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与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20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与护理解析化疗药物外渗在肿瘤化疗治疗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发生外渗现象,肿瘤患者往往会出现身体不适感。
例如局部红斑、组织坏死、溃疡长期难以愈合等。
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起泡性化疗药物所引发的外渗症状具有较为严重不良后果,往往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现象,病程迁延不愈,使得患者产生极严重心理及生理压力。
所以对化疗药物外渗进行有效预防及护理在临床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护理化疗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能够挽救和延长癌症患者生命,但是其应用也往往会出现极为不良的现象-化疗药物外渗。
在化疗药物进行输注过程中出现渗出或渗漏至皮下组织,若未予以合理处理,极有可能导致渗漏位置出现红肿、疼痛症状,周围组织出现坏死现象[1],如情况严重则需实施外科清创、植皮,产生护理纠纷。
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化疗药物外渗出现的相关因素,对其进行合理预防及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尽可能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避免患者增加痛苦。
1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工作1.1护理人员培训與当前医学发展相结合,对护理人员实施定期专业知识培训,注意培养护理人员医疗责任心。
操作时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开展,护士长应在旁进行监督,确保一针见血。
在给药前需先注意是否存在回血现象,给药后1~2 min内护士需陪伴在患者旁边[2],注意药物在输入到患者体内后是否出现不良应激反应,且告知患者若出现任何不适感则需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均需加强巡视,对患者化疗时感受进行及时有效了解,且将观察结果进行文字记录,若出现问题需立即进行处理。
1.2合理选取血管对患者实施注射时,通常会经细小静脉一直到大静脉,自远心端而至近心端。
所以护理人员实施药物注射时,不可选取静脉窦、硬结位置实施穿刺,需选取弹性良好、回流状态通畅、方便固定、能够快速观察的位置。
最好避免选择手足背小血管位置,而且应注意肌腱神经、关节处不予应用[3]。
如患者患有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则实施化疗时可经下肢静脉给药,其他患者通常不宜通过下肢静脉给药,下肢静脉极易出现栓塞,而且血流速度较慢,通常无法快速痊愈。
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一、化疗药外渗的原因和危害化疗药外渗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药物泄漏到血管周围组织的情况。
这可能会引起疼痛、组织损伤、皮下硬结、皮肤溃疡甚至坏死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命健康。
因此,制定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化疗药外渗,对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化疗药外渗的应急预案1.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加强宣教: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化疗药物知识宣教,让他们了解化疗药的名称、作用、用法和可能的副作用,提高患者自我观察和报告的能力。
•合理选择血管:在选择血管时,应选择粗大、血流丰富的血管,避免选择细小、弯曲的血管。
•合理使用静脉通路:对于高渗性药物,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等深静脉导管。
•正确注射方法:采用正确的注射方法,如交替注射、使用多通道注射等,以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2. 化疗药外渗的应急处理•立即停止药物输注: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拔出针头或导管,防止药物继续外渗。
•评估损伤程度:医护人员应对外渗部位进行初步评估,观察有无红肿、疼痛、皮下硬结等症状。
如出现明显的皮肤组织损伤或溃疡,应立即报告医生。
•局部冷敷:对于轻度外渗,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肿胀程度。
一般使用冰袋或冰毛巾进行冷敷,每次敷15-20分钟,每天敷3-4次。
但需注意,局部冷敷不能用于化疗药物外渗严重的情况。
•局部热敷:对于药物外渗后局部肿胀严重的情况,可采用局部热敷的方法,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药物的吸收。
一般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敷15-20分钟,每天敷3-4次。
但需注意,局部热敷不能用于化疗药物外渗严重的情况。
•药物治疗:对于药物外渗严重的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药物治疗方案,如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等。
•心理支持:化疗药物外渗会给患者带来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医护人员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关于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过程中,药物在静脉注射后未能完全停留在靶组织或肿瘤细胞内,而泄漏到周围组织或血液循环中。
这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1. 毒性作用:化疗药物通常是有毒的,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作用的目标。
如果药物外渗到正常组织中,可能会引起该组织中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2. 耐药性:药物外渗可能导致药物浓度不足的肿瘤细胞,使其无法受到足够的药物浓度,从而减少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作用。
这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发展,使治疗效果减弱或完全失效。
3. 减少疗效:药物外渗也可能导致疗效的减少。
如果药物泄漏到血液循环中,它可能被肝脏或其他器官代谢和清除,从而减少对肿瘤细胞的药物浓度。
这可能降低治疗的有效性。
4. 防止措施:为了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医生通常会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静脉注射、动脉注射、腹腔注射等,以提高药物到达靶组织的浓度。
此外,使用特定的输液泵和药物输送系统,可以减少外渗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化疗药物外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机制和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了解。
不同的化疗药物和患者的情况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外渗问题。
因此,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并与医生及时沟通。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而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对血管有刺激,加之在操作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血管压痛,后期血管变硬,色素沉着。
