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变调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22
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普通话作为中国国家通用语言,其音调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根据这四个音调的不同,汉字的发音也会有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变音规则,比如轻声变调、连读变调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一、轻声变调1、轻声前有标调字轻声前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一、四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二声。
比如“我⼀共去过两次”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过”是四声,所以“我”要发二声。
“他⼀共⼀个⼀”中,“⼀”是一声,所以“⼀”要发二声。
(2)轻声前有三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我去了⼀趟北京”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了”是三声,所以“我”要发⼀声。
“她出了⼀⼀书”中,“⼀”是三声,所以“⼀”要发⼀声。
2、轻声前无标调字轻声前没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心情”、“理解”、“学习”、“不⼀⼀”等。
这些词汇中的“心”、“理”、“学”、“不”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词或短语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2)轻声前只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单音节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她⼀便⼀个男⼀的⼀具”,这句话中,“便”、“八”、“个”、“的”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音节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二、连读变调在普通话中,有些词语在连读的时候,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连读时发生⼀同⼀音的漾变时,主要包括下列情形:一、连读时发生去声的变声时。
如:⼀不当得当-⼀⼀典当,木屋门上-木⼀同上。
二、连读双轻声出现的地⼀:天都免费-天⼀免费,三⼀干扰⼀家-三⼀干扰人。
(2)连读时发⼀两同一音合成的嬲变时。
如:三把不东西-三八上東西,又长又胖的人-又放又⼀⼀⼀。
二者连读时发⼀ 同一音合成的集变时。
普通话变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目的:让学生了解普通话变调的概念和重要性。
1.2 内容:介绍普通话变调的定义,解释变调的作用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1.4 教学活动:引入普通话变调的概念。
讲解变调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一些常见的变调现象。
第二章:普通话的四声2.1 目的:让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四声及其特点。
2.2 内容:介绍普通话的四声,讲解四声的特点和区别。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
2.4 教学活动:讲解普通话的四声及其特点。
示范四声的发音。
学生练习发音,巩固记忆。
第三章:上声变调3.1 目的:让学生掌握上声变调的规则。
3.2 内容:介绍上声变调的规则,讲解上声变调的发音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3.4 教学活动:讲解上声变调的规则。
讲解上声变调的发音方法。
学生练习发音,进行语音模仿。
第四章:去声变调4.1 目的:让学生掌握去声变调的规则。
4.2 内容:介绍去声变调的规则,讲解去声变调的发音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4.4 教学活动:讲解去声变调的规则。
讲解去声变调的发音方法。
学生练习发音,进行语音模仿。
第五章:儿化音变调5.1 目的:让学生掌握儿化音变调的规则。
5.2 内容:介绍儿化音变调的规则,讲解儿化音变调的发音方法。
5.3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5.4 教学活动:讲解儿化音变调的规则。
讲解儿化音变调的发音方法。
学生练习发音,进行语音模仿。
第六章:声调组合变调6.1 目的:让学生掌握声调组合变调的规则。
6.2 内容:介绍声调组合变调的规则,讲解声调组合变调的发音方法。
6.3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6.4 教学活动:讲解声调组合变调的规则。
讲解声调组合变调的发音方法。
学生练习发音,进行语音模仿。
第七章:变调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7.1 目的:让学生了解变调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7.2 内容:介绍变调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分析一些常见的变调现象。
普通话变调的五种情况普通话变调的五种情况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音高分为五级,1,是最低值,5,是最高值。
每种声调都有固定的调值。
那么:一声阴平高平调,调值55;二声阳平中升调,调值35;三声上声降升调,调值214;四声去声全降调,调值51。
