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Conversation Analysis
- 格式:ppt
- 大小:183.00 KB
- 文档页数:49
2021从会话分析和语用学角度分析网聊语篇特点范文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网络为媒介的各种交际形式应运而生,“IT语言”如MM(妹妹)、PMP(拍马屁)、BT(变态)等的大量出现,使得网络语言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同时催生了这种新语体的出现。
在这里,汉语变成了另类表达,一些汉语病句或是数字、符号、拼音、谐音、英文字母的杂糅表达式,却成了网民惯用的“正宗”语言。
本文以网上聊天的内容(包括QQ 聊天和博客聊天室)为研究语料,从语言学的角度,用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的方法以及语用学的知识对其语篇特点进行分析。
会话分析是对谈话的研究,是一种对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人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交流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研究社会行为方面,会话分析有严格的、系统的程序,同时产生有复验性的结果。
作为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会话分析借助语用学的发展才得以发展起来,对此研究最早的就是美国的萨克斯(HarveySacks)、谢格洛夫(EmanuelScheglof)、杰斐逊(Gail Jefferson)。
一、话轮转换 会话就是讲话者轮流说话,讲话者与听话者不停地转换角色,使得讲话者与听话者构成一对角色转换体,即前一个人说话时,后一个人是听话者,而当后一个人开始说话时,前一个人则成为听话者。
每次对话至少是一个人在说话,在这一过程中,讲话不会重叠进行。
“Turn-taking:in conversation,theroles of speakers and listener change constantly. Theperson who speaks first becomes a listener as soon asthe person addressed takes his or her turn in the conver-sation by beginning to speak. ” 话轮转换规则因社团而异,也因言语事件而异(如会话和口试)。
浅谈会话分析中的话轮转换机制作者:李传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6期摘要: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语用学的重要领域,最早起源于民族方法学对会话的实质性研究;话轮是Sacks等人提出的理论概念,是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某人在某段时间所说的一段话,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沉默或另一方的谈话通常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终止,新一个话轮的开始。
本人通过分析会话中的话轮转换机制,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有意识地理解会话机制,掌握会话技巧,从而提高其在语言学方面的修养。
关键词:话语分析话轮转换转换规则语用一、引言(一)会话分析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语用学的重要领域和分支,最早起源于民族方法学对会话的实质性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Harvey Sacks及其合作者Emanuel Schegloff, Gail Jefferson 堪称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长期深入研究日常会话结构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话轮转换理论,借以阐述会话中发言者的角色变换问题。
会话可以构成“言语行为最为自然的形式”,其显著特点是说话者角色的轮换,尽管它是一种随意的语言交际活动,但却衔接有序。
(二)话轮建构及其转换机制话轮是Sacks等人提出的理论概念,是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即某人在某段时间所说的一段话,即指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具有和发挥了某种交际功能的一番话。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沉默或另一方的谈话通常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终止,新一个话轮的开始。
无论话轮长短,只要说话人改变,就意味着该话轮的结束。
话轮可以由多种句法单位构成,比如句子、从句、短语和单词等。
会话参与者在会话过程中得到话轮再到放弃话轮,话轮不断更迭,会话由此顺利进行。
一次会话至少包括两个话轮。
A的话轮一结束,B就接着发言,构建自己的话轮,由此构成话轮转换基本模式“A-B-A-B-A-B”。
每个话轮建构单位的“边界”(unit boundary)都可能成为话轮交接之处。
会话结构简述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语用学的重要领域,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领域。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而会话是语言运用的最基本形式。
语用学研究者如果不搞会话分析,就像盖大楼不打地基,会最终失去立足之本。
语用学研究会话结构的目的是要通过探索自然会话的顺序结构来揭示会话构成的规律,解释自然会话的连贯性。
对会话结构的研究存在多种途径和方法,但主要有两种途径: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这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研究话语的连贯性和顺序结构。
从这点看,语用学家和话语分析家有着共同的目标。
当然,话语并不限于会话,但会话是话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话语分析家研究得最多的一种话语形式。
因此,对会话结构的分析就很难说是属于哪一家的专业领域。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两家会话结构的研究有较大的差异,Levinson便是其中之一。
在指出它们的共同目标之后,Levinson强调了会话分析(CA)和话语分析(DA)在研究方法和途径上的区别。
他认为话语分析家采用的是语言学研究中十分典型的那些方法和原则,实质是把在语言学中御用得很成功的那一套技巧延伸到句子范围之外,扩大到话语的范围中去,在判断话语的连贯性时,常常凭借本能。
Levinson认为篇章语法学以及言语行为为基础的那些研究是话语分析的两大范畴。
在对会话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Levinson提到了三种主要途径,第一种是篇章语法学家所采用的方法,这应该是一种不成功的尝试,因为话语根本不用于句子,句子是一个语法单位,它的构成需要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但话语绝不是语法单位,把话语看作是一个“超级句子”(super-sentence),试图用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来分析话语是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
