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2仪器分析试卷05-B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8
试卷9及答案一、配伍题(每题2分,共20分)01.在一定范围内为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殊文件称为()。
02.具有界限的一定数量物料称为()。
03.甲烷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与甲烷体积()。
04.乙烷燃烧后缩减体积是乙烷体积的()倍。
05.磷钼酸喹啉沉淀是()色。
06.四苯硼酸钾沉淀是()色。
07.收到基煤样的水分表示为()。
08.收到基煤样的灰分表示为()。
09.氧弹量热仪测定煤的发热量时用()校正仪器。
10.密度瓶法测定液体密度时,其实是用()测量出密度瓶的体积。
A、采样单元B、相等C、5/2D、苯甲酸E、标准F、水G、黄H、白I、AarJ、Mar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01.下列()不是工业分析的特点。
A、分析对象的物料量大C、分析任务广B、分析对象组成复杂D、试样处理比较容易02.使用浓盐酸、浓硝酸,必须在()中进行。
A、大容器B、玻璃器皿C、耐腐蚀容器D、通风厨03.使用奥氏气体分析仪时,()水准瓶,可排出量气管中气体。
A、先提高后降低B、先降低后提高C、提高D、降低04.半水煤气中不被吸收不能燃烧的部分视为()。
A、氯气B、硫化氢气体C、惰性气体D、氮气05.欲采集固体非均匀物料,已知该物料中最大颗粒直径为20mm,若取K=0.06,则最低采集量应为()。
A、24 kgB、1.2 kgC、1.44 kgD、2.4 kg06.当总体物料的单元数大于500时,取样的样品数为()。
A、1×N1/3B、2×N1/3C、3×N1/3D、4×N1/307.外界湿度的变化对采样的影响属于()。
A、系统误差B、偶然误差C、试剂误差D、方法误差08.煤的水分包括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除去()水分的煤称为风干煤。
A、外在B、内在C、外在和内在D、外在或内在09.单位质量的煤样在充有过量氧气的氧弹内燃烧,其产物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硝酸和硫酸、液态水和固态灰时放出的热量称为()。
-----------------------------------------------密-----------------------------封--------------------------线-----------------------------------------------------------------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动物医学专业《动物毒理学》课程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姓名、学号、专业名称写在指定位置;2、密封线和装订线内不准答题。
一、解释概念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每日允许摄入量2.总残留物3.最小有作用剂量4.急性毒作用带5.靶动物6.衍生化技术(第1页,共4页)1.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第一阶段,主要进行的试验是() A.急性毒性试验 B.蓄积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C.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D.亚慢性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2.慢性毒作用带是指() A. 半数致死量与绝对致死量的比值 B.半数致死量与无作用剂量的比值C.半数致死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3.大剂量的亚甲蓝(2.5毫克以上/公斤体重)主要用于解除() A.亚硝酸盐中毒 B.有机磷中毒C.氰化物中毒D.有机氟中毒4.在进行化学毒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时,观察实验动物的症状表现时间一般为()A.7天B. 30天 C .60天 D. 90天5.金属汞中毒时,一般选用的解毒剂是()A.亚硝酸钠B. 乙酰胺C.亚甲蓝D.二巯基丙醇6.受试物大鼠经口的LD50(mg/kg)在1-50之间,表明该受试物属于()A.极毒B.剧毒C.中等毒D.低毒7.在进行蓄积毒性评价时,蓄积系数K<1说明受试物的蓄积毒性级别属于()A.高度蓄积B.明显蓄积C.中等蓄积D.轻毒蓄积8.营养品和微量元素硒的剂量—反应曲线一般为()A. 直线型B.对称的S形曲线C.不对称的S形曲线D. 抛物线型9. 改良寇氏法计算LD50时,要求各组剂量的安排方式为()A.等差数列B.等比级数C.各试验组的剂量须呈整数倍数关系D.无特定要求(第2页,共4页)10.化学毒物的主要排泄途径为 ( )A.肝脏B. 肺脏C.肾脏D.心脏三、判断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苯巴比妥类等化学毒物对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具有抑制作用 ( )2.化学毒物的半数致死量越大,该毒物的毒性越大 ( )3.急性毒作用带是指半数致死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 )4. 蓄积系数K 越小,化学物质的蓄积性越小 ( )5. 碱基置换是指DNA 序列上的某一碱基被其他碱基所取代 ( )6.有机氯农药进入机体后,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 )7.敌敌畏中毒是由于作用于胆碱酯酶的缘故 ( )8.毒物的易化扩散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的转运 ( )9.在药物残留分析中,筛选方法主要用于定量分析 (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2.简述毒物被动转运的特点3.简述钙稳态学说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基本内容4.简述对食品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5.简述对化学毒物引起的中毒进行解毒治疗时,解毒疗法主要有哪几种?(第3页,共4页)试述残留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残留分析方法建立的主要步骤(第4页,共4页)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动物医学专业《动物毒理学》课程试卷参考答案一解释概念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每日允许摄入量:是指人体终生每日摄入一种化学物质,对健康没有任何已知的急性、慢性毒害作用等不良影响的剂量。
