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一、预案背景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药物渗漏至周围组织,造成局部组织损伤甚至坏死。
为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 提高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
3. 规范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三、应急预案1. 发现化疗药物外渗(1)护士在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发现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注。
(2)护士应立即向医生和护士长报告,并做好患者病情记录。
2. 评估外渗情况(1)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评估外渗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途径等信息。
(2)护士评估外渗范围、程度,判断是否需要外科清创、植皮等处理。
3. 处理措施(1)停止输注化疗药物,拔除穿刺针。
(2)立即使用硫酸镁湿敷或中药外敷,减轻局部组织水肿。
(3)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4)必要时,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减轻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毒性,给予相应的解毒、抗过敏等治疗。
(6)若出现皮肤破溃、感染,应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外科清创、植皮等处理。
4. 观察与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局部皮肤、疼痛程度、体温、心率等。
(2)详细记录外渗药物、处理措施、患者病情变化等信息。
5. 心理护理(1)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做好心理疏导。
(2)告知患者外渗原因、处理措施及预后,增强患者信心。
四、应急预案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发现外渗、评估外渗情况、处理措施、观察与记录、心理护理等。
3. 演练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规范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各级医护人员应认真执行本预案,确保患者安全。
关于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过程中,药物在静脉注射后未能完全停留在靶组织或肿瘤细胞内,而泄漏到周围组织或血液循环中。
这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 毒性作用:化疗药物通常是有毒的,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作用的目标。
如果药物外渗到正常组织中,可能会引起该组织中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2. 耐药性:药物外渗可能导致药物浓度不足的肿瘤细胞,使其无法受到足够的药物浓度,从而减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作用。
这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发展,使治疗效果减弱或完全失效。
3. 减少疗效:药物外渗也可能导致疗效的减少。
如果药物泄漏到血液循环中,它可能被肝脏或其他器官代谢和清除,从而减少对肿瘤细胞的药物浓度。
这可能降低治疗的有效性。
4. 防止措施:为了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医生通常会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静脉注射、动脉注射、腹腔注射等,以提高药物到达靶组织的浓度。
此外,使用特定的输液泵和药物输送系统,可以减少外渗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化疗药物外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机制和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了解。
不同的化疗药物和患者的情况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外渗问题。
因此,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并与医生及时沟通。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流程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从输液管、注射器等装置外部渗漏或泄漏的情况。
外渗发生后,可能导致药物浪费、治疗效果变差、患者不适以及医疗人员的接触风险增加。
因此,正确处理化疗药物外渗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的流程。
1. 观察:当发现化疗药物外渗时,首先要停止注射,但不要移除注射器或输液管。
医护人员应立即观察外渗的药液的颜色和量,并记录下来。
这对于后续的药物管理和患者护理非常重要。
2. 评估:评估外渗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某些化疗药物可能对皮肤、黏膜等造成刺激或腐蚀,因此需要及时评估外渗对患者的潜在危害。
评估药物外渗的性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3. 储存:将外渗的化疗药物样本收集并妥善存储。
这些样本对于联络医药公司和进行后续药物分析非常重要,以了解药物的稳定性和浓度。
4. 处理:将外渗的药液从注射器或输液管中抽回。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回外渗药液时,应注意避免进一步排出药液。
如果外渗的药物造成了皮肤或黏膜的刺激,请及时清洗患者受影响的部位,以减轻不适。
5. 资料记录:将外渗的事件和处理过程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这些记录可以为后续的治疗决策和患者安全提供重要的依据。
6. 教育和指导:面对化疗药物外渗,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告知他们外渗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监测和报告任何不适症状。
总之,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流程包括观察、评估、储存、处理、资料记录以及教育和指导。
这一流程的目的是确保及时处理外渗事件,减少药物浪费,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以防止进一步药物渗透进入组织。
2. 局部冷敷:对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冷敷,可以降低血管渗透性,减少药物进入周围组织。
3. 清洁擦拭:用无菌纱布或棉球轻柔擦拭外渗部位,将药物表面清洁干净。