第二种途径是以言语行为为基础的研究,是一种颇有成效的途径,但用言语行为理论去分析话语并非十全十美,Levinson对其中的问题作了归纳。
他认为如果把会话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构成的,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一句句的话语“翻译”成行为,然后再找出行为构成系列的规律。
语用学术语英汉对照adaptability顺应性(1.2.2)affective mutuality情感共享(4.5.3)agreement maxim一致准则(2.2.1)anaphora前照应(6.1.1)anaphoric use前照应用法(6.1.1)approbation maxim赞誉准则(3.2.4)appropriate conditions合适条件(3.2.4)assertives断言类(以言行事)(3.2.3)behabitives表态类以言行事(3.2.1)calculability(含意的)可推导性(4.4.2)calendric time units历法时间单位(6.1.3)cancellability(含意的)可取消性(4.4.2)change-of-state verbs状态变化动词(6.2.4)code model代码(交际)模式(2.1.1)cognitive environment认知环境(5.2)cognitive mutuality认知共享(4.5.3)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语用学(1.5)collaborative performatives协作性施为句(3.2.1) commissives承诺类(以言行事)(3.2.1)common knowledge共知(5.2)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7.1)communicative intention交际意图(1.3.2)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语言交际能力(7.1)constatives表述句(3.2.1)context语境(1.1)context of situation情景语境(5)contextual assumptions语境假设(1.5.4)contextual correlates语境相关因素(5.1.1) contextual effects语境效果(1.5.4)contextual features语境特征(5.1.1)contextual implication语境暗含(1.5.4)contextual meaning语境意义(1.2.3) contrastive markers对比性标记语(6.4.1) contrastive pragmatics对比语用研究(1.5.2)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常规含意(4.4.1)conventionalization规约化(1.3.2)conversation analysis/CA会话分析(1.2.2)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意(4.4.1)conversation structure会话结构(1.2.2)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2.1.2)co-text上下文(5.1.1)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8.1)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跨文化语用学(1.2.2)culture-loaded words富含文化内涵词语(8.2.1)declarations宣告类(以言行事)(3.2.3)decoding解码(2.1.1)defeasibility(含意的)可废除性(6.2.5)deictic center指示中心(6.1.1)deictic expression指示语(1.1)deictic use指示用法(6.1.1)deictics指示语(1.1)deixis指示语(1.1)development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1.6)directives指令类(以言行事)(3.2.3)disambiguation消除歧义(5.4)discourse deixis话语指示(6.1.1)discourse markers话语标记语(1.2.4)discourse meaning语篇意义(1.2.4)discourse operator话语操作语(6.4)discourse particles话语小品词(6.4)dynamic pragmatics动态语用学(4.6)elaborative markers阐发性标记语(6.4.1)emphathetic deixis移情指示(6.1.4)encoding编码(2.1.1)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百科信息(1.5.4)entailment蕴涵(6.2.1)equivalent effect等值效果/等效(9.4)essential condition(实施言语行为的)基本条件(3.2.3)ethnography(of communication)(交际中的)人类文化学(1.2.2)exercitives行使类(以言行事)(3.2.1)explicature明说(1.5.4)explicit performatives显性施为句(3.2.1)expositives阐述类(以言行事)(3.2.1)expressives表情类(以言行事)(3.2.3)extended speech act theory扩充的言语行为理论(3.2.4)face面子(2.2)face theory面子理论(2.2)face threatening acts/FTA威胁面子的行为(2.2.2)factive verbs叙实性动词(6.2.4)felicity conditions合适条件(3.2.1)filler填充语(3.3)gambits话语策略语(6.4)general pragmatics(1.2.2)generalized implicature一般会话含意(4.4.1)generosity maxim慷慨准则(2.2.1)gestural use手势用法(6.1.1)grammatical competence语法能力(7.1)group performatives群体性施为句(3.2.1) guiding culture主文化(8.1)hearing meaning听话人意义(1.2.4)hedge模糊限制语(6.3)illocutionary competence施为能力(7.1)illocutionary force施为用意(3.2.1)implicated conclusion暗含结论(4.5.2)implicated premise暗含前提(4.5.2)implicative verbs含蓄性动词(6.2.4)implicature暗含/含意(4.5.2)implicit performatives隐性施为句(3.2.1) indeterminacy(含意的)不确定性(4.4.2)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为(3.2.3)inference推理(1.3.2)inferential markers推导性标记语(6.4.1) inferential model推理模式(1.3.2)informative intention信息意图(1.2.4)ingredients of