生物实验高考题精选(05---07)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实验的重视和复习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一环。
考试大纲对生物实验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见下表)所列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从对近几年部分省市的高考生物试卷和全国的理科综合试卷分析中发现:有关实验能力的试题,从所占的比例来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题目设计的认知层次来看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从覆盖的知识X围来分析,有涉及高中课本内的知识,也有不涉及高中所学的内容,所要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是由题目提供的;从知识内容分析,试题涉及生物学基本原理、概念、解剖和生理知识。
实验目的、材料的使用。
实验操作、方法步骤、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预测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部分省市及全国高考题中的实验题精选。
一、试题1、(07全国一30.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是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请说明理论依据。
2、(07全国二30.II.)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A、B两支试管。
在A管中加入煮熟的蚕豆子叶,B管中加入发芽的蚕豆子叶。
在两管中分别加入甲烯蓝溶液(注:甲烯蓝氧化态为蓝色,接受氢后为无色),一段时间后倒出溶液,两管中的子叶都呈蓝色,然后,两管分别加水淹没子叶、抽气、在水面上覆盖适量石蜡油,37℃保温一段时间后,发现A管中的子叶不变色,B管中的子叶蓝色变浅。
仪器分析复习题一、思考题01、现代仪器分析法有何特点?它的测定对象与化学分析方法有何不同?特点:(1)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2)分析速度快、效率高;(3)选择性较好;(4)能够满足特殊要求;(5)与化学分析相比准确度较低,低5%;(6)一般仪器价格较贵,维修使用成本较高。
仪器分析测定的含量很低的微、痕量组分,化学分析主要用于测定含量大于1%的常量组分。
02、光谱分析法是如何分类的?按照产生光谱的物质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和固体光谱;按照产生的光谱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散射光谱;按照光谱的性质和形状又可分为线光谱、带光谱和连续光谱。
03、什么是光的吸收定律?其数学表达式是怎样的?朗伯-比尔定律(即光的吸收定律)是描述物质对某一波长光吸收的强弱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及其液层厚度间的关系。
A=lg(1/K)=KcL I=I0e-KcL{当一束强度为I0的单色光通过厚度为L、浓度为c的均匀介质(试样)后,设其强度减弱为I,则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射率,用T表示。
A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K为比例常数}04、名词解释(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分析线)共振线:在原子发射的所有谱线中,凡是有高能态跃迁回基态时所发射的谱线,叫共振(发射)线。
灵敏线:每种元素的原子光谱线中,凡是具有一定强度、能标记某元素存在的特征谱线,称为该元素的灵敏线。
最后线:最后线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光谱中特别灵敏的谱线。
分析线:这些用来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特征谱线被称为分析线。
05、常用的激发源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简述ICP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1)目前常用的激发源是直流电弧(DCA)、交流电弧(ACA)、高压火花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等。
(2)ICP的形成原理:这是利用等离子体放电产生高温的激发光源。
当在感应线圏上施加高频电场时,由于某种原因(如电火花等)在等离子体工作气体中部分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在高频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做高速运动,碰撞气体原子,使之迅速、大量电离,形成雪崩式放电,电离的气体在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载面上形成闭合环形的涡流,在感应线圈内形成相当于变压器的次级线圈并同相当于初级线圈的感应线圈耦合,这种高频感应电流产生的高温又将气体加热、电离,并在管口形成一个火炬状的稳定的等离子体焰矩。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精诚联盟适应性联考高三化学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s.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Cl2;016;Mg24;C135.5.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l 下列物质不能用作金属冶炼还原剂的是(A. CB. COC. H 2D. S2 铝可溶千NaOH 溶液2AJ + 2NaOH + 6Hp = 2Na [ A l(OH)4] + 3H 2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上可借助此反应规模化制备H 2B.[ A l(OH)4]一中Al 原子为sp 3杂化C.反应后溶液碱性增强D.A]是一种两性化合物3.下列化学用语或符号,正确的是(A 提示实验中要配带护目镜:C芍F 一。
