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主观性
- 格式:docx
- 大小:19.24 KB
- 文档页数:3
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对于美的概念,美的欣赏和创造等方面。
美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影响我们感知、理解和判断美的规则和原则。
下面,我们将探讨美学的基本原理。
一、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人们对于美的产生的情感反应,是美的主观体验。
它是形成美学基本原理的重要因素。
在审美感受中,我们对于艺术品、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等进行感受和表达,从而得出美的结论。
审美感受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指的是美的客观属性是存在的,比如光线、色彩、形状、音响等。
主观性则是指不同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美的看法可能都不同。
而且,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对于同一事物的美的认识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感知和认知感知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来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
在美学中,感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形成美的方面之一。
感知到的美有时难以言说,但却能被人们所感知。
在感知基础上,认知是人们对于感知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美的认知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美的认知和判断。
认知美的方式包括对于美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解释。
在认知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
三、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人们在进行美学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和原则。
它是指塑造美的理念和准则。
审美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客观性、历史性和主体性。
客观性是指美的客观属性是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标准来验证。
比如,画作的构图合理性、音乐曲调的和谐性等。
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要求有所不同。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就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体性则是指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等因素都会对审美标准产生影响。
四、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艺术形式、自然景观、人们的外表、动物、机械与文化等。
艺术形式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艺术形式,它们是表现美的主要途径。
关于美的三个分论点美是什么?因不同的理解,定义得不确定,究竟怎么界定美,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主观说认为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它和审美主体有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即“我认为这幅画是美的”;客观说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呈现,它由审美对象本身决定,可以表述为“这幅画是美的”,这里美是一个表语,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
当然还有坚持折中说,既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与价值的多元性,又相信人的审美价值判断又有着共通性。
即美关于理论上的主观性(相对主义)和体验上的客观性(客观价值的美丑标准),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折中说法,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下面主要谈谈关于美的主、客观性性与话语权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说,关于美的主、客观之争,实际上是有关话语权的问题。
认为美是主观的,即承认美的多元性与承认审美判断的非唯一性。
坚持美是客观的,大都是站在某一立场,从自己角度出发,否定其它价值判断,这是种话语霸权。
其认为美有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由谁定呢?很显然,谁制定这个标准谁就等于掌握了美的评判权力。
而很明显,通常这个关于审美判断的话语权是由所谓精英阶层来掌控和垄断的。
就实际历史来看,也确是如此。
古今中外历来关于美的争论与艺术的功用说问题大抵都是这方面的印证。
美的主客观与话语权的关系这个问题,具体地反映在美的标准上来说,可以看出,通常所称的艺术美只是精英们的一厢情愿的判断,但是因为精英阶层的社会地位与各种资源优势,其标准往往会成为社会的标准和正统美学的范本。
而承认自然美与承认审美判断多元的人基本上可以说站在大众的角度的。
而且,在我看来,“美学”一词本身就是一个精英式的判断概念。
“艺术”亦是精英阶层的特有资源。
在历来的美学争论中,对主客观不同观点是可以分作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的不同的。
坚持客观说者即把文艺与美学等看作一个工具,承担着社会教化和道德规范等多重教育意义。
统治阶层规定一个他们制定出来的标准,让大众接受并遵守,为的是便于管理。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今天我们反方的立场是美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
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因为美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都不同。
比如说,一首歌曲对某些人来说很美,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不是。
同样的,一幅画作可能会让某些人陶醉其中,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无感。
美是一种情感,是由人的主观感受产生的。
美的感受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取决于每个人的感受和情感。
因此,我们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
谢谢!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比如说,一个人可能觉得大海很美,但另一个人可能觉得山林更美。