context语境成分(5.1.1)initial context初始语境(5.3)intention意向(2.1.1)interlanguage语际语言/中介语(1.5.2/8.2.2)interlanguage pragmatics语际语用学(1.5.2/8.3)intra-lingual communication语内交际(9.2)linguistic channel语言信道(5.1.1)linguistic context语言语境(5.1.1)linguistic meaning语言意义(4.2)literal meaning字面意义(2.2.1)locution以言指事(3.2.2)locutionary acts表述性言语行为(3.2.2)logical connector逻辑联系语(6.4)logical infromation逻辑信息(1.5.4)logical form逻辑(形)式(2.1.1)loose talk随意言谈(6.3.3)macropragmatics宏观语用学(1.2.2)manifestness显明(2.1.3)maxim准则(2.1.2)maxim of manner方式准则(2.1.2)maxim of quality质的准则(2.1.2)maxim of quantity量的准则(2.1.2)maxim of relation关系准则(2.1.2)meaning in context(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4)meaning in interaction言谈应对中的意义(4.6)meaning in use(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4)mental world心理世界(5.1.1)message model信息模式(2.1.1)metalinguistic performatives元语言施为句(3.2.1) micropragmatics微观语用学(1.2.2)mitigator缓和手段(6.3)modesty maxim谦逊准则(2.2.1)modal particles情态小品词(6.4.1)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相互认知环境(2.1.1 mutual knowledge互知/互知性(2.1.1)mutual knowledge hypothesis互知假设(2.1.1)mutual manifestness互明(1.5.4)natural meaning自然意义(2.1.2)negative face负面面子(2.2.2)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负面礼貌策略(2.2.2)negotiability商讨性(1.2.2)negotiability of meaning意义磋商(4.6)non-anaphoric use非照应用法(6.1.1)non-calendric time units非历法时间单位(6.1.3)non-conventionality(含意的)非规约性(4.2.2)non-deictic use非指示用法(6.1.1)non-demonstrative inferene非实证性推理(2.1.3)non-detachability(含意的)不可分离性(4.2.2)non-natural meaning非自然意义(2.1.2)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8.1)optimal relevance最佳关联(2.1.3)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3.3)orgazational competence(语言的)组织能力(7.1)ostension明示(2.1.3)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明示-推理模式(2.1.3)over-informativeness过剩信息(9.1)particularized implicature特殊会话含意(4.4.1)performative hypothesis施为假设(3.2.1)performative(s)施为句(3.2.1)performation verb施为动词(3.2.1)perlocution以言成事(3.2.2)perlocutionary acts成事性言语行为(3.2.2)person deixis人称指示(6.1.1)physical context物质语境(5.1.1)physical world物质世界(5.1.1)place deixis地点指示(6.1.1)poetic effects诗学效果(4.5.3)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1.2.5)politeness strategies礼貌策略(1.2.4)positive face正面面子(2.2.2)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正面礼貌策略(2.2.2)power relations权势关系(3.1)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语言能力(7.1)pragmalinguisics语用语言学(1.5)pragmatic acquisition语用习得(7)pragmatic ambivalence语用含糊(5.4)pragma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7.1)pragmatic connectivs语用联系语(6.4)pragmatic development语用发展(7.3)pragmatic failure语用失误(1.5.2)pragmatic function words语用功能词语(6.4)pragmatic inferenceh语用推理(1.4)pragmatic markers语用标记语(6.4)pragmatic operators语用操作语(6.4)pragmatic strategies语用策略(1.2.4)pragmatic transfer语用迁移(1.5.2)pragmatic vaguenss语用含糊(5.4)pragmatics语用学(1.1)pre-emptive usage(指示语)先用现象preparatory condition(实施言语行为的)预备条件(3.2.3)presupposition前提(1.2.2)presupposition-triggers前提触发语(6.2.1)primary illocution act首要的以言行事行为(3.2.3)principle of relevance关联原则(2.1.3)procedural meaning程序意义(6.4.2)*projection投射/影射(6.2.5)propositional content命题内容(2.1.1)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实施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条件(3.2.3)propositional form命题形式(5.4)prospective discourse markers后指性话语标记语(6.4.1)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心理-生理机制(7.1)*reference assignment确定指称对象(5.4)relative appropriateness相对合适性(3.2.4)relevance theory关联理论(1.2.4)representatives表述类(以言行事)(3.2.3)retrospective discourse markers前指性话语标记语(6.4.1)ritual performatives仪式性施为句(3.2.1)scalar particles等级小品词(6.4.1)*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次要的以言行事行为(3.2.3)semantic