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化学(一)》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学时数:72 学分:4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之后开设,其作用是为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大纲内容的讲授,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生物化学中糖、脂、蛋白质、酶和核酸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以及这些生化物质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使学生掌握它们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行业的联系及初步掌握它们的开发利用与前景。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掌握生物化学的涵义及它所研究的内容;了解生物化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趋势与前景;理解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糖类的化学(0.5学时)自学,结合有机化学的有关内容对本章进行复习。
第三章脂类和生物膜化学(0.5学时)自学,结合有机化学的有关内容对本章进行复习。
第四章蛋白质化学(9学时)内容及要求:了解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分类和生物学意义;深刻理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了解氨基酸的分类;深刻理解蛋白质的各级结构,熟练掌握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及其实践意义;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以及分析测定的常用方法。
重点:内容及要求中需要掌握的一般是重点内容(以下类同)难点: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及蛋白质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如胶体性质、变性作用、沉淀作用)。
作业:5种题型12小题左右。
第五章酶(8学时)要求掌握酶的化学本质及催化特性;了解酶的组成及命名和分类;在理解酶催化反应机制的基础上掌握酶活性中心等重要概念;掌握常见理化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情况及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酶活力单位的概念及正确测定酶活力的方法;了解酶制备纯化的一般原则及方法;了解固定化酶的概念及常用的固定化技术;了解酶在工业上的应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Biochemistr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 3适用对象: 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医药学基础课。
其目的主要是应用化学、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的化学组成,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继医药学基础课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中医药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课讲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生物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一些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主要营养物在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具备一定的相关生物学方面知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生物化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讲授方式进行。
在讲授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为主,要求了解的内容自学为主。
在讲授中体现专业特点,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逐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受掌握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的方法与能力,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
通过个别的病案提出相关的医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独立去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共同分析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一门科学。
它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以及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机制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课程内容(一)蛋白质化学1、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性质肽键的形成和肽链的结构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2、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酸碱性质、胶体性质和沉淀反应蛋白质的变性、复性和水解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和含量测定(二)核酸化学1、核酸的组成和结构核苷酸的结构和种类DNA 和 RNA 的结构特点和功能2、核酸的性质核酸的酸碱性质和紫外吸收特性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三)酶学1、酶的基本概念酶的定义、分类和命名酶的活性中心和催化机制2、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米氏方程和酶的动力学常数3、酶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方式酶含量的调节机制(四)生物氧化1、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生物氧化的定义和与体外氧化的区别呼吸链的组成和电子传递过程2、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五)糖代谢1、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2、糖的合成代谢糖原的合成糖异生途径(六)脂代谢1、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动员脂肪酸的β氧化2、脂肪的合成代谢脂肪酸的合成甘油三酯的合成(七)氨基酸代谢1、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的代谢α酮酸的代谢2、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碳单位的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八)核苷酸代谢1、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途径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嘧啶核苷酸的代谢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途径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九)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1、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脂、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核酸与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2、代谢调节细胞水平的调节激素水平的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血液、肝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医学生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及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理解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理解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理解各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本课程教材适用于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理论课55学时、实验课12学时,总学时为67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化学发展简史第二节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节生物化学与医学【教学要求】掌握: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熟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一、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氮的含量及应用。