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339.35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教案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通过对地表形态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1.3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演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表形态的分类:2.1.1 平原:地势低平,海拔较低,地面平坦辽阔。
2.1.2 山地:地势高耸,海拔较高,坡度陡峻。
2.1.3 丘陵:地势起伏,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
2.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2.2.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地球内部的能量作用。
2.2.2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地球外部的能量作用。
2.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3.1 地壳运动:地壳的变动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变化。
2.3.2 侵蚀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对地表的侵蚀,逐渐削减山地、丘陵等地貌。
2.3.3 沉积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将携带的物质沉积在平原、河谷等地貌,逐渐形成新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内容3.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1.1 平原:例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2 山地: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3 丘陵:例如江南丘陵、辽东丘陵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及作用:3.2.1 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2 外力作用:介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实例:3.3.1 地壳运动:介绍板块构造学说,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为例,解释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2 侵蚀作用:以黄河流域为例,解释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3 沉积作用:以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为例,解释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5.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以及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组成。
3. 讲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4. 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5. 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实际中的表现。
6. 探讨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2.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如地震、火山、风化侵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1.2 教学内容地表形态的定义与分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因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地壳运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地壳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地壳运动的原因与动力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风化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风化作用的概念与分类风化作用的原因与动力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风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风化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侵蚀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5.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相互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特点。
3.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表形态变化。
4. 讲解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气候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
5. 分析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流水作用产生的地表形态变化。
6. 总结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的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其原因。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地表形态构成、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因素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地理素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地表形态变化,加深对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的理解。
2. 开展课外阅读,介绍地表形态研究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举办地理知识竞赛或地表形态主题展览,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运用地质学知识,解读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的区分和理解。
(2)运用内外力作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和成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成因。
2. 讲解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3. 讲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4.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例子,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和成因。
五、作业布置1. 根据内外力作用的知识,分析自己身边的地理环境,写一篇短文,描述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主要的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内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七、教学活动1. 课堂提问:提问学生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讲授】内力作用【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授课题目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第1课时〕教学目标,推断岩石类型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3.从区域的视角,解释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重点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媒体展现课堂主讲内容〔工程〕课前提问:1、地中海气候分布、特征、成因及对农业的影响。
2、红海、安第斯山的形成缘由.3、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地形成缘由。
一、内力作用1、概况: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貌影响2、地壳运动与地貌:二、板块构造与地貌1、观点2、分布3、边界留意:边界名称由来及海底岩石年龄关系。
【对点练】考向1地壳运动与地貌(2020·天津等级考)如下图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集体研讨状况记录2.导致如下图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考向2板块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读某种地质演化过程示意图,完成第5题。
5.以下地貌形成和上图地质演化过程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马里亚纳海沟—e B.喜马拉雅山—bC.东非大裂谷—c D.雅鲁藏布江谷地—f以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逝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讨论,百年之内该岛上的自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2014·大纲卷)1.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快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B.种源丰富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同学提升落实教学反思授课题目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第2课时〕教学目标,推断岩石类型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3.从区域的视角,解释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重点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媒体展现课堂主讲内容〔工程〕课前提问:1。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和分类。
2. 地表形态的重要性。
3. 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特点。
3. 强调地表形态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探究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作业:1. 学生收集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简要描述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二章:气候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因素如何改变地表形态。
教学内容:1. 气候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2. 气候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实例分析:气候因素如何改变地表形态。
教学活动: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因素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2. 讲解气候因素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气候因素如何改变地表形态。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作业:第三章:水的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 引导学生分析水如何改变地表形态。
教学内容:1. 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 水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
3. 实例分析:水如何改变地表形态。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产生兴趣。
2. 讲解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水对地表形态的重要影响。
3. 分析水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原理。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水如何改变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气候和水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气候和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3. 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4. 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地下水作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
3. 讲解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板块构造理论,了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4. 讲解气候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气候因素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
5. 讲解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地下水作用等地文因素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6.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壳运动、气候和水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总结发言: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进行分析阐述。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让学生了解GIS在地理研究和地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2. 掌握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要素。
2. 各构成要素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分析不同地形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构成要素的形成原因。
第二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1. 内力作用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如地震、火山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1. 外力作用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2. 掌握不同地形地貌的演变机制。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2. 不同地形地貌的演变机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地貌的演变过程图,分析其演变机制。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演变的规律。
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实例。
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实例。
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如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2. 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第六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因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2)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表形态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模型和图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2)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现象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内在联系;(2)地表形态现象的实际应用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的地理模型和图示;(3)准备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章节内容;(2)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原因。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运用地理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分析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3. 课堂练习与讨论:(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2)组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了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演变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相互关系;(2)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的解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演变;(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2)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地球内部力量的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部力量的风力、流水等。
3. 实例分析:(1)展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如河流三角洲的形成、海岸线的变迁等;(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1)总结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影响;(2)强调地理知识在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6、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掌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
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例二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2)掌握流水、风力、冰川等内外动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分析不同动力作用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具体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地理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2)流水、风力、冰川等内外动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变化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具体表现。
2. 教学难点:(1)不同动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相互关系;(2)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自然景观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地表形态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地理环境为例,分析流水、风力、冰川等动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分组探讨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动力作用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自然景观图片、视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白板等;3. 小组讨论准备:提前分组,分配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
2. 地球外部动力作用:介绍地球外部动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3. 流水作用:讲解流水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表现,如侵蚀、沉积、搬运等,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1.1 背景介绍1.1.1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1.1.2 地表形态的营造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1.3 通过对地表形态的营造力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
二、知识点讲解2.1 内力作用2.1.1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1.2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1.3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的形成。
2.2 外力作用2.2.1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2.2.2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2.2.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
2.3 地表形态的营造力量实例分析2.3.1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内力作用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导致地壳抬升,形成山脉。
2.3.2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和沉积等过程,使得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三、教学内容3.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营造3.1.1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
3.1.2 岩浆活动:岩浆的上升和喷发形成山脉、火山等地形。
3.1.3 变质作用: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3.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营造3.2.1 风化作用:大气、水、生物等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2.2 侵蚀作用:水流、风力等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剥蚀。
3.2.3 搬运作用:水流、风力等对侵蚀产物进行搬运。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1.2 能够分析地表形态的营造力量实例。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表形态,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4.2.2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