enrichment语义充实(5.4)semantic meaning语义意义(4.2)semantic representation语义表征(2.1.1.2)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2.1.1.2)sincerity condition(实施言语行为的)真诚条件(3.2.3)size of imposition强加程度(2.2.1)social action社会行为(3.2.4)social context社交语境(5.1.1)social deixis社交指示(6.1.1)social distance社会距离(2.2.2)social power社会权力(2.2.2)social world社交世界(5.1.1)societal pragmatics社会语用学(1.2.2)socio-cultural pragmatics社会文化语用学/研究(1.5.2)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she社交语言能力(7.1)sociopragmatics社交语用学(1.5.3)solidarity平等关系(5.1.1)space deixis空间指示(6.1.4)speaker meaning说话人意义(1.2.2)speech act言语行为(1.2.2)speech act pragmatics言语行为语用学/研究(1.5.2)speech event言语事件(5.1.1)strateg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7.1)subordinate culture亚文化(8.1)symbolic use象征用法(6.1.1)syntactic-pragmatic句法语用(6.4.1)*sympathy maxim同情准则(2.2.1)tact maxim得体准则(2.2.1)talk-in-interaction言谈应对(3.3)textual competence篇章能力(7.1)time deixis时间指示(6.1.1)topic change markers话题变化标记语(6.4.1)truth value真值(3.2.1)utterance话语(1.2.4)variability变异性(1.2.2)verbal context语言语境(5.1.1)verbs of judging评价动词(1.2.4)verdictives裁决类(以言行事)(3.2.1)weak implicature弱暗含(4.5.3)we-exclusiv-of-addressee不包括听话人(的所指)(6.1.2)we-inclusiv-of-addressee包括听话人(的所指)(6.1.2)1. 谦虚准则Thanks for your compliment, but I know I still got a long way to go. 谢谢你的夸奖,不过我清楚我还有很长的路(还要继续努力)。
会话结构简述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语用学的重要领域,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领域。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而会话是语言运用的最基本形式。
语用学研究者如果不搞会话分析,就像盖大楼不打地基,会最终失去立足之本。
语用学研究会话结构的目的是要通过探索自然会话的顺序结构来揭示会话构成的规律,解释自然会话的连贯性。
对会话结构的研究存在多种途径和方法,但主要有两种途径: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这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研究话语的连贯性和顺序结构。
从这点看,语用学家和话语分析家有着共同的目标。
当然,话语并不限于会话,但会话是话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话语分析家研究得最多的一种话语形式。
因此,对会话结构的分析就很难说是属于哪一家的专业领域。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两家会话结构的研究有较大的差异,Levinson便是其中之一。
在指出它们的共同目标之后,Levinson强调了会话分析(CA)和话语分析(DA)在研究方法和途径上的区别。
他认为话语分析家采用的是语言学研究中十分典型的那些方法和原则,实质是把在语言学中御用得很成功的那一套技巧延伸到句子范围之外,扩大到话语的范围中去,在判断话语的连贯性时,常常凭借本能。
Levinson认为篇章语法学以及言语行为为基础的那些研究是话语分析的两大范畴。
在对会话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Levinson提到了三种主要途径,第一种是篇章语法学家所采用的方法,这应该是一种不成功的尝试,因为话语根本不用于句子,句子是一个语法单位,它的构成需要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但话语绝不是语法单位,把话语看作是一个“超级句子”(super-sentence),试图用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来分析话语是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
第二种途径是以言语行为为基础的研究,是一种颇有成效的途径,但用言语行为理论去分析话语并非十全十美,Levinson对其中的问题作了归纳。
他认为如果把会话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构成的,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一句句的话语“翻译”成行为,然后再找出行为构成系列的规律。
会话分析1.1.引言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20世纪60学科,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主旨在于揭示日常言语交际中反复出现的会话结构模式。
Harvey Sacks,Em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于1974年发表的“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一文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
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三位外,还有Charles Goodwin, Deborah Schiffrin, Deborah Tannen, Dell Hymes, Elizabeth Couper-Kuhlen, Malcolm Coulthard, Margret Selting, Michael Stubbs等人。
一般认为,会话分析与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学科。
话语分析一般采用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在做研究之前一般会有一个理论作指导或者一个假设;会话分析则是要求在分析语料之前不带任何假设,而是通过观察日常会话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会话分析这一学科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语料的真实性。
为了更大程度的反映日常会话交际原状,会话分析学派创造了一套严格的口语文字转写系统。