4. 使用局部止痛药物:外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患者疼痛,可以使用适当的局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5. 紧急处理:若外渗导致组织坏死或溃疡形成,应立即就医求助,进行进一步处理。
6. 资料记录:记录外渗的时间、药物种类和剂量等相关资料,用于医疗人员进一步判断处理方法。
7. 应急预案:制定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提前培训医护人员,并设立专门的应急处理团队,以便在发生外渗时能够迅速处理和应对。
需要注意的是,化疗药物外渗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药物输注的
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指导,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任何不适情况。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定义及原因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包括药物因素、患者因素、护理因素等。
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均可能导致外渗。
患者因素包括血管条件差、血管壁脆、穿刺技术不熟练等。
护理因素包括药物配制不当、输液管路维护不当、输液过程中未密切观察等。
二、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及危害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度炎性改变和重度炎性改变。
轻度炎性改变表现为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重度炎性改变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尤其应该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等发现时已发生皮肤组织受损,甚至丧失肢体功能。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包括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皮肤坏死、溃疡形成、功能障碍等。
严重者可能导致截肢。
因此,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至关重要。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输注,避免继续外渗。
2. 判断外渗药物的性质,如非刺激性药物可尝试回抽外渗药物。
3. 局部冷敷或热敷,根据药物性质选择。
4. 局部封闭,使用适量局部麻醉药物和激素进行封闭。
5. 湿敷,使用适量药物进行湿敷,如硫酸镁、生理盐水等。
6. 换药,根据局部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进行换药。
7. 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评估局部组织损伤程度。
8. 及时通知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9.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解释工作,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10. 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四、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血管,提高穿刺技术。
2. 加强输液管路的维护,避免药液渗漏。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措施简介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进行化疗治疗过程中,部分药物渗漏到患者体外。
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药物浪费,并且可能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本身造成安全风险。
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的常用措施和注意事项。
外渗处理措施控制外渗源在处理化疗药物外渗问题时,首先需要迅速控制外渗源。
如果是身体部位的外渗,可以通过立即将滴注引流管拔出或折叠防漏衣,以减少药物外渗量。
如果是药物袋或瓶子的外渗,应立即暂停输注并将药物容器放置在透明塑料袋内收集渗漏的药物。
安全处理药物处理药物外渗之后,需要注意安全处理药物的方法。
首先,应将渗漏的药物容器放置在密封袋中,并尽快送往医院专门的药物处理区域。
同时,应将与药物直接接触的消耗品,如手套、折叠防漏衣等也收集起来,并置于密封袋内一并处理。
患者伤口清洁与护理如果化疗药物外渗到了患者的伤口或其他敏感部位,应立即进行伤口清洁与护理。
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洁无菌液清洗药物外渗部位,然后进行适当的伤口护理,如更换敷料等。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如疼痛、发红、肿胀等,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发现化疗药物外渗问题后,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给予患者进一步的指导和护理。
及时报告可以减少药物浪费,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注意事项预防为主化疗药物外渗的最佳处理方法是预防。
医护人员在进行化疗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药物输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选择和使用注射和输液装置时,要注意质量可靠、防漏性好的产品,并进行正确的连接和固定,以减少外渗的发生。
加强培训和宣教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宣教工作,提高其对化疗药物外渗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可包括标准操作规程、紧急处理措施、外渗如何预防和应对等方面。
同时,还应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外渗的风险和处理方法,提高他们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知。
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癌症患者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须外科清创、植皮,引起医疗纠纷。
因此,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1.1 药物本身因素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压、酸碱度、浓度有关。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而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
