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勤》教例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评析《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
观看了《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后,我颇有收获。
这一课的教学,高效的达成了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引导得很艺术,学生学习得很投入,课堂上出现了多次精彩的生成,可以说这一课的设计、组织很成功。
具体评析如下:
1、教师素质:这位教师为人师表,讲话干脆明朗,教态亲切自然,讲课思路清晰,驾驭课堂的能力强,板书简洁、美观。
可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多么扎实。
2、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双基训练。
尤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项目标的实现上有了精彩而深刻的生成,有效的达成了目标。
3、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而后又超越文本。
例如:在第一课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讨论来深入文本,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又别开生面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应不应认于勒”以及要求学生续(改)写结尾。
这样的设计就要求学生既要依据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展开合理思考和延伸,才能在辩论中侃侃而谈并能得到同学们的支持。
这样的学习形式既引导学生自主、深刻地挖掘了课文的主旨,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研讨,使得课堂教学掌声不断,惊喜连连。
《我的叔叔于勒》问题探究1、小说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强调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亲属关系。
作者对于勒本人着墨不多,主要通过侧面来展示他的经历、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却起了关键作用。
小说以他为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
标题寄寓了作者对于勒的同情,对菲利普夫妇的谴责。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的。
标题正是采用了叙述者“我”的口吻来表达的。
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亲,而他的儿子若瑟夫却偏偏要认“我的叔叔”,这就无情地鞭挞了像菲利普夫妇那样丑恶的拜金主义者,含义很深刻。
2、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主人公是谁呢?《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于勒;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也有人认为是“我”。
对于小说中主人公的判断原则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关键人物。
本文要揭示的主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关键人物是菲利普夫妇,故他们是主人公;而“我”只是事件的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3、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这篇小说取材于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构思极为精巧。
他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企盼,构成强烈的悬念;再插叙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游船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这种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情节,不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妇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内心世界和小市民“唯钱是亲”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大大深化了主题。
4、“信”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于勒从美洲写来的两封信,被菲利普夫妇誉为“我们家里的福音书”,这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心理和揭示中心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原来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的于勒,突然变成为菲利普一家的“希望”,其关键就是他的两封信。
在引导学生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有的同学就问:谁是小说的主角,全班同学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派认为菲得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
说菲得普夫妇是小说主公的同学认为,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夫妇俩的语言、神情、心理,通过他们的言行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更能凸现夫妇俩自私、见利忘义、冷漠、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征正是反映的主题。
最后我只是作为了一个小结: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他的过去和未来,而集中笔墨表现菲得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上,从而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于名著,作为赏析者,由于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不是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吗?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已的观点。
课后还有的同学来问我这个问题,就证明了这一悬念引起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反思之二:学生质疑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朱熹曰:学贵有疑。
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我直认为学生成绩差一般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也确是如此,但这节课我不得不为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而感到惭愧。
在前面学生已提了关于文章主人公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质疑的同学还真不少,特别是这样两个问题确是说到了点子上。
我正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小结时,柯萌萌同学突然举起了手,我示意让她站起来。
她说:“我有一个疑惑,我认为于勒并没有在海外发财,如果发了财,她应该把钱寄回来弥补过去给我一家带来的损失,他在信中不是流露了这一想法吗?至于于勒写信说他发了财,那只是他对兄弟的一种安慰,是个美丽的谎言。
”此言一出,马上就有同学站了起来,潘诗娅说,小说中不是通过舰长话来说明于勒在那边阔绰过一人时期,他之所以又破产了,那是因为于勒无法改变他那“花花公子”的秉性。
柯萌萌同学又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于勒在信中说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说明于勒已有悔改之意,他后来又说要去南美作长期的旅行,这本身又是一个“谎言”,证明他并没有发财,不然发了财正好回家炫耀一番,还跑去旅游干什么?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了,我并没有阻止之意,就让他们这样无拘无束地说,这样的机会太少,我还需要做什么,甘愿在教室里当起了听众。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的多角度解读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李丽一、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写亲情的文章,更是一篇写金钱和人关系的文章。
二、学情分析小说故事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但对主题把握较为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2017年中考说明要求: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据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学会思考,大胆表达;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角度解读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亲情观。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学会思考,大胆表达。
