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09.99 KB
- 文档页数:2
对我国近年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看法一、我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原因1.这些年来我国国际贸易持续顺差,导致了了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大量外汇涌入国内,造成我国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银行超额准备金较多,同时也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有效操作工具。
2.目前我国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政策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而较为成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兼具资本充足和存款保险的职能,一举多得,因而是我国当前较为有效的可选工具。
3.管理通胀预期,防范经济过热的风险。
从各项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
在中国经济强劲恢复,并且通胀压力迅速上升的情况下,产生了经济过热的风险。
需求趋旺使得中国部分上游行业可能会出现短缺,并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较快,这会增加通胀压力,因而有效控制信贷并回收流动性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第一步。
二、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央行每一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冻结回笼上千亿的人民币,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从而控制贷款增速,引导投资的合理增长,防止我国固定资产增长过快。
具体影响如下: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
我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资本市场来说,短期有压力,但长期是一个利好。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有利于银行股以及大市值股票,有望加速资本市场风格转换。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收缩和缓解流动性过剩、抑制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优化金融资产结构。
但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资产泡沫和价格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准备金率的上调有利于抑制资产价格上涨,对于股市不利。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保险业的影响。
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通过银行存款、同业拆借、证券投资以及外汇资金运用等多种渠道间接地作用于中国保险业,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34 受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内部治理结构失衡等多因素影响,近段时间我国部分中小银行出现集中提取银行存款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意识,保护存款人利益,实施风险早期纠正及有效处置风险,增强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信心,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作用明显。
美国存款保险建立时间早、运作时间长、实践经验丰富,其应对银行挤兑的做法对我国完善和进一步发挥存款保险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存款保险;银行挤兑;启示近期我国中小银行挤提情况及存款保险作用(一)中小银行挤提事件频发2020年以来,受经济增长下滑、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银行经营困难,叠加内部管理不善、治理结构失衡,辽宁葫芦岛银行、河北衡水银行、山西阳泉农商行、河北保定银行等多家银行因谣言传播出现集中提款事件,频率高于往年,影响了区域金融稳定,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情况下,极易引发群体效应,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1.高管涉案产生谣言引发市场恐慌。
6月16日,山西阳泉市商业银行因被谣传“资金链断裂”“行长卷款跑路了”等不实消息引发部分储户前往银行提现,造成银行网点正常营业秩序紊乱。
8月2日,葫芦岛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原行长王学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受此影响,谣言应运而生,引致当地群众出现“集中提款”。
2.经营管理失控,不良贷款率高企,市场声誉下滑。
3月30日甘肃银行发布2019业绩报告,2019年该行实现营收72.33亿元,同比下降18.5%;净利润5.11亿元,同比下降高达85.1%。
截至2019年末,甘肃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5%,同比增加0.16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4月1日,甘肃银行股价出现连续跳水并跌破1港元/股,最低跌至0.58港元/股,较最高价下跌了80.7%。
股价的大幅下挫,导致资本市场恐慌情绪积聚,并很快蔓延至该银行的实际存储业务。
4月5日,甘肃银行在部分小县城的网点出现挤兑现象,大量居民不顾疫情集中排队取钱。
准备金制度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中央银行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调控中比较注重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然而,在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中,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做法已经开始被弃用,甚至走向衰亡了。
美国很早就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在不断强化法定存款准备金管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比率成了美联储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货币控制法》和《甘恩・圣杰曼法》之后,美国开始对法定存款准备制度进行调整。
尤其是在1992年之后,美国开始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比率。
而格林斯潘入主联储之后,更是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这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束之高阁。
在欧盟,尽管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框架中仍然包含有最低法定准备金要求,但事实上,欧洲中央银行并没有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当作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
在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其中央银行完全取消了法定准备金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与其日常清算需要相应的水平。
作为历史产物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其他国家正逐步走向衰亡,是有其深厚的历史与社会根源的。
首先,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变得更加谨慎了,这给借款人的资金成本和信贷可得性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可以让商业银行更加自主地发放贷款。
其次,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并不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没有收益,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较之那些不缴存法定准备金的金融中介机构的成本要高。
因此,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最后,巴塞尔协议的风险加权资本充足性管理,极大地抑制了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从而弱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在现代银行体系中货币创造的乘数作用,8%的资本充足比率规定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上限。
更何况,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越多,资产的风险权重也就越高,因而资本要求也就越高。
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是国际上维护金融安全的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
近年来,国际存款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功能逐步加强,在保护存款人利益、减轻政府负担、维护金融稳定、提高中小银行的竞争力以及形成有效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国家隐性存款担保政策。
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海南发展银行”事件、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事件以及2004~2005年的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事件的处理中,政府部门都坚持确保居民个人资金的全额兑付,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稳定。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隐性存款担保制度的弊端日趋明显,特别是容易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因此必须将其转换为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酝酿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建立。