1.2 患者因素(1)患者血管。
由于长期输液,反复大剂量化疗,经常采集血标本,对患者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损伤,使血管壁变薄,脆性增加,弹性下降,容易造成药物外渗。
(2)患者活动。
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者进食、大小便,增加了患者活动的机会,针头容易滑出血管,引起药物外渗,或者患者没有按正确的方法移动输液肢体,导致针尖穿破血管。
(3)患者年龄。
老年人的行为失控容易导致注射针头移位,老年人的生理性退化——反应迟钝、痛阈降低、皮肤松弛、静脉脆弱也增加外渗的可能。
(4)沟通障碍。
如气管切开患者、听力障碍患者难以表达自己的感觉。
1.3 护理操作技术因素(1)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对化疗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2)没有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进行化疗操作,未做到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壁或针尖斜面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药物经破口和针尖斜面渗至皮下组织。
(4)穿刺成功后,针柄固定不牢固,随肢体的活动,针尖滑出血管。
(5)对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止血带结扎过紧、时间过长都可能造成血管损伤。
(6)选用了局部血管有病变的肢体,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压力增加,而发生外渗。
(7)选用钢针,钢针外渗率是留置针的2倍。
(8)选择肘窝、手腕等关节处穿刺,这些部位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容易导致血管、神经损伤。
(9)用力推注化疗药液,拔针后按压时间太短,药液沿针眼外渗。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2.1 患者宣教(1)签署化疗同意书时,从化疗方案、化疗副作用、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进行全面宣教,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自护能力,且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取得患者配合。
(3)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代清楚哪一袋液体是强刺激性药物,哪一袋是一般刺激性药物,切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4)叮嘱患者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
(5)指导患者自我观察,询问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有无疼痛、肿胀的感觉,如有立即关闭输液开关,向护士汇报,且护士、患者共同观察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有无滴速明显减慢现象,以尽早发现化疗药物外渗。
2.2 护士培训2.2.1 专科知识培训(1)掌握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①化疗药物刺激性的分类,区分强刺激性与一般刺激性药物;②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③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2)掌握化疗给药的注意事项:①负责化疗输注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未取得护士执照,不能进行化疗操作。
输注强刺激性化疗药物由高年资护士操作,输注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回血、疼痛等情况;②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应先输入等渗溶液,确认有回血再输注化疗药物,输注完毕后用等渗溶液冲洗,使输液管中的残余药液全部输入;③联合用药时,先输入非发泡性,再输刺激性发泡性药物,如均为发泡性、刺激性药物,应先输入低浓度,2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④在外用血管输注发泡性、刺激性药物时可用三通输液装置,一路输入发泡性、刺激性药物,一路快速输入等渗液;⑤化疗药物推注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20 ml药液至少3 min以上或用5 ml/min的速度注入,每注射3~4 ml应回抽1次,检查有无回血,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强刺激而出现损害。
2.2.2 专业技能培训(1)合理选择血管:①长期化疗患者,应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注意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输注选用小血管;②对于发泡性、刺激性药物,一般选用前臂静脉或远离关节2~3 cm处的血管交替给药,不宜选用手足背小血管,应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且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观察至药物完全输入患者体内;③呕吐频繁的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能防止针头滑出血管;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患者应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化疗。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应避免在上肢化疗。
虽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较慢,易发生栓塞,一般不采用下肢静脉,但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化疗必须选择下肢[3]。
(2)熟练穿刺技术:①穿刺前热敷血管,使局部静脉扩张,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如穿刺失败,不能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以免药物从前一次穿刺处外渗;②对脆性血管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行,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方法;③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针头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按压针眼2~5 min;④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可行中心静脉置管或外周深静脉置管,以杜绝化疗药物外渗。
2.3管理制度(1)健康教育制度化,化疗前宣教工作由专业组长担任。
