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教材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的基础是小学已学过《生物与环境》的有关内容及前五册的有关生物知识,未来的衔接是高中重点内容,将加深和拓展。9年级科学力求通俗、联系实际,多举实例。通过挂图、实验、校园小生境的观察,认识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节专业述语较多,老师要通过图示举例、分析、讨论,使学生达到理解和见识,要抓落实,这节内容是学习第2节“生态系统”的主要基础,为以后学习各种生态系统做铺垫,应予以重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②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生物群落

③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密度、年龄结构、性别、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④了解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⑤了解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技能目标:①学会观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的镜观察,培养学生的生态观

②通过实验观察的观察酵母种群,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③通过对生物群落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①体验生物群体对生命的重要性,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②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保护环境意识

③通过种群特征和生物适应现象的学习,渗透人口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种群的特征

四、教具准备:1、制作课件2、投影片3、有关VCD

五、课时安排:5+1(实验)

认识生物种群2课时;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1课时;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1课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课时。

六、教学方法:学生读图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引言:大约距今38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原始生命,经过漫长进化历程,形成了当今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生物。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彼此关系如何呢?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新课:第2章生物与环境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生活在群体中,彼此相互影响,而种群与群落就是两类不同的生物群体。

一、认识生物种群:

地球上生活着的许多生物,已被生物学家命名的有200多万种,其中植物50多万,动物150多万,但尚有许多生物未被命名或未被发现。

读图:2----1、2-----2问:图中的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生答:2----1不是,它们外形、结构、生活习性都不一样。

图2---2向日葵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授粉而产生后代。

师述:生物以个体形式存在,但不能单独生存,它们必须在一定区域内以种群的形式生存,种群是物种的组成单位,向日葵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即一个物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例如:★生活在一块地里的所有向日葵是一个种群。

★生活在一个湖泊中的鲤鱼是一个种群。

★生活在一座山上的所有马尾松是一个种群。

★全世界的人是一个种群。

例题:一个池塘里有藻类、青蛙、蝌蚪、鲫鱼、

金鱼、睡莲等,它们是一个种群吗?

讨论、分析:

★藻类是各种藻的总称,它不是一个种群。

★青蛙、蝌蚪是一个种群,虽然外形有差异,但属不同发育时期的变态结构,属于一个种群。

★池塘里全部睡莲是一个种群。

★鲫鱼和金鱼是否一个种群?

不是。它们彼此不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是不同种生物。

讨论:一个公园里的所有植物是一个种群吗?为什么?

学生答:

师述:种群由同一物种的许多生物个体组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讲个体,而要讲种群呢?这是因为生物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种群中的个体有的是病弱的,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衰老的,有的是年轻的,有的是雌的,有的是雄的。种群由同一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它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个体无法代替种群的特征。

2、种群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那么如何描述,表示种群密度呢?

①种群密度,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生物个体数

公式:种群密度=)

(或体积

种群生存的面积

例1、假设你在面积为10平方米的地里种了50棵玉米,问玉米种群密度为多少?

2、一只0.5立方米的玻璃缸里养了5条金鱼,那么金鱼的种群密度为多少?

师述:种群密度的特点:

⑴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地区,它们的种群密度往往是不同的,如亚洲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9.4%,却聚居位了世界人口的58.4%,而南美洲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4.1%,只居住了世界人口的5.6%,再如我国东部沿海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⑵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有差异。如: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大,到了秋末种群密度低。

⑶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差异。如:某地野驴,每100千米2不足2头,而在相同的面积内,灰仓鼠则有数十万只。

②年龄结构:种群内不同年龄层次中的个体数。

读图:199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说明:1、算某一年龄时期的人口比例要将该年龄组左、右的

比例相加;

2、未涂斜线的表示男、已涂斜线表示女。

活动:查一查,你的父母在哪个年龄组?

比一比:该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种群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出生后就死亡得很快,表明社会生活水平较低,是贫穷落后的国家。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同时表明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好,社会稳定。

衰退型: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年和老年的个体较多,种群处于衰退期,密度越来越小。中国目前处于这个类型。

③性比:同一年龄组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个体数目的百分比值。

不同物种的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大致分三种: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性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的密度。

性比=

%

100

女性人数

男性人数

查一查,同一年龄组的性比与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是否一致?

算一算,本班同学的性比是多少?

讨论:在畜牧养殖中,养殖者往往会控制动物的性别比例,其意义是什么?

在计划生育控制人口中,不准人们去做B超辨别性别又是为什么?