如何避免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的意外,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是护理工作者极其关注的问题。
1、预防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医生在化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力,护士在给药前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专业技术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溃。
同时避免在24 h内在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穿刺成功正确固定,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静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静脉推注完毕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物带出血管外导致组织损伤,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 min,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患者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合理选择血管,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
长期化疗患者要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多程化疗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留置针推注。
乳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严禁在患侧上肢静脉给药。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稀释药物浓度,正确掌握给药浓度和推药速度。
联合用药时,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推刺激较强的药物,如果各药刺激均较强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 min以免加重血管损伤。
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输液顺利后方可用化疗药。
加强患者配合,化疗时尽量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化疗过程中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静脉炎及外渗发生。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外渗是一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化疗药物外渗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如局部组织坏死、溃疡,甚至影响肢体功能。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1、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在进行化疗前,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粗直、弹性好、回流顺畅的血管。
优先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如 PICC 管、输液港等),如果使用外周静脉,尽量避免在关节、手背、足背等容易活动的部位穿刺。
2、提高穿刺技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确保一次性成功,避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
3、妥善固定针头使用透明敷贴或绷带妥善固定针头,防止针头移位或脱出。
4、正确输注化疗药物严格按照药物的浓度、速度要求进行输注,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5、加强巡视在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二、化疗药物外渗的识别1、观察患者症状患者可能会主诉穿刺部位疼痛、烧灼感、肿胀等不适。
2、查看局部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皮肤温度升高、硬结等表现。
3、对比两侧肢体如果怀疑外渗,可对比两侧肢体同一部位的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要拔除针头,以防止药物继续外渗。
2、回抽残留药液通过原针头尽量回抽残留的药液,减少药物的渗出量。
3、评估外渗情况评估外渗的范围、程度、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4、局部封闭根据外渗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解毒剂进行局部封闭。
例如,对于蒽环类药物外渗,可使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进行封闭;对于长春碱类药物外渗,可使用透明质酸酶进行封闭。
5、冷敷或热敷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冷敷或热敷。
一般来说,蒽环类药物外渗 24 小时内冷敷,24 小时后热敷;长春碱类药物外渗则应冷敷。
6、抬高患肢将外渗侧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
大多数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坏死、剧痛,甚至经久不愈。
因此,保护患者的血管,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就显得相当重要。
现将介绍如下。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1.1 药物因素外渗引起的损伤不仅与药物的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值等有关。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急能力,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
1.2 血管因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血管反复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伤。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准确等。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必须马上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1 常规预防技巧2.1.1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给患者耐心讲解化疗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并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1.2 正确选择静脉注射部位。
避免在掌指关节等部位的静脉输注腐蚀性化疗药物,应选择粗且血运良好的静脉,静脉注射一般由远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不应在肿胀及患侧肢体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
2.1.3 严格把好静脉注射关。
先用生理盐水输注建立好的静脉通道,验明针头是否在静脉内,滴注是否通畅,回血是否良好。
2.1.4 确保静脉通畅后,才可接上稀释好的化疗药物。
缓慢注射阻力要小。
每注射1~2 ml应检查有无回血。
2.1.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尤其对老年人、儿童、血管条件差、沟通障碍的患者更需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渗漏,积极采取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通过针头外渗到周围软