教学难点: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四.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五、学生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导语:亲情是人间最纯真、最温暖的感情。
可是,在19世纪法国,菲利普夫妇却上演了一场丑剧:他们对亲弟弟于勒态度前后截然不同:有钱时就朝思暮盼,没钱了即见面就躲。
这真是:十年期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竟如陌路人。
托尔斯泰说:莫泊桑的作品揭发和暴露事物,让人们恨那应该恨的,爱那值得爱的。
今天,我们在了解内容,分析人物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爱憎之情,探究文章表达的主题。
环节一:一读课文,初探主题(一)请同学速读课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简单概括变化的原因。
(投影)于勒财产情状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也大相径庭:没钱是无赖,有钱变成好心人,再落魄就成了贼。
同一个人物,被评价的如此迥异,为什么?一个字---钱。
菲利普夫妇善变的背后是不变的评价标准----钱。
有钱我就盼,没钱我就躲,自私势利的性格暴露无遗,冷酷无情的小人跃然纸上。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设计(优秀6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一、导入激导入,引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亲情是人事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
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
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的材料。
师用多媒体明确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
三、绘声绘色讲故事1、了解课文内容: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注意语言简洁准确,讲清小说的三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小说的情节。
生讲故事。
师评价所讲故事,是否讲清了小说三要素,按照怎样的顺序讲述的。
2、提炼课文内容: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合适?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用“变”字,也有一部分认为用“钱”字,找出重点情节共同梳理故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富穷穷四、各抒己见评人物内容:师生共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并且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形象的方法。
1、问题:菲利普夫妇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通过前后态度的对比)这种性格在哪一情节表现最为突出?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金钱的原因;其他原因。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导入方法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导入方法(通用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导入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导入方法篇1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个山也,梁也还是那个梁……爹是爹来娘是娘……”我听后感觉很幼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此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里,似乎只有日月星辰才是亘久不变的,其实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应该在金钱和地位面前岿然不动。
但有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很多时候,面对金钱和地位,亲情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他们的兄弟情意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
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这种导入思路加强了课内外的勾连,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文章之前导入的话,会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更加深刻。
但这只是教师的个性化的理解,能否激起学生的共鸣,存在不确定性。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导入方法篇2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却寥寥无几。
19世纪后半叶法国作家莫泊桑是文学星空中灼灼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一生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
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
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叔叔于勒》,领略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特色和魅力。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通过交待作者和其创作的风格来导入新课,侧重知识性,这是最传统最常规的导入方法,适合于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或初步感知之后。
很多名家在设计导入时常常用此方法。
但这种说教式的导入,学生不太感兴趣,容易流于形式。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导入方法篇3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并不会像大家想得那样美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佳作,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中叔叔于勒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艰辛与无奈。
这篇小说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和主题探讨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值得深入赏析。
一、叙事角度《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
这种叙事角度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感,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同时,“我”的视角也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使小说更具有社会意义。
二、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叔叔于勒抱有深深的同情。
于勒是一个贫穷的小人物,辛勤努力但命运不济,他对侄子“我”抱有愧疚之情。
而菲利普夫妇则是典型的市侩形象,为了金钱和地位可以抛弃亲情,他们的自私和冷酷与于勒的善良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更具有层次感和深度。
三、情节安排《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安排紧凑合理,通过“我”的家庭背景、叔叔于勒的遭遇、菲利普夫妇的反应等情节的展开,使故事逐渐走向高潮。
小说中情节转折自然,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四、语言运用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运用了生动、质朴的语言,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细致描绘,莫泊桑为读者营造出真实的氛围。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等,使得语言表达更具表现力。
五、主题探讨《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探讨了贫困、亲情与金钱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于勒和他的家人的描绘,揭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苦难和无奈。
同时,小说也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以及亲情在金钱面前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小说更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我的叔叔于勒》的叙事角度、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和主题探讨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精选12篇)《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篇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执教:程红兵评析:钱伟康师: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生:“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盼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生:不是。