同样的,一个人可能觉得某个人很美,但另一个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它是由人的情感和感受所产生的。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定义都是不同的,这是客观存在所无法改变的。
因此,我们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
谢谢!三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们反方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
美的感受是由人的情感和感受所产生的,因此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比如说,一个人可能觉得某个人很美,但另一个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
同样的,一个人可能觉得某幅画很美,但另一个人可能觉得它并不美。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它是由人的情感和感受所产生的。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定义都是不同的,这是客观存在所无法改变的。
因此,我们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
谢谢!四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们反方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存在。
美的感受是由人的情感和感受所产生的,因此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它是取决于每个人的感受和情感,而不是客观存在。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比如说,一个人可能觉得某个人很美,但另一个人可能并不这样认为。
第1篇一、引言美,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然而,对于美的本质,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独立于人的主观感受之外,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它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文化背景。
那么,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从多元视角出发,探讨美的本质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二、正方观点:美是客观存在1. 自然界的存在证明美是客观存在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却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壮丽的黄山、秀美的西湖、美丽的星空等,它们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主观感受影响。
2. 艺术作品具有永恒价值,证明美是客观存在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所展现的美具有永恒的价值。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等,这些艺术作品的美超越了时空,成为了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表明美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感受的限制。
3. 人类对美的追求证明美是客观存在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美。
无论是古希腊的雕塑、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现代的建筑、服装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这表明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反方观点:美是主观感受1. 个体心理差异导致美是主观感受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文化背景、审美观念都不同,这导致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差异。
例如,同一幅画,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美丽,有人觉得丑陋。
这表明美是主观感受的。
2. 社会文化影响美是主观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们对美的认识。
例如,西方文化中,审美观念强调人体美,而东方文化中,审美观念则更注重自然美。
这表明美是主观感受的,受社会文化影响。
3. 美的相对性证明美是主观感受美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例如,有人喜欢花,有人喜欢草;有人喜欢宁静,有人喜欢热闹。
这表明美是主观感受的,具有相对性。
四、双方辩论1. 正方认为,尽管人们对美的感受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影响美的客观存在。
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证作文
嘿,想想那个画面吧!草地上,一个小孩跟只彩色蝴蝶玩得不亦乐乎,笑声跟鸟叫似的,好听极了。
那景色,真是美得跟画儿似的,美得那么自然,那么简单。
小孩的笑和蝴蝶的飞,就这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看着都让人心里舒服。
再来聊聊海边吧!夕阳西下,一对恋人就在那海边,手牵手,肩并肩,好像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金色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看起来特别温柔。
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他们俩就静静地坐着,眼神里都是对对方的深深爱意。
这画面,美得太浪漫了,简直就像电影里的场景一样,让人看了都忍不住想谈恋爱。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美学本质的主观性: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因为美是一种个人感受和体验。
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和标准可能不同,因此美的本质是主观的。
2.美学本质的客观性:另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个人的感受和观念而改变。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规律。
3.美学本质的主客观统一:还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同时也与个人的感受、认知和情感有关。
总之,个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主观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无论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如何,我们都可以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
1。
审美感受的三个特征引言审美感受是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体验,是美的主观理解和表达方式。
