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723.50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专题练习卷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答案】B2.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A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耕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答案】A7.《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这说明当时()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答案】C8.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云铁削、铁锄庆阳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答案】C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答案】A10.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A.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B.白银普遍流通,货币制度趋于规范C.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答案】A1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答案】C12.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
历史模拟试题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在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直是社会经济的两个重要支柱。
农业作为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粮食需求;而手工业则是生产各种日常用品和奢侈品的重要行业。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技术改进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的农业是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的劳动,他们利用手工工具进行种植、耕作、收割等活动。
农民通常根据自然季节的变化来决定耕种的时间和作物的种类。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农民就开始使用石耜代替手拾耕种,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犁、耕牛等工具,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在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
通过引进适合中国气候的农作物,如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等,农民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提高。
此外,汉代张骞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贸易,使中国的农产品走向世界。
随后,农业生产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经济,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手工业在中国古代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陶器、青铜器到丝织品、瓷器等,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制造层出不穷。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陶艺技术逐渐提高,出现了青铜器等更加精美的工艺品。
同时,中国古代织布业也非常发达,丝绸成为中国的传统特产,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
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改进。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水利系统的发展为农田灌溉提供了支持,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农业机械的应用也为农民减轻了劳动负担。
在手工业方面,纺织技术、制陶技术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入,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经济体系。
在社会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也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考模拟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B. 唐代出现曲辕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 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迅速,稻米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D. 明清时期,棉花种植主要在北方地区。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推行法家思想,统一思想文化。
C.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D. 以上都是。
3.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下列哪些国家与唐朝有密切的交往?A. 日本B. 新罗C. 波斯D. 以上都是。
4.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宋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B.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
C. 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 宋明理学主张“心外无物”。
5.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变化?A.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农业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C. 出现了“闭关锁国”政策。
D. 以上都是。
6.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7.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A. 兴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 建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C. 创办海军,加强海防。
D. 以上都是。
8.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D. 以上都是。
9.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A. 提倡民主与科学。
B. 反对封建礼教。
C. 倡导文学革命。
D. 以上都是。
10.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A. 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 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C. 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 古代农业完全依赖自然,没有水利设施答案:D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推行分封制D. 废除货币制度答案:A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削弱了士族势力D. 以上都是答案:D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包括:A. 宣扬国威B. 促进海外贸易C. 寻找建文帝D. 传播佛教文化答案:A5.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C. 建立了中华民国D. 完成了土地改革答案:C6.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提倡民主和科学B. 反对封建礼教C. 强调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D. 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答案:C7.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包括:A. 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C.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 以上都是答案:D8.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一场政治运动B. 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C.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D.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C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A.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B.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C. 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D. 以上都是答案:A10. 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B. 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C. 完全由中国主导,其他国家无参与权D. 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______王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模块第七单元第1讲基础训练题组(A)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C.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D.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铁铲”“都江堰”“牛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故C项正确。
2.唐朝以前,浙东地区已建有一些重要水利工程,数量虽不算很多,但对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至唐代,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
这表明唐代( ) A.经济重心实现转移B.政府更重视南方发展C.南方农业环境改善D.水利建设达到了顶峰【答案】C 【解析】材料“浙东地区各州兴修水利工程的数量明显比前代增多”说明唐代南方农业发展的水利条件有所改善,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转移是在南宋,排除A 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态度、政策的信息,排除B项;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达到“顶峰”的信息,排除D项。
3.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
下列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是( )A.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B.越縠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功未到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D.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知名昊十九【答案】D 【解析】“宣窑”“永窑”指的是烧瓷的窑,故D项正确;A、B两项反映的是纺织业, C项反映的是冶铸业,均排除。
4.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
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
这反映了( )A.古代中国农业科技实用性不强B.小农经济对科技发展有阻碍作用C.封建王朝不注重推广先进技术D.农民的思想意识需要与时俱进【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
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这不利于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故B项正确。
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 (xx·长沙雅礼中学高考模拟卷)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
可见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C.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D.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答案】A2. (xx·江西师大附中三模)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交通通讯工具落后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B3. (xx·江西师大附中三模)(12分)历史数据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表公元前220年(战国末年)估计xx万人。
2年(西汉元始二年〕 5959万人。
220-265年(三国时期) 767万人(魏、蜀、吴人口相加)。
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
581--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 4844万人。
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
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
