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有没有客观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62.07 KB
- 文档页数:6
康德美学的基本观点康德美学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所建立的美学理论,与英国哲学家伯克、蒙田等人的美学理论相比,康德的美学理论更为系统性和全面性。
康德从审美感受的本质、美的对象、美的标准等方面对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美学观点。
一、审美感受的本质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受,它不是来自于美的对象自身的性质,而是来自美的对象与我们的感官直接交流所引起的心理体验。
美是一种主体性的感受,是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因此,美没有客观的标准,只有主观的体验和评价。
二、美的对象康德认为,美的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性质,它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和结构,才能满足审美要求。
具体来说,美的对象必须是“纯粹的形式”,即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和目的的对象,如纯音乐、纯舞蹈等。
因为这些对象没有实际用途,所以它们没有被任何具体目的所限制,可以表达出最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
三、美的标准康德认为,美的标准取决于观者的审美感受和判断,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标准,如美的对象必须具有内在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等美学特征,并且需要被特别的表现形式所呈现,如美的对象的形式需要具有纯粹性、整体性、明确性等特点。
四、艺术的价值康德认为,艺术是以表达美为最终目的的表现活动,艺术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品所表达的美的程度和深度。
艺术品不仅有自身的艺术价值,还有道德、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审美不仅是一种体验和评价,更是一种参与艺术的人对人类文明的平等交流。
综上所述,康德的美学观点强调了审美体验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表达出了一种强烈的“审美平等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和价值都是平等的。
同时,康德的美学理论也对后来的美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启示。
美学标准辩论辩题
正方,美学标准应当是客观存在的。
美学标准应当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而美学标准就是对美的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首先,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风景、动植物,还是人类社会中的艺术作品、建筑等,都具有美的属性。
例如,莎士比亚曾说过,“美丽的事物是永恒的。
”这说明美是永恒存在的,而美学标准就是对这种永恒存在的美的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
其次,美学标准是对美的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主观的个人喜好。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普遍的、永恒的、不变的,而不是随意的、主观的。
因此,美学标准应当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随意的、主观的。
反方,美学标准是主观存在的。
美学标准是主观存在的,因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美学标准就是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的总结和归纳。
首先,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或景观的美感受是不同的。
例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美是一个主观的品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灵中。
”这说明美是主观存在的,而美学标准就是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的总结和归纳。
其次,美学标准是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例如,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是“纯粹主观的表现”,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因此,美学标准是主观存在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学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客观存在的一面,也有主观存在的一面。
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兼顾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重视个人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美学标准。
美学标准辩论辩题正方,美学标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美学标准是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的准则,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美学标准应该是客观的,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
美不仅存在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中,还存在于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
例如,大自然中的美景、美丽的音乐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体现。
另外,许多著名的美学家也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康德曾经说过,“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东西,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中,也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之中。
”这表明美学标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美学标准应该是客观的,因为美是可以被认知和评价的。
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美,通过理性来评价美。
美不仅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中,还可以通过客观的标准来加以评价。
例如,音乐作品可以通过音乐理论来评价,绘画作品可以通过绘画技法来评价。
因此,美学标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最后,美学标准应该是客观的,因为美是具有普遍性的。
美不仅存在于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文化中,还具有普遍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不仅在英国被称为经典,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传播和赞赏。
因此,美学标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美是具有普遍性的。
综上所述,美学标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美不仅存在于客观的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还可以被认知和评价,而且具有普遍性。
因此,美学标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反方,美学标准是主观的。
美学标准是主观的,因为美是因人而异的。
首先,美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是不同的。
例如,有的人认为抽象艺术是美的体现,而有的人则认为写实主义才是真正的美。