它是一种超越实用功能和功利性的情感体验,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个感官。
审美感受的研究及其相关特征对于理解人类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价值观以及个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会探讨审美感受的三个特征,即情感性、主观性和相对性。
一、情感性审美感受中的情感性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与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为美往往能够唤起人们的喜悦、愉悦、激动或者安宁等情感。
不同的艺术形式或者美学对象可以引发不同的情感,比如音乐可以唤起人们的喜悦和激动,绘画可以引起人们的赞美和敬畏。
情感性是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因为它使得人们能够与美进行情感的互动和交流。
情感性的例子:•音乐会中民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观看电影时观众的泪水和笑声。
•在美术馆中观赏画作时,观众面露赞叹之色。
二、主观性审美感受的主观性是指每个个体对于美的理解和评价具有独特性。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在面对相同的艺术作品或者景色时,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因此,审美感受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基于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和个人偏好等因素,因此美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主观观念。
主观性的例子:•一个音乐作品可能被某些人认为是动听悦耳的,而被其他人认为是嘈杂刺耳的。
•美术作品的评价因观赏者个体之间的认知和背景有所不同。
•广告设计对于不同的观众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三、相对性审美感受中的相对性指的是人们对于美的评价和喜好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比如个体之间的差异、历史和文化差异、时代背景的变迁等。
审美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有所不同,甚至不同文化内部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因此,美的定义和评价具有相对性,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而是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相对性的例子:•同一幅画作在不同的时代可能受到不同的评价。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美在不同的情况下是有不同的定义,应该是主观!因为只有你觉得着\这个事物是否美与不美.也许同一样事物你看着会说美而其他人却说不美!这就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区别了!举个例子,那些名胜的风景在人们评价他们以前就应景定义为美了么答案当然是没有.是我们人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它美与否.所以美是主观的感受! 美是主观的,一个东西、一个人,一件事,美不美,是看,欣赏这个事物的主体,那么这个主体有自已的申美观念,比如这个事物符合,他的申美观念,他就会说这是美的,但是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申美观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有些人提出,到底是客观存在的美决定了人对美的感受呢?还是人的主观感受创造了美?他们可能会说如果说美是主观存在的话,那么就是说今天的存在与否完全由个人主观意识来决定,他们说美的存在有它一定的规律,就是有了这不变的规律,因此美的存在不以个人主观意志而改变,这就是他们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
或许他们还会说美是一个事物或行为的特质,它有着三个特性:一是形象性,二是感染性,三是功利性。
形象性指的是,一个事物要发挥它的美,它就必须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或形式;第二它也必须拥有感染性,让人们能够引起本身的欢愉或喜爱的感觉;第三,拥有功利性,能够给予人精神及物质上的好处。
由于美的存在必须由这三个特性进行衡量,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客观的规律,而由于要用这个客观的规律去衡量,这就不可能是主观感受了!除此以外,美的三个特性,也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念之外。
人的主观感受不能改变这三个特性的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所产生的关系只能是感受与被感受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美引起的人的美感,而不是人的美感创造客观事物的美。
美不以欣赏者的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
如果说美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我们以个人的主观喜好作为标准的话,那么千百个人就有千百个标准,这和没有标准又有什么分别呢?如果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我就不明白了,人类一直追求的真、善、美等伟大目标,不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吗?因为它们因人而易,随时改变呀!法国美学家狄克罗斯就告诉我们,不管有没有人,卢浮宫的美不会因此而荡然无存!但是罗丹曾经说过,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美的。
你认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为它是由个体的感知、情感和价值观所决定的。
美是
一种主观的体验,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定义和感受可以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美是基于个体的感知。
每个人对于外部事物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为我
们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会对感知信息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比如,不同的人对于颜色、声音、味道等感官刺激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也会影响他们对于美的
感知。
其次,美是基于个体的情感。
个体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会影响对于美的感受和评价。
例如,当一个人心情愉悦时,他可能会对周围的事物更加欣赏和感受到美;相反,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他可能对同样的事物感到无趣或者不美。
此外,美是基于个体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这些标
准会影响他们对于美的评价。
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然风景的原生态美是最