B.OF 2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模型$一FCH 3 � H CH 2CH 3C.新戊烧的结构简式:CH 3D.用电子式表示Ca02的形成过程:·i:>·午o-`9·--(·时c.2+桢·1.4.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T产、HCOO\Cl -、K+B.C rO :~、Ag +、N03~、Zn 2+C.Ba 2+、OH -、Na +、SO 广D.I -、SCN -、K +、NH ;CHOCH 妞5 某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方案除去肉桂醒((〉~)中的肉桂醇(()/、/)杂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室温下,肉桂酸、肉桂醇均为微溶千水的油状液体;。
俨@提纯时,肉桂酵与Na HS 03发生()^~气叩叩-()/、工仁so 叫A.步骤I中,饱和NaHS03须加过量B.步骤l 中,可用少量氯仿洗涤组分]C.步骤Il 为加稀硫酸溶解固体,可在分液漏斗中进行D.步骤II中,Na 2S04可降低肉桂酸在水中的溶解度6.下列实验装臂或操作,正确的是(r 玉、窐式归e} @®@A.用图@操作称揽NaOH固体B.用图©比较CO 了2-、HC0;1的水解能力C.用图@装置制取乙酸乙酷,可提窃平衡产率D.用图@装置观察生铁的吸氧腐蚀7.N,\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0.15moJN02和足揽NH 3转化为无毒物质,得到电子数为0.6N AB.100n止0.5mol心NaN03溶液中含0原子数为l.5N AC 含0.3N,\个G键的HC=CH气体占据体积为2.24LD.lrnolCO和0.5N A 个CH 4的质惺比为7:48.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可用水鉴别苯、四氮化碳和乙辟三种无色液体B.聚苯乙烯在氯仿中因分子链之间的缠绕状态被破坏而溶解C.纤维素乙酸酕易燃烧,是生产炸药的重要原料D.除去乙炊中的H 2S杂质气体可选用NaOH溶液9.表示下列过程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乙烯加聚nCH 2 =CH 2催化剂)fC H 分2nB.酸化的碳化钾淀粉试纸检验食盐中的磺:IO�+Sr +6W = 312 +3H 20C 一元弱酸H 3B03电离:H 3B03+H 20..--B(OH); +W 300'CD 氯化氢将硅与杂质分离:Si+3HCl=SiHC13 + H 2l0 甲基丙烯酸甲酷是合成有机玻璃的单体,可用如下方法合成:C H 3C H =C H空H 2催化剂C业0监CH3�CH3(X)(Y)CZ)稀H2so .CH ,...l COO CH 3C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剂a是酸性KMn04溶液 B 有机物X不易溶千水C.有机物Z是CH 30HD 催化剂H 2S04反应前后质量不变11.室温离子液体L由X、Y、Z、M 、W五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组成,结构如图所示.已知Y、Z 、M 位千同一周期且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各不相同,Z 与W 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x l \x x Y _ +Z Y l x \'f 2-/\xvl z 、X、Y /x x [习心]-A.室温下,L的导电性强千X、Z、M组成的盐B.室温下,相同浓度的含氧酸的pH:Y>W>ZC.电负性:Y<X<W<MD. Y 或Z与M元素均不能形成平面形分子12.下列关千电解质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室温下,0.lmol-L 一1弱酸HA的pH=3,HA的电离度为l%B 室温下,5xl0-4mol·L 一1Na 2S04稀溶液中,c(Na ...):c(ow)=500: 1C 室温下,c(Of f)=lOOc(H +)的NH 3·凡0溶液的pH=8c (Cl ;D.室温下,加水稀释NH Cl 溶液,(c 1-)-c (NH ;) c (N H 冲(o w)保持不变13.中国古典科技文献《墨娥小录》记载颜料铜青的制法:“咽砂(NH 4CI)二两,明矶三两,好醋三升,二味为末,入醋内浸.次将熟铜板十斤,……以炭火烧通红,入药邵……另用好醋糟一斗入盆内,将铜板子用草板子隔放,淹三日,一度刮,故名长生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铜脊的组成可能是Cu 2(0H)3Cl 或Cu 2(0H)3(CH 3COO).A.若用铁盆盛"醋糟",可加速铜青的形成B.负极电极反应式可能为2Cu -4e -+3Hp +Ci-=Cu 2(0H),ClC."萃板子”作正极材料,同时可加大铜片与空气的接触而积D 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铜行,无法确定铜行的组成14.银催化下,H 2可还原苯甲腊为苯甲胺,反应过程如下:宅于它尸罕竺丈兰心宅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说明苯环是一个很稳定的结构8.H 2中加入少豐NH 3,可抑制副反应发生@©C 控制pH 使苯甲胺转化为可溶性胺盐,与副产物分混D 苯甲亚胺分子的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15.25°C ,一定压强的某密闭容器中加入20.00mLO.OSmol· L 一1NaHC03溶液,滴加0.05mol •L 一1盐酸或NaOH 溶液(此时CO 2全溶千水且全部视作H 2C03),溶液中三种含碳粒子的分布系数[8(X )=c(X)C 总(含碳粒子)xJOO%]随溶液pOH 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g 〉_ o、_ c .1'`i ',i ',I '::tI Iii气o,巠乏iggJ.O^ ····4 o.s只乙. 5.7志A.X=3.7C.b点NaOH 的体积小二卜lO.00mLB.a卢c(Hc o;)< c (co ;-)+c(c i -)D c点c(co 广)>c(Of f)>c(H 2C03) > c (W)16.下列实验中,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均正确的是()序号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A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稀硫酸待割液时,用温记录温度传感器显示的起用Q =cm(仁-T起始)计度传感器采集锥形瓶内溶液温度变化始温度(T 邸i )、最商温度算反应中的热量变化(T 最高)B室温下,将等压量镁(足量)分别放入等体积只生成H 2,且2分钟后酸酸性:HA <H Bp H =3的HA 、HB 两种酸溶液中HA 收集到的H 2更多CAgN03溶液中加入足量CuCl 2溶液,再加入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变生相同温度下,黑色沉淀k 叩(Ag O)> K "'(Ag 2S )K 2S 溶液D将已院与淏水的混合液置千光亮处一段时间后,淡水褪色已炕与Br 2在光照下发生了取代反应A.AB.BC.CD.D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17.