1993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利益。
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和筹建全国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
但是,由于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金融领域长期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使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举步维艰。
2004年以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不断推进,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各类银行的存款账户结构进行了抽样调查,为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随后又在大连举办了“存款保险国际论坛”,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献计献策。
美国是世界上存款保险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使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少走弯路。
但是,由于我国国情不同,我国的金融体制、制度环境都不完善,因此,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照抄,更不可急于求成。
一、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应对一场金融危机。
1929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崩溃,引起民众普遍恐慌,出现了导致后来大萧条的多米诺效应。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源于19世纪中期美国纽约的安全基金,是银行同业为防止出现流动性危机而设立的民间的自救措施。
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即美国中央银行)建立后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后来被其他国家效法。
就其本源来讲,它首先是一项银行监管手段,后来在信用货币制度下,逐步被用作调节货币乘数乃至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我国自1984年开始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作为平衡中央银行信贷收支的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高存款准备金率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再以贷款方式分配给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准备金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
1989年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3%(加备付金率则达20%左右)。
1998年3月改革,两个账户合而为一,统称存款准备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缴存。
同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降低至8%,1999年又进一步降至6%。
即商业银行每日营业终了其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不得低于核定存款的6%,存款按旬考核,并恢复了准备金存款原有的支付、清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2004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宣布自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
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由7%提高到7.5%。
为支持农业贷款发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
38家银行实行8%的差别准备金率。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有两方面大的差异,一是西方国家一般对不同流动性的存款实行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如,活期存款的流动性高于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所以,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高于定期和储蓄存款的,这主要是因为最初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过度放贷而出现流动性不足。
主要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变迁2010-07-13以下内容转录于;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2005年5月27日);文章出处:彭兴韵《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5-6期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现代中央银行体系下对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管制措施之一。
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被要求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机构范围;(2)准备基数,即哪些负债项目应该缴纳法定准备金;(3)哪些资产可以充当法定准备金;(4)法定准备比率的高低;(5)计算准备金和缴纳法定准备金的时间。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全球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演变进行总结.分析其演变对中国货币调控机制改革的启示。
一、美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与变革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国家,同时,美国也有着全球最完善的中央银行体系。
美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从银行券的准备制度演变而来的,因此,我们分析美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得不从美国的银行券准备说起。
在美国,商业银行最初是由各州特许的,法律并不要求它们保留一定的存款准备金,也不必为其发行的银行券提取准备。
那时,由于没有国家通货,银行券普遍被用作交换的媒介。
然而,由于赎回银行券的交易成本较高,加之人们对发行者清偿能力的信息不充分,银行券只局限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流通。
在19世纪20年代早期,纽约和新英格兰的银行达成了自愿赎回安排,如果甲银行在乙银行保存有足够的贵金属存款(黄金或其等价物),乙银行就同意以平价赎回甲银行发行的银行券。
这些存款本质上就是早期的法定准备。
继纽约和新英格兰之后,其它一些州开始要求银行为它们发行的银行券保留一定的准备,甚至有些州还要求它们的银行为存款提取相应的准备金。
这些准备金就是最早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但在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前,大多数州还没有从立法上要求对存款提取法定准备金(Board of Governors of Federal Reserve System,1938)。
美国中小银行经营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一、美国地方中小银行发展情况(一)组织方式美国的社区银行由社区中的居民和企业自发成立,高度自治,其可根据客户的性质特征、产品服务的成本,自主设定产品服务的价格。
美国社区银行组织结构简单,各部门实行职能分工,彼此间协调性能好,管理者直接控制和调动资源,可迅速做出决策,能够将有限资源集中于若干效益好的项目,达到规模经济。
社区银行不是国有资本垄断的投资或纯粹意义上的民营资本的投资,多元化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这就为社区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度管理1.对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制度支持。
美国金融当局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在资本金、法定准备金率、备付金、库存现金及库存现金与存款的比率等方面均做了不同的规定,对大银行要求较高,而对社区银行等小银行的要求则相对较低。
对信用社给予有别于商业银行体系的政策扶持是美国当局的一贯立场。
美国对信用社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推行对信用社的免税待遇;切实保障信用社的自主经营权利,如信用社可自主决定其存贷款利率、人事任免;信用社不交存款准备金;建立与信用社一体的、服务于信用社及其会员的信合保险,为信用社及会员提供充分的财务安全保障。
2.对地方金融业采取较为严格的监管制度。
(1)政府专职监管与行业自律组织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美国社区银行的监管体系以社区银行内部控制为基础,政府相关部门的专职监管为核心,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为依托,中介组织的社会监督为补充。
(2)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美国当局根据巴塞尔协议修正了资本的定义,在其资本充足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本充足性管理体系,包括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管理、杠杆比率管理和资本预警系统。
(三)经营服务领域1.客户定位准确。
美国的地方金融机构均将中小企业、居民和农户作为客户群。
如美国社区银行通过简便的手续和快速的资金周转,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良的服务。
美国社区银行平均将17%的总资产用于小企业,而大银行该比率为5%;在农场营运贷款中,由社区银行提供的占61%;而在小额农场贷款(低于50 万美元的农场房地产贷款和营运贷款)中,社区银行的占比达7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