果的高水平铸造工艺,使得如浑仪、浑象、简仪等天文仪器上的祥云图案、盘龙造型、天象分布得以呈现。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家发明的仪器中,水运仪象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性观测仪器,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
它集浑仪、浑象、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水轮驱动技术的发展,使1092年由苏颂的水运仪象台自主运转得到了实现。
(二)制器尚象———《周易》提出的古人造物思想“制器尚象”是四项圣人之道之一,在古代,器具的制造的出发点或法则是取自卦爻之象。
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创作感想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从而创作出了这幅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壁画。
在创作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充分的资料收集和研究。
我通过阅读大量的史书、学术论文、艺术作品和历史图片等资料,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古代天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通过丰富的素材和深入的研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复杂性和美妙之处,并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更加深入地探寻其内涵。
接下来,我进行了灵感的探索和创意的构思。
我根据我的理解和感受,通过绘画和设计的方式来表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
我利用颜色和构图来表达衣服的颜色、研究天文学的器具以及天文学家的姿态和表情等重要的情感信息。
通过采用精细的线条、丰富的图案和清晰的色彩,我呈现了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以及古代天文学家对天空和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历史感和文化特色的壁画。
在创作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色彩和细节的处理。
我运用灰度和明度之间的转换,在画布上展现出中国天文学家在研究天命的时候,他们的心情起伏和思考的深度。
此外,我还运用了配色技巧,比如利用色彩的对比和搭配,表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征。
这样的色彩和细节处理,让我的作品更具视觉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更符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最后,我认为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学问和文化,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正面影响。
我的创作过程中,通过研究古代天文学家的思考和探索,我得出了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审视和理解我们的时代。
总之,这幅壁画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面貌,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认同,在当代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创作感想《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壁画,记录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历史,是一幅非常精美的壁画。
这份作品令我感受到,天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古代中国人们对天文学研究的无限热爱。
在这份作品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以及科技的高度。
这是一幅展现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壁画,整个画面由上至下,分为三个部分。
在画面的最上面是属于古代仪器,包括各式各样的仪器,比如天球仪、日晷、水平仪、八卦仪等等。
这些仪器都是古代观测宇宙的利器,有了这些仪器,古人才得以逐步地揭开天象之谜。
在画面的中间部分,则是展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的生活场景,他们或围坐一起讨论,或以仪器观测天象,或撰写研究论文等等。
这一部分的人物画面,生动表现了天文学家们的风貌形象。
而画面的下方,则呈现了天象变化的现场。
太阳、月亮和星辰穿插在其中,变幻莫测,交相辉映。
这幅壁画刻画了古代中国人的天文学思想、天文学发展历程以及天象变化的多彩画面,细腻而又富于艺术性。
对于我来说,这幅作品的一个亮点是它所展示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风貌形象。
许多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如张衡、杨恽、申屠建等人,被画入壁画中。
他们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更是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代表,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精髓。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穿着古代礼服、踩着木屐、头戴纱帽,状似古代士人。
这些人物都是具有历史地位和崇高地位的天文学家们,在古代中国重要不可替代的的地位。
他们的形象,不仅意味着他们对天文学的热爱,更意味着古代中国对科学、对知识的重视。
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好好珍惜。
另外,这幅作品所揭示的古代中国造、用各种天文仪器、观测天象的场景,也是刻画得非常到位。
从天球仪、日晷、水平仪到八卦仪等等,每个仪器的物理原理、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都可见一斑。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古代仪器虽然已经不常用,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从中汲取知识和思想,特别是古代仪器的物理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对我们思考现代科学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创作感想《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这幅壁画是一幅极为有意义且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精心运用的色彩,画家成功地将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人们对天文学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幅壁画中,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符号化的手法,将古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科学结合,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内涵。