(JO分)金屈及其化合物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I)年思(Sr )、钦(Ti)、氧(0)组成的SrTi03晶体的立方体晶胞如图所示,其中Sr 、Ti 与0的间距均相等,且Sr 与0的最小间距要大千Ti 与0的最小间距.OTiQsr@该晶体屈千(写晶体类型名称).@请用小黑点在品胞示意图中标出0所在的位置(2)具有商能噩密度的L心1(Mn,C o,A1)I-x o2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电池正极材料.x@与Co、Ni位千同一周期且同一族的元素是(填写元素符号).@基态Co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刃(Ni让卢(M n2+)A离子势份(护=勹勹)¢(N]B.与Al同周期且第一电离能小千Al的元素有2种C.基态0原子中s能级电子数与p能级电子数相等D 离子键百分比:LiP<Al203(4)金属M n与CO的配合物Mn(C0)10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下转化:2心0)10[-I]斗N f[Mn(C O>,]一二H血(CO)s结构镇豆分子中有N,\个配位键时,HMn(CO)s的物质的量是mol.(D当HMn(C0)5@Mn2(C0)10与Na反应后,结构模型中所示的L.1将会(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18.(10分)某矿石的组成为FeCu2Si8023,以此为原料实现如下转化:4罕•·····I!心Si心匡罕骂4芒笠芦竺匼芦已知:矿石与HF反应时,元素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请回答:(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SiF4是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B.[FeFS一的氧化性弱千Fe3+C.矿石中Si与0形成相互独立的正四面体结构 D 固体A中含有FeF2(2)F一与矿石中金屈阳离子的配位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3)生成深蓝色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Fe04遇酸分解(4)Na2Fe04遇酸会迅速分解,请设计实验证明氧化产物与还惊产物的离子方程式为19.(10分)MgH2具备高储氢密度和低成本优势,被认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储氢材料请回答:(I)MgH2通过水解反应可高效制氢,反应有:反应I:MgH2(s)+2Hp(l) = Mg(OH)i<s)+2H2(g) 巩=-277kJ·mo l一1反应2,MgO(s) +Hp(!)= M g(OH)i(s)t::i.H2 = -38kJ · mo!一1反应3:H20(l) =H20(g)t::i.H3 = 44kJ · m o!一l则MgH2(s)+Hp(g)= M g0(s)+2H2(g) 6.H = kJ-mol一1(2)等质亮的MgH2(s)在不同环境下发生反应l的产氢率如下图所示:H一11008060小吝IH=7 -「�tis200 4'00 600 800 1000@在pH=7下发生水解,前3min放出192mLH2(已换算为标准状况),则水解反应中MgH2消耗速率为g-min一1(计算结果保留3位小数)®MgH2在MgCI2溶液中的产氢率明显快干纯水,已知该现象只与Mg2+有关MgCl2溶液能加快MgH产氢速率的原因是Ti(3)在300~400°C和2.4-4MPa氢气压强下,Mg可与H2反应:Mg(s)+H (0)· .MgH2(s).2 \e, 温度,飞强@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3MPaH 2及足量Mg ,在四种温度下反应5min,H 2的转化率如下表所示:温度/·c H 2转化率300 10%330 50%360 50%400 33.3%4oo•c 时,压强平衡常数K p=MPa一)(K 是用组分的平衡压强代替浓度而求得的平衡常数),p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lmo!Mg(s)与lmolH 2(g)的总能麓低千lmolMgH 2(s)的能拯B.若在350°C 下反应5min,H 2转化率大千50%C.若36o·c 时反应持续至10min,H 2转化率增大D.将MgH 2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MgH 2参与负极反应@贮氢合金中氢镁原子个数比为x[X = n(H )二,当氢镁原子个数比为x )时恒温压缩容器,请画出气体压强p与x的变化曲线p_ _ _ _ _I I I I'止'I I I I。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题目后的括号内填写正确选择)(30分)1.在气相色谱法中,调整保留值实际上反映了(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A.组分与载气;B.组分与固定相;C.组分与组分;D.载气与固定相。
2. X、Y二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其保留时间分别为t R(X)=6min,t R(Y)=11min,不停留于固定相的组分的流出时间为1.2min,则组分Y对X的相对保留值为(C)A. 1.83B. 0.54C. 2.04D. 0.493. Van Deemter方程中,涡流扩散项(A)A. 与担体粒度直径成正比B. 与填充不均匀性成反比C. 与分配比成正比D. 与载气平均线速度成正比4. 气相色谱中,固定液用量过多会(D)A. 使色谱峰尖锐B. 减少保留时间C. 有利于提高分离度D. 使色谱峰变宽5. 气相色谱定性的依据为(C)A. dead timeB. Peak widthC. retention timeD. Peak height6. 表示色谱柱的柱效能可用(C)A. 分配比B. 保留值C. 塔板高度D. 半峰宽7.衡量色谱柱选择性的指标是(C)A.分离度;B.容量因子;C.相对保留值;D.分配系数。