——(注意哦,普通话调值部分是很难的。
大学的播音主持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们面对这些内容都是要费很多很多时间的,但是都还不一定真正搞得明白,读得准。
另外,我“一声阴平高平调”等类似的缀述,你千万不要看成是赘述哦。
明白其中的道理不?不明白的,你慢慢会明白的。
它要是换了马甲,你也要一眼讲得出名字来,才对的。
)在词语和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发音时,有些音节的调值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变调。
普通话的变调主要分为五种情况:一、上声,即三声变调;二、“一”“不”变调;三、轻声变调;四、儿化音变调;五、“啊”等助词变调。
一、我们现在就来说第一种,上声,即三声变调的问题:普通话上声音节在①单念或处于②句尾以及在③句中停顿并没后音节影响,即可读原调。
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理,具体分为:1.上声+非上声 半上+非上声(1)、上声+阴平(211+55)首都、火车、礼花、雨衣、省心、警花、捕捞、老师、主编、把关、饼干、补充、打针、产生、取消、法规、反思、感激。
(2)、上声+阳平(211+35)古人、祖国、补偿、乞求、可能、厂房、起床、品尝、旅行、举行、火柴、海洋、典型、导游、表达、狠毒、打球、改革、抢夺、简洁。
(3)、上声+去声(211+51)本质、法律、北部、百货、小麦、讲话、美术、狡辩、稿件、保证、保护、宝贝、女士、尽量、理发、美丽、法院、跑步、野兔、鼓励。
(4)、上声+轻声。
奶奶、嫂嫂、马虎、打扮、本钱、耳朵、底下、里面、主子、影子、本事、姐姐、讲究、点心、暖和、骨头、伙计、买卖。
2.上声+上声—>阳平+上声(35—>214)保险、保养、党委、尽管、老板、本领、引导、古老、终身敏感、鼓舞、永远、语法、口语、岛屿、保姆、远景、北海、首长、母语、小姐。
普通话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普通话中的一和不是双音节词,在口语中常常出现变调。
一和不的变调规律如下:
1. 当一和不作为单独的词语出现时,一读第一声,不读第四声。
例如:“一条大路”、“不同的意见”。
2. 当一和不作为助词或语气词出现在句子中时,一和不的声调会根据后面的词语而变化。
如果后面的词语是轻声或者是第四声,那么一和不就读第二声或第三声;如果后面的词语是第一声、第二声或第三声,那么一和不则读第四声。
例如:“你干一会儿,我去买不来”、“我不是往右拐,是往左拐”。
需要注意的是,一和不的变调规律存在一定的例外情况,需要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
音节构成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音节和音节连起来说,有时发生声调和单说时不同的现象,叫做变调。
最常见的变调是在一组两个第三声的合音节中,须将合音节中领先的第一个音节提升到第二声。
举例来说,nǐhǎo (汉语拼音,汉字的意思即:你好),nǐ 与hǎo 都是原调"第三声",不过合音节第三声的nǐ 须提升为"第二声" ní,“你好”要念为níhǎo。
普通话变调的五种情况:A、上声,即三声变调;B、“一”“不”变调;C、轻声变调;D、儿化音变调;E、“啊”等助词变调。
一、我们现在就来说第一种,上声,即三声变调的问题:通话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在句中停顿并没后音节影响,即可读原调。
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理,具体分为:1.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211 非上声)如:首都、火车、老师、祖国、品尝、海洋、法律、小麦、美术等等。
2.上声上声=阳平上声(35 214)如:保险、党委、老板、鼓舞、永远、口语北海、首长、母语、小姐。
3.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如果后面没有其它音节和语气词,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
(1)、双音节单音节(“双单格”结构)。
前两个变阳平。
如:演讲稿、跑马场、展览馆、水彩笔、蒙古语、古典舞、往北走、草稿纸。
(2)、单音节双音节(“单双格”结构)。
前一个变半上211,第二个变阳平35。
如:史小姐、党小组、好小伙、跑百米、纸老虎、李厂长、老保姆、冷处理。
(3)、单音节单音节单音节(“单三格”结构),前面两个变阳平35,后面一个依然是上声214。
如:软懒散、稳准狠。
(4)、更多上声音节相连时,按语意与若干二字组成三字组,然后按以上变调规律处理,停顿之前的音节都半上声211,最后音节读完整。
如:岂有 / 此理。
请你 / 给我 / 打点儿 / 洗脸水。
手表厂 / 有五种 /好产品。
二、接着我们说说第二种,“一”“不”的变调。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
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啊”的变调。
上声变调的现象和规律: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 变 21( 211)。
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泛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上声音节和上声音节连读,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 变为接近35。
例:埋马( 35)——买马( 24)、坟场( 35)——粉场( 24)、油井(35)——有井(24)、急死了( 35)——挤死了(24)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 2114)变 24,第二音节由214( 2114)变成轻声。
例:小姐、打点、打手、把手(复合词)雨里、水里、田里、米里、井里、手里(方位词)想起、举起、点起(动词重叠)写写、想想、洗洗、走走(相同动词重叠词结构)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 2114)变为 211。