画面中蓝色的天空代表着无垠的宇宙,而点点星光以黄色和白色相间的亮点展现,象征着古代天文学家对星空的观察和研究。
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幅宏伟壮丽的星图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这幅星图精确地勾勒出了各个星座的形状和位置,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古代天文学家对星空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我在观赏这幅壁画时,不禁被画家对星空细节的描绘所深深吸引。
画家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精准的用色,将星空中不同亮度的星体展现得栩栩如生。
从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小不同的星星,甚至还有一些光点交相辉映,犹如流星划过夜空的美丽景象。
画面上还有一条曲线状的流星雨,仿佛在告诉观众星星的运动轨迹。
这样的描绘技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表达了古代天文学家对星空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
画面中还呈现了古代天文学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古代中国曾经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其天文学研究也受到了周边各国的影响。
这幅壁画中的一角描绘了古代中国与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学术交流,展示了各个地方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
中亚地区的星图和阿拉伯数字,以及东南亚的星座名称,都在壁画中得到了体现。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研究内容,也为今后的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幅壁画也通过对古代天文学家的形象描绘,展示了他们勤奋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画面中,古代天文学家们以专注的表情和认真的态度观察着星空,一本本图书和工具整齐地摆放在他们的周围。
他们似乎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之中,不顾一切地追求知识和答案。
这些形象呼唤着观众的目光,让人们感受到了学者们精进求索的精神,也激发了人们自身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欲望。
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创作感想《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壁画是一幅富有韵律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历史和文化遗产。
该壁画的创作过程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也让我感受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在壁画的创作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念。
我从《周髀算经》、《大衍历》、《授时历》等古代书籍中汲取知识,了解到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天体运行规律、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节气、干支等重要天文现象的精准测量和预测。
他们的成果为后来的天文学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于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了解和对艺术的理解,我开始设计壁画。
我希望该作品能够准确地展示古代天文学家的工具和观测结果,同时也必须表现出古代天文学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思考和研究,我最终确定了壁画的整体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壁画的设计中,我尽可能地还原了古代天文学观测的场景和工具。
我描绘了古代天文学家们在夜晚观测星空、测量日月行程等场景,同时画出了他们使用的日晷、星表、天球仪等重要工具。
这些工具是古代天文学家成功研究天文现象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精细描绘,我惊叹于古代天文学家们的毅力和智慧,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了古代天文学的基本原理。
除了表现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和工具外,我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所代表的文化价值。
我希望这幅壁画不仅是一幅具有科学价值的艺术作品,同时也通过形象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所坚守的文化信仰和勇气精神。
我通过表现出古代天文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意志,来呈现出中国古代科学家在探索宇宙世界时的自信和果敢。
总的来说,这次壁画创作过程让我获得了很多,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了解,还让我深刻理解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
我认为艺术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发现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力量,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通过这次壁画创作,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的纯粹和力量。
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创作感想当我站在这幅壁画前时,我被它所展现的古代天文学的丰富内容所吸引。
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成果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最早的天文观测工具到星历编纂、星象图绘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无不展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们在这一领域上的探索和成就。
壁画还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运动,形成了对天文现象的认知体系和理论思考,并且将这些认知体系运用到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
这些内容的丰富和多样让人不禁感叹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之深厚,同时也让我们在品味这幅壁画的对古代天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壁画所展现的细节之精致也令我十分惊叹。