8.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常用的流动相有水、乙腈、甲醇、正己烷,极性大小顺序为(C)A. 乙腈>水>甲醇>正己烷B. 乙腈>甲醇>水>正己烷C. 水>乙腈>甲醇>正己烷D. 水>甲醇>乙腈>正己烷9、用AgNO 3标准溶液电位滴定测定水中的微量氯时最常用的电极系统是:(C )A. 银电极-甘汞电极B. 双铂电极C. 氯电极-甘汞电极D. 玻璃电极-甘汞电极10、下列不属于电化学分析法的是: ( D )A. 直接电位法;B. 伏安法;C. 电位滴定分析法;D.吸光光度法11、1mol ⋅L -1 HNO 3 溶液与1mol ⋅L -1 NaNO 3 溶液相互接触,其界面间存在的电位差称为:( B )A. 不对称电位;B. 液接电位;C. 接触电位;D. 相间电位12、分子吸收可见-紫外光后,可发生哪类分子能级跃迁:( D )A. 转动能级跃迁B. 振动能级跃迁C. 电子能级跃迁D. 以上都能发生13、极谱分析的底液中加入约 0.01% 的动物胶的目的是:( B )A. 消除迁移电流;B. 消除极大现象;C. 除去氧波;D. 消除电容电流14、在电位法中作为指示电极,其电位应与待测离子的浓度: ( D )A .成正比B .符合扩散电流公式的关系C .成反比D .符合能斯特公式的关系15、一价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特别受到重视,这主要是因为: ( D )A.制造容易;B.灵敏度高;C.选择性好;D.测量误差小16、下述物质中,能吸收可见光产生分子能级跃迁的是:( A )A. KMnO 4溶液B. 基态K 原子C. EDTA 溶液D. K 2Cr 2O 7溶液17、导出公式E = K ' +2303.RT F pH 公式的工作电池是:( B )A. Hg , Hg 2Cl 2 ∣KCl (饱和)试液∣玻璃膜∣ HCl, AgCl , Ag ;B. Ag , AgCl ∣HCl ∣玻璃膜∣试液KCl(饱和)∣ Hg 2Cl 2 , Hg ;C. Ag, AgCl ∣HCl ∣试液 | 玻璃膜KCl(饱和)∣ Hg 2Cl 2 ,Hg;D. Hg , Hg 2Cl 2∣HCl 试液| 玻璃膜 ∣KCl (饱和)∣AgCl , Ag18、摩尔吸收系数(ε)与吸收系数(a )的换算关系是:( A )A. ε=a ·MB. ε=a /MC. ε=a ·M /1000D. ε=a /M ×1000 (M 为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19、一般玻璃吸收池可用于:( B )A. 紫外光区B. 可见光区C. 紫外-可见光区D. 以上三种都可用20、在相同条件下,用普通光度法测得Cd 标准溶液和含Cd 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分别为0.65和0.88。
2006-2007学年 第1学期 《激光原理与技术》A 卷 试题答案1.基本概念题(选做6小题,每小题5分)[30]1.1 试就你所了解的知识,对激光器进行科学分类。
按工作介质分: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按工作方式分:脉冲激光器(pulsed laser )、连续激光器(c.w laser )固定波长输出、波长可调谐的激光器……(按任一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均可得分,答案是多样的)1.2 激光器一般包括哪三个基本单元?各单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激光器三个基本组成单元 (各自的作用描述方式可以不一样)泵浦源:提供输入能量,使粒子数反转分布0n ∆>。
增益介质:对入射光产生放大作用。
光子谐振腔:选模、储能,形成光振荡(变激光放大器为激光振荡器)。
1.3 对于线宽为∆ν的洛仑兹函数和高斯函数,│ν-ν0│为多大时,这两个函数值相等?在什么频率范围内,洛仑兹函数值大于高斯函数值?│ν-ν0│= 0.75∆ν 时,洛仑兹函数与高斯函数值相等;│ν-ν0│> 0.75∆ν时,洛仑兹函数大于高斯函数值。
1.4 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就两系统各举一典型实例.三能级系统与四能级系统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基态与激光下能级共享,因而阈值反转粒子数密度为n/2,而后者的激光下能级抽空速率很快,阈值反转粒子数密度近似为激光上能级的阈值反转粒子数n 2t 。
典型的三能级系统激光器为红宝石激光器,典型四能级系统激光器为Nd:YAG 激光器。
1.5 何谓烧孔效应?何谓兰姆凹陷?烧孔效应主要指非均匀加宽介质中,由于频率ν1的强光入射引起的反转集居数的饱和现象。
即在频率为ν1,光强为I ν1的强光作用下,使表观中心频率处在 ν1±(1+ I ν1 /I s )1/2 ∆νH /2范围内的粒子产生受激辐射,因此在∆n (ν)~ν 曲线上形成一个以ν1为中心,宽度约为 (1+ I ν1 /I s )1/2 ∆νH 的“烧孔”,这种现象称为烧孔效应。
一、选择题1. 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用石油醚为冲洗剂,分离植物叶子的色素时采用的是()A. 液液色谱B. 液固色谱C. 凝胶色谱D. 离子交换色谱2. 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组分峰间距决定于相应组分在两相间的()A. 保留值B. 分配比C. 扩散速度D. 理论塔板数3. 色谱峰的宽或窄决定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A. 保留值B. 分配系数C. 运动情况D. 塔板数4. 涉及色谱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因素的参数是()A. 保留值B. 分离度C. 半峰宽D. 理论塔板数5. 衡量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是()A. 保留值B. 调整保留值C. 相对调整保留值D. 分配比6. 假如溶质的分配比为0.1,那它在色谱柱流动相中的百分率是()A. 0.1%B. 10%C. 90%D. 91%7. 分配比为9.7的溶质在固定相为2.2 g,死体积为2.4 mL的色谱柱上的调整保留体积为()A. 26B. 23C. 16D. 118. 容量因子k与分配系数K的关系为()A. k=K/βB. K=k/βC. k=β/KD. K=β/k9. 其它条件不变,理论塔板数增加一倍,相邻两色谱峰分离度将会是原来的()22A. 1/2倍B. 倍C. 2倍D. 1/倍10. 在1 m长的色谱柱上测得两组分的分离度为0.68,若使它们完全分离,则柱长至少应为()A. 2B. 3C. 5D. 911. 在其它色谱条件不变的情况,若固定相的用量增加一倍,样品的调整保留时间将会()A. 减少一半B. 基本不变C. 稍有增加D. 增加一倍12. 根据范氏方程,下面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最佳流速时,塔板的高度最小B. 最佳流速时,塔板的高度最大C. 最佳塔板高度时,流速最小D. 最佳塔板高度时,流速最大13.气相色谱中,载气速率较小时塔板高度主要由分子扩散项控制,此时应选择哪种载气()A. 氮气B. 氢气C. 氖气D. 氦气14. 气液色谱中通过降低固定液传质阻力以提高柱效的措施有()A. 适当降低固定液膜厚B. 降低柱温C. 提高载气流速D. 增加柱压15. 采用低固定液含量,高载气线速进行快速气相色谱分析时,采用下列哪种气体作为载气可以改善气相传质阻力()A. 氮气B. 氢气C. 二氧化碳D. 氦气16. 气相色谱中,载气相对分子量的大小对以下哪两项有直接影响()A. 涡流扩散项与分子扩散项B. 分子扩散项与传质阻力项C. 保留时间与分离度D. 色谱峰宽与柱效17. 液相色谱的范氏方程中哪一项对柱效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A. 涡流扩散项B. 流动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C. 停滞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D. 分子扩散项18. 