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次复习与作业(一)选择题1、A 2、A 3、B 4、A 5、A 6、A (二)、填空题1、如何国家的考试制度实际上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受该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2、有中国特色考试3、公平、平等、竞争、择优4、洋为中用 5、当代人6、激励评价功能与选拔功能7、1952 8、社会就业与用人制度 9、教育(二)简答题1、答案要点:对中外考试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意义(1)有利于考试理论知识的更新,扩大考试科学的视野(2)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试经验,括宽考试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3)有利于中国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中国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4)有利于开拓考试研究新领域,加深对考试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考试学科建设,丰富和发展考试科学理论。

2、答案要点:(1)在总体研究思路山个;以中外考试制度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以各国普遍存在的育才考试和选才考试为研究主线,以中学毕业会考,大学热血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国家主体考试为纵向比较内容,一考试发展为历程、考试管理体制、考试内容方法、考试结构功能、考试改革和发展等方向为横向比较内容来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2)在比较研究中将分学校考试系统和社会考试系统的中学毕业会考,大学入学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三大主体考试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考试制度比较研究体系。这在同类研究中既是一种尝试,又是一种创新。

3、答案要点: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相结合的方法(2)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3)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相结合的方法(4)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5)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答案要点:考试两难现象可以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升学与就业矛盾。高校入学考试形成了对中等教育的导向作用,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主流看法,这促使学校追求升学率成了必然,然而国家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于是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升学与就业矛盾长期存在,就业困难和失业危机促使学校把高中生往大学推,加大了分流的难度。(2)学历与能力的矛盾。在有限时间内,有限范围、有限形式的高考,本身存在着知识与能力考查相结合的局限性。强调了能力的测验,又削弱了基本知识的考查,使能力测验失去依托;强调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又易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底分高能”、“高分底能”的现象就此出现。(3)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强调共性就强调了成绩的绝对作用,否定个性、特长的地位;如强调个性特长,又会淡化成绩的作用,引发公平问题,故不易操作。

5、答案要点:1、废除科举制度,便宣告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主导,科学教育与文史教育并存,实行分级分科与学制的高等教育新制度在全国初步建立。2、同时也初步建立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新体系。3、对教育新制度的实施和旧制度的废止这件史实在中间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应有恰当的评估。

6、答案要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用人制度以及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加快改革与完善,“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和合理流动的新就业制度逐步推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为就业与用人的主导,政策逐步得到社会认可。招生即找干,依据受教育者的一定学历文凭而直接规定其社会身份的教育人事制度成为历史。2000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启动“就业报到证”,取消沿用数年的代表“国家干部”身份的“派遣证”。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切实提高素质而为其就业或再就业准备条件,然而依法通过社会就业竞争与实践活动而成为一定的社会角色。

7、答案要点:我同意该命题。中国是考试古国,考试的历史有两千以上,考试对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考试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的影响,1977年,中国高考恢复,一度被认为“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但也有人说“高考导致教无宁日”,“国无宁日”,这就是不能无考与不可惟一考观念的对峙。1、差异存在,就要通过考试择优,在现代科技迅速饿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时代,随着育才,选才、用才的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的日益增强考试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择校升学、就业竞争永远存在,应引向良性竞争,考试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重要制度,现代社会不能无考。2、现代社会不可唯考,中考、高考在精神和物质上给考生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有的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答卷训练,会导致学生片面发展。这就是要求我们淡化考试,不要以考试的选拔功能,取代平常考试的激励性评价功能,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提高到学生的学业质量上。

8、答案要点:科举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既有时代的合理性,又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革。但他的考举形式,尤其是考教分离,公开应试、竞争择优、且不受身份、年龄和应考次数的限制,学习文化知识与人品修养融合,才干与做人统一,重视选拔与使用文人队伍等,可取其组织与制度,赋予新时代内涵,成为现代教育所用。1、