例:姐姐、姥姥、奶奶、宝宝(词龄长)耳朵、痒痒、马虎(重字名词结构)剪子、小子、时子(名词后缀)三个上声相连时的两种变化:第一、二字变24 调;第三个字上声音节不变。
例:展览 / 馆、管理 / 组、手写 / 体、举手 / 礼、蒙古 / 语、讲演 / 稿第一个音节21 调,第二个音节变214,第三个上声音节不变调。
例:纸 / 老虎、水 / 产品、苦 / 水井、小 / 组长、党 / 小组、好 / 领导遇多个上声相连的句子,要先分节再找变化。
例: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取讲演稿特例(上声变调中的): A 法子( 35 轻)、主义( 35 轻)、晌午( 21 轻) / ( 24 轻)上声变调小结:上声读全调机会很少。
上声读半上(211)很多。
半上变化不大,第一个音节读211,第二个音轻音音节。
汉语拼音变调规则汉语拼音变调规则汉语中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音调,但是当这些音节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有的音节的音调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以第三声、“一”和“不”的变调最为常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语拼音变调规则篇1轻声:(一)性质和作用: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它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轻短的调子,这种音变就是轻声。
例为:头(tóu),原是阳平,可在“石头、木头”这两个词中,失去了原来的声调,就成了一个轻声音节。
注意:因而,在普通话中没有轻声这一独立的因素,它只不过是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
轻声的性质跟一般的声调很不相同,一段声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相对音高,轻声则主要决定于音强。
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
虽然轻声的发音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但由于轻声音节前面的音节的影响,轻声音节也有音高的差别。
一般说在上声之后的轻声音最高,阴平、阳平之后次之,去声之后最低。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用五度标志表示轻声的音高,是在直线的左边加上黑点。
1、平声(阴平、阳平)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1)例如:“天上”——tiānshang“红的”——hóngde2、上声音节之后的轻声音节读半高调(4度?1)例为:“紫的”——zǐde“早上”——zǎoshang3、去音音节之后的轻声读低调(1度?1)例为:“地上”——dishang“绿的”——lǜde在普通话中轻声的主要作用是区别意义和词性:例如:瞎子xiā zi 虾子xiāzǐ舌头shétou 蛇头shétóu兄弟xiōngdi(弟弟)兄弟xiōngdì(哥哥和弟弟)是非shìfei(纠纷)是非shìfeī(正确的错误)对头duìtou(冤家、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形象词)练习liànxi(动词) 练习liànxí(名词)(二)轻声音变规律: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意义和词性,因而轻声的变读有一定的规律:1、语气助词:“啊、呀、哇、哪、吧、呢、吗、啦、呗”等例如:①是啊!②阿姨呀;③好哇;④看哪;⑤吃吧;⑥书呢;⑦在家吗;⑧毕业啦;⑨不知道呗。
普通话变调(教案)章节一:引言1.1 目的:使学生了解普通话变调的概念和重要性。
1.2 内容:1.2.1 普通话变调的定义:普通话中的音节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音高变化现象。
1.2.2 普通话变调的重要性:掌握变调规律有助于提高普通话发音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章节二:上声变调2.1 目的:使学生掌握上声变调的规律。
2.2 内容:2.2.1 上声变调的定义:上声调值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音高变化。
2.2.2 上声变调的规律:2.2.2.1 两个上声字连读时,前一个上声字音高降低。
2.2.2.2 三个上声字连读时,前两个上声字音高均降低。
章节三:去声变调3.1 目的:使学生掌握去声变调的规律。
3.2 内容:3.2.1 去声变调的定义:去声调值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音高变化。
3.2.2 去声变调的规律:3.2.2.1 去声字后面紧跟一个上声字时,去声字的音高升高。
3.2.2.2 去声字后面紧跟两个上声字时,去声字的音高降低。
章节四:阴平、阳平变调4.1 目的:使学生掌握阴平、阳平变调的规律。
4.2 内容:4.2.1 阴平、阳平变调的定义:阴平、阳平调值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音高变化。
4.2.2 阴平、阳平变调的规律:4.2.2.1 阴平、阳平字后面紧跟一个上声字时,阴平、阳平字的音高升高。
4.2.2.2 阴平、阳平字后面紧跟两个上声字时,阴平、阳平字的音高降低。
章节五:变调实例分析5.1 目的:使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巩固所学变调规律。
5.2 内容:5.2.1 分析常见词语中的变调现象。
5.2.2 让学生模仿和练习实例中的变调发音。
5.2.3 总结变调规律,提高学生普通话发音水平。
普通话变调(教案)章节六:复杂语境下的变调规律6.1 目的:使学生能够理解在复杂语境中普通话变调的运用。
6.2 内容:6.2.1 复杂语境中变调的exceptions 和nuances。
6.2.2 通过实际语境分析,让学生学会判断并应用正确的变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