用分配柱色谱法分离A、B、C三组分的混合样品,已知它们的分配系数K A>K B>K C,则其保留时间的大小顺序为()A. A<B<CB. 与相比有关C. A>B>CD. 与柱温有关19. 下列哪种是可以降低固定液传质阻力以提高气相色谱柱效的措施()A. 适当增加固定液膜厚B. 升高柱温C. 提高载气流速D. 增加柱压20. 在气相色谱中,调整保留值实际反映的分子间作用力是()A. 组分与载气及固定液B. 组分和载气C. 载气和固定液D. 组分与固定液21.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能使被测物保留时间缩短的因素是()A. 增大流动相分子量B. 升高温度C. 增加塔板数D. 增加固定相的量22. 以下因素中,对气相色谱柱分离效率影响最大的是()A. 柱温B. 载气的种类C. 柱压D. 载气的流速23. 气液色谱中,下列哪个条件的变化不影响二个溶质的分离度()A. 改用更灵敏的检测器B. 增加柱长C. 较慢的进样D. 改变载气的性质24. 气液色谱中,下列哪个条件的变化对溶质保留体积几乎没有影响()A. 增加固定液的量从5%到10%B. 改变载气流速C. 增加柱温D. 改变固定液的化学性质25. 气液色谱中,被分离组分与固定液分子的类型越相似,它们之间的()A. 作用力越小,保留值越小B. 作用力越小,保留值越大C. 作用力越大,保留值越大D. 作用力越大,保留值越小26. 气相色谱测定苯中微量的水,最适宜的固定相是()A. 氧化铝B. 分子筛C. GDXD. 活性炭27. 气相色谱测定永久性气体,最适宜的固定相是()A. 氧化铝B. 分子筛C. 硅胶D. 活性炭28. 填充柱气相色谱分析混合醇试样,选择下列哪种固定相可能比较合适()A. 硅胶B. 聚乙二醇C. 角鲨烷D. 分子筛29. 下列不符合气相色谱对担体要求的是()A. 表面是化学活性B. 多孔C. 热稳定性好D. 粒度均匀且细小30. 气液色谱中极性固定液分离非极性组分时,固定液与组分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A. 静电力B. 诱导力C. 色散力D. 氢键31. 气液色谱中,色谱柱使用的上限温度取决于()A. 试样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B. 试样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C. 固定液的沸点D. 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32. 气液色谱中,色谱柱使用的下限温度取决于()A. 应该不低于试样中沸点最低组分的沸点B. 应该超过固定液的熔点C. 固定液呈现液态的最低温度D. 试样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33. 使用热导检测器时为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为载气()A. N2B. H2C. ArD. H2-N2混合气34. 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时,在控制一定条件下,采用下面哪种载气灵敏度最高()A. N2B. H2C. NeD. He35. 热导池的灵敏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 池体的温度B. 桥电流C. 色谱柱长D. 热敏元件的阻值36. 气相色谱法中,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优于热导检测器的主要原因是()A. 装置简单B. 操作方便C. 灵敏度高D. 对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均有响应37. 从速率理论来看,气相色谱中毛细管柱比填充柱更具分离效率的缘故是毛细管柱中()A. 不存在分子扩散B. 不存在涡流扩散C. 传质阻力很小D. 载气通过的阻力小38. 下列关于气相色谱的操作条件哪个是正确的()A. 载气的热导系数尽可能的与被测组分的热导系数接近B. 使最难分离的物质对能很好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采用较低的柱温C. 载体的粒度越细越好D. 气化温度越高越好39. 对于同一样品,有关程序升温与恒温色谱的比较正确的是()A. 程序升温色谱图中的色谱峰数与恒温色谱图中的色谱峰数目相同B. 程序升温色谱图中的色谱峰数大于恒温色谱图中的色谱峰数目C. 改变升温程序,各色谱峰的保留时间改变但是峰的个数不变D. 程序升温时样品中各组分在适宜的柱温下分离,有利于改善分离40. 气相色谱柱温升高引起的现象是()A. 组分在固定液中的溶解度增大B. 两组的相对保留值不变C. 组分的保留体积减小D. 两组分的分离度增加41. 色谱实验中,实验室之间能通用的定性参数是()A. 相对保留值和保留指数B. 调整保留体积C. 相对保留值D. 保留指数42. 反相液相色谱的固定相、流动相和可分离化合物的性质分别为()A. 非极性、极性、非极性B. 极性、非极性、非极性C. 极性、非极性和极性D. 非极性、极性和离子化合物43. 采用气相色谱测定含有不挥发组分的试样不宜采用下列哪种方法()A. 单点内标法B. 外标法C. 内标标准曲线法D. 归一化法44. 为研究成分复杂废水中一有毒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宜采用的色谱定量方法是()A. 外标法B. 归一化法C. 内标法D. 均可45. 高压、高效、高速是现代液相色谱的特点,其高压是由于()A. 可以加快流速,缩短分析时间B. 高压可以使分离效率显著提高C. 采用小粒度固定相所致D. 采用了填充毛细管柱46. 为了改善液相色谱分离效率,下列哪种措施是无效的()A. 改变流动相种类B. 改变固定相类型C. 增加流速D. 改变填料粒度47. 提高液相色谱分离效率的主要途径或措施是()A. 增加柱长,保持低温B. 采用相对分析量较大的流动相,减小扩散C. 采用低流速,有利于两相间的物质传递D. 采用小粒度键合相固定相48. 采用液相色谱法分离结构异构体时,下列哪种方法中最适宜()A. 吸附色谱B. 反离子对色谱C. 亲和色谱D. 空间排阻色谱49. 分离Ba2+和Sr2+选择哪种色谱法最为适宜()A. 正相分配色谱B. 反相分配色谱C. 离子色谱D. 尺寸排阻色谱50. 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酚类样品的时,流动相pH从比它pKa小一个单位,改变到大一个单位时,该酚的保留值变化情况是( ) A. 变小B. 增大C. 不变D. 不确定51. 用ODS (Octadecylsilyl )柱分析某一有机弱酸混合样品,以某一比例的甲醇-水为流动相时,样品的容量因子较小,若想使容量因子适当增加,较好的办法是( ) A. 增加流动相中甲醇的比例 B. 增加流动相中水的比例 C. 流动相中加入少量的HAcD. 流动相中加入少量的氨水52. 物质ABC 的极性依次减小,则它们在C 18柱上的保留时间顺序为( ) A. B. )C (t )B (t )A (t r r r >>)C (t )B (t )A (t r r r <<C.D.)C (t )A (t )B (t r r r >>)C (t )A (t )B (t r r r <<53. 分析糖类物质,宜采用哪种柱子( ) A. ODS 柱B. 硅胶柱C. 氨基键合相柱D. 氰基键合相柱54. 