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 球表面 形 态
- 格式:ppt
- 大小:6.04 MB
- 文档页数:50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融水中学郑莉莉本课时我讲授的知识点主要是:1、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2、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成因4、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上完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以下教学反思:优点:1、利用对比教学法掌握基础知识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成因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重心,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列表比较法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后通过列表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2、围绕重要知识点多角度强化讲解增强从四个角度分析:1、六大板块示意图、地质构造图读图;2、示意图的判断;3、地形及地质构造成因演示;4、对应的读图题练习。
通过四次强化,学生在课堂上就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掌握较好。
3、讲究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学习,以鸡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板块学说及其内容。
讲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成因时,先观看视频,然后退出结论,视听说结合,利于理解和记忆。
对于“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这部分内容重视成因分析,通过实物演示与自然形成的地貌展示,使学生印象深刻。
4、细化知识点,课堂完整对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成因、类型以及地质构造的类型、成因讲解细致。
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欠合理,在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形成这一部分内容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第二部分内容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时间不足,很多应该让学生来演示完成的活动、探究没有实现,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由于留给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时间很短,使得学生对于地质构造形成的两种类型褶皱和断层掌握不到位,教师也没有时间强化知识点,导致本节课的总体效果不佳。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①为美洲板块,②为太平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2、(1)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2)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包括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二岛。
(3)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4)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3、边界类型分消亡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
碰撞消亡成山成岛,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位置较高、密度较大的那个板块上。
(1)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岛(中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尼泊尔)、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
(3)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欧洲)、阿特拉斯山脉(北非)。
(4)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西兰。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5)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国)。
(6)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墨西哥高原(北美洲)、中美地峡(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7)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死海、红海。
(8)美洲板块与亚欧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大西洋,冰岛在生长边界大西洋“S”形海岭上(9)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10)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相会合的地区,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也多火山地震活动(11)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张裂带,这使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使红海不断地扩大,将成为新的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