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结构通式;氨基酸的分类及结构特点;氨基酸的两性电离、紫外吸收性质及茚三酮反应。
二、肽和肽键,多肽链及N、C末端,主链骨架的概念。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肽键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维持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肽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
《生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437007总学时:82 总学分: 4.5开设时间:第三学期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主撰人:审核人:一、实验性质、目的与任务1、生物化学实验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方法,阐明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机制,揭示生命现象和本质,并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实验科学,是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及与中学生物学教师及科技人员重要的专业基础技术。
2、本课程是在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等普通生物学实验有比较全面了解及一定基础训练基础上而开设的实验技术实验,是生物技术、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深入学习上述三个专业专业知识的必备课程。
3、掌握层析技术、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酶的特性、透析技术、等电点分离蛋白质等生物化学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鉴别方法;2、掌握测定酶的最适pH、最适温度等的方法;3、掌握蛋白质与糖的透析技术;4、掌握层析原理、蛋白质层析方法;5、掌握等电点纯化蛋白质的方法;6、掌握核酸组分鉴定的方法;7、掌握滴定法测定Vit C的方法(还原型Vit C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4学时1、实验目的了解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学习应用糖类颜色反应鉴别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方法。
2、方法原理(1)Molish(莫氏)反应糖与强酸的作用形成糠醛及其衍生物。
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萘酚反应作用生成紫色的化合物,原理是羰基于酚类进行了缩合,这样,将糖与浓酸作用后再与α-萘酚反应作用就能生成紫色的化合物,可鉴别糖(多羟、醛基)。
Molish反应非常灵敏,0.001%葡萄糖和0.0001%蔗糖即能呈现阳性反应。
因此,不可使碎纸屑或滤纸毛混入样品中。
过浓的糖溶液,由于硫酸对它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紫色。
需稀释糖溶液后重做。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涵盖了生命体内化学物质的合成、分解、代谢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生物代谢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生物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掌握生物代谢的基本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了解代谢网络与生命过程的关系。
3、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疾病的发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2、生物代谢过程及其调控: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及其调控,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生命过程中(如细胞分裂、免疫反应、神经传导等)的生物化学机制。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以及例题的解析。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化学实验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
2、作业:定期布置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课程通过系统化学的方法,介绍生物体中主要的生物分子、代谢途径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生物体内主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基本原理;3. 理解酶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方式;4. 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1.1 蛋白质:结构、功能、合成和降解1.2 核酸:DNA、RNA的结构和功能1.3 糖类:单糖、双糖、多糖的分类及代谢1.4 脂类: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的合成和代谢2. 代谢途径2.1 糖代谢:糖原、糖异生、糖酵解2.2 脂类代谢:脂肪酸合成、β氧化、胆固醇代谢2.3 氨基酸代谢:氨基酸降解、尿素循环、氨基酸合成2.4 核苷酸代谢: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途径3. 酶的作用和调节3.1 酶的结构和功能3.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点3.3 酶的催化机制及调节方式4. 疾病的发生机制4.1 代谢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4.2 酶缺陷病:遗传代谢病4.3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的原理及与疾病的关联;2. 实验教学:进行生物化学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针对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生物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考核评价1. 平时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实验过程、结果记录及分析;3.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问答和简答题;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化学》(上、下册)2. 参考书:《生化学导论》、《生物化学》3. 实验器材:pH计、分光光度计等4. 实验物质:氨基酸、酶类等生物化学试剂八、总结展望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认识到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精妙机制,为深入学习生物学、医学和相关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一、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目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命的本质。