在正相色谱中,若适当增大流动相极性则( ) A. 样品的k 降低,t r 降低 B. 样品的k 增加,t r 增加 C. 相邻组分的α增加D. 对α基本无影响55. 液相色谱中的通用检测器是( ) A. 紫外可见检测器B. 示差折光检测器C. 电导检测器D. 荧光检测器56. 液相色谱中不能用于梯度淋洗的检测器是( ) A. 紫外可见检测器B. 示差折光检测器C. 蒸发散射检测器D. 荧光检测器57. 在液相色谱中,梯度洗脱适用于分离( ) A. 异构体B. 沸点相近、官能团相同的化合物C. 沸点相差大的试样D. 极性变化范围宽的试样58. 尺寸排阻色谱中,A 组分的相对分子量是B 组分的两倍,且两者的相对分子量都在该柱的相对分子量分离范围内,那么出峰先后顺序是( ) A. B →AB. A →BC. 同时流出D. 与流速相关59. 键合相的键合基团的碳链长度增加后( ) A. 极性减小B. 极性增大C. 载样量增大D. 载样量减小60. 反相色谱中,若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增加甲醇比例时,组分的容量因子k 与保留时间t r 的变化为( ) A. k 和t r 增大B. k 和t r 减小C. k 和t r 不变D. k 增大,t r 减小二、填空题1. 长度相等的两根色谱柱,其Van Deemter常数如下:A B C柱1 0.18 cm 0.40 cm2⋅s-10.24 s柱2 0.05 cm 0.50 cm2⋅s-10.10 s(1)若载气流速为0.50 cm⋅s-1,则哪根柱子的理论塔板数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柱1的最佳流速为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题目后的括号内填写正确选择)(30分)1.色谱峰的宽度决定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C)A. 保留值B. 分配系数C. 扩散速度D. 理论塔板数2.气谱法中,不能用来定性的参数是(A)A. 峰面积B. 保留值C. 相对保留值D. 保留指数3.色谱分离中下列指标,由色谱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因素决定的是(C)A. 保留值B. 相对保留值C. 分离度D. 半峰宽4.固定液的选择性可用下列哪个参数来衡量(B)A. 保留值B. 相对保留值C. 塔板高度D. 理论塔板数5.使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样品时,提高载气流速的影响(D)A. 使涡流扩散加强B. 使分子扩散加强C. 使传质阻力降低D. 使保留时间缩短6.在高效液相色谱中,保留值实际上反映(D)间的作用力A. 组分与载液B. 载液与固定液C. 组分与组分D. 组分与固定液7.在液相色谱中,范第姆特方程式中的(B)对柱效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A.涡流扩散项;B.分子扩散项;C.流动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D.停滞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8.下列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中,属于浓度型检测器的是(C)A.热导池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B.火焰光度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C.热导池和电子捕获检测器;D.火焰光度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9、pH测定中校正仪器用的两种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应( D ):A.应大于15B.不大于30%C.不大于20%D.相差3个单位10、影响电池电动势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是:( D )。
A. 被测离子的浓度B. 被测离子的价数C. 溶液的pH值D. 溶液中的干扰离子11、用F-滴定Al3+应选用(B )电极作指示电极。
A. Pt电极B. 氟电极C. 玻璃电极D. 银电极12、离子选择电极的电位选择性系数可用于:( B )。
A. 估计电极的检测限B. 估计共存离子的干扰程度C. 校正方法误差D. 估计电极的线性响应范围13、玻璃电极的膜电位指的是:( D )。
A. 玻璃膜外水化层的相间电位B. 膜内水化层的相间电位C. 扩散电位D. 跨越玻璃膜两侧溶液之间的电位差14、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溶液中F-离子含量时,主要干扰的离子是:( C )。
A. 卤素离子B. La3+离子C. OH-离子D. Na+离子15、电极产生浓差极化的原因是:( C )。
A. 外加电压太小B. 被测物浓度太大C. 离子迁移速度跟不上电极反应速度D. 电极反应速度常数较小16、分光光度分析法测得吸光度为下列何值时,光度误差最小? : ( D )A. 0.1B. 0.368C. 0.434D. 1.017、吸收定律成立的条件是:(1)入色光为单色光;(2)光度误差最小;(3)吸光系数不变;(4)比色皿厚度不变。
( D )A.(1)和(2)B.(1)和(3)C.(2)和(4)D.(1)和(4)18、如果透光率为10%,那么相应的吸光度A为:( C )A. 0.10B. 0.20C.1.0D. 2.019、以下有关示差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 高浓度示差法是选用比待测溶液浓度稍低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液,调A为0B. 低浓度示差法是选用比待测溶液浓度稍高的标准溶液作参比液,调T%为100C. 示差法实质就是扩展了百分透光度读数标尺D. 示差法可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及准确度。
20、为了抵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由于试剂、器皿、水和空气等引入的待测组分和干扰杂质对分析测定的影响,应选用:( D )A. 试样空白B. 试剂空白C. 溶剂空白D. 平行操作空白二、填空题(把正确答案填在相应的空格处,每空1分,共15分)1. 溶出伏安法,根据溶出时工作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的叫阳极溶出伏安法,工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的叫阴极溶出伏安法。
2.在极谱分析中,残余电流包括电解电流和电容电流两部分。
3.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浓度为1.0×10-4mol/L某一价离子i,某二价的干扰离子j的浓度为4.0×10-4mol/L,则测定的相对误差为 20% 。
( 已知K i, j=10-3) 4.光度计的种类和型号繁多, 但其基本组成的部件除有光源和单色器外, 还有__吸收池___ 、检测器___和显示装置三个部分。