因此,美是因人而异的,美学标准也应该是主观的。
其次,美是依赖于情境和文化的。
不同的情境和文化会对美的认知和评价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认为山水画是最高境界的艺术,而现代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现代艺术。
因此,美是依赖于情境和文化的,美学标准也应该是主观的。
最后,美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
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都是不同的。
例如,有的人喜欢明快活泼的音乐,而有的人则喜欢深沉内省的音乐。
美是客观存在的辩论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美,真的是客观存在的吗?你看,走在街上,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哇,那种感觉简直让人心旷神怡。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那绝对是让人忍不住想拍照的画面。
可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主观感受,真相是美就在我们的心里。
不过,想想看,许多文化、许多艺术作品,都是在追求一种共同的美感,不是吗?比如说,古代的诗词、书画,都是在表达一种共通的审美。
李白的诗,唐诗的意境,简直让人感觉到那种“天高云淡”的气息。
再比如,古人的建筑,像故宫,满满的中国风,层层叠叠的屋檐,走进去就仿佛穿越了时空,简直让人感叹“哇,这真是太美了!”要是说美是主观的,那为何大家都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共鸣呢?这说明美的标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的。
说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那些经典的美食。
想象一下,桌上摆着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看到那色泽鲜艳的红烧肉,光是闻一闻,就能让你胃口大开。
大家的味觉、嗅觉都会被刺激到。
美食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你可能会说,味道这事儿,每个人的口味不同。
但这些看似主观的偏好,却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有人说,咸的好,有人偏爱甜的,但放眼望去,很多人都会喜欢那种酸甜适中的味道。
可以说,美食的美,某种意义上也是客观存在的。
再聊聊生活中的小细节。
比如说,春天的樱花,满树的花瓣如雪般飘落,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你敢说这不是美吗?无论是小孩儿的笑声,还是夕阳下的余晖,这些瞬间都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即使是在城市的喧嚣中,只要你留意,总能找到那一丝丝的美。
走在街上,看到路边的小花,虽然不起眼,却让人觉得生活就是这么美妙。
这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存在,绝对不是仅仅在某些人的心中。
美这个话题,也有些复杂。
艺术家们追求的美可能会和普通人的理解有所不同。
有些前卫的艺术作品,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看不懂”。
但这并不代表美就是主观的。
毕竟,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最初也曾被质疑过。
美与丑的主观定义与客观标准美与丑是一个主观而又相对的概念,它们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定义。
然而,虽然主观定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美与丑也有一些客观标准可以依据。
首先,美与丑的主观定义与人们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每个人对美与丑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有些人可能认为身材高挑的人更美丽,而有些人则认为丰满的身材更有魅力。
这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同时,个人的自信心和态度也会影响他们对美与丑的看法。
一个自信的人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美,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可能更容易去发现丑陋。
然而,尽管主观定义起着重要的作用,美与丑也存在着客观的标准。
例如,在自然界中,一些动物和植物具有一定的美感,这可以从它们的对称性、色彩和纹理等方面体现出来。
这种美感不受文化和个人偏好的限制,而是一种普遍的审美标准。
人们常常称这些事物为“自然美”。
另外,艺术作品中也存在着客观的美与丑的标准。
一幅画作或一首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其构图、色彩搭配和表现力来判断其美丑。
这些标准是艺术家们通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得出的。
此外,美与丑也与健康和功能相关。
身体健康的人往往被认为更加美丽,因为健康的肌肤、充满活力的笑容和均匀的体形都是美的象征。
相反,疾病和残疾可能会改变人们对美与丑的定义。
例如,一个失去肢体的人可能会被人们视为有缺陷或丑陋。
这表明美与丑也被一定的客观标准所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美与丑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样化的文化交流,人们对美与丑的认知越来越多样化。
以往被视为美的标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例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社会中瘦弱的身材被认为是美的象征,而现在更加注重健康和自然形态的身体。
美与丑的主观定义和客观标准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个人的审美观念会受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但一些客观的标准也会对人们的定义产生影响。
美与丑的定义不应该仅限于外貌,还应包括个人品格和行为举止。
相比于将美与丑仅仅视为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理解美丑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个人的审美素养,以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美是主观感受的还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我们从物质的真是存在中,提炼出来形状、体态、大小等客观数据,在脑海里加以整理,然后得出一个标准——美或者不美,这是由实践得出的理论,然后再以这些已经搜集并且整理出来的标准再去衡量别的物质,这叫理论指导实践。
所以美是一种主观意识,但是却是由客观物质决定的。
学习哲学,我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要把矛盾的两个方面简化了。
美是主观感受,不是客观存在。
你认为美的物体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同人对它有不同的感受,即主观感受。
其实分析这个问题,只要理解了主观和客观的含义就行。
主观体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有人的意志,情感等。
而客观是现实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含有真理,自然界等。
比如是风动而不是心动,这里的风动就是客观存在而心动就是主观感受。
首先,帮你澄清一下"主观"与"客观"的概念。
所有客观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测量”的,但不可以被“评估”;所有主观的事物都不可以被测量,但可以被“评估”。
主观之美。
美源自于主体能力。
人的主体能力符合人类生存发展之需要,关涉人的目的性,关涉人的选择性。
美源于鉴赏判断力。
所以说主观之美强调比较,强调事物本身表现出来的实用性,效率性等等。
比方说美女,性感与清纯的美女最多。
性的暗示,与单纯天真弱小的暗示就非常的主观。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例如你面前有张桌子。
为什么你认为那是张桌子呢?因为它本来就是桌子。
它是客观存在的。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还是这个例子,你面前有张桌子。
为什么会存在这张桌子呢?因为你认为它存在。
你闭上眼睛它就不存在了。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是我的意识。
我是世界的本质。