2、使学生学习普通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常用的基本技能技巧。
3、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条件,为毕业后从事教学和科研等打下基础。
二、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90学时。
三、教授大纲(90学时)
绪论(1学时)
1、生物化学的涵义
2、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
3、生物化学与工农业及卫生医药学的关系
4、近代我国生物化学研究状况
5、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20学时)
1、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
2、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3、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氨基酸的通式、分类、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两性解离等电点、氨基的反应(与茚三酮的反应、DNFB反应、PITC反应、DNS-Cl反应)。
4、肽键与肽(GSH、催产素与加压素、ACTH、脑肽与高血糖素)
5、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现代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牛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定,蛋白质的空间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超二级结构与结构域,蛋白质三级结构,肌红蛋白三级结构,四级结构,血红蛋白四级结构,胶原蛋白的构象,蛋白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与次级键)
6、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种属差异,亲缘关系,分子病,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变性,别构效应,构象病)
7、蛋白质的性质(分子量、两性解离与等电点、蛋白质的胶体性质、沉淀反应、呈色反应)
8、蛋白质的分类(简单蛋白质,结合蛋白质,核蛋白,糖蛋白,脂蛋白,色蛋白,磷蛋白)
第二章核酸化学(10学时)
1、核酸的概念与重要性(分类、在细胞中的分布,重要性)
2、核酸的组成成分(碱基,稀有碱基、戊糖、核苷、核苷酸,核苷多磷酸、环状核苷酸及其它重要核苷酸)
3、DNA的结构(磷酸二酯键、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模型的依据,双螺旋模型要点,双螺旋的其它类型,DNA的三级结构,负超螺旋,核小体)
4、DNA和基因组(DNA与基因,原核基因组特点,真核基因组特点)
5、RNA结构与功能(tRNA,三叶草形,rRNA,hnRNA和mRNA,asRNA
和snRNA,RNA的其它功能)
6、核酸的性质(一般理化性质,紫外吸收,核酸结构稳定性,核酸的变性,Tm及影响Tm的因素,核酸的复性及影响因素,分子杂交及其应用)
7、DNA的序列测定(双脱氧链终止法)
第三章酶(12学时)
1、酶的概念(酶与一般催化剂的比较)
2、酶的分类与命名
3、酶的化学本质(酶与核酶,酶的辅因子,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物,多功能酶)
4、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酶原与酶原激活,同工酶)
5、酶的专一性
6、酶的作用机理(酶的催化作用、过渡态与分子活化能,中间产物学说,诱导契合学说,抗体酶,使酶高效催化的因素)
7、酶促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酶促反应初速度,酶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米式方程,Km及其意义,Km与Vm的测量,pH对酶促反应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影响,激活剂对酶促反应影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影响,不可逆抑制作用,可逆的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
8、别构酶与别构效应
9、酶活力测定(活力单位,比活力,纯化倍数,催化常数)
10、酶的制备
11、酶的应用
第四章维生素与辅酶(4学时)
1、维生素的概念和分类命名
2、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B1与TPP,B2与FMN、FAD、泛酸与CoA、PP 与NAD+、NADP+,B6与磷酸吡哆醛,生物素,叶酸与FH4、B12、Vc
3、脂溶性维生素:A、D、E、K
第五章糖代谢(10学时)
1、多糖与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2、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乙醛酸循环,糖分解代谢的调节
3、糖的合成代谢:糖元及淀粉的合成、蔗糖的合成、糖异生作用
第六章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5学时)
1、新陈代谢总论:概念、研究方法、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规律,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
2、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特点,CO2的生成,水的生成,呼吸链的概念、组成、顺序
3、氧化磷酸化作用,概念,磷氧比值,化学渗透学说,氧化磷酸化的机理,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4、胞浆中NADH的氧化磷酸化
第七章脂代谢(7学时)
1、脂类的酶促水解
2、脂肪的分解代谢:甘油的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α-氧化、ω-氧化,奇数碳的氧化,酮体的生成、
3、脂肪的合成代谢,磷酸甘油的合成,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碳链的延长,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脂肪的合成
4、磷脂代谢
5、胆固醇代谢
第八章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7学时)
1、蛋白质的酶促水解
2、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氧化脱氨、转氨、联合脱氨、脱羧,氨的代谢,尿素的生成,α-酮酸的代谢转变
3、氨基酸的合成代谢概况
4、氨基酸的个别代谢,一碳单位代谢,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第九章核苷酸代谢(2学时)
1、核苷酸的酶促降解
2、嘌呤和嘧啶的分解
3、
4、脱氧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5、核苷酸的生物合成的抗代谢物
第十章核酸生物合成(7学时)
1、DNA的生物合成:半保留复制,复制的起始点与方向,原核DNA复制,真核DNA复制,反转录,DNA损伤与修复,细菌的限制与修饰系统,基因重组与DNA克隆,PCR技术与DNA扩增
2、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的概念,原核细胞的转录,真核细胞的转录,转录过程的选择性抑制,转录产物的加工,RNA复制
第十一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学时)
1、三种R 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遗传密码,核糖体,tRNA与第二套密码
2、原核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氨基酸的活化,核蛋白体循环,翻译后的加工
3、真核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原核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差异
第十二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控制(2学时)
1、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2、代谢调节:酶的区域化分布及其意义,别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原核基因表达调节,激素的调节,神经系统对代谢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