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5883万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万人。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2.唐德宗时实行的两税法,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这种规定在财政上有利于( )A.农民对封建政府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B.扩大纳税面,增加收入C.为开辟税源准备条件D.商品经济的发展3.中唐诗人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对诗中所述社会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官方保护手工业技术的沿袭B.政府禁止男方到女方家落户C.手工技术传男不传女陋习的形成D.唐朝由盛转衰4.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当时吴中出现了(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一年两熟的耕作方法C.土地买卖和兼并 D.租佃式经营5.有人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牛拉犁是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和核分裂反应堆的先驱。
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 )A.犁是古代人们最早的科技发明B.人类开始掌握征服自然的力量C.犁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D.人类首次能利用自身以外的力量作动力6.《孟子·尽心》:“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材料中的“匹妇蚕之”主要用于( )A.市场流通 B.官府贵族C.自己消费 D.远销国外7.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发达,领先世界。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行业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时期,已经会织造丝绸B.商朝时期,已经会制造瓷器C.商朝晚期,会制造铁器D.原始社会晚期,已经会冶铜8.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瓷器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珐琅彩②五彩瓷③青花瓷④白瓷⑤青瓷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C.⑤③④①② D.⑤②③④①9.2010年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 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
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1.(2019广东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
这说明西周晚期(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2.(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
这反映出(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3.(2019山东济南期末)下表为部分典籍中关于牛耕的记载。
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确信,汉代的赵过( )A.发明了牛耕技术B.是各种典籍虚构出的传说人物C.首创并推广耦犁D.为推广先进技术作出重要贡献4.(2019博雅闻道第三次质量测评)下图是汉代画像石。
这反映了( )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5.(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
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6.《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7.(2019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8.(2019山东青岛一模)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第1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注释)1、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答案】D2、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
四个选项中的言论(按序号排列)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韩非子、黄宗羲、董仲舒、孟子 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C.董仲舒、韩非子、黄宗羲、孟子 D.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答案】C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C.趋向“三教合一” D.强调“礼法并用”【答案】A4、《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存在有为与无为的较量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放弃休养生息政策【答案】B5、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A.勤俭节约B.藏富于民 C.国富民贫D.忠孝为本【答案】B6、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语句是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第1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注释)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答案】D2、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
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
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B.显示朝廷的威严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答案】A3、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 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4、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地主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答案】D【解析】由“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材料所指的是均田制。
5、“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诞’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答案】6、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答案】D7、邓讯之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客家每姓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
”如丘姓堂号为“河南堂”,说明丘氏出自河南郡。
(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和临汝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宗法制度的强化B.分封制的实施C.经济重心的南移D.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C8、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
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
”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答案】D9、下面是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示意图(数据整理自《太渐水利技术史))。
这说明古代太湖地区 ( )A.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明显B.农耕发展恶化了生态环境C.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D.农耕开发的难度十分艰巨 TOC \o "1-5" \h \z 【答案】B10、.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材料意在强调宋代()A.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C.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答案】B11、有史书载,宋代“田制不立,吠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故赋人之利,视古为薄”。
该记载表明()A.放任土地兼并影响政府收人B.人口快速增长影响土地制度C.宋代小农经济得到长足发展D.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人口流动【答案】A12、(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
这表明政府意在()A.增加财政收人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答案】D13、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答案】C14、唐代经济学家陆蛰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征银”【答案】B15、钱穆先生指出:古罗马奴隶多半来源于战俘,而汉代的奴隶则是农民主动离开土地,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不是出卖自由,而是对国家法规的一种逃避。
汉代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B.庄园经济的盛行C.编户制度的消亡D.工商食官的出现【答案】B16、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这表明()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答案】D17、西汉盐官有遍及二十八郡国的三十五处,铁官有遍及四十郡国的四十九处。
盐铁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
诸侯王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农所设盐铁官代替。
这表明()A.官方垄断盐铁经营B.政府严管盐铁业C.王国问题彻底解决D.冶炼业发展迅速【答案】B1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金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答案】C19、“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
”((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答案】B20A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答案】B21、右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
此印是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
这表明当时 ( )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答案】D22、《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答案】A23、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答案】A24、“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B25、“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 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C.瓷业习俗助推T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答案】C26、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答案】B27、下面两幅图摘选自元代某主题人物的连环画册。
图片反映出主人公的家乡“乌泥泾”( )A.副业商品化的发展 B.人民生活的富足C.经济封闭性被打破 D.丝织技术的进步【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乌泥泾”在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动下,商品化趋势增强,故答案选A。
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C项说法有误,当时商品化的增强并不能说明传统经济的封闭性被打破;由图片中人物形象及相关文字和纺织技术的流传等信息可知,该连环画介绍的主题人物应是黄道婆。
黄道婆传播的技术是棉纺织技术,排除D。
28、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最终失败。
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进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
这种现象说明( )A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B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C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D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C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其最终失败说明封建国家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选C项。
A、B两项既没有准确把握材料意思,也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概念不够理解;D项明显与材料最后意思不符。
29、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
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
可见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C.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D.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答案】A30、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
……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此规定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 D.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答案】D31、《后汉书》有载:(工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古代水利工程)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答案】B32、钱穆先生指出:古罗马奴隶多半来源于战俘,而汉代的奴隶则是农民主动离开土地,参加大规模的工商新生产;不是出卖自由,而是对国家法规的一种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