美的,而另一个人可能认为现代建筑的创新美是最美的。
这种个体的价值观和
审美标准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于美的看法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为它是由个体的感知、情感和价值观所决
定的。
不同的人对于美的定义和感受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的感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差异所导致的。
关于“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的评析一辩立论阶段【正方】立论概述如下:一.定义:客观存在即美的存在不以个人主观意念而决定。
因为美的存在有它一定的规律二.美是事物和行为,三个特性:第一,形象性:拥有具体的形象或形式第二,感染性:让人们引起本身的欢愉或喜爱的感觉第三,功利性:给予人精神及物质上的好处以此为衡量标准,从而产生了客观规律三.这三个特性的规律使人差生了美的感受,且独立于主观意念而存在不同的美感是在于个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不同的修养而决定的。
——这条防线可以说比较重要,以攻击美感因人而异这一方面。
同时区分了美与美的感受。
四.这种客观标准,有利于人们去追求美●正方的立论给人层层递进的感觉,先论证美有客观规律,后论证这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念改变,再证美感因人而异但不等于美。
可以说这几个论点有着比较清晰地逻辑关系,缺一不可。
●不过,那三个特性中除了形象性外,其他的正方在之后的辩论中都没有怎样提及,反而在自由人时就被对方揪出反驳。
最后的说到如果没是主观的那人的追求就没有意义了,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没有说服力。
【反方】立论概述如下:一.反驳:主观感受同样具有普遍性——但我觉得没有论述清楚承认美需要一种客观物质基础——反驳了美与美的感受不同这一点。
实质是混淆了概念,反方一直把美说成是美的感受,这里则把物质基础也涵盖进美的感受范围内。
二.美是情感的想像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所以因人而异——这里运用了大量例子和连续反问,我觉得这样的现场效果很好●反方的一辩稿与传统的一辩稿有所不同,主要以反问和例子的方式论述,这样的反驳力度较好。
●但是论述则略显不足,只是对关键的概念进行了澄清。
整个立论只有一个论点支撑:“美会因人而异”,这样的论点支撑比较单薄,似乎对方只要攻下这一点就能够否定反方立论,尽管攻透此点应该比较困难,但是反方立论还是过于单薄。
自由人发言阶段【反方】●以鬼魂为例反驳,可以说起到两重作用,既立又破,而且简洁精练,我觉得很好。
谈谈美的归属性
自从美学的形成之后就形成了关于美的归属性的问题.一部分人认为美的客观性很强,它的形成过程是客观因素有决定性作用首先是存在一种客观的实物这会引起人对它的审美观.这些过程的结果就是所谓的美.而另一部分人说美是主观的,虽然确实存在客观的因素的影响不过这一系列过程都是一种意识性的主观活动.当然所形成的结果也得属于主观的
到底是客观存在的美决定了人对美的感受呢?还是人的主观感受创造了美?
美是主观说,认为美不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而只是主观意识的一种美学观点.
美是客观说,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属性,是客观性有决定性的作用的另一种美学观点.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先清楚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概念.
什么是美的客观性?
美的客观性是美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指审美对象具有的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美的属性,包括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对美的客观性的理解,有唯物主义客观美论和唯心主义客观美论两种.唯心主义客观美论认为,美的客观性或者根源于理式和理念,或者是由上帝和神赋予给事物的,这是因为理式、理念、上帝或神是完全超越于人和事物之外的,是现实的终极本原。
唯物主义客观美论认为,美的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赖于主体的意识活动却可以被意识活动所反映,美的客观性通过美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展示自身。
自然属性是美的物质载体和形式因素,主要是指美的事物的物理属性及其外部特征,如线、形、体、色、光、声、质地等及其构成关系。
关于美的自然属性,古代美学家就已经注意到并加以分析,并逐渐发现一些形式美法则。
社会属性是美的内容所在,主要是指美的事物在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它体现了美的事物与人们生活实践的内在联系即美的社会功利性(参见“美的社会功利性”)。
关于美的社会属性,一直到近代才引起一些美学家的注意和研究。
以往的美学家割裂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联系,孤立地考察它们,只有马克思主义美学才真正把握了美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无论艺术美还是现实美都具有客观性,美的客观性是美的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属性,它体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统一于美的事物之中。
什么是美的主观性?
美的主观性是美和美感的基本属性和外部特征,是指美的事物往往表现出主体的主观色彩,美感更是涵括着主体的主观意识内容诸如审美感知、情感、趣味、理想等。
美的主观性并非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它附著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及其关系。
美的主观性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中均有表现,只不过在不同对象中表现方式有所差别,纯粹自然物的美和美感通过移情方式表现其主观性,人工自然物、社会生活和艺术品通过主体的实践方式表现其美的主观性。
对于美的
主观性,美学史上曾有以下几种理解:其一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认为美根源于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活动,美是主体的主观意识尤其是情感外射的结果,因此美的根本属性就是美的主观性;其二是从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角度探讨,认为主体的审美意识只需借助艺术欣赏就可以得到确证,而勿须物化,即美和美感与客观事物及其过程无关,美只具有主观性;其三是从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考查,认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具有客观实在性,但现实美和艺术美中熔铸着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往往通过物化方式将自己的审美意识融入对象之中,并以审美意象形式表现出来,现实美和艺术美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是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根据以上的两个概念我认为美是主观的事物.因为美是人们通过一种意识的过程来在心里感觉到的一种感想.这种过程不能摸到的.不能看到的,.