下面我们简要的说明会话分析中最常用的转写符号。
Tom:发话人;(.)短停顿(0.1秒一下的停顿);(..)中停顿(0.2秒一下的停顿);(…)长停顿(0.3秒一下的停顿);(1.0)计时的停顿。
这里指历时1.0秒的停顿;其他依次类推;@ 笑声;<@ 笑声开始处;@>笑声结束处;:音声的延长;有时会用“=”表示;[重叠开始处;[2 同一话轮内的第2处重叠开始位置,依次类推;]重叠结束处;2]同一话轮内的第2处重叠结束位置;依次类推;. 降调;,微升调或平调;升调;Wor- 未说完词汇(例sympo-代表发话人只说出了5个字符)(word)转写人不能识别的话语;((word))转写人对话过程中非语言信息的描述(如打喷嚏、咳嗽)[word]研究者对话题等语境信息的描述;——>研究者所关注的话语(多为一行或小于一行){研究者所关注的话语为(多为数行)会话分析与许多学科有关,其中包括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民族方法学、社会心理学等,因此不同的学科对会话分析的研究重点也有所不同。
会话结构简述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语用学的重要领域,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领域。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而会话是语言运用的最基本形式。
语用学研究者如果不搞会话分析,就像盖大楼不打地基,会最终失去立足之本。
语用学研究会话结构的目的是要通过探索自然会话的顺序结构来揭示会话构成的规律,解释自然会话的连贯性。
对会话结构的研究存在多种途径和方法,但主要有两种途径: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
这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研究话语的连贯性和顺序结构。
从这点看,语用学家和话语分析家有着共同的目标。
当然,话语并不限于会话,但会话是话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话语分析家研究得最多的一种话语形式。
因此,对会话结构的分析就很难说是属于哪一家的专业领域。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两家会话结构的研究有较大的差异,Levinson便是其中之一。
在指出它们的共同目标之后,Levinson强调了会话分析(CA)和话语分析(DA)在研究方法和途径上的区别。
他认为话语分析家采用的是语言学研究中十分典型的那些方法和原则,实质是把在语言学中御用得很成功的那一套技巧延伸到句子范围之外,扩大到话语的范围中去,在判断话语的连贯性时,常常凭借本能。
Levinson认为篇章语法学以及言语行为为基础的那些研究是话语分析的两大范畴。
在对会话结构进行研究的过程中,Levinson提到了三种主要途径,第一种是篇章语法学家所采用的方法,这应该是一种不成功的尝试,因为话语根本不用于句子,句子是一个语法单位,它的构成需要符合一定的语法规则,但话语绝不是语法单位,把话语看作是一个“超级句子”(super-sentence),试图用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来分析话语是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
第二种途径是以言语行为为基础的研究,是一种颇有成效的途径,但用言语行为理论去分析话语并非十全十美,Levinson对其中的问题作了归纳。
他认为如果把会话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构成的,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一句句的话语“翻译”成行为,然后再找出行为构成系列的规律。
英语语言中的语用与会话分析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语用学和会话分析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两个重要分支。
语用学研究语言在具体交际情境中的使用规则和意义,而会话分析则关注对话中的交际结构和语言现象。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中的语用与会话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一部分:语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语言在特定情境中的使用规则和意义。
在语用学中,Grice的合作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子原则: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系原则和方式原则。
这些原则指导着人们在交流中如何使用语言,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第二部分:语用学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语用学在英语会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语言使用者在交流中的语言行为和语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们的意图和目的。
在英语会话中,人们常常使用语用策略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例如,通过使用委婉语和间接语言来表达请求或拒绝,通过使用修饰语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等。
第三部分:会话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会话分析是研究对话中的交际结构和语言现象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对话中的交互动作和语言形式来揭示人们在交流中的行为规律和语言习惯。
会话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话序列、转移和修正等。
通过分析对话中的这些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交流中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第四部分:会话分析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会话分析在英语会话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对话中的交互动作和语言形式,可以揭示人们在交流中的行为规律和语言习惯。
例如,在英语会话中,人们常常使用特定的对话序列来表示礼貌和尊重。
同时,通过分析对话中的转移和修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在交流中的意图和目的。
结论:语用学和会话分析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英语语言中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解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会话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英语会话中的语言现象和交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