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
化疗药物外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不适感以及长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以下是关于化疗药物外渗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一、防范化疗药物外渗的措施
1.正确选择静脉通路:使用合适的针头和插入深度,以确保药物直接
进入静脉,减少外渗的风险。
2.加强护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准
确识别化疗药物外渗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
3.加强药物盘点和清点:在给药前对药物进行详细的盘点和清点,确
保药物的种类、规格和剂量正确无误。
5.使用专业装备:如防溢胶质垫、穿刺海绵等,防止药物外渗。
6.重视患者的反应:在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二、应对化疗药物外渗的措施
1.及时发现并停止给药: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
并及时处理外渗部位,以减轻炎症反应。
2.及时处理外渗部位:使用温盐水或生理盐水,轻柔地冲洗外渗部位,并避免剧烈揉搓或按摩,以防止药物进一步渗入组织。
3.及时报告医生:将外渗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生,以获取进一步的处理
指导。
4.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局部冷敷、贴敷透气性敷料等。
5.充分沟通和关怀患者:化疗药物外渗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
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应充分沟通和关怀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概述化疗是目前常用的抗癌治疗方法之一,在癌症患者身上起到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化疗药物外渗指的是化疗药物在靶向治疗过程中不仅仅作用于肿瘤细胞,同时也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这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化疗的有效性和减少毒副作用,对化疗药物外渗进行防治非常重要。
原因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细胞逃逸肿瘤细胞在化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突变,导致其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这些突变可能会使细胞外排化疗药物的能力增强,从而导致化疗药物外渗。
2. 血管系统不完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的血供存在差异。
肿瘤组织的血管系统通常比较复杂并且不规则,导致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不均匀,一部分药物可能进入到周围正常组织中,从而引起化疗药物外渗。
3. 肿瘤组织的障碍肿瘤组织的细胞间隙更大,细胞结构也比较松散,导致药物更容易渗透入肿瘤细胞,但也更容易被肿瘤细胞排出。
4. 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血管、淋巴和其他细胞因子等。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和代谢,导致部分药物外渗。
防治方法为了减少化疗药物外渗,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被采用:1. 肿瘤细胞耐药性的监测在化疗前,对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进行监测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遗传变异来确定特定药物在该患者体内的疗效,从而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2. 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滞留时间可以通过改进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调控,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滞留时间。
例如,使用药物载体、纳米技术等方法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和稳定性。
3. 组合疗法将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组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外渗。
这是因为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通过同时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多个靶点,可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并增加治疗的综合效果。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
严重者须外科清创、植皮,并且引起医疗纠纷。
现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接受化疗药物输注的恶性肿瘤患者68例,其中男45例,女23例。
年龄36—78岁。
发生化疗药物外渗3例,均为男性。
表现为局部疼痛、红肿、小水泡。
经过外敷、换药5—7天治愈。
局部色素沉着1例,未出现局部溃疡坏死病例。
2 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药物、技术)2.1患者因素2.1.1患者血管肿瘤患者长期大剂量化疗、经常采血标本,对血管内膜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使血管壁变薄、血管脆性增加、血管弹性下降,容易造成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化疗性炎症及坏死。
2.1.2患者活动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大小便,都增加了患者活动的机会,针头易于滑出血管外,引起外渗,或者没有按正确的方法移动输液肢体,导致针尖穿破血管。
2.1.3患者年龄像老年人的行为失控容易导致注射针头移位,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降低、皮肤松弛、血管脆弱也增加药液外渗的可能。
2.2药物因素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压、酸碱度、浓度有关,当强刺激化疗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且化疗药物的浓度和药物不同的酸碱度,而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而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药物渗漏到皮下组织。
2.3技术操作因素①技术操作不熟练:低年资护士专科知识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不足,技术操作不熟练或巡视不及时。
②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时针尖刺破血管壁或针尖斜面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腔,使药液经刺破口和针尖斜面漏至皮下组织。
③血管选择不当。
④穿刺成功后,针柄固定不牢针尖随肢体活动滑出血管外。
⑤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止血带结扎过紧,时间过长都可能造成对血管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