花花公子是说有钱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于勒家比较穷。
师:对,请连续找。
生:坏蛋、流氓、无赖。
师:这是直接指于勒吗?生:不是,这是就一般状况说的,但实际上暗指于勒。
还有“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方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师: 非常好,这个同学找了许多,还有没有?生:“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对,这几句话很重要。
现在我把同学们找的主要的板书在黑板上。
板书:全家唯一的盼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方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状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状况,他们对于勒又实行了什么态度。
请按时间挨次说。
生:“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状况下说的,由于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对,占了钱。
他们对于勒实行什么态度?生:把他赶走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赶走的?生:课文用“打发”一词,可知是把于勒赶走的。
师:下面依次有哪些话是在同一状况下说的?生:“全家唯一的盼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师:信中哪些话导致他们这么说?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愉快地过日子。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我的叔叔于勒》课文,是我们在上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赏析 11、阅读本文,我们能感受到文中丰富深刻的主题内蕴:可以说,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内蕴丰富。
马克思曾有这样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
小说就是为了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肯和自己的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在作怪,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的概括。
这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反映。
2、阅读本文,我们能感受到文中情节结构的跌宕曲折: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构思巧妙,看起来平铺直叙,但却波澜起伏,张弛有度。
菲利普这个生活拮据的职员家庭,盼星星、眼月亮、盼过去的恐怖、今天的福星于勒降临,盼了12年,始终没盼到。
作者暂时丢下这个不写,而写菲利普的二女儿婚后全家外出旅行,看来与情节发展关系不大,使情节舒缓下来了,而且在舒缓中又绝妙地插上一个菲利普模仿绅士请漂亮太太吃牡蛎的文雅高贵的姿态令人发笑,心情松弛下来,在这轻浅素淡的幽默中,不知不觉把故事推向高潮。
菲利普与他朝思暮想的福星于勒在海轮上相遇了。
在没有确认这个牡蛎贩子就是于勒以前,菲利普夫妇已经惊恐万状,故事情节顿时紧张起来。
但作者没有立即解开这个谜,而是跌宕一下,让这个惊魂未定的菲利普去找船长问底细,又让气氛松弛一下。
船长的话证实了他们的怀疑.故事发展到高潮,他们如临大敌,到了疯狂的地步,到底有没有认出来呢?由于筹划有方,退却有序,安然脱险,故事慢慢地入情入理地结束了这场虚惊,把气氛平息下来,最后用全家改乘海轮回来结尾,给人以回味咀嚼、沉思默想的机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x1.多角度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本文构思之巧妙°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3.把握文本主题,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两样东西——金钱和亲情,摆在你的面前,而你只能选择一种,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亲情)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分离几十年的亲兄弟非但不去相认,而且避而远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教学提示】本文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学生可能理解得不是很全面,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介绍°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课文中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的词语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明确: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然后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可是后来于勒破产又失去了钱,还可能会回来花他们的钱°总之,他们对于勒的称呼因于勒的贫富而发生变化°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提示:原因→结果(逻辑)期待→破灭(心理)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悬念→结局(技巧)明确: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于勒形象】1.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出了于勒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1)第6段,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2)第10段,信中的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为他担心°(3)第33段,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4)第42段,“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2.你能否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作者塑造于勒这一形象的作用有哪些?明确:于勒年轻时有挥霍钱财的恶习,是应当谴责的°然而,被亲人赶出家门漂泊海外的于勒心中仍然保存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回报家人、不愿家人为他担心的亲情,这又是他善良可贵的品质°纵观于勒的一生,他经历了家人的唾弃及海外的漂泊°海外漂泊的过程中,他虽有一时的成功,然而终究又不可挽回地沦为一个衰老穷苦的水手°从这一点上看,于勒是人生的失败者,他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出艰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剧°总的来说,于勒虽然有较大的缺陷,然而他善良的本性和坎坷的命运却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小说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他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分析菲利普形象】3.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那么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这位兄弟的呢?请画出表现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句子,概括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明确:于勒无钱:骂——赶走;于勒发财:赞——盼望;于勒落魄:骂——不认°4.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态度中,你认为菲利普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又有哪些作用?明确:只认金钱不认亲兄弟——可恶;金钱至上——可鄙°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文章的主旨°5.文章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讽刺的态度?明确:①“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揭示了菲利普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进入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②“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③“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菲利普夫人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展露无遗°【分析“我”的形象】6.“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少年°“我”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材料,构筑全文°②“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③“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学法指导】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确定主人公】7.