壁画通过对古代天文学研究中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和科研成果的描绘,将观众带入了古代天文学家们的学术殿堂。
壁画中对不同时期中国天文学家的风貌、仪表以及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种科学实验、观测仪器等细节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
壁画还通过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和文献的展示,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为我们解读古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启发。
这些细节的丰富和精致,不仅使整幅壁画更加生动和具体,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壁画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幅壁画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为基础,结合了一些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使整幅壁画既有古代的神秘和庄重,又不失现代的清新和活泼。
在绘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壁画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传统的山水、云彩、星空等元素,使得整幅壁画在表现古代天文学研究的也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壁画的线条、造型等艺术细节也显露出了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丰富想象力,使整幅壁画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使观众在品味壁画的同时感受到了一种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创作感想作者:姜超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4期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天文学的国家之一,有着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观星仪器的设计受很多因素如技术工艺、造物原理、哲学思想等影响,从古人对天象装置设计活动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我们通过设计制作主题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方式来对此进行探索。
文章就古代先贤探究天文学的方法和现实性的结合,简要分析壁画设计中“空间”形式语言,总结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有关传统文化的壁画设计乃至艺术设计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学;天象仪器;造物思想;壁画设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天文学家的国家之一,天文学在古代也是中国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学者探讨过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科学性与否、天象装置的设计思想,但是中国现今专职从事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学者不多,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题壁画就更少了,笔者的壁画设计的主题便选择了对古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探索,即“壁画《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
其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古人对天空的探索与遐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的成就。
天象,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泛指各种天文现象”,天象仪的解释是“一种用于演示多种天文现象的天文普及教育仪器”。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古人在技术落后的时代的伟大智慧。
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设计的造物思想中国古代天象装置造型独特浑厚,具有仪式感。
在古代,这些“仪器”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仪器,更是礼器。
礼器是帝王用来“通天祭祀”的,民间是有所禁忌的。
这其中必然蕴含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造物智慧,并且受生产技术工艺的约束以及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科技艺术新的统一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制造如此精良的天文仪器能否得以生产,其中主要涉及青铜铸造工艺、轴承传动技术、水轮驱动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
青铜器在四五千年前的青铜时代就在我国出现,但是青铜器的精密铸造要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共王熊审盂第一个使用了失蜡法铸造青铜器。
也就是这种可以铸造出精密图案、立体透雕效果的高水平铸造工艺,使得如浑仪、浑象、简仪等天文仪器上的祥云图案、盘龙造型、天象分布得以呈现。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家发明的仪器中,水运仪象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性观测仪器,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
它集浑仪、浑象、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水轮驱动技术的发展,使1092年由苏颂的水运仪象台自主运转得到了实现。
(二)制器尚象——《周易》提出的古人造物思想“制器尚象”是四项圣人之道之一,在古代,器具的制造的出发点或法则是取自卦爻之象。
简言之,“器”就是指器具、用具,它的生产设计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目的。
“象”是《周易》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词语,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大象无形,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古代造物活动中,讲究“制器尚象”,将一种思想概念化无形为有形,借物致用,造福天下,这就是“制器尚象”。
天象装置的造型,受古代天文学说的影响,讲究“貌合”。
以浑天说为例,其认为地是飘在水或气上,天是圆的,或者是是“天球”,日月星辰都在这个“天球”上运动,会转到地的下面。
“浑象”天体仪的造型,给人一种俯瞰宇宙的浑厚感,体现了掌握天地的集权思想。
经纬仪与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仪器的造型,无不反映了古代各大天文学说的理论思想,意在解释天地关系、星宿运动轨迹等天文学理论,有很强的代入感,情景交融,给观者呈现出一种似有似无、大象无形的视觉语言。
