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87.00 KB
- 文档页数:10
高2022级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命题人: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选项中每组加点字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山坳./执拗.菁.华/根茎.扒.手/扒.皮下载./千载.难逢B、熨.斗/熨.帖鞭鞘./剑鞘.子拧.掉/性子拧.犄.角/掎.角之势C、煞.白/煞.车抹.布/抹.掉褴褛./伛偻.起哄./乱哄.哄.D、愀.然/悄.声巷.子/巷.道薄.饼/日薄.西山连累./果实累累..2、选出下列选项中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A、国籍琐碎惦量笑嘻嘻B、回朔时辰决窍莫名其妙C、晶茔荒涎僻好能言善辨D、发泻端祥贩卖惊皇失措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一个工作不足半年,就利用职权挪用挥霍公款达950万元之巨的蛀虫,仅被判处无期徒刑,罚不当罪....,难平民愤。
B、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C、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D、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娥眉山,奇树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李清照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陆游那样和朋友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甚至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
B、“要我说,”张师傅说,“当质检员就得有‘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才能保证咱厂产品件件是优质品。
”C、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内涵,也折射出中华民族新时期的道德追求,我们能否将我国建设成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将直接取决于对这一标准的有效落实。
D、专家认为,发现极少数非禽类动物的呼吸道外部有H5N1病毒并不奇怪是可能的,但这完全不能代表这种动物已经受感染。
二、(9分,每小题3分)华人姓氏有宝藏奇云①姓氏通常被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然而将它作为生物学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请注意: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
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A 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政治局安排过多次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集体学习,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的题目,今天再安排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题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么?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
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
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意识既不能察觉到,我们何以知道它存在呢?变态心理中有许多事实可以为凭。
比如说催眠,受催眠者可以谈话、做事、写文章、做数学题,但是醒过来后对于催眠状态中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往往完全不知道。
此外还有许多精神病人现出“两重人格”。
例如一个人乘火车在半途跌下,把原来的经验完全忘记,换过姓名在附近镇市上做了几个月的买卖。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发现身边事物都是不认识的,才自疑何以走到这么一个地方。
旁人告诉他说他在那里开过几个月的店,他绝对不肯相信。
心理学家根据许多类似事实,断定人于意识之外又有潜意识,在潜意识中也可以运用意志、思想,受催眠者和精神病人便是如此。
在通常健全心理中,意识压倒潜意识,只让它在暗中活动。
在变态心理中,意识和潜意识交替来去。
它们完全分裂开来,意识活动时潜意识便沉下去,潜意识涌现时,便把意识淹没。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地发动总攻击,一鼓而下敌。
在没有侦探清楚的敌人(意识)看来,它好比周亚夫将兵从天而至一样。
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在进步停顿时,你如果索性不练习,把它丢开去做旁的事,过些时候再起手来写,字仍然比停顿以前较进步。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全年级+外高班使用)(答案在最后)命题:高二语文组审题:高二语文组一、现代文阅读(共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
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
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心灵感应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
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
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
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
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
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
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
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摘编自西川《生活的诗意》)材料二: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4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6分)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频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1+1》……这些杂志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容易在课堂和上放学路上阅读的考虑。
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
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
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轻概念”的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个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量的阅读。
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文尔雅又愤世嫉俗”。
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自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
“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
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
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速度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
我们的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
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选自2008.2.25《中国青年报》,有删节)1.对“轻小说”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A.“轻小说”是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如《公主志》一类的杂志。
B.“轻小说”是开本小、易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有利于学生随时阅读的一类杂志。
C.“轻小说”是源自日本、受日本文学杂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方便读者阅读的杂志。
D.“轻小说”是源自日本、被出版者本土化的便于读者阅读的一类杂志。
2.不属于“轻阅读”在我国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2分)A.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我们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
B.我国的出版者将源自日本“轻小说”的“轻阅读”本土化。
C.国内有的著名的商业网站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
D.“轻阅读”产品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的本质是没有危害的。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既然“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那么,年轻作家的出名则靠知名网站的宣传。
B.类似于“轻小说”杂志形体设计轻巧的图书,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读者很喜欢的。
C.“轻阅读”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轻小说”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D.“轻小说”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为了“轻松阅读”而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学的阅读。
二、古诗文阅读(25分)(一)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0分)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
长七尺二寸。
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
德宗嗣位,诏还朝,摄冢宰,充山陵使,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
建中二年,疾病,帝遣舒王到第传诏省.问,子仪不能兴,叩头谢恩。
薨,年八十五。
帝悼痛,废朝五日。
诏群臣往吊,随丧所需,皆取于官。
及葬,帝御安福门,哭过其丧,百官陪位流涕。
赐谥“忠武”。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
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馋间不行。
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
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
”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
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
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
朝恩泣曰:“公非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狠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泣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
”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
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
幕府六十馀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
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
子仪岁入官俸无虑二十四万缗。
宅居亲仁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
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不胜纪。
代宗不名,呼为大臣。
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四。
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
诸孙数十,不能尽识,至问安,但颔之而已。
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有改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帝遣舒王到第传诏省.问省:探视、问候。
B.方时多虞.,握兵处外虞:忧患C.而宽厚得人过.之过:责备。
D.名园、甲馆不胜纪.纪:通“记”,记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子仪“宽厚待人”和“受帝宠遇”的一组是()。
(2分)A. 此天谴,非人患也B. 帝悼痛,废朝五日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C. 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D. 及葬,帝御安福门,哭过其丧充山陵使,赐号“尚父”子仪事上诚,御下恕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郭子仪虽然是唐朝卫国功臣,忠勇爱国,勤谨有加,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从不居功自傲,因此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备受群臣尊重和皇帝宠爱。
B.郭子仪赏罚分明,得军心民心,取士得才,宽厚待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私利私仇;富贵长寿,后代繁衍安泰,其八子七婿在朝中均地位显赫。
C.麾下老将身为王侯显贵,但是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如使部下,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谨严自谦,尽职尽责;他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D.田承嗣占据魏州后和占据汴州作乱的李灵耀一样,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阻断过往汴州的公私财赋,极力诋毁郭子仪,屡进谗言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
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
(4分)译文:(二)古代诗文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此诗是诗人被流放到偏远的峰州,途经湘江时所作。
8.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4分)答:9.结合全诗说明本诗的表现手法。
(4分)答:(三)名句名篇默写(7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选做7题,每空1分,共7分)(1)此时相望不相闻,___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3)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4),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5)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适《燕歌行》)(6),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7)_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8)人世几回伤往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9),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10)岭树重遮千里目,。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四州》)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5分)行走在岸上的鱼蔡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
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变化为了四足。
在炎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
然而红鲤仍倔强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那里曾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儿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面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人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游的本领。
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的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
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
红鲤家族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
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
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
黑涛翻滚,白浪迸溅,红波激荡。
鲤鱼们伤亡惨重。
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着垂涎着红鲤的美丽。
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
老黑将红鲤俘获到他的洞穴,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享受着红鲤,折磨着红鲤,糟蹋着红鲤。
红鲤身上满布着啮痕和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不几天就暗淡了下去。
红鲤忍受着、煎熬着,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最为倦怠的时刻。
为逃避渔人们的捕杀老黑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
就在中午,红鲤悄悄地挣开老黑粗硬的尾巴和长须的缠绕,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
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
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
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
她看到渔船那个头戴雨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
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
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
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