④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用千分率表示

公式:出生率=1000

种群个体总数

新个体数

例如:某地今年雪雁种群的平均个体数为5600只,该年新繁殖的幼雁个体数为1680

只,请计算雪雁种群在该年的出生率?

(300‰ 。)表示的含义为:每1000只雪雁今年出生新增300只小雪雁。

⑤死亡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死亡的个体数。

用千分率表示 公式:死亡率=1000?种群个体总数

死亡个体数‰ 例题:上述雪雁种群中,同一年有560只雪雁死亡,这个种群的死亡率为100‰,即

每1000只雪雁每年死亡100只。

一个种群生物个体数减少的主要方式是死亡。

假设不考虑生物个体从一个种群内迁出或迁入等因素,那么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

这个种群的数量将逐渐增加。

增长型种群= 1000??种群个体总数

死亡个体数出生个体数‰ 稳定型种群=1000?=种群个体总数

死亡个体数出生个体数‰ 衰退型种群=

1000??种群个体总数死亡个体数出生个体数‰ 思考:你能否根据以上计算推导出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何为正增长率?何为负增长率?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你能根据某地的自然增长率去计算若干年后的人口增长数吗?

师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差很大,出生率集中在生育期,局限于一定年龄组。死亡率从出生开始随年龄组不同而变化,随生活质量而提高,随医疗水平而提高。死亡率减少,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结构。所以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动态变化有极大的关系。

小结:种群有那些特征?相互关系如何?

设问:温州地区所有的人口是否是一个种群?为什么?

浙江省的全部人口呢?全国所有的人口呢?

人口教育: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上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进行调查,并依次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预测,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3课时

生物群落是不同种群的又一生物结构层次。

二、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读图:2---5。池塘中的生物群落:

设问:池塘中有那些生物?

学生答:

(要求讲出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具体个体的名称再

归纳。)

绿藻、青蛙、鱼等是以单个存在还是以群体存在?(群体)

因此,池塘里就有许多生物种群。

1、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设问:一段腐木上有什么?

一个花坛里有什么?

一块农田里有什么?

教师述:每一个小生境,都生活着许多生物,它们都是一个群落。

①群落大小人为决定。

②关系:彼此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③群落有空间结构。

布置观察活动:(课后进行)要求P44:

(过度)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小生境中,只要气候、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基本相同,就会出现相似的生物群落。

而在不同的小生境中,只要生物种类组成和个体数量各不相同,就会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问:你知道那些群落?

2、不同类型的群落:(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

①草原群落:(有马、牛、羊、狼、草……等)

②水池群落:(有芦苇、睡莲、苦草、黑草、青蛙、

小鱼、小虾、贝类、等)

③森林群落:(有乔木、松树、杉树、灌木、杜鹃、

茅草、昆虫、鸟类、爬行动物、蛇类、蜘蛛、哺乳类、苔藓、地衣、真菌等。)群落以植物为主体,动物、微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而生存。所以

★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

★植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自然植被(天然植被)

★植被分类

人工植被(栽培植被)

★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气候,特别是光照、气温、降水等。还受土壤因素的制约、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度:植物群落不同,其中生活的动物、微生物也有不同,植物群落有分层现象,其中的动物也依其食性和栖息习惯而分层活动。如森林的松鼠、啄木鸟在草原就不能生存,水池群落的生物更不能在陆地上生存。

2、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以水池群落和森林群落为例:

挺水植物:芦苇、睡莲、昆虫、等

①水池群落分层浮水植物:浮萍、满江红、浮游动物等

沉水植物:苦草、黑草、小鱼小虾、贝类、青蛙、细菌、真菌等。

阳光

乔木层:松树、杉树、 100% 昆虫、鸟类、哺乳类等。

②森林群落分层:灌木层:杜鹃、茶花、10--50%、蜘蛛、蛇类、爬行类等。

草本层:茅草、蒲公英、1--5%、蠕虫、野猪、两栖类、爬行类等。

苔藓地衣层:葫芦藓、0% 细菌、蘑菇等真菌、无脊椎动物。

群落分层现象是指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植物的分层就决定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每一层次中都有特别适应的种群。森林层次比草原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比草原群落复杂,海洋群落远比池塘群落复杂。

③分层的原因:阳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对动植物分层有直接影响。

观察活动:课后观察校园生物群落的分层结构。

辨认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苔藓地衣层的不同种类,并记录好各层中分布的动植物种类。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引言: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都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如草原上的跳鼠,既与草地、鹰等生物产生相互作用,又与非生物的土壤产生相互作用。(食物、栖息地、捕食、被捕食关系。)

读图:讨论分析图中植物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受了环境中那些因素的影响?