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明确:这篇小说虽然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而事实上却重在表现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并且是通过菲利普夫妇来揭示文章主题的,所以说菲利普夫妇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学法指导】如何确定小说的主人公?首先确定整个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然后在整个故事中找到一条叙事线索,在这条叙事线索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或者是说作者着墨最多的(正、侧面描写均可),并且符合中心思想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了°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析艺术手法【人物描写】1.文中有三处描写于勒的外貌,请找出来并分析°明确:①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分析:“褴褛”一词是对于勒的外貌描写,点明他生活的贫困,处境的艰难°②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分析:再次描写于勒的外貌,充分说明他历尽磨难,饱经沧桑,穷困潦倒°③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分析:第三次描写于勒的外貌,准确地表现出他此时的穷困潦倒,暗示他不幸的遭遇,竭力渲染他的悲惨境地°2.本文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找出这些句子来进行分析°明确: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于勒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环境描写】3.本文中对环境的描写不多,但每一处都有着其独特的作用°试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明确: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描写了海上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出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目标导学二:艺术特色巧设悬念讨论: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这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你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并做适当分析?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目标导学三:探究小说主旨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明确: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都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缩影°恰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因为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导致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学法指导】如何把握小说主旨?①揣摩文眼信息°②感知艺术形象°③把握情感线索°④体悟创作意图°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着说一说°明确:在父亲不经意间转头时,他的眼睛定住了,放出异样的光°原来他看见斜对面的几个打扮入时的男子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一个人,只见这个人衣着光鲜,正笑盈盈地对身边的人兴高采烈地讲着什么°“于勒!”父亲喃喃地说°父亲真想跑过去,攥住这个人的手,说“于勒,我可想死你了”,但他担心过于冒失,认错人会很尴尬°他来到母亲面前,低声说:“真奇怪!这位有钱人怎么这么像我的弟弟于勒?”母亲兴奋地跳了起来,尖着嗓子喊:“在哪?”父亲指给她看,她一看,说:“我看是!”于是下意识地理了理头发,兴奋地说:“你怎么不去相认呢?”于是一家人手忙脚乱一番,准备前去认亲……二、板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盼望于勒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可取之处小说是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变化来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的,所以,本课的教学就从“变”字入手,于勒的个人命运变了,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变了,在“变”中探讨文章的主旨,在“变”中品评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环节紧凑,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不足之处这篇小说环境描写不多,但很耐人寻味,教学时应该考虑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在这篇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很有特色,应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加深印象°。
意在笔先
——《我的叔叔于勤》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备课思路:
全课计划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节完成训练重点2: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第二节完成训练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现在是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以一只“狗”的“地位”的变化,引出主人的公奥楚蔑洛夫态度的变化,以此来刻画其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勤》,以一个“人”的地位、身份来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两篇小说都是通过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我的叔于勤》,并结合课后练习二来理解小说情节。
二、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练习二。
三、教师讲解欣赏小说的几个要点: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分析小说的情节;
3、揣摩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4、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此为较低层次的要求。
1、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分析小说的线索;
3、品评小说的细节;
4、评价作者的风格。
此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四、请同学们结合练习二,口故事情节,拟出课文的情节结构提纲。
从全文层次看,提纲为:盼于勤——赞于勤——遇于勤——避于勤。
从全文情节看,提纲为:赶于勤——盼于勤——赞于勤——遇于勤——避于勤。
就上述提纲让同学们初步体会《我的叔叔于勤》巧妙构思、情节曲折的特点。
五、同学们再读课文,就课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进行体会,发表一点儿看法。
同不会发言,教师修正:
1、小说运用了插叙,使全文情节曲折动人。
2、小说将悬念设置于情节之中,好像连结尾都是一个县念。
3、“于勤”是结构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
4、对于勤,是先扬后抑,先虚后实,抬高跌重。
5、课文着重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极度盼望、赞美与惊恐、咒骂的对比,情节大起大落。
6、小说围绕于勤的命运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六、教师小结:
这节课解决了训练重点二,并初步了解和实践了欣赏小说的方法。
[评析]
这节课步骤简单,手段平常,为什么说教者“意在笔先”?
我们可以这样看:
1、本课所在的单元是文学欣赏单元,这一节课的设计具有文学欣赏课型的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品评鉴赏课文“”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的物特点,教眼没在“理解、鉴赏”之上。
2、本课所在的单元是小说单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小说教学的特点,突出了情节分析和人物分析。
3、本课是教读课文,教师设计了读中之“教”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知道了一点欣赏小说的角度、方法。
4、本课是教学名篇,但教师不企图铺展出许多内容,只根据教材规定的重点组织教学。
看来,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已对教材的“身份”、“地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相当出色地把握和突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这就是“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成如容易却艰辛。
“意在笔先”,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的教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