世界在我心中。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王守仁,他提出“心外无物”,认为世界不过是他心中的一个假象。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是神的意识。
世界在神的操纵之下,一切按照神的旨意发展。
在当代,美是没有标准的。
哲学上对“美”的阐释最重要的就是康德的观点,康德关于“美”有两个观点,首先,承认“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其次,康德提出了“崇高”或者“宏伟”的概念。
从康德开始,大自然的美可以跟艺术的美去比较。
而在比较的基础上,康德认为大自然的美甚至高于艺术的美。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发表了他的作品《恶之花》,这一作品被誉为法国“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
”他再次强调“为艺术而艺术”。
等到二十世纪,“美”这个概念遭到巨大的破坏,各种当代艺术的做法,都明显的体现对所谓传统的古典美的冲击和颠覆。
在当代社会,美并没有标准,因为所谓的标准都是人的感官给人的桎梏。
美学十五讲1、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它可以在精神和自然之间的不同层次上得到表现。
2、美的本质是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美的本质,它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内在体验,它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3、美具有多种形式:美的形式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
4、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美的内涵是主观的:美的内涵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喜好、思想观点或者宗教信仰来诠释美的内涵。
6、美的功能是双重的:美的功能可以用艺术家来表现,也可以用来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
7、美的价值是人文的:美的价值是人文的,它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可以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8、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来体现,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9、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10、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它是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表现的客观实体。
11、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它是指人们共同拥有的审美标准,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美的追求。
12、美的判断是主观的: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来判断美的艺术价值。
13、美的解释是动态的:美的解释是动态的,它不断受到时代变迁、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发生变化。
14、美的传播是公正的:美的传播是公正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媒体和政府等机构来推广美的艺术价值,从而普及人们对美的理解。
15、美的发现是持久的:美的发现是持久的,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美的形式,从而开发出新的审美标准,并将美的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美是没有标准的你怎么看美是没有标准的你怎么看美没有标准,也没有共识,如果非得说出个标准,健康美和自然美肯定是全球都可以公认的第一条。
美的内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但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
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的形态。
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艺术美包含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几个基本范畴。
喜剧有讽刺、揶揄、滑稽、机智、幽默、怪诞、荒诞等子范畴。
虽然人们都能感受到美,并且能够识别美,但是在回答“究竟什么是美”的问题时,答案却千差万别。
总结前人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下列几种:美是形式的和谐(古典主义);美是上帝的属性(新柏拉图派);美是完善(理性主义);美是愉快(经验主义);美是关系(启蒙主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德国古典美学);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
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一)美在客观说。
这种理论最初注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现了有关和谐、比例、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
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有精辟的论述。
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三)主、客观关系说。
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
但在论说中有倾向于客观的,也有倾向于主观的。
(四)超自然说。
认为美是上帝、神或某种超越主、客观的“第三力量”创造的。
(五)社会实践说。
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是自由的形式。
美学观的名词解释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通过探索什么是美和美的体验,来揭示艺术和审美的本质。
美学观即是对美学的观点和理论的总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美学观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以加深对美学的理解。
第一部分:美学观的分类美学观可以分为客观美学观和主观美学观。
客观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无关;而主观美学观则认为美是个体主观感受的产物,因此不同人对美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第二部分:客观美学观的名词解释1. 客观美:客观美学观认为,美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属性。
它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可以通过客观规律和客观标准来判断。
客观美在多个领域都有探索,如自然美、道德美等。
2. 客观标准:客观美学观认为,存在一组客观标准来评判事物的美丑。
这些标准可能是普遍适用的,或者是特定领域里的专业标准。
例如,在绘画中,画作的色彩搭配、构图规律等都可以作为客观标准。
3. 客观规律:客观美学观认为,存在一些客观规律来解释美的产生和表现。
这些规律可能是自然界的物理、光学原理,也可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因素等。
通过研究这些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
第三部分:主观美学观的名词解释1. 主观感受:主观美学观认为,美是个体主观感受的产物。
不同个体对美的感受可能存在差异,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经历和情感都不尽相同。
主观感受是个体对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等的主观情感和审美体验。
2. 审美主观性:主观美学观认为,审美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和判断。
由于每个人的背景和经验不同,对事物的审美评价也会有差异。
审美主观性强调个体的审美自由和多样性。
3. 相对主义:主观美学观中的相对主义认为,美是相对于个体的,没有普适的标准。
它强调个体对美的主观评价和权力,拒绝统一的美的概念。
相对主义注重审美多样性和个性化。
第四部分:美学观的综合性虽然客观美学观和主观美学观在美学研究中有不同的立场,但实际上它们往往不是完全对立的。
许多美学理论都认为美既有客观存在的一面,也有个体主观感受的一面。
美有没有客观标准?