(2)化疗操作规范化,化疗操作由经过培训的高年资护士实施。
(3)增强观察力度,每15~30 min巡视患者1次,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现象。
(4)严格交接班,每班交接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注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情况等。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若发生药物渗漏或处理不当,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和炎症,重者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
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耽误了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因此,医务人员了解药物渗漏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十分重要。
化疗药物的分类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类植物药激素类其它烷化剂氮芥类:氮芥、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苯丙酸氮芥、氮甲、甘磷酸、消瘤芥、苯丁酸氮芥等亚硝脲类:卡氮芥、环已亚硝脲、甲环亚硝脲、嘧啶亚硝脲、福莫司汀等乙撑亚胺类:塞替哌等甲烷磺酸酯类:马利兰等环氧化物类:二溴卫矛醇、二去水卫矛醇等抗代谢药物叶酸拮抗剂类:甲氨喋呤等嘧啶拮抗剂类:5-氟脲嘧啶、健择、喃氟啶、氟铁龙、阿糖胞苷、卡莫氟、优福定嘌呤拮抗剂类:巯基嘌呤、6-硫乌嘌呤等抗生素类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吡柔比星、阿克拉霉素、柔红霉素亚硝胺类:链脲菌素乙撑亚胺类:丝裂霉素多肽和蛋白质类:博莱霉素、放线菌素D糖甙类:光神霉素、橄榄霉素植物类长春花生物碱类:长春花碱、长春新碱、长春地辛、诺维本鬼臼毒:鬼臼乙叉甙、鬼臼噻吩甙喜树碱类:羟基喜树碱、拓朴替康、伊立替康紫杉类:泰素、泰索帝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乙烯雌粉、丙酸睾丸素、三苯氧胺、托瑞米芬、甲羟孕酮、甲地孕酮、氨鲁米特、兰他隆、瑞宁得、来曲唑、抑那通杂类氮烯咪胺、顺铂、卡铂、草酸铂、环硫铂等渗漏引起局部反应的药物分类发疱性: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
如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苯、胺苯丫啶、美登素等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为三期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Ⅲ期:组织坏死期外渗引起局部反应的机理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蒽环类渗出后嵌在DNA链,引起的反应是慢性的。
因为存在正常细胞吞噬坏死细胞的链性反应,所以愈合很慢。
抑制炎性细胞的生成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受损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一)药物因素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二)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
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三)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四)其它因素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病人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一)合理选择血管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长期化疗的病人,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最好通过静脉插管化疗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二)提高专业技术熟练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注入发疱剂前,对使用血管进行正确判断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三)合理使用药物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正确的给药方法: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用药前后可冲管、中间给药;静推时边推药边抽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四)加强患者配合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发疱剂滴注时,减少患者的活动化疗时如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一)紧急处理发现渗出,立即停止点滴,吸出药物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局封:激素+利多卡因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二)外敷冷敷:冰袋24h 最长3天药物湿敷:氢考MgSO42-4%NaHCO3中药湿敷:金黄散六神丸+蜂蜜.抗癌药静脉渗漏的解毒方法化疗药物外渗的治疗(三)抬高患肢溃疡、坏死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渗漏24h后,可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功能锻炼化疗防护设施(一)物品准备设立化疗备药操作室,应配备门窗、水源,最好有专用的加药设备一层流细胞毒安全柜,不具备专门备药设施的医院,要选择病房僻静处备药,并安装通风装置,固定加药台面,配备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帽子,隔离衣、防护衣裤、聚氯乙烯手套,一次性治疗巾,专用污物筒及一次性袋子,防护眼镜。
化疗防护设施(二)人员准备配制化疗药物的护士必须受过专业训练,熟悉各种化疗药的特性,定期进行体检,并定期更换人员,怀孕期间不安排。
化疗药物安全操作规程配药前洗手、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内加垫数块无菌纱布),穿防护衣,戴聚氯乙烯手套,防护眼镜。
操作台面覆以一次性防护垫(可用一次性治疗巾代替),以减少药液污染。
准备好注射器,棉签等配药用品。
化疗药物安全操作规程配药时,应注意尽量勿使药液溅出,气雾逸出。
锯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上面的药液降至瓶底,垫无菌纱布打开安瓿;对于粉剂药物,应小心沿瓶壁缓慢注入溶解剂,待药粉浸没后再行摇匀,以防粉末逸出;要防止由于瓶内压力增高使针栓脱出造成药物污染,因此加药针头应粗些,尽量把空气排在安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