尽快实现教育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变2、加快实现教育组织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3、加快教育知识体系创新步伐。9、答案要点:为大学、高中找身个建立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择优标准与程度,建立合理的学业与学生素质的评估标准,乃至社会用人的选择标准与程度,是为当今“应考教育”实施“扬利祛弊”式的有效改革的真正成为关键。10、答案要点:我们离主提倡“七不宜”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可行性。

1、科举制度别废止,教育价值观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2、唯分数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和考试观正逐步改变。为大学,高中招生建立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择优标准与程度,建立合理的学业与学生素质的评估体现乃至用人的选择标准与程度,成为当今应考教育实施“扬利祛弊”改革的关键。

3、社会就业与用人制度正在改革,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目标正逐步实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应确立新的考试观与分数观区别使用考试的激励性评价功能与选拔功能。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1、考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有产物和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尽管功能具有正与负作用的双重性,却对推动文明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教训。作为考试古国,中国应努力发挥其历史传统中的优秀成分,重视吸收外国现代考试制度与技术的先进成分,认真总结中国现代考试百年实践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对建设中国特色考试制度的历史任务的认识。2、公开、平等、竞争、责优是中国传统考试的精华,我们要从社会改革与进步、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高度,去研究考试制度的改革,推进中国传统考试精华的实质内涵与操作程度实现现代化,其根本途径是鉴古观今,鉴外观中、创新发展。3、中考、高考在精神和物质上给考生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我们应淡化考试,改变唯分数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与考试观,为大学、高中招生建立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择优标准与程序,建立合理的学业与学生素质的评估标准,乃至当今社会用人的选择标准与程序,引导修业者从实际入手,体验育才、选才、用才的考试、评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4、社会就业与用人制度改革对考试起龙头性导向作用,要在讲文凭而不唯文凭重学、知识、人品和创造业绩的本领的观念主导下,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估机制,建立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才机制,将对各类育才、选才、造才、用才的考试,评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起到龙头导向作用。2、答案要点:该意见点明了科举制利的一面,我认为要充分展现科举制利的一面,就必须推进中国传统考试精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实质内涵和操作程序实现现代化。1、逐步确立升学、文凭、就业的新观点。要在讲文凭不唯文凭、重学力、知识、人品和创造业绩的本领的观念主导下,组织课程修业,努力实现修课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相结合。2、改变唯分数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与考试观。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确立新的考试观与分数观,区别使用考试的激励性评价功能与选拔功能。3、要发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中国传统考试精华。继承和发扬中国考试历史传统中的优秀成分,重视吸收外国现代考试制度与技术的先进成分,认真总结中国现代考试百年实践的经验教训,深入探索与解决中国考试的现实问题,在考试文化的多元素融合,重构、创新、发展中、建设中国特色考试制度与科学的操作程序。考试的公开性已大有进步。平等是考试的核心,是讲相对均衡与公平,如应考资格,对待省间与省内差异、招生制度与程序的科学化等。应考资格如高考取消身份、年龄、婚否的限制,各类高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力者均可报考。还有招生的诸多操作程序逐渐合理。3、答案要点:1、中国的教育,正在进入以社会知识化、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以及经济全球化、科教国际化相适应的全面建设时期,即教育从面向社会的某一部分成员转向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分享。2、国家确立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在普及对适龄人口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求教育为社会现代化持续地提供熟练劳动力和各类人才支持以及知识贡献,即为社会一切行业与职业培养与输送新的社会角色。3、依据受教育者的一定学历文凭而直接规定其社会身份的教育与用人制度将成为历史;依靠教育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为其就业或再就业准备条件,然后依法通过社会就业竞争与实践活动而成为一定的社会角色,这种新型的教育与就业制度将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而新的教育价值观必须融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知识体系中。4、答案要点:1、尽快实现教育价值体系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教育正在进入以社会知识化、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以及经济全球化、科教国际化相适应的全面建设时期,即教育从面向社会的某一部分成员转向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分享。依据受教育者的一定学历文凭而直接规定其社会身份的教育与用人制度将成为历史;依靠教育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为其就业或再就业准备条件,然后依法通过社会就业竞争与实践活动而成为一定的社会角色,这种新型的教育与就业制度将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而新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