5.在气-液色谱中,分离强极性物质,选用__极性_固定液,试样中各组分按_极性_分离,_极性小_的先流出。
6.气-液色谱分析中,柱温升高,分子扩散_加剧_,保留时间_缩短_。
7.气相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检测器有_热导检测器_、__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__。
8.气相色谱分析中,衡量一个色谱柱分离效能的指标是__分离度_ 。
三、判断题(在正确说法的题后括号里填写“√”,反之,则填“×”,每小题1分,共8分)1.极谱分析中加入大量的支持电解质,是为了清除充电电流。
( )2.循环伏安法中,施加于电解池两电极上的是等腰三角形脉冲电压;而方波极谱法中,则是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一个交流方形波电压。
(√)3.如果用1cm比色皿测得某溶液的T=10%,为了减小光度误差,最方便的办法是改用3cm比色皿。
(√)4.某溶液呈紫红色是因为它吸收了可见光中的紫色光。
(⨯)5.多组分体系中各种吸光物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时,体系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吸光度之和。
(√)6.某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为12'3",半峰宽为1',则理论塔板数n为704.4。
(⨯)7.反相色谱是指固定相的键合基团为非极性,流动相为极性溶剂,多用于分析非极性物质。
(√)8.色谱分析中其他参数不变,增大分配比会引起峰形变宽。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极限电流:答:在极谱分析中,电流随外加电压的增大而增加,当外加电压增加到一定数值时,电流不再增加而达到一个极限值,此时的电流称为极限电流。
2.电位分析法中的迟滞效应:答:对同一活度的溶液,测出的电动势数值与离子选择性电极在测量前接触的溶液有关,这种现象称之为迟滞效应。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的吸收光谱:答: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样品溶液,测其吸光度,所得的吸光度对波长的关系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4.峰宽(W b):通过色谱峰的两个拐点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5.空间排阻色谱法:具有一定孔径要求的多孔性填料,称为凝胶。
以凝胶为固定相,利用凝胶的孔径与被分配组分分子尺寸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而分离分析高分子溶液的色谱法,称为空间排阻色谱法。
五、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9分)1.简述影响比耳定律的主要因素。
答:化学因素:试液浓度较大;主要受溶液中平衡的影响,即因条件变化吸光组分缔合、离解、互变异构、配合物逐级形成等以及组分与溶剂的相互作用;物理因素:即仪器引起的误差,主要有光的单色性和杂散光等。
化学因素中,浓度的影响主要是当浓度大于10-2mol/L时,吸光粒子之间的距离减小,相互作用增大,使它们的吸光能力发生改变;溶液中平衡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溶液的组成,而不同的物质的吸光能力不同;物理因素中单色光的影响是指仪器提供的并不是单一波长的光,而有一定带宽,即在一个窄的波长范围内的复合光,而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另外分子和容器产生的散射光也会影响比耳定律。
2.极谱分析为什么一般都要除氧?有哪些常用的除氧方法?答:极谱分析中试液中溶解的氧在滴汞电极上被还原而产生两个氧波,这两个氧波覆盖一个较宽的电压范围,对测定产生干扰,所以一般都要除氧。
常用的方法:①.在溶液中通入惰性气体如:N2、H2或CO2。
N2或H2可用于任何溶液,而CO2只能用于酸性溶液。
②.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可加入亚硫酸钠除氧:2SO32-+ O2==2SO42-③.在强酸性溶液中,加入Na2CO3而生成大量CO2气体以驱氧。
④.在弱酸性溶液中,利用抗坏血酸除氧效果也很好。
3.什么是程序升温?什么样品需要程序升温?程序升温的优点是什么?答:程序升温即在分析过程中,按预先设定程序升高柱温,此升高柱温法称为程序升温,对于宽沸程的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 ,可使用程序升温,有利于组分分离,得到好的色谱峰.六、解答题(共28分)1.用0.1000 mol·L -1NaOH 溶液电位滴定50.00mL 某一元弱酸,得到如下实验数据:计算:(1)用二级微商法确定终点时所消耗的NaOH 的体积; (2)化学计量点的pH 应为多少?(3)试样中弱酸的浓度,以mol·L -1表示。
解:(a)终点体积为Vep=15.65(mL)(b) pH= 8.24+(9.43-8.24) ×65/(65+59) = 8.86 (c)0.1000× 15.65 = C × 50.00 C=0.0313 mol .L -12.钴的某种有色络合物,其摩尔吸光系数为2.00⨯104 L·mol -1·cm -1,用于分析一组水溶液中钴的浓度,浓度范围为0.5⨯10-4mol·L -1~1.00⨯10-4mol·L -1,分光光度计10.6116.006.1112.0010.03 15.80 5.85 10.00 12.57 28.00 9.43 15.70 5.47 7.00 13.39 24.00 8.24 15.60 5.05 4.00 11.96 20.00 7.70 15.50 4.50 2.00 11.60 18.00 7.04 15.00 4.00 1.00 11.30 17.00 6.60 14.00 2.90 0.00 pH V/mL pH V/mL pH V/mL配有1.00cm 比色皿。
仪器透光率读数误差为0.004,这一误差与T 的数值无关。
(1)测得的透光率将在什么范围?(2)对于钴浓度为1.5⨯10-4mol·L -1的试液,由于仪器读数误差而引起结果的相对误差是多少?解:ΔT = 0.0040, ε=2.00⨯104L·mol -1·cm -1, b =1cm (1)A =εbcA 1=εbc 1=2.00⨯104⨯1⨯0.5⨯10-4=1.00 T 1=0.100A 2=εbc 2=2.00⨯104⨯1⨯1⨯10-4=2.00 T 2=0.010 即测得的透光度范围为0.010~0.100. (2)对于c =1.50⨯10-4mol·L -1,A 3=3.00 T 3=0.001058.00040.00010.0lg 0010.0434.0-=⨯⨯=∆c c3.测得石油裂解气的色谱图,前面四个组分为经过衰减1/4而得到,经测定各组分的f ’值和从色谱图量出各组分的峰面积分别如下:用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