(三)礼制制度对造物活动的约束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宋元之后,龙的形象被皇室所独有,禁止平民百姓穿着使用有龙纹或与龙有关的服装或器物,如此森严的礼制制度导致了民间器物和皇室贵族所用器物有特定的法则。
古代天文学被掌握在朝廷手中,天文装置也被认为是皇家的礼器,天空在古代有无限的神话色彩,天文装置也被定义为一种通天礼器。
在造型设计上,如浑天仪便采用了盘龙纵横交错的形象,是权利和等级的象征,这种造型的仪式感当然是古人造物原理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壁画设计——“空间”的造物活动(一)壁画概念“壁画”是不同于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它需要在特定的空间中呈现,从字面意思看壁画就是“壁”与“画”的组合。
现代壁画的形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墙壁上画画,更多地会选择在画布上进行绘制,其目的之一是满足教学条件。
对于壁画设计,不得不谈到壁画的“壁”,这里的“壁”也指壁画所处的空间,那么“空间”这个词就成了壁画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壁画中的空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壁画、环境三者的空间,二是壁画中所描绘的空间。
(二)壁画中的“空间”“空间”从数学科学角度来讲,是相对于时间的概念,空间是三维的,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暂且不谈近期比较热门的四维或五维空间),从经典物理学角度来讲,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场所,即物质以外的区域为空间。
从艺术角度上来讲,壁画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它所处的空间,这要求壁画设计要与空间环境所协调,这也属于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的范畴。
在壁画设计的过程中笔者主要进行了两种尝试,分别是:长方形构图叠加、长方形构图单色。
最终设计图中的空间与壁画的构图有着很大的关系,壁画的构图一般分为对称式构图、均衡式构图、散点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就是画面需要一个视觉中心,画面两边达到一种相对平衡,为中心服务。
均衡式构图也讲究一种画面的稳定,这种构图让人更容易接近。
散点式构图则更为自由,这种构图没有明确的视觉中心,要使相对独立的部分统一在画面里面,做到杂而不乱。
由于笔者所选主题的复杂性,人物也并非一个,主次关系也不好定论,所以最终选了均衡式构图,这样可以使画面更加稳定。
壁画中的空间十分独特,它可以包容不同时空的客观存在,而又不显得突兀。
这是一种在中国传统壁画中经常见到的情况,它通过艺术家的一些手段,将历史的过程、时间语言转译为空间语言,十分适合表达历史发展主题的壁画形式,这也是笔者最终将此形式作为主要壁画设计形式的原因。
(三)壁画设计过程在壁画的设计中,我们将有关的天文学家错落放置,在画面中搭建了一个“舞台”,各种天文仪器具有十分强烈的形式感,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将这些不属于一个时空的物象放置在这个二维空间中。
我们采用了如下几种手法:一是留白。
画面中每个天文学家和天象装置中间都留有恰当的空白,形成有意味的负形,这些负形可以使得他们融合在一起。
二是共用背景、符号。
在“舞台”的后面,用绵延的山脉区分背景层次、延伸画面空间,同时将各个物象自然地进行连接。
天空用不同却又统一的星空作为组合画面和活跃气氛的媒介。
最后,符号语言体现在画面中添加可以为各物象所共用星图符号,如南宋时刻星图、古星图特有的神兽符号等。
三是在设计中跨学科地运用数学中的拓扑学原理。
拓扑学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它只考虑物体的位置,或者说是一种抽象思维。
在画面中,以此使物体的形象渐次演化,如对仪器进行翻转、倒置、相反色等处理,使物体间形成自然的沟通。
在这次的壁画设计活动中,我们发现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壁画设计甚至艺术设计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壁画现在正逐渐由绘画转变为公共艺术(Public Art),这就要求设计者或者创作者不能纯粹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要考虑到作品的受众,对于这样一个大众作品来说,在大众审美的范围内发挥好自己的水平,才是对观者和艺术的尊重。
公共艺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公众参与,壁画的公众参与就在于公众可以对画面所表达的内涵产生共鸣,领略画面的主题思想。
三、结语古人所遵循的制器尚象原理在如今的设计活动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设计,都应该遵循“尚象”原则。
“象”的概念十分宽泛,汉语中的解释可以指形状、现象、法则、象征等,在《周易》中则意思更广,包括现象、物象、象征或迹象。
卦象是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东西,它的概念相对抽象,是一种理念模式,是一种相对客观实在物象的概念。
卦象称之为“大象”,爻象称之为“小象”,制器要遵循模仿爻象的原则。
我们在进行壁画设计时,设计的壁画要表达出我们的思想,加入我们的意识,这就是遵循了“以制器者尚其象”的理式了。
古代的礼制制度在如今虽然没有了“龙为帝用”这类规定,但是我们可以学到的是设计要具有代表性,要具有典型意义,例如为少数民族设计标识时,保留他们特有的内容,使人可以辨识出这是为谁而设计。
在为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壁画时,应当体现出“中国”“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壁画设计,文化的主要表现总结下来有“形意象神”四个方面。
文化在壁画中呈现必须考虑现实性,现实性是壁画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当代从事壁画创作的青年学者认清现状,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融入新的血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创作出越来越好的壁画作品。
参考文献:[1]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苏娜.探究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设计中的哲学智慧[D].东北大学,2010.[3]肖清风.制器尚象:中国古代的造物方式[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4).[4]蔡树本.壁画设计的独特语言[J].新美术,2003(4).[5]钟昭.浅谈壁画设计[J].工业设计,2016(9).[6]丁一.从科学哲学角度看中国古代天文学[J].北方文学(下旬),2017(5).[7]沈丹.中国传统文化与壁画艺术的思考[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8]李颂.壁画设计的美学研究[J].上海工艺美术,2016(3).[9]周文王.易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0]魏向东,严安平.中国的礼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11]王焱.壁画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2]吴国盛.什么是科学[J].博览群书,2007(10).[13]黄一农.社会天文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