我们的审美判断无法离开我们的知觉。
我们的知觉是主观的。
因此,我们的审美判断(包括美)也是主观的
比如说和田玉它的外表很精致很多人因此觉得它很美.实际上它和其他的石块的物理性质没大两样.如果它的外表被刀刮掉,就不在是感到美了.可是它的物理性质没变.可以说客观性没变,而主观结果变了.
在我的前面正在过来一个美女,她长得很漂亮.可是正是这个时候她随意的往地上吐谈,一瞬间我就对她的美观就变了.变的很丑陋了.这个时候她的外表都没变,可是我的美观变了.在这里主观性还是有决定性作用.
上次我跟一个朋友上街买电脑的时候,老板给我们介绍一种电脑说有很多功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美,不过经过我们操作之后知道它是二手物品我们一下子就变了.觉得不在是美了.这个时候也是它的外表,功能和物理性质都没变,可是我对它的看法变了.
一个人永远对一个事物感觉到美吗?可能随着时间的过去任何事物也会改变.,如果说这个事物没变的情况下人对它的审美观也会变的.不仅仅是永远,各个时代的美观也会变.在17世纪的时候人们对铝器的向往比黄金和白银还要强,可是到了这个我们的时代的时候铝器不再是那么贵.
在15世纪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的世界著名巨作<蒙娜丽沙>是典型的经典西方油画的佼佼者.不仅仅是艺术界其他行列的人也会感到是奇迹性的杰作.这意味着这个作品可以说是很美.有人说不同的人对画看的时候就会形成不同的感受,如果人当时的情绪好就会感觉到这副画的人正在微笑着,相反那个人的情绪不稳定来看画的时候就感到那个人物就要用一种不好的状态来看着它.这个表示的很清楚同样的事物对不同人的感受就不一样.虽然客观的事物是一样的可是在主观的结果就不一样这说明对审美感有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主观的因素.所以这个结果也会是主观的.
不少人都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美,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
同样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他美,也有的人会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她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改变,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人的主观反映,是一种主观感受。
美,只要人感觉到它,它就存在;感受不到,它就不存在。
按照美学相对主义,美作为一种价值总是相对于价值的判断者,在不同的价值判断者之间,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以用以决定谁的判断更正确,或更好。
美是一种价值。
价值依赖于价值评价者。
没有评价者便没有价值。
如果世上所有人都不存在了,也就没有人作出审美判断,也就谈不上审美判断的真假,
也就没有所谓美的存在了。
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不同的美。
这个人觉得丑,只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
”
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它深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受的教育的影响。
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美的理解也不大相同。
就如中国人所欣赏的女性美是那种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气质的美。
她们温婉大方,知书达理,东方女子的美好品质在她们身上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正如一位古人所描述的那样:“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姚际恒称: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而西方人所欣赏的女性美则是那种活泼奔放的美,他们喜欢那种大胆,充满活力犹如太阳般得女生。
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东西方人对美的不同理解受到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社会环境的影响。
然而学历的高低,个人所受教育的多少也影响着人们对于美的理解。
一位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绝对要比一个整天无所事事,到处闲逛的痞子更懂得欣赏美。
可能在痞子的眼中只有钞票才是最美的,最可爱的;但在知识分子的眼中,一条真理的发现绝对要比钞票贵上几千倍几万倍,它是无价的,是最美的。
人们所受教育的多少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美的理解。
终上所述,美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意识,所以美是主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