旗舰树:风、水、光

向窗外生长的小草:光

茂密的热带雨林:温度、水分、阳光、食物

沙漠:水、风

师归纳: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设问:你还能举些实例说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吗?

生答:…………………………

师归纳:环境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反之,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2、生物对无机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展示图片

a、适应:生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协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例如:鱼的体色、草食动物的长的肠、肉食动物的犬齿、鸟的翅、珊瑚虫和珊瑚岛的形成等。

仙人掌的变态等、北方的针叶树、南方的阔叶树、榕树的气生根等。

生物形态结构功能总与其环境相适应。

b、影响:①蚯蚓松土:有益、改良土质

②沙地植树:防风固沙、改良气候

③保护色:为适应环境而产生与环境相似的体色

如:蛙、雷鸟、鱼、变色龙、北极狐、昆虫等

④拟态:生物的外表形态及体色与其他生物或环境相似。

如:枯叶蝶、尺蠖、竹节虫、枯叶螳螂等

举例:蜂兰的唇形花瓣常与雌黄蜂外表相似,可吸引雄蜂前

来“交尾”,黄蜂既保护自己不受天敌伤害,又可帮助蜂兰花传粉。

保护色拟态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逐渐

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3、生物对生物间的影响:包括种群内关系和群落间关系

a、种群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

例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往往千百只个体生活在一起,在群体内部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生活。(蜂王—产卵、雄蜂—交尾、侦察蜂---找蜜源、工蜂—采蜜、老蜂—打扫、育小蜂等)

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等现象。

例如:农田里,相邻的同种作物植株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肥料的争夺,结果会显示优势种和劣汰种。

再如:雄鹿间角斗。狼捕到食物后彼此争夺食物,由互助关系转为种内斗争关系。

b、群落间关系:

群落由于分层现象,种群和种群间关系更加复杂。

请你举出你知道的实例:

生答……………………………………………………

师复述:例如:花与蝴蝶、海葵与寄居蟹、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绿藻和真菌的共生体——地衣等。

举例:白蚁与鞭毛虫。鞭毛虫产生纤维素酶,帮助白蚁消化,白蚁为鞭毛虫提供有机养料。

①互助互利:(双方有利,分开可独立生活)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均能得利。分离,可独立生活。

②捕食(一方有利,一方致死)指一种动物以他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的极端形式。

例如:食虫鸟以昆虫为食。而不少昆虫形成保护色或拟态以减少被捕几率,虎、狼捕食鹿、羊、兔等食肉动物,而兔、鹿等以快速奔跑和灵活反应来逃避虎、狼的

捕食,彼此推动捕食者和被食者的适应和进化。

设问:此外还有什么更巧妙的结构和种间关系吗?

③寄生:(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其体内获取营养使对方受害,但不致死(或不迅速致死)的一类种间关系。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寄主或宿主。生物界中寄生现象非常普遍。你能举例吗?

例如:蛔虫寄生在人的消化道内,从人体内吸收养料。

虱、跳蚤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从其身体吸取血液。

菟丝子等寄生于豆科植物体表,以寄生根侵入寄主的韧皮部,从中吸收有机养料。

寄生生物也有可利用的价值,如寄生蜂把卵产在三化螟的卵内吸取营养,起生物防治作用,可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其他有些有益的细菌寄生在人体共生,如大肠杆菌帮助人体分解纤维素也是有益菌。

3、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如长江以南的马尾松林,黄土高原的现状等。

讨论:

