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011.09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及其启示作者:刘鹏成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1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由报纸杂志简介到知识分子在“书房”里深入解读和研究,再经由先进分子的“书房”到工农大众“厅堂”的过程。
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其思想理论基础分,大体可以分为封建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先进分子的前身)等,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留下了许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传播历程启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报纸杂志简介到知识分子在“书房”里深入解读和研究,再经由先进分子的“书房”到工农大众“厅堂”的过程。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报纸杂志的简要介绍与中国人相见,依靠知识分子中文化程度较高者进行研读及传播,这些知识分子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其思想理论基础分,大体可以分为:封建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等,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是各不相同的。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在本文中,这段时期是指从1899年2月开始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报纸杂志简介和部分学者开始解读和研究的阶段。
1899年2月《万国公报》最早把马克思及他的《资本论》、安民新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介绍到中国来。
1900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中较激进的杨廷栋、杨荫杭、雷奋等人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杂志。
1901年1月登载了日本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文中刊登:“1862年,各国工人领袖均集于万国工人总会(即第一国际)。
”“麦克司(马克思)总理全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犹如一道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它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理论,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和发展方向。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充满危机和变革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不断寻求着各种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
然而,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亦或是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就在中国人民陷入迷茫和彷徨之际,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是一些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先进知识分子。
他们通过阅读国外的书籍和报刊,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其中,李大钊、陈独秀等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他在 1918 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他的著作和演讲,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等。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也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1920 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中,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新思想的渴望,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一些进步的刊物和社团也纷纷涌现,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援引毛主席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的一段话:“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
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
”我个人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笼统的分为三个阶段:1进入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2开始传播(1917年十月革命);3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前后)。
在第一个阶段,当时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除了一些店铺生及一些开眼看世界的开明知识分子外,人数还很少。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提到过马克思,“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905年8月在东京创办同盟会后,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该文在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翻译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
另有文章称,在同盟会的重要人物中,马君武、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等人当时在日本发表的一些文章不仅是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学说的文献,也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
这一时期,在店铺生中,尤以留日及留法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重要影响。
早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大批留学生涌向日本。
在他们中许多有志之士想借鉴日本学习西方的经验来挽救衰败的旧中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日本社会主义者的影响和帮助下,成长起来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大多数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都有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经历,都曾在日本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董必武、周恩来、李汉俊、陈望道、杨匏安等。
可以说,日本是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渠道。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另一重要渠道是通过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这个时期及以后,赴法留学生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如周恩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徐特立、陈毅、邓小平、李立三、王若飞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经历了一系列阶段,不断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衍化出丰富而复杂的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学生留学日本、欧洲,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思想。
其中,陈独秀等人通过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掀起了一波波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所吸收并发扬光大。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等革命者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贯彻。
中国党和政府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承和创新,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是一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篇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也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以上就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王祖唐
提要: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和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及新文化革命,促进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改革开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不适应的生产力关系和上层建筑,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代,2009年9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会议,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回应美国记者专访,提出要摒弃‘零和’冷战思维和美国在经济上合作共赢。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和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扩大传播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十六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艺复兴运动,推进了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开创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力学,相继发展了物理、数学、化学和生物学,发明了望远镜和显微镜,证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和一百多个元素组成。
在引力、电磁力、光、热和化学作用下,按照一定的规律,不停地运动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工业革命。
到十八世纪发明了蒸汽机,制造出火车、轮船以及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纺织机和工作机,掀起了第一次工业大革命。
十九世纪末,发明了电动机、发电机和内燃机,制造出电灯、电话、电报、无线电和各种电气设备以及汽车、拖拉机和飞机,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大革命。
二十世纪中,发明了电脑,发展了信息、航空、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制造出大规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掀起了第三次工业大革命。
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推进了思维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使现代科学达到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发展,是一次人类社会从来没有经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创建了唯物辩证法的现代思维科学,在能的转换、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三大发现启示下。
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规律。
《共产党宣言》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向全世界公开说明共产党的观点和目的。
1.论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共产党的目的。
人类社会自原始公社解体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但仍存在阶级剥削。
共产党的目的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建立无阶级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提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受一定规律的支配。
社会形态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一定的生产力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力和现存的旧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宣言》中说,生产关系如不适应生产力,这个生产关系必须被打破。
封建的生产关系不适应了,取代的是资本主义。
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将不适应了,取代的是无阶级联合体,所以社会的发展在于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这规律的科学性。
《宣言》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说:《宣言》的基本原则是完全正确的。
在《资本论》序言中,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是不断进化发展的。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和新文化革命,促进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先后在中国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但受传统半封建半殖民地势力阻扰,一直未上升为统治思想。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以信念和力量,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思想武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
“从何处着手呢?就是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搞两个开放。
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对内开放就是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
”(邓小平文
选,第三卷,第117页)。
改革的一方面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恢复学校正常教育和高考。
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
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
鼓励和保护发明和发现。
改革的另一方面是改革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革单一的公有制,发展农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非公有经济。
改革计划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
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和外资。
提出一国两制政策;和平解决港澳台关系。
转变政府职能,由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逐步推进民主法治,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不断创新生产力,变革经济结构,既完善市场经济,又有相适应的宏观调控。
做大蛋糕,又努力使分配公平。
中国已是世贸组织成员,和各国经济合作交往。
30余年来,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变革,推进经济建设快速稳步发展。
人民生活由温饱而迈向小康。
2009年9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会议,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这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顺得推动十二五规划。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回应美国记者专访时,提出要摒弃‘零和’冷战思维,推进中国和美国经济合作。
这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虽体制不同,可以互通有无,合作共赢,各按步伐,持续发展,殊途同归。
防范斗则俱伤。
形成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潮流。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扩大传播和发展。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启示
社会发展规律给人两点启示:
1、规律是可知的
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于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
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经验,证实这规律的科学性。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果没有石头或不摸石头过河,就可能淹死。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盲目实践,带来大灾难。
搞经济特区,吸收外国先进经验,这是科学方法。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
学习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扩展,逐步积累,以概念作基础,掌握事物
的结构功能本质和运动发展规律。
根据事物运动发展趋势和共性,认识由已知扩展到未知,形成预见和智慧。
通过试验证实,实现发明或发现。
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推进社会不断发展。
如根据自然科学知识,水温加热到摄氏一百度以上变成气体,气体膨胀产生压力,压力能推物体转移,转换运动方式,发明了蒸汽机。
西方一些国家掀起第一次工业大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新时代。
教育既要公平,又要创新。
基础教育重在公平。
高等教育重在创新。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并不是说一切知识都是力量。
而是说认识了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建立了信念,推进创新,不怕困难,就是力量。
政策正确与否,在于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具体实际不断发展新生产力,改革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
先进性体现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
2、规律是科学,没有阶级性。
林彪和四人帮搞思想顶峰,一句顶一万句,崇拜个人迷信。
实践证明,这是骗人。
阶级特权,终必消亡。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提高独立判断能力和思维科学水平。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邓小平说:“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一定要坚持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方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9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开放舆论,上下互动。
这是避免脱离实际,保持政策先进的最好方法。
历史表明,封闭则僵化落后。
2011年9月修改
作者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全球化时代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