∙2012-09-19 16:23
∙作者:薛巍
∙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1)
康德休谟美学审美判断
摘要:“校花”的评选标准能够精确地量化吗?换言之,美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吗?美是每个人不同的主观判断,还是事物的客观属性?20世纪之初,对美的哲学探索衰落了,但过去10年间对美的兴趣又复兴了。
康德(左)和休谟(右)的观点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趣味的二律背反
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大部分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近代之后主观论成了主流。
休谟说:“美不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内在属性,它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对于同一对象,一个人可能感受到的是丑,另一个人却感到了美。
每个人只应当承认自己的感受,不应当企图纠正他人的感受。
那句流行的谚语早就正确地教导我们:关于口味问题不必做无谓的争论。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趣味判断不是认知判断,因此不是逻辑判断而是审美判断,其基础是主观的。
”
但如果美完全是主观的,谁说什么东西美它就美,好像“美”这个词就没有意义了。
当我们说某个东西美时,除了个人的肯定态度之外,我们就没有交流任何东西。
虽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但我们的判断往往是一致的,大部分人都不会否认玫瑰花或者落日很美。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美并非全然客观、跟人的主观反应无关。
不然就可以说一个没有人去感受它的世界也可能是美丽或丑陋的,或者可以用科学仪器来探测美。
我们通常认为别人的趣味跟自己的不同很正常,不像道德、政治或事实方面的分歧那样,需要寻求统一。
在18世纪之前,大部分西方哲学家都认为美是客观属性,处于美丽的物体之中。
奥古斯丁问,是因为事物让我们感到快乐,所以它们漂亮,还是事物漂亮,所以会让我们感到快乐。
他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理念,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有美的理念。
普罗提诺说,美的问题是形状问题,美的事物拥有特定的形状。
没有形式的质料乃纯粹的丑陋,丑的东西即没有被形式掌握的东西。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美是客观的,它不在人对事物的主观反应之中。
古典观念认为美是特定比例或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体现,美可以通过黄金分割来表达。
古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认为,标准雕塑是师生们可以加以模仿的、比例和谐的模范:可以通过复制客观的比例来实现美。
休谟和康德关于趣味的标准的论述被称为“趣味的二律背反”。
谚语中说趣味是主观的,“关于趣味没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争辩趣味问题,有些人被认为品位高,有些人被认为很没品位。
有些人的趣味粗俗、显摆。
有些人的趣味精致。
趣味好像既主观又客观,这是一个二律背反。
休谟和康德一开始就承认,趣味或发现、体验美的能力基本上是主观的,没有什么趣味标准,如果没有人体验到快感就没有美。
但他们也都承认,在审美过程中理性会发挥作用,承认一些趣味比另一些趣味高级。
他们都认为,审美判断既不完全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体间性的,有其社会和文化层面。
休谟的论述集中于审美者所处的历史和时代状况。
如果一个人持有偏见、无知、肤浅,其审美判断不如一个眼界开阔、不带偏见的人。
他写道:“即使在风气最优雅的时代能对高级艺术做出正确判断的人也是极少见的;只有卓越的智力加上敏锐的感受,由于训练而得到改进,通过比较而进一步完善,最后还清除了一切偏见——只有这样的批评家对上述称号才能当之无愧。
这类批评家,不管在哪里找到,如果彼此意见符合,那就是趣味和美的真实标准。
”
休谟举的优秀批评家的例子是《堂吉诃德》中的两位品酒高手:桑丘对那位大鼻子的随从说:“我自称精于品酒,这绝不是瞎吹。
这是我们家族世代相传的本领。
有一次我的两个亲戚被人叫去品尝一桶酒,据说是很好的上等酒,年代既久,又是名牌。
头—个尝了以后,咂了咂嘴,经过一番仔细考虑说:酒倒是不错,可惜他尝出里面有那么一点皮子味。