1、捕食和寄生现象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有利或有害的关

系。

布置作业:必做题课后题1、3、4

作业本

选做题课后题2、5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 (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高中种群和群落教案.docx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 1 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安排 2 四、教学程 〖章引入〗学生P59,特种群的概念 〖板〗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下 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 〖引入〗以“ 探”引入,生思考回答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 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第一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位面(或体)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思考,提示。 〖讲述 1〗样方法( quadrat method )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 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 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 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 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随机抽取方 n 个,每个方的生物个体数X 1,X 2,X 3,?X n,方的平均数 X=∑X n/n。 〖探的〗生思考回答提示。 1.提示:“ 问题探讨” 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 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 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 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集体备课《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生物种群和群落测试题 一、单选题( 2 分× 33=66 分) 1.下列各组生物可能是一个种群的是 ( ) A. 元谋人、山顶洞人 B.大熊猫、小熊猫 C.大鲈鱼、小鲈鱼 D.大草履虫、小草履 虫 2、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 A .种群 B .群落 C .生物圈 D .生态环境 3.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 翻一番 大约 20—40年,美国需要 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 德国人口 将减少。 预测人 口的这种 增减 动态主要决定于( )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结构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 率 4.决定 种群个体 数量变动 的因素,主要是( ) ① 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 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 迁出和迁 入数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 直接调 节()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6.右图表示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种群一定是生活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B. 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C .该种群一定能 适应所生活的环境 D .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 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7.图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 ( ) A.图(1)是增长型,从图 (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1)、图(2)、图 (3) 都是衰 退型 C. 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 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 (2)、图 (3)都 是稳 定型 8.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画成 10 等份,在 每份的 中央划一个大小为 1m 2 的样方 ②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 D . 出生率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_生物论文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目标1.了解科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概念,以及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通过了解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重点、难点分析1.种群的概念是本课题的重点。生态学工作者为了研究方便,往往根据研究的需要,划定一定的空间范围,研究某时期种群的状况,因此,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就无从谈起。学习种群概念时,必须强调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这是学习群落、生态系统的基础。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它是物种繁殖的单位,群落构成的单位,物种进化的单位。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出发,进行种群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身边就存在具体的各种种群,而不是死背种群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是本课题的难点。说它是难点,就难在学生不善于将种群的各种特征与物种保护,农、林、牧、渔,人口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理解该理论在实践上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似乎空洞的理论用丰富材料充实起来,使之活化,才能化难为易。3.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是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又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为学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结构也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群落的概念。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种内和种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传递、物质的循环建立起的有机整体。只有剖析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群落,万万不可以空谈群落的概念。群落与种群是什么关系,在教学中也必须阐明。可以说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二、教学思路:本课题内容的教学严防空洞无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调查,使学生对种群和群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的讨论素材,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1.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2.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能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l)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

高考生物 专题训练19 种群与群落

专题训练19 种群与群落 一、选择题 【必考集训】 1.(2017浙江温州模拟)一块弃耕农田经过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终演变为一个稳定的森林群落,这种现象称为( )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空间结构 D.时间结构 2.(2017浙江十校联盟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比率是指处于生殖期的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B.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C.增长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衰退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D.一个池塘里所有鱼的数量就是鱼的种群密度 3.(2017浙江9+1联盟期中)下列关于苔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苔原植物主要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 B.苔原中种群数量常有周期波动现象 C.苔原的植被结构简单 D.苔原仍有自我调节能力 4.如图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保持稳定 D.无法确定 5.(2017浙江宁波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性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6.(2017浙江温州模拟)下列关于某动物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越多 B.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稳定不变 C.性比率为1∶1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D.可依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势 7.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数量约为306只 B.这种调查方法叫样方法 C.草原上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等自然灾害,则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8.(2017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蛾类的分布呈现随机分布 B.蜉蝣和蝉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为零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 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 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⑴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 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作者:————————————————————————————————日期: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特点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发展趋势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将变大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将变小 图示 不是单纯的出

2020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限时训练:种群和群落附答案

限时训练(完成时间3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9·江苏七市三模)科研人员调查了白天气温与八角金盘花丛中昆虫数、昆虫体温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八角金盘和各种昆虫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花丛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C.气温属于物理信息,可影响昆虫的代谢水平和活动频率 D.昆虫体温和气温差异越大,飞到花丛中的昆虫数越多 2.(2019·镇江一模)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栖息地样方1 样方2 样方3 平均 森林边缘15 18 15 16 小溪岸边12 14 13 13 森林 5 5 2 4 A. B.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C.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D.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3.(2019·南师附中模拟)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

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给角蒿传粉,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4.(2019·江苏卷,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5.(2019·无锡梅村中学模拟)(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一般用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 C.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狮与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 6.(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 N吸收量/(g·m- 2) 单位水体面积P 吸收量/(g·m-2)

生物 种群与群落

必修3 第四章 1.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 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 C.互利共生关系D.寄生关系 解析: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 2.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原因。而④是灌木群落形成后的特点。 答案:A 3.(2012年三亚一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而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答案:B 4.(2013年济南一模)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析: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群落的过程。因演替的起点不同而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要发生变化,故种群基因频率也要发生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均产生影响。 答案:B 5.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的某种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垂直分布有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其食性有关 D.人类的活动可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解析:竹林中的某种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描述的是种群,而垂直结构是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 答案:A 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解析: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光照影响,而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受食物影响。根据群落的垂直结构,为了让不同的植物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应该合理套种。 答案:C 7.(2012年杭州学军中学模拟)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练习题

一、选择题 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得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6.下图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①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②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 ③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 ④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②③④ 7.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m2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

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案(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4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 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 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 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