第二个同样表演了一番,也说酒是好酒,但他可以很容易地辨识出一股铁味。
你绝想象不到他俩的话受到别人多大的挖苦。
可是最后笑的是谁呢?等到把桶倒干了之后,桶底果然有一把旧钥匙,上面拴着一根皮条。
”
休谟进一步论证,这类批评家的判断往往跟时间检验的结果一致,二者的作用就如同客观的标准。
虽然审美判断仍是主观的,虽然一些当代作品可能会引发争议,优秀批评家长远的共识就像客观标准一样,使得即使能找到客观标准,它们也是不必要的了。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找到美的标准,来确定美的事物的必要条件,但我们可以描述优秀的批评或有品位的人的特征。
继而,这些人长远的共识也是很实用的趣味标准,是为审美判断辩护的手段。
康德也承认趣味基本上是主观的,某些东西可能只会让我感到快乐,如看着你自己的祖母的照片时,你会感到悲喜交集,一幢房子会令你想到那是你成长的地方。
但别人不会在意,没人会认为他们对此应该拥有同样的反应。
康德认为,美感不同于快感,说某个东西美,这是一个没有利害关系的判断。
审美判断必须独立于人的经济和性欲方面的欲求。
如果一个人参观博物馆时赞叹那些绘画是因为它们很昂贵,或者想着可以偷走卖掉,他对这些画就没有任何审美体验。
参观者必须关注对绘画本身的精神反映。
当一个人在审美时,他不关心审美对象的存在,享受的是它在人的体验中的再现。
“当说某个东西很美时,我关心的不是它的存在,而是我内心对其再现的感受。
人人都得承认,掺杂了一丁点利益纠缠的审美判断都是片面、不纯粹的。
”沙夫茨伯里在《道德家》中说,如果你把一个漂亮的山谷主要当做一个有价值的房地产投资机会,你就不是在看它本身,因而无法充分地体验它的美。
如果你看着一个可爱的妇人,想着跟她上床,你就不能充分、纯粹地体验她的美,你的注意力偏离了在你心中反映的形式。
扬弃主观论
康德认为,有些美是相对的,依赖于对象所属的类型,有些美则是绝对的。
同样的比例对于牛来说漂亮,对于马来说就会很丑。
但抽象的织物图案设计本身就是漂亮的,鲜花即使不提它们的实用性和繁殖功能也是怡人的。
康德由此说,能在事物的形式或设计中找到绝
对或独立的美。
或者如克莱夫·贝尔在他1914年出版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美存在于对线条和颜色的安排之中。
休谟和康德的观点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叔本华、汉斯利克、布洛、克罗齐等都持类似观点。
更坚定的主观主义者是美国哲学家桑塔亚纳,他把美定义为客观化的快感。
说某个东西美,是因为它能带来快感,但这种快感属于对象,虽然对象本身没有主观活动能力。
“美是积极、内在、客观化的价值。
美是一种价值,也就是说,它不是对事实或关系的感知,它是一种情感,我们的意志或鉴赏的情感。
一个物体如果不让人感到快感就不会是美的,所有人都对它无动于衷的美是自相矛盾。
因此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价值,是快感。
”这就如同说,一个令人受挫的对象怀有恶意,令人受挫的东西被认为是一个有主观意志的东西,需要对它造成的结果负责。
对美的感受成了一个错误:把主观活动能力归给没有这些能力的东西。
桑塔亚纳在《美感》(1896)中的论述是英语世界对美最后的主要论述,因为一旦承认美是完全主观的,依赖于一个错误,好像就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如果美是主观的快感,好像它并不比任何愉悦人的东西更高级,也就没有真理或者正义那样重要。
20世纪也不再把美当做艺术的主导目标,美在理论上的边缘化导致艺术家们认为他们应该去追求更真实、更严肃的方案。
但近年来艺术和哲学界对美的兴趣开始复兴,有多位理论家尝试思考趣味的二律背反。
这些新的路径回应了乔治·爱德华·摩尔1903年在《伦理学原理》中的论述:“说一种东西美,不是说它本身美,而是说它是一个必要成分,证明一种东西真的美就是去证明,跟它相关的一个整体是好的。
”有价值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置身其中的情境,美的价值包括美的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快感。
美国艺术史家克里斯平·萨特韦尔在《美的六个名字》(2004)中既没有把美归给主体,也没归给客体,而是归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使二者置身其中的情境。
当我们说夜晚的天空很美时,我们不只是在汇报我们感受到的快感,我们还看向天空,赞美真实的世界。
另一
方面,如果没有感知天空的人,也就没有美。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尼哈玛斯在《幸福的许诺》(2007)中说:“审美判断从不要求人人赞同,美的东西或艺术品都不会拥有天主教般的信众。
美创造的是更小的圈子,但每一个圈子的成员